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9
梅花三弄-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梅花三奏的创作背景,掌握其基本的演奏技巧;2.认识梅花三奏创作者——白居易,感知唐诗宋词的韵味;3.通过演奏,培养学生们的耳聪目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增加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4.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表达”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课堂导入1.引进话题:在音乐欣赏中列举一首陶笛演奏的曲子,询问学生是否听过或了解过陶笛,了解其特点,探究其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 例如:提到《梅花三弄》2.向学生介绍梅花三奏正文听一听1.播放《梅花三弄》演奏片段,让学生们先听一听,感受一下这首乐曲的风格特点;2.营造一种梅花、江南的意境,释放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 可以现场准备梅花、青砖、四合院、灯笼等物品进行教学辅助。
看一看1.让学生观察陶笛的形状、制造工艺、音孔等等要素;2.谈论陶笛的特点和作用。
演一演1.首先学习笛子的吹奏姿势,了解拼音简介;2.熟悉《梅花三弄》,掌握乐曲的基本节奏、速度、音高等等要素;3.分组作为小组,自学音调和音节,最终完成乐曲演奏。
小结1.通过开展本节课程,学生们不仅了解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笛子演奏形式,还探究了梅花三奏的创作背景和特点;2.同时,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学习热情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教学评价本节课程符合五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将熟悉的元素与陌生音乐进行融合,尤其以梅花、青砖、四合院、灯笼等特色景象进行情境化布置,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得到了发展。
同时,通过小组演奏让学生们在竞争中凸显合作,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自信心,首先将传统文化的美妙展现给他们,并以此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究欲望。
梅花三弄-辽海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梅花三弄的历史和背景知识。
2.熟悉梅花三弄的旋律和曲式特点。
3.通过学习梅花三弄,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梅花三弄的旋律和曲式结构。
2.培养学生对梅花三弄的情感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梅花三弄的情感表现和艺术价值。
2.着重指导学生如何演奏梅花三弄的曲式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通过讲解梅花三弄的历史背景和起源,引导学生对梅花三弄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 正文(40分钟)
1.教学梅花三弄的旋律和曲式结构。
–讲解曲式结构,分析旋律和节奏特点。
–引导学生听一遍梅花三弄,熟悉旋律。
2.着重讲解梅花三弄的情感表现和艺术价值
–分析音乐中的情感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其情感表现。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梅花三弄的感受。
3.指导学生演奏梅花三弄
–通过示范和演奏,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技巧。
–组织学生集体演奏。
3. 总结(10分钟)
通过总结学习内容和收集学生对梅花三弄的反馈意见,帮助学生加深对梅花三弄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旋律掌握和演奏技巧。
2.通过讲解和引导学生的讨论,观察学生对梅花三弄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六、教学延伸
1.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古代音乐作品,如《广陵散》、《阳春白雪》等。
2.培养学生学习和欣赏传统中华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幼儿园唐诗教育梅花三弄教案教案主题:幼儿园唐诗教育梅花三弄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孩子们能认识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文化符号。
2. 让孩子们通过欣赏唐诗《梅花三弄》体验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3. 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4. 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孩子的语文水平。
二、教学准备:唐诗《梅花三弄》视频、梅花图片、布置教室为寿桃树下,吊装红灯笼营造中国年味儿。
三、教学内容:1. 导入环节老师向孩子们介绍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并说梅花是中国的国花,梅花有“傲雪凌霜”的意思。
2. 唐诗欣赏老师播放唐诗《梅花三弄》的视频,让孩子们聆听古典的音乐,欣赏美丽的诗句,感受梅花的娇艳和坚韧。
3. 课文学习老师以诗词导读和故事讲解的方式,帮助孩子们理解唐诗《梅花三弄》的内容和含义。
4. 认识梅花老师给孩子们展示梅花的图片,并与孩子们一起观察梅花的花瓣、花蕊、花茎等结构特征,让孩子们认识梅花的样貌及其寓意。
5. 歌曲教唱老师为孩子们带来梅花歌曲,让孩子们跟随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唱出对梅花歌曲的喜爱和祝福。
6. 折纸活动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折纸活动,让孩子们亲手体验和制作出美丽的梅花。
7. 课堂游戏老师设计梅花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和交流,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四、教学效果及评估:1. 可以通过孩子们的互动表现,评判出他们对于梅花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水平。
2. 可以通过孩子们的口语表达和诗词朗诵,评估出孩子们掌握的程度。
3. 可以通过课后练习或小测验,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成果,评估教学效果。
五、总结与反馈:通过本课的学习,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于梅花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观赏了优美的唐诗,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增进孩子们的文化素养,同时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语文水平提高。
梅花三弄-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梅花三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学会梅花三弄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3.感受梅花三弄的情感表达,并能够在表演中自如地表达。
4.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二、教学重点1.学会梅花三弄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感受梅花三弄的情感表达,并能够在表演中自如地表达。
三、教学难点1.学会如何在表演中自如地表达梅花三弄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了解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2. 学习基本旋律和节奏(20分钟)1.让学生听一遍梅花三弄的原版演奏,鼓励学生专注倾听,能够准确地分辨旋律和节奏。
2.分别教授梅花三弄的旋律和基本节奏,并让学生跟随节奏练习。
3. 学习表演技巧(20分钟)1.通过教授基本表演技巧,让学生了解如何表达梅花三弄中的情感。
2.分别针对悲、欢、怒、思等情感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用表演来表达所学的情感。
4. 学生展示(15分钟)让学生结合所学的技巧,表演梅花三弄,并进行互动点评和讨论。
5. 总结(10分钟)通过总结回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梅花三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所学的技能的应用。
五、教学方式1.演示教学2.讨论交流3.听课评析六、教学评估1.学生的实际表演效果。
2.学生对于梅花三弄的了解和认知程度。
七、教学后记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传承传统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节课涵盖了梅花三弄的历史、文化、音律以及表演技巧等方面,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究。
教学对象:大学音乐专业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梅花三弄》的历史背景、创作手法及艺术特色。
2. 通过欣赏和演奏,培养学生对古琴音乐的理解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梅花三弄》的音乐特点及演奏技巧。
2. 古琴音乐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 理解《梅花三弄》的音乐主题和结构。
2. 掌握古琴演奏技巧,如泛音、按音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梅花三弄》的背景及艺术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梅花三弄》的了解和感受。
二、欣赏与分析1. 教师播放《梅花三弄》的演奏视频,引导学生注意乐曲的旋律、节奏、音色等。
2. 分析乐曲的结构、主题及演奏技巧。
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梅花三弄》的音乐特点。
三、古琴演奏教学1. 教师示范《梅花三弄》的演奏技巧,如泛音、按音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演奏技巧,教师个别指导。
3.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梅花三弄》的音乐特点及演奏技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演奏技巧,教师个别指导。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二、综合练习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演奏《梅花三弄》。
2. 教师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改进。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梅花三弄》的音乐特点及演奏技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四、课后作业1. 学生课后复习《梅花三弄》的演奏技巧,提高演奏水平。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梅花三弄》的论文,分析其艺术价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梅花三弄》的音乐特点及演奏技巧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古琴音乐的理解和审美能力。
3. 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梅花三弄
教学依据:教材选自“广州花城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走进音乐世界》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州古韵”中的“琴箫曲《梅花三弄》”。
设计思想:《梅花三弄》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了解我国古代名曲是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本课主要通过视觉、听觉等方面使学生去了解《梅花三弄》音乐主题。
教材分析:《梅花三弄》古琴曲。
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
《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
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
体现了梅花洁白,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
明代有人认为是唐人颜师古把它改编成琴曲,流传至今;按晋代的笛即现代的箫,这种改编,或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晋代笛曲的风格。
清《琴谱谐声》中,有此曲改编为琴箫合奏的曲谱。
明《杨抡伯牙心法》记载:“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
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徴云尔。
”琴曲中采用完整重复三段泛音写法不多见,故有“处处三叠阳关,夜夜梅花三弄”之说。
梅花以其高洁、端庄、典雅的形象,不畏严寒、凌霜傲雪气质,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常为人们用以隐喻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梅花历来是文人墨客及艺术家们所咏叹的对象。
学生分析:现在的初中生绝大多数喜欢流行音乐,而对我们珍贵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不闻不问,为了让他们对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有所了解,有必要正确引导他们对这类音乐产生兴趣,从而自觉去了解我国民族音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了解古曲中的“三弄”。
2、能力目标:会唱《梅花三弄》的主题,听辨音乐的结构,体验古琴所表现的意境、内涵及艺术魅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鉴赏古曲《梅花三弄》的兴致。
教学方法:综合法
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钢琴等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梅花的图片、《梅花三弄》的flash动画、
《梅花三弄》不同的乐器演奏版本等资料制作成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与梅花有关的诗词歌赋、音乐舞蹈、美术作品。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有关古琴的知识。
2、欣赏古曲《梅花三弄》
(1)赏梅:简单了解梅花的形状、种类、特性、品格等。
(2)听梅:欣赏《梅花三弄》的主题,想象一弄、二弄、三弄的音乐所表现梅花的音乐形象。
(3)唱梅:唱《梅花三弄》的音乐主题。
3、了解什么是“三弄”。
4、探讨诗人、音乐家、舞蹈家、画家在表现梅花的神、情、志上的异同。
教学重点:欣赏古曲《梅花三弄》,了解相关文化。
教学难点:听辨音乐的结构及音乐表现的意境、内涵。
教学过程:
课堂反馈:
一、教师反馈:这是按新课程标准设计的一节音乐欣赏课。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熟悉《梅花三弄》的音乐主题,课堂围绕着《梅花三弄》的音乐主题进行了巧妙的设计:首先,通过古曲《流水》复习古琴的知识,承上启下,自然引入新课。
第二,围绕《梅花三弄》的音乐主题巧妙安排了“赏梅”、“听梅”、“唱梅”的环节,通过“赏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赏梅”和“听梅”,初步认识《梅花三弄》的音乐主题,通过“唱梅”,加深了学生对《梅花三弄》的音乐主题的认识。
在这几个环节中,学生的视觉、听觉都得到享受,也锻炼了学生的视谱能力和视唱能力。
第三,通过“姊妹艺术同颂梅”这个环节,体现“与相关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学生反馈:
1、课前,老师布置我们收集有关梅花的歌曲、诗词、画、舞蹈等,我是收集诗词的那一组成员,我们组十一个同学,有的上网查找,有的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梅花的诗词很多,在收集整理过程中,我们对梅花那种不畏严寒、凌霜傲雪、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不由得从心里产生敬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要学习梅花的
精神,我们相信:我们今天的学习是辛苦的,但一定会换来明天的幸福。
2、我们按老师的要求,课前收集有关梅花的画。
开始我们自己画,我们班画画最好的同学,他画出来的梅花很像,可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后来我们请教了美术老师,老师说,我们没有把梅花的骨气画出来。
后来,我们上网寻找,才发现有那么多名画,每一幅画在表现梅花的神态方面都有不同。
通过这次收集材料,我们学到了很多课外的知识。
3、这是一节享受美的音乐课,这节课,我的视觉、听觉都得到享受,以前我对这些民族的音乐不感兴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认识到欣赏我国古曲,确实是一种享受。
4、老师的课件做得很美,她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梅花的世界,我们在这个美的世界中学习知识,享受着美,我相信我会一辈子记得这节音乐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