发达国家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48
国外城市土地节约集约的经验及启示目录一、内容概括 (2)二、国外城市土地节约集约概述 (2)三、国外城市土地节约集约的经验分析 (4)3.1 规划与立法保障经验 (5)3.2 市场机制与土地价格调控经验 (6)3.3 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经验 (7)四、国外城市土地节约集约的启示与借鉴 (8)4.1 强化土地利用规划与立法保障建设 (9)4.2 完善土地市场机制与价格调控机制 (10)4.3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与技术创新应用 (11)4.4 加强公众参与与监督机制建设 (12)五、不同国家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实践与对比分析 (14)5.1 美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实践分析 (15)5.2 日本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实践分析 (16)5.3 新加坡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实践分析 (17)5.4 中外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对比分析 (18)六、我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发展策略建议 (19)6.1 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与立法体系 (20)6.2 加强土地市场建设与价格机制改革 (21)6.3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与技术创新应用水平 (22)6.4 强化公众参与和部门协作机制建设总结与展望 (24)一、内容概括本文档主要探讨了国外城市土地节约集约的经验及启示,旨在为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借鉴。
通过对多个国家城市土地节约集约的案例分析,总结了其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针对我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提出了建议。
国外城市土地节约集约的成功经验:包括土地利用高效化、规划管理精细化、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等方面。
国外城市土地节约集约的启示:如坚持科学规划、注重生态保护、加强政策引导等。
对我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的启示和建议:包括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二、国外城市土地节约集约概述立法保障:许多国家通过制定严格的土地管理法规和政策,为土地节约集约提供了法律依据。
美国的《城市土地使用法》规定了土地使用的最低标准、土地分配的原则和程序等;英国的《土地管理法》则对土地征收、转让和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节约集约用地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作为地方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我深切感受到了土地资源的紧张和城市用地的浪费。
因此,我特别关注节约集约用地的情况,并进行了一些调查和研究。
首先,我对我所在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通过走访和了解,我发现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散布式建设现象,很多农村居民在建房时都会占用大片的农田,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同时,一些城市地区也存在着大量的低效用地,比如一些老旧厂区、废弃的仓库等,这些地方的利用率极低,严重浪费了城市用地资源。
其次,我对一些节约集约用地的案例进行了调研和总结。
在一些先进的城市管理实践中,我发现一些城市通过改造老旧厂区,将其改造成商业综合体或者文化创意园区,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再利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土地利用的管理力度,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的规范化管理,有效遏制了农村土地的散乱占用现象。
再者,我对一些国外的土地利用管理经验进行了研究。
在一些发达国家,他们通过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比如,他们通过鼓励城市更新,提高城市用地的利用效率;通过建设公共绿地和城市森林,提高城市土地的绿化率和生态效益;通过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等措施,有效实现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最后,我对我所在地区的土地利用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要加大对城市用地的规划和管理力度,严格控制低效用地的新增,推动城市更新,提高城市用地的利用效率。
其次,要加强对农村土地利用的管理,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的规范化管理,遏制农村土地的散乱占用现象。
同时,要借鉴国外的土地利用管理经验,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总之,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希望通过我的调研和汇报,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土地资源的关注,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是研究城市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的合理程度,侧重于城市土地利用的挖潜。
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初始阶段非农建设用地扩张占用农地严重,同时城市存量土地资源又存在粗放利用现象,所以为保护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潜力评价的研究可以说是土地工作者当前迫切的任务之一。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直接研究集约经营是粗放经营的对称,其概念最先来自农业。
集约经营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对农业土地投入一定的劳动、资本和技术。
在土地经济研究领域,人们一致认为: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劳力、资金、技术、物质等投入的密集程度。
常见的土地集约度指标有:单位面积土地施肥量、单位面积土地用电量、单位面积土地农机拥有量、机播面积占农田比例、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例等。
不过这里的土地利用集约度显然还是针对农业土地集约利用而言的。
对土地集约利用规律研究在德国经济学家屠能的《农业区位论》中就有提及。
屠能通过对城市周围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提出同心圆布局原理,并认为:农业土地利用的合理集约度按土地区位地租高低即距离市场远近配置。
将区位与土地利用合理集约度研究结合在一起。
最直接研究土地合理集约度的经典理论是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一定科技条件和若干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土地收益随某一投入量不断增加将出现由递增到递减的现象。
著名剑桥学派的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还认为:报酬递减规律适用于各业中为了生产和生活而对土地的利用,显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所阐述的就是土地的合理投入问题,研究的是土地的合理集约度。
近几年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专题研究不多,相关的成果有:从理论和实践上认识到土地配置不仅是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更重要的是对土地资产的配置,将城市土地资源潜力的挖潜与城市级差地租显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将城市土地增量扩张的发展模式转移到城市土地存量盘活模式上,将土地资源的配置与土地利用产出效益结合起来,等等。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研报告围按照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们组为专题调研第二组,由副局长带队,土地利用处、执法监察处、行政服务处和丹徒分局等部门有关同志参加,调研的课题是“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调研地点是丹徒区。
最近一段时间来,我们通过座谈讨论、走访沟通、研究查询等多种调查研究方式,并进行了认真总结分析,形成了我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调研报告。
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节约集约用地,是当前严格土地管理,实施土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土地参与国家宏观调控,建设节约性社会,有效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近年来,在用地指标日趋紧张的形势下,我市按照国家、省和市一系列有关保护资源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原则,走出了一条集约、高效、统筹发展的新路子,有效缓解了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有力保证了我市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作为一个沪宁线上的重要城市,人多地少,特别是人均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是我市的基本市情。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用地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之一些地方用地结构不合理,用地方式比较粗放,致使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紧缺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从经济社会现实发展和长远大计出发,必须正确处理保护土地资源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必须始终贯彻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坚持走节约集约用地的路子。
各级各部门都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一环,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切实增强节约集约用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实现土地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基础保障。
(一)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
在经过城市规模连续多年的快速扩展之后,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土地资源紧缺约束。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和方法分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日益凸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和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及必要性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但是它是有限的,无法无限制地增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加,土地资源的紧缺性变得愈发显著,尤其是在城市地区。
土地的消耗主要来自于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生产等,这些活动都在加速土地的消耗和破坏,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土地使用的浪费和盲目开发,从而减缓土地资源的消耗,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需要。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也能够提高土地资产的价值,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1.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通过科学的规划来实现,包括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农村规划等。
在国土规划中,要严格控制土地资源利用总量,合理划定各类用地功能区,保护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避免土地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城市规划要科学设置城市用地布局,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农村规划要科学规划农村用地,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同时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2. 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对耕地、林地、水域等重要土地资源的保护,禁止盲目开发和滥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的生态功能和自然特征。
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土地开发和利用的监管,整合土地资源的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平。
3. 推动城乡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土地综合整治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通过整合城乡土地资源, 强化土地功能的协调性和集约性,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城市化是当今中国不可避免的一个趋势,而土地的稀缺和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更需要我们加强对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研究和实践。
土地集约利用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
本文将从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以最小的土地面积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土地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和保护。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将不断发展的城市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利用于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利用面积的约束下,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是城市规划的核心思想。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一)存在的问题1. 土地资源的浪费严重城市扩张迅速,大量土地被占用,给农业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土地供需紧张的情况下,土地利用的过度扩张影响到了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方面。
此外,银行抵押贷款的土地估价,与实际市场价格相距甚远,导致了土地流转市场不畅,难以实现土地的高效流转。
2. 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不足城市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但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较快,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却没有能力跟上发展的步伐,导致城市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并造成城市规划设计的滞后性。
(二)解决方案1. 实行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引导城市的合理发展。
同时,在规划设计中,应该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补充。
2. 多渠道筹资政府应该协调各部门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投资。
对于银行抵押贷款的土地估价,也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增加土地流转市场流通性,从而实现对土地的高效流转。
3. 开发新型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新型城市。
新型城市应具备高科技、高密度、高效能等特点,通过科技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和资源节约,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效率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城市的扩张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然而土地的有限性使得土地利用效率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何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性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是建设生态城市、保护环境资源的必由之路。
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不仅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还可以减少土地的浪费和破坏。
同时,集约利用土地还可以降低城市建设和维护的成本,提高城市运行的效率。
二、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的开发利用率。
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性,避免出现大面积的闲置土地。
2.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土地利用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可以发挥土地的市场化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引入先进的土地开发技术和设备,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精细利用和高效利用。
例如,采用智能化的规划设计软件,可以减少浪费,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4.生态环境保护:在土地集约利用中,保护生态环境是重要前提。
只有保护好现有的土地资源,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
因此,应加强环境保护力度,保护好土地的生态功能。
三、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的途径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规划土地的用途布局,提高土地的多功能利用。
比如将闲置土地改造成公共绿地、社区服务设施等,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加强土地整治和整合:对分散利用的土地进行整合和开发,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土地整治,可以减少农村土地闲置和废弃,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3.推行土地经营制度改革:鼓励土地承包人转包、流转、入股,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和保障,为土地流转提供有力支持。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和方法分析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下,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入手,分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并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
我们需要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要素。
无论是农业生产、工业建设还是城市化发展,都离不开对土地资源的利用。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进行节约使用,以避免资源的过度消耗。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土地的恶性开发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
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土地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接下来,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以期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应该加强土地资源的规划和管理。
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土地的利用效率,还需要关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避免出现土地荒废的现象。
应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
通过建立土地资源保护区和限制性开发区,有效保护土地资源的完整性与稳定性,防止过度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
注重土地资源的多功能利用。
不同的土地功能区有不同的用地规划,这样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达到“一地多用”的效果。
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加大土地资源的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当前和未来的重要任务。
从改变发展思路,强化规划管理,到加强资源保护和提高利用效率,都是实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信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为后代留下更多的宝贵遗产。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效率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土地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的合理利用和高效利用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势在必行。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有限而需求却不断增长,如何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同等面积土地上的更多功能和产出。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还可以减轻对农业用地、生态用地等其他类型土地的侵占。
所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已经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要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我们需要改善土地利用结构。
当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而农业用地的减少导致了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将工业、商业等需要大片土地的活动转移到边远地区,从而保护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其次,加强土地管理和规划也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土地利用规划的不科学和管理的缺失,造成了大量土地的闲置和浪费。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土地的管理和规划,对土地进行分类、登记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确保土地的高效利用。
另外,倡导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也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目前,城市中的建筑物在占用土地面积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产生了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
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绿色建筑,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排放,实现建筑物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除了以上措施外,还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精确测量和评估土地的利用状况,实现对土地的精细管理。
同时,通过智能城市的建设,可以将资源利用情况和市民生活进行无缝连接,实现资源和人的高效流动。
发达国家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刘卫东(浙江大学土地科学与不动产研究所,杭州,310058)【摘要】城市化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特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成为了政府、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于世界城市化进程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通过对于世界土地利用变化和城市用地需求的分析,指出了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主要方向和途径。
在肯定发达国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规划管理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也明确了城市蔓延是发达国家城市土地利用最严峻的挑战。
并以美国为例,说明了发达国家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和措施,阐明了土地利用和管理原则、产业经济结构升级和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适时革新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土地;土地集约利用;政策和措施1 城市化过程中世界土地利用变化和趋势分析1.1世界城市化及其发展趋势城市化是新世纪全球最重要的特征。
根据联合国《世界城市化展望》报告,到2008年底,世界一半人口已经居住在城市之中。
按照国家统计,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城市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次是印度,美国、巴西和俄罗斯(图1-1)。
2011-2050年世界人口从70亿人增加到93亿人,其中城市人口由36.32亿人增加到62.52亿人,全世界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
2011-2050年世界人口多达23亿的增长量将全部被城市吸收[1]。
图1-1 主要国家城市化水平(2010年)资料来源: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2012). The World Bank,2012城市人口越来越向大城市集中。
2011年60%城市人口是居住在100万人以下的城市,这一比例到2025年将降低到40%。
相反,居住在100万人以上的城市的人口比例将由2011年的40%上升到2025年的47%。
1970年世界上只有东京和纽约2个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特大城市(城市群),2011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特大城市(城市群),已经达23个,2025年将超过37个(图1-2)[2]。
图1-2 世界特大城市(城市群)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分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同步,城市化过程长(表1-1)。
195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就达到了52.5%,全面进入了城市社会。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大都起步于二战后,城市化进程在总体上要落后发达国家约75年。
195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为16.7%,相当于发达国家1875年的水平。
但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迅速,除中国等国家特殊情况,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3]。
1950-2005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城市人口年平均增加率分别达到3.44%,4.29%和3.31%,远超过发达国家所在的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城市人口年平均增加率分别为1.17%,1.62%和1.35%的水平。
2011-2050年城市人口在各区域的增长幅度不尽相同(表1-2),城市人口增长最多的国家依次是印度(4亿9700万)、中国(3亿4100万)、尼日利亚(2亿)、美国(1亿300万)和印度尼西亚(9200万)。
表1-1 部分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资料来源:项英辉.世界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城市化道路,/view/bab1dac56137 ee06eff918c4.html表1-2 1950-20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变化资料来源: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11 Revision ,1.2世界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的变化根据联合国资料,全球土地面积13023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56万平方公里,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2%,森林面积3729万平方公里,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9%,草原和生态林地面积4585万平方公里,约占土地总面积的35%,居住点和基础设施面积152万平方公里,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内陆水域243万平方公里,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植物稀疏的不毛之地2758万平方公里,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1%(图1-3,表1-3)[4]。
图1-3 世界土地利用结构(2000年)资料来源:FAO:The State of the world ’s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Managing System at Risk , 2012,表1-3 全球主要土地利用的分布(2000年)资料来源:FAO:The State of the world’s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Managing System at Risk, 2012,关于全球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目前缺乏完整的统计资料。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资料,2000年全球城市化区域面积最大为47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球土地面积的3.56%。
而联合国粮农组织2005年根据人口超过10万人的城市建成区面积统计,不计算基础设施开发占地,200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为40万平方公里。
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所通过对全球各国城市制图得出2000年全球城市土地覆盖面积为605932平方公里(表1-4,表1-5)。
表1-4全球城市土地覆盖面积(2000年)资料来源:Shlomo Angle et al.A Planet of Cities:Urban Land Cover Estimates and Projections for All Countries,2000-2050,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working paper(WP10SA3),2010表1-5 主要国家城市土地覆盖面积(2000年)资料来源:Shlomo Angle et al.A Planet of Cities:Urban Land Cover Estimates and Projections for All Countries,2000-2050,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working paper(WP10SA3),2010对于世界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在全球层面上,自1987年以来,总的趋势是森林面积减少,农田、草原和生态林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
森林主要变成为农田,而以前作为农田的土地则变成了城市建设用地。
1970-1995年全球森林面积减少4620万公顷,耕地和草地分别增加了260万公顷和2200万公顷。
而每年转变成为了城市建设用地和高速公路的土地达到100万~3500万公顷。
就2000年世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森林面积年减少7.3万平方公里,年减少速度为0.18%;城镇建设用地年增加2万平方公里,年增加速度为5%,草地和农作物用地分别增加2.9万平方公里和2.4万平方公里,年增加速度分别达到0.19%和0.07%(表1-6)。
表1-6 2000年世界土地利用变化平衡表单位:1000平方公里,%资料来源:根据Peter Holmgren. Global Land Use Area Change Matrix:Input to the Fourth Global Environmental Outlook(GEO-4),FAO,Working Paper134,Rome 2006整理得到。
对于未来城市化发展的用地需求分析,到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将比2000年增加2倍[5](表1-7)。
表1-7 世界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预测资料来源:Shlomo Angle et al.A Planet of Cities:Urban Land Cover Estimates and Projections for All Countries,2000-2050,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working paper(WP10SA3),20101.3 城市化过程中世界土地的合理利用的方向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土地开发和利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世界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土地利用结构更加趋向合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日益提高。
世界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合理利用方向,因为不同国家自然、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有不同的选择,但是,总体上看,仍然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3.1 根据人口流动和迁移趋势,推动城市土地开发城市化是人口、经济和文化向城市空间集聚的过程。
人口流动是城市形成的动力,把人口流动变成人口迁移是城市化的使命。
由于人是世界上的精灵,人口流动和迁移具有理性,虽然受到各种自然、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是经济因素具有决定意义,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人总是向经济发达、生活水平提高和发展机会多的地方流动和迁移。
城市开发顺应人口流动和迁移趋势,在工业、商业布局最佳的区位,投资和创业容易成功,就业机会增加的地方建设城市和发展城市,其必然会走向成功。
例如,美国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增长最显著的地区是美国北纬37度以南,即弗吉尼亚到加利福尼亚的所谓“阳光地带”——美国西部和西南部地区,是因为这里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二战期间美国在这一地区建立了七大的军火工业以及航空、原子能和电子工业,是发展新兴工业的理想地区。
1940-1993年美国西部人口比重由10.8%上升到21.7%,南部人口由31%上升到35%。
美国“阳光地带”是美国人口迁入最多的地区,1980-1987年美国增加人口中有2/3是居住在此,在加利福尼亚和佛罗里达两州,移民占新增加人口的50%以上,也成为了美国城市土地开发和经济发展相对成功的地区。
1984-1992年加利福尼亚有1250平方公里的耕地转变成为了城市用地,佛罗里达1993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是1973年的2.44倍。
1990年美国确定的10大城市,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休斯顿、费城、圣迭戈、底特律、达拉斯、菲尼克斯、圣安东尼奥,其中有6个位于“阳光地带”。
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由1950年的13个增加到1990年的19个,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55.6%[6]。
1.3.2 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标准,适应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需要从世界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实际情况分析,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是一种常态。
世界银行发布于2005年由Shlomo Angel等编写的《世界城市扩张动力学》的报告指出,人口规模超过10万人的城市在1990-2000年城市人口密度年均下降2.2%。
按照此速度计算,到2030年这些城市人口比2000年增加20%,而土地面积将增加2.5倍。
按照每个新增加人口计算,平均每个新增加城市人口相应增加的城市用地达到500平方米左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