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及意思【五篇】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导语】作⽂是语⽂考试的重中之重,想要写出好的作⽂,可以多背多记⼀些写作素材,灵活运⽤。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考写作素材成语故事【五篇】》希望对⼤家写作有所帮助。
篇⼀:饱⾷终⽇,⽆所⽤⼼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经常教育他的学⽣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读书。
孔⼦说如果⼀个⼈⼀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不去⽤⼼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
下棋的⼈虽然悠闲但也要⽤⼼,⽐起饱⾷终⽇,⽆所⽤⼼的⼈来强多了。
【典故】⼦⽈:‘饱⾷终⽇,⽆所⽤⼼,难矣哉!’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 【释义】终⽇: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
【⽤法】作谓语、定语;指闲⼈ 【相近词】饱⾷终⽇,⽆所事事 【成语举例】饱⾷终⽇,⽆所⽤⼼,以与朋辈优游谑浪,炳麟亦不为也。
章炳麟《与袁世凯书》篇⼆:冒天下之⼤不韪 【成语故事】公元前712年,同为周宗室姬姓的郑国与息国因为⼀些⼩事发⽣了⽭盾,势⼒弱⼩的息国很不冷静,竟派兵攻打强⼤的郑国,结果⼤败被实⼒强⼤的楚国渔翁得利给灭掉。
⼈们分析息国是冒天下之⼤不韪,贸然出兵⽽导致灭亡。
【典故】犯五不韪⽽以伐⼈,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左传·隐公⼗⼀年》 【释义】冒:冒犯;不韪:不是,错误。
去⼲普天下的⼈都认为不对的事情。
指不顾舆论的遣责⽽去⼲坏事。
【⽤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做错误的事情 【相近词】冒⼤不韪 【成语⽰列】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命令,冒天下之⼤不韪,必已具有全⾯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
⽑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 【成语例句】 ◎李敖⼏乎是冒天下之⼤不韪。
◎那是在公元1644年3⽉,明朝叛徒吴三桂,丧⼼病狂,敢冒天下之⼤不韪,引来清兵进关,围剿了闯王义军,在北京建⽴了⼤清王朝。
篇三:不见棺材不下泪 【成语故事】古代滑稽清才安鸿渐特别幽默与滑稽,他⼗分害怕⽼婆,他岳⽗病故,两⼈前去吊唁,在路上他们就开始⼤哭。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5篇通过描写生活的一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而明白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成语典故大全,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揠苗助长【典故】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
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
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
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买椟还珠【典故】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
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
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
经典的历史成语故事五篇_5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经典的历史成语故事五篇,供⼤家参考。
历史成语故事1【成语】:别⽆长物【拼⾳】: bié wú cháng wù【解释】:长物:多余的东西。
除⼀⾝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
原指⽣活俭朴。
现形容贫穷。
【成语故事】:别⽆长物这则成语的长物是指多余的物品。
表⽰除此外别⽆他物。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王恭传》,恭⽈:吾平⽣⽆长物。
东晋时有个读书⼈,名叫王恭。
他⽣活俭朴,不图享受,⼈们都说他将来定能做⼀个有⽤的⼈。
有⼀年,王恭随⽗亲从会稽来到都城建康,他的同族王忱去看望他,两⼈在⼀张⽵席上促膝谈⼼。
谈着谈着,王忱忽然觉得⾝下的席⼦⾮常光滑,感到很舒服。
他⼼想王恭从盛产⽵⼦的会稽来,⼀定带了不少这样的⽵席,就称赞了⼀番这张⽵席,并希望王恭能送他⼀张⽵席。
王恭听了,毫不犹豫地将⾝下这张⽵席赠送给王忱。
王忱千恩万谢地⾛了。
其实,王恭只有这张⽵席。
送掉后,他就改⽤了草席。
王忱知道这情况后,⼗分惊讶,觉得过意不去,就去找王忝表⽰歉意。
王恭笑笑说:您不太了解我,我王恭平⽣没有什么多余的物品。
历史成语故事2【成语】:别有天地【拼⾳】: bié yǒu tiān dì【解释】:天地:境界。
⽐喻另有⼀番境界。
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胜。
【成语故事】:“别有天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另有⼀种境界。
也形容风景引⼈⼊胜。
这个成语来源于《李太⽩全集.⼭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笑⽽不答⼼⾃闲。
桃花流⽔杳然去,别有天地⾮⼈间。
李⽩,字太⽩,⾃号背莲居⼠,是我国唐代最伟⼤的诗⼈之⼀。
他的祖籍是陇西成纪(今⽢肃天⽔附近),先世因罪迁居西域,出⽣在碎叶(今独联体境内),在绵州(今四川绵阳)的青莲乡长⼤。
【导语】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是分享的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及意思【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及意思:不⾃量⼒ “不⾃量⼒”这则成语也叫“不量⼒”也就是“不⾃量⼒”或“不⾃量”,⽤来表⽰不能正确地估计⾃⼰的⼒量,或过⾼地估计⾃⼰。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隐公⼗⼀年》,不度德,不量⼒,不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王不韪⽽以伐⼈,其丧师也,不亦宣乎!”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个是郑国,⼀是息国。
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但息国的⼈⼒与物⼒⽐郑国要少得多,军⼒也要弱得多。
战争⾃然以息国的失败⽽告终。
事后,⼀些有见识的⼈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
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不考虑⾃⼰的德⾏如何,⼆不估量⾃⼰的⼒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
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常⾃然的吗? 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篇⼆】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及意思:⼊⽊三分 “⼊⽊三分”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笔⼒深⼊⽊板三分。
形容书法笔⼒强劲,也⽐喻见解、议论⼗分深刻、恰切。
这个成语来源于唐.张怀瑶《书断》,晋帝祭北郊,王羲之书祝版,⼯⼈削之,笔⼊⽊三分。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
他是我国历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个能⽐得上他的。
所以,学习书法的⼈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
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他为了把字练好,⽆论休息还是⾛路、⼼⾥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摹着字的架⼦和⽓势,⽽且不停地⽤⼿指头在⾐襟上划着。
关于历史成语故事大全5篇关于历史成语故事大全5篇成语故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才智和价值观念。
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大事和道德教导,成语故事关心人们熟悉和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弘扬传统价值观念,促进文化认同和传承。
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历史成语故事大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关于历史成语故事大全篇1包藏祸心春秋时期,楚国将领公子围受哥哥楚王之托,去郑国访问。
郑国特别弱小,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对楚国使者极力巴结。
究竟,有了楚国的爱护,别的强国就不敢任意欺凌郑国了。
郑国的大夫公孙段为了国家利益,打算把女儿嫁给公子围,表示两国的友情牢不行破。
公子围对这门婚事一口应承下来,其实他心中另有阴谋。
在迎亲时,公子围带来了许多兵马,想带进城去夺取郑国的政权。
没想到郑国大夫子产一下子就看透了公子围的心机,因此拒绝他进入京城。
子产派子羽去对楚国的客人说:“本国的都城特别狭窄,无法容纳公子那么多的随从,假如肯定要迎亲,就请在城外进行仪式吧!”公子围很生气,就叫太宰伯州犁向子羽答复道:“哪有在野外进行婚礼的先例呢?我们临来之前已经在祖庙里向祖先祭告过了,假如在城外娶亲,岂不是对我们楚国进行羞辱?这样做也显得郑国太小气了。
况且不要忘了,我是楚国的令尹!假如我真的在野外结婚,回国后将被人瞧不起,再也没有做令尹的资格了。
所以贵国的支配恕我难以接受。
”子羽的脸色当场就变了,他正颜厉色地说道:“不错,我们郑国是个小国。
可是国家弱小并不是错误,假如依靠大国而不进行防备,那才是错误。
我们本想通过联姻来让楚国爱护我们,可是楚国却包藏祸心,来打郑国的办法,我们又怎能不作一点儿防备!”公子围看到郑国早有防备,自己实在讨不到廉价,只好答应不带兵甲进城,郑国这才允许他进城迎亲。
这年的正月十五,公子围进入郑国都城,与公孙段的女儿结婚,婚后立刻离开郑国回去了。
关于历史成语故事大全篇2东晋闻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慧,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闻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
古代成语故事关于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语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文化之一,而成语的存在为汉语增添了一丝精彩!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关于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成语故事1唐朝大历年间,有数百只猴子栖息在古田的杉木林中,附近的农民嫌它们危害庄稼,想把林子砍光然后杀猴。
群猴中的一只老猴见人伐木,就跳到附近的一家房屋开始纵火烧屋。
农民见房屋烧起来了赶紧去救火,于是群猴纷纷逃走。
亡猿祸木的意思是:《渊鉴类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历中,有猴数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杀之。
中一老猴忽跃去近邻一家纵火焚屋。
里人惧,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脱去。
”后因以“亡猿祸木”喻欲损人反而害己的行为。
古代成语故事2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
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从而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政治活动。
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
当时有个纵横家,名叫苏秦。
他先到秦国游说秦惠王,结果没有成功。
于是,他又到赵国游说。
赵国的相国不喜欢苏秦,他又没有成功。
后来到燕国,才得到一些资助。
接着,他第二次来到赵国,这一回,赵国的国君赵肃侯亲自接待了他。
他向赵肃侯分析了赵国和各国的关系:“如果赵国与齐、秦两国为敌,那么百姓就得不到安宁;如果依靠齐国去攻打秦国,百姓还是得不到安宁。
现在,如果大王和秦国和好,那么秦国一定要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韩国和魏国;如果和齐国友好,那么齐国也一定会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楚国和魏国。
魏、韩两个弱了,就要割地,也会使楚国削弱。
这样,大王就会孤立无援。
”赵肃侯年纪比较轻,见苏秦说得头头是道,不住地点头称是。
接着,苏秦又分析了赵国的实力和面临的形势:“其实,山东境内所建立的国家,没有一个比赵国强大的。
赵国的疆土纵横两千里,军(jun)队几十万人,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支用好几年。
简短的成语故事【优秀7篇】简短的成语故事篇一1、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的田单在燕国乐毅将军攻齐时,运用计谋成功逃到即墨城,被即墨城推举为守城长官。
燕国还在继续侵占齐国的土地,田单利用反间计,离间燕惠王与乐毅的感情,用燕兵割齐兵的鼻子激起齐兵的士气收复齐国的失地。
2、十步芳草唐朝初年,唐太宗十分重视选拔人才,他吩咐右仆射封德彝推荐人才,封德彝没有完成使命。
唐太宗教诲他: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关键看你能否发现他们,用人就要用他们的长处。
封德彝点头称是,于是给唐太宗推荐了很大人才。
3、沧海桑田桑田,农田。
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
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现在海水又退了一半。
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4、不拘一格拘:限制;格:规格,方式。
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腐朽的清政府,主张改革,提倡禁烟,得不到朝廷重用。
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5、了如指掌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啰”礼。
很多人对啰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
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
”6、长风破浪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7、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
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
经典中华四字成语故事精选【五篇】【篇一】经典中华四字成语故事精选:大器晚成三国时候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
名叫崔琰[yǎn],他从小学习武艺,不过直到23岁才开始读论语诗经等书籍。
崔琰为人耿直很有见识,朝廷的官员们对他十分推崇,连曹操都很敬重他。
当时袁绍手下的士兵非常残暴,甚至挖开坟墓毁弃敌人的尸骨,于是崔琰劝说袁绍命令士兵不要这样做,袁绍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听取了他的建议,并且封他为骑都尉。
崔琰后来跟随曹操的时候,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曹操想立曹植为嗣[sì]子(继承人的意思),崔琰就反对说,自古以来的规矩都是立长子,怎么能立小儿子呢?这是不可以的呀!曹植虽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袒,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在对人才的识别方面有独到之处,崔琰有个堂弟名叫崔林,年轻时没有什么成就和名望,亲戚朋友都瞧不起他。
但是崔琰却对这位堂弟相当器重,常常对别人说,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意思是说,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
后来崔琳受到重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职,后来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担任司空,被封为安阳乡侯,成为魏国的重臣。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来大器晚成这个成语意思常用以比喻一个人成才成名较晚。
【篇二】经典中华四字成语故事精选:兔死狐悲从前有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他们为了对付有共同的敌人——山里的猎人,结成联盟并且发誓要同生死共患难。
有一天,当他们正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时,一群山里的猎人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
兔子和狐狸正要逃跑的时候,有个猎人一箭射到了兔子身上,狐狸拼命逃跑,侥幸逃过了一劫。
猎人们走后,狐狸回到了原地,它非常悲伤,呜呜呜的哭了起来。
这时候,有个长者正好经过,看见狐狸正在哭泣,觉得非常奇怪,就问:“狐狸,你为什么不停地哭泣啊?”狐狸非常悲哀地说:“你有所不知,我和免子同样弱小的动物,都是猎人捕猎的对手象,本来我们是同生死共患难的,可是现在我的同伴被猎人射死了,它今天的死亡,预示着我也活不了多久,我真正的朋友死了,我哪能不伤心呢?”长者听了狐狸的话,叹着气说:“你为同伴的死而伤心,是因为你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啊!”兔死狐悲的意思是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如因同类的不幸或死亡,而感到悲伤。
关于成语故事(15篇)关于成语故事(15篇)关于成语故事11、志在四方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
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
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
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
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
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2、退避三舍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
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队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典故故事5则成语典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淀,每一句成语都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而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经典成语典故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雪中送炭》【成语故事】南宋时期,着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着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画饼充饥》【成语故事】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
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
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尔虞我诈》【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
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
于是两军讲和。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嫦娥奔月》【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
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让她在广寒宫里思过。
《恃才傲物》【成语故事】南朝时期,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从小聪慧过人,文思敏捷。
在任梁国国子博士时,把梁武帝写的《经义》作太学的教材授课。
古代成语小故事【五篇】1.古代成语小故事一鼓作气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
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鲁国的国君鲁庄公动员全国的军队准备抵抗。
鲁国有一个精通兵法、很有谋略的人叫曹刿(ɡuì),他自告奋勇,请求跟鲁庄公一同参战。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率领军队在鲁国的长勺与齐军作战。
双方刚摆好了阵势,鲁庄公就要击鼓进攻。
曹刿说:“时机未到,不能进攻。
”齐国击了三次鼓,发了三次进攻的命令,曹刿才对鲁庄公说:“好了,现在可以进攻了。
”于是,鲁军鼓声震天,士兵们像潮水一样冲向齐军,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逃命。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观察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
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等齐军击鼓三次以后,你才让我下令出兵呢?”曹刿答道:“打仗时主要是靠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的斗志最旺盛;第二次击鼓的时候,大家的士气就会有些低落了;到了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士兵的勇气就全消失了。
等齐军的三通鼓击完,我们才击鼓冲锋,这时齐兵的勇气已经衰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是最旺盛的时候。
因此,一鼓作气,打败了齐军。
”成语“一鼓作气”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时,一下子做完。
含有鼓励的意思。
鼓,敲战鼓;作,振作。
2.古代成语小故事刻舟求剑从前,有个人带着一把宝剑坐船。
船才开出来,突然听见“扑通”一声,他的剑落到水里去了。
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用小刀在船上刻了一个印记,便悠然自得的在船上坐着。
划船的人很着急,对他说:“让我把船停下来,你快跳下去把剑捞起来吧!”可那个人却指着船说:“到了对岸再说吧,反正我在船上划了一条线,剑是从这儿落下去的,到时候从这里下去找就行啦!”划船的人说:“你的剑掉进了水里,剑又不会跟着船走,怎么还能在对岸找到呢?”那个人不听船夫的话,于是,船夫把船划到了对岸。
简短的成语故事最新5篇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简短的成语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简短的成语故事1覆水难收“覆水难收”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
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王桃《野客丛书》,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
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
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
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
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
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
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
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
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
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
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
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
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
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简短的成语故事2阎王好见佛教中所说的管阴间的神,就是阎王,也叫阎罗、阎罗王、阎王爷。
小鬼是阎王的差役。
传说佛主释伽牟尼曾是古印度释伽部落的王子,因厌倦宫廷奢侈糜烂的生活而出走,尝尽人间苦难后,终于大彻大悟而成佛。
释伽牟尼曾遇上一个管土地的人,释伽牟尼要经过那人所管辖的地方,而他硬是不让过去,并说连野兽也因惧怕他而不敢在他管辖的地界上栖息。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10篇)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语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文化之一,而成语的存在为汉语增添了一丝精彩!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1克勤克俭【成语故事】尧帝时期,黄河经常发洪水,尧帝派鲧治水九年没有成效。
舜帝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告别新婚四天的妻子踏上治水的征途,治水13年,曾经3次路过家门而不回,终于取得了成就。
舜认为禹能够克勤克俭地为人民服务就让位给他。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2入幕之宾【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大将军桓温因为赫赫战功开始居功自傲,先是废海西公立晋文帝。
后来又图谋篡夺皇位。
他拉拢郗超等人。
在召见敌对派谢安时,让郗超躲在幕后偷听。
风把幕帐吹开暴露了郗超。
谢安风趣地称他为入幕之宾。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3如火如荼【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国的国力逐渐强盛,吴王夫差想当中原霸主,于公元前482年带领3万大军来到卫国黄池会盟。
他让将士穿统一的红、白、黑三色战袍,按颜色分别整齐地排列,让人感觉到如火如荼,如此整齐的军容使他成为军事霸主。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4呵壁问天【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屈原离开郢都,乘一叶孤舟沿江而下,踏上归家的路途,他多么希望能够与楚王共议国事,推行法治。
他来到荒滩野地之间,弃舟登岸,彷徨山泽之间,见到先王的宗庙,他感慨万千,于是面壁呵斥,大声质问苍天为什么会怀才不遇。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5【成语故事】南朝齐时有一个清干之士辛毗,官至行台尚书,他十分鄙视文学,当面嘲笑文人刘逖说:“君辈辞藻,譬若荣华,须臾之玩,非宏才也。
岂比吾徒,千丈松树,常有风霜,不强凋悴矣!”刘逖立即回敬他:“既有寒木,又发春华,何如也?”辛只好认可。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6后顾之忧【成语故事】北魏有名宰相李冲办事认真公正,深得孝文帝的信赖。
孝文帝每次出征,他都将朝中的事打点得井然有序。
李冲病故后,孝文帝痛惜不已,在他的墓前说道:“我如出征,朝事交给你就无后顾之忧了。
【导语】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是分享的经典成语故事⼤全及意思【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成语故事⼤全及意思:⼀代楷模 隋朝末年,隋场帝穷兵默武骄奢*意。
好⼤喜功,先是开凿⼤运河,后来⼏次兴兵东征,⼤举侵略朝鲜。
全国的青壮男⼦⼤多数被抽调修河、当兵。
⼟地⽆⼈耕种,苛捐杂税年年增加,⼈民陷⼊⽔深⽕热之中,天下即将⼤乱。
当时正在⼭西马⾢作地⽅官的李靖,对国家形势的严峻形势有着清醒地认识。
李靖不希望天下⼤乱,他来到京城,⾯见执掌军政⼤权的越国公杨素,打算说服杨素,拿出办法,稳定政局。
交谈之后,李靖深感失望,⽴即辞去官职。
回家深⼊研究兵书战策。
李靖的舅⽗韩擒虎,是隋朝的开国名将,对《孙⼦兵法》很有研究,经常与李靖在⼀起谈论⼼得体会。
每次畅谈之后,韩擒虎都⼗分慨叹,称赞李靖的看法。
不久,杨素病死,他的⼉⼦杨⽞感举兵造反。
接着,全国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李靖来到太原,帮助唐⾼祖李渊统⼀天下。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李靖由刑部尚书调任兵部尚书。
当时西北的少数民族突厥和吐⾕浑经常袭扰边境,抢劫⽜马,屠杀百姓,成为唐朝的边患。
唐太宗平定天下之后,⽴即任命李靖为⾏军总管,率兵北征,彻底解除西北边疆的威胁。
⼀次,李靖仅率三千铁骑,出奇制胜,将突厥逐出境外,⽽后李靖为平定边患,经常统兵在外,⼤⼩百余战,⽴下赫赫战功,升为尚书仆射。
李靖看到天下基本平定,估计以后不会有⼤规模征战,觉得⾃⼰是员武将,在朝廷已经不会有太⼤作为,决定辞去职务,告⽼还乡。
⼀次,唐太宗派李靖到各地察访民情,李靖推辞说:“我年龄有些⽼了,只怕辜负陛下的信任,还是派别⼈去更好些。
” 李靖回到家把他的想法详细写进了奏章,送给唐太宗。
唐太宗看了李靖的奏章,觉得措辞⼗分得体,态度⾮常恳切,内⼼很感动,⽴即同意了。
第⼆天,派中书侍郎向李靖传达他的旨意,说:“我看从古⾄今,作了⼤官⽽能知⾜的⼈太少了,不论聪明⼈或庸俗的⼈差不多都不能⾃知。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
接下来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古代成语故事,方便大家学习古代成语故事1、班门弄斧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
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班门弄斧即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
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
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
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2、一鸣惊人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
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一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
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死刑的处罚。
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政治混乱,邻近的魏国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们对国家的安危很担心,却又不敢提出劝告。
大夫淳于髡故意对他说:“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明白这是甚么鸟吗”聪明的齐王一听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
他说:“这只鸟不是普通的鸟,平时不飞不叫,但只要一飞直往上冲,一鸣叫声惊人。
”齐王还出兵反击魏国的侵略,使魏国割地求和。
之后其它国家都很害怕,不敢再来侵犯,从此齐国持续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3、邯郸学步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某地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明白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经典成语故事经典成语故事(精选5篇)1一事无成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当了省郎的官,因官运不怎么亨通,不管做甚么事情,往往都不如他的心意,所以时时出去,想藉游玩散散心。
有一天,他到了京国寺,游倦了,就寄宿在寺里。
晚上做了一个梦;他梦中走到一处岩石下,碰到一位老和尚;在老和尚的面前,有一个极小香炉,炉檀香烟袅袅上升。
老和尚对省官说道:“这小香炉中的香烟还是你许愿时留存下来的,现在你已做了三世人了。
你一世你是唐玄宗时代的剑南安抚巡官;第二世你是宪宗时候的西蜀书记,第三世就是现在的省郎官。
”他听了老和尚这番话,恍然有点觉悟,彷佛记忆三世所做的官,都是庸庸碌碌,一事成。
于是,再也不愿意在宦海里浮沈,对人生似乎恍然彻悟。
又王中的诗句,也有“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的感叹语。
现在上了年纪的人,事业上要是没有成就的话,通常都是拿一事无成来感叹。
有时年纪不大的人,你问他事业做得怎样,他也会说“一事无成”呀!经典成语故事(精选5篇)2三生有幸唐朝有一个和尚,号国泽,对佛学有高深的造诣,和他的朋友李源善很要好,有一天,二人一同去旅行,路过一处地方,看见一个妇人在河边汲水,那位妇人的肚子很大,已经怀孕了。
圆泽指着妇人对李源善说:“这个妇人怀孕已经有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它的儿子,可是我一直避着,现在看见她,没有办法再避了。
三天之后,这位妇人已经生产,到那个时候请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婴孩对你笑一笑,就是我了。
就拿这一笑作为凭证吧!再等到第十三年那一年,中秋的月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时我们再相会罢。
”他们分别后,就在这一天夜裹圆潭果然死了,同时那个孕妇也生了一个男孩子。
第三天,李源善照看圆泽的话,到那位妇人家里去探看,婴儿果然对地笑了一笑。
等到第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李源善如期到达天竺寺去寻访;刚到寺门口,就看到一个牧童在牛背上坐看唱歌,道:“三生石上旧情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现在一般人凡是比喻有特别的缘份。
【导语】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是分享的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全【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中国历史成语故事 四⾯楚歌 公元前203年12⽉,韩信把兵马屯在垓(gāi,今安徽灵璧东南)下,布置了⼗⾯埋伏,要把霸王引到⼀个适当的地⽅,把他围困起来。
韩信故意拿话去激霸王,让他⽓得⿐孔喷⽕,头顶冒烟才好。
他编了四句话,叫⼠兵冲着楚营叫喊:“⼈⼼都背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 霸王率领⼗万⼤军⼀直冲到垓下,没碰着韩信,⼀看四⾯全是汉兵,楚军进⼊了重围。
霸王带领⼈马只管向前冲,谁也抵挡不住。
他见了韩信,更不肯放过。
韩信⼀边作战,⼀边后退。
霸王追赶了好⼏⾥地,杀散⼀批,⼜来了⼀批,杀出⼀层,还有⼀层。
四⾯⼋⽅全是韩信“⼗⾯埋伏”的⼈。
霸王转过⾝来,跑回垓下⼤营去了。
夜⾥,项⽻听到周围汉营⾥的⼠兵唱的净是楚⼈的歌。
“四⾯楚歌”的`成语就是从这⼉来的。
霸王吃惊不⼩,他说:“难道楚军都投降刘邦了,为什么汉营中的楚⼈这么多呢?”说着他就在营帐⾥喝起闷酒来。
他留恋他宠爱的美⼈虞姬,她常常侍候在⾝边;还有那匹骑了五年的乌骓马。
想到这⼉,霸王再也忍不住了,他悲壮愤慨地唱起⾃⼰作的诗歌来:⼒拔⼭兮⽓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歌的意思是:⼒⽓拔得起⼀座⼭,⽓魄压倒天下好汉,时运不利,乌骓马不肯⾛。
马⼉不跑怎么办,虞姬呀虞姬,你可怎么办。
项⽻⼀连唱了⼏遍,虞姬跟着⼀块⼉唱。
他唱得流下⼏⾏眼泪,伺候他的⼈全都哭了,不忍⼼抬头看他。
霸王跨上乌骓,带着⼋百⼦弟兵,猛虎似的冲出去,突出重围,往南跑。
他打算渡过淮河再往东去。
霸王和⼋百⼦弟兵沿路杀散了汉兵。
韩信、英布、周勃、樊哙他们分头追赶。
霸王拍着乌骓,飞⼀样地直跑。
等霸王渡过淮河,到了南岸,⼜跑了⼀程,就迷了道⼉,不知道哪⼀条道⼉可以通到彭城(今江苏徐州)。
项⽻就向⼀个庄稼⼈问路。
那个庄稼⼈不愿帮他,就说:“往左边⼉⾛。
经典的成语典故故事五篇_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的存在为汉语增添了一丝精彩。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经典的成语典故故事五篇,供大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成语】:雪泥鸿爪【拼音】:xuě ní hóng zhǎo【解释】: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
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
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成语故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印,鸿毛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君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和诗人苏轼作的。
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曾写了一首《渑池怀旧》诗,苏轼就以上面这首诗和他,所以这首诗的题目叫做《和子由渑池怀旧》。
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洛阳之西,崤山之东。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在那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还殷勤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壁上题过诗。
当苏轼后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便在和诗中对苏辙说:“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作者原注:“往岁马死于二陵[崤山],骑驴至渑池。
)苏轼的这首诗,对于人生抱着消极的态度,是错误的。
由于这首诗,便产生了“雪泥鸿爪”这句成语。
人们用它来比喻往事所留下的痕迹。
元人戴良有诗道:“世事已成鸿印泥。
”有时人们也把留作纪念的题赠诗文,称为“雪泥鸿爪”。
【篇一】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及意思:不自量力
“不自量力”这则成语也叫“不量力”也就是“不自量力”或“不自量”,用来表示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或过高地估计自己。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王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宣乎!”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是息国。
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
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
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
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
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篇二】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及意思: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笔力深入木板三分。
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恰切。
这个成语来源于唐.张怀瑶《书断》,晋帝祭北郊,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他是我国历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
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
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摹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
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
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
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
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
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篇三】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及意思:抛砖引玉
“抛砖引玉”这则成语的抛是扔,投。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
常被用为以自已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字,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的谦辞。
墼子:生砖,即土坯。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东院从谂掸师》,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有解问者出来。
”时有一僧便出,礼拜。
谂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
唐代高僧从谂掸师,主持赵郡观音院多年。
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需人人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理会外界的任何干扰,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
有一天,众僧晚参,从谂禅师故意说:“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
”
此时徒众理应个个盘腿正坐,闭目凝心,不动不摇。
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问者自居,走出礼拜。
从谂掸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比砖还不如的土坯!”
另外,有一个抛砖引玉的故事。
据《历代诗话》、《谈证》等书记述:唐代诗人赵嘏,以佳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博得大诗人杜牧的赞赏,人们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当时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一向仰慕赵嘏的诗才。
他听说赵嘏来到吴地,料他一定会去灵岩寺游览,便先赶到灵岩,在寺前山墙上题诗两句,希望赵嘏看到后能添补两句,续成一首。
果然赵嘏游览灵岩寺看到墙上两句诗,不由诗兴勃发,顺手在后面续了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诗。
常建的诗没有赵嘏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嘏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作“抛砖引玉”。
其实,常建、赵嘏并非同时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很出名,人们也就承认它是成语“抛砖引玉”的出处之一。
【篇四】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及意思: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这则成语常用来比喻对知已、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曰......
王献之的哥哥王徽之对他的弟弟非常钦佩,王献之对哥哥也很敬重,两人感情非常深厚。
后来,兄弟两人都患了重病,王献之先去世。
王徽之的家人怕他悲痛,没有把这坏消息告诉他。
王徽之老是听不到弟弟的消息,很是担心。
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便问家人道:“子敬(王献之的字)的病怎样了?为什么长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是否出事了?”
家人含糊回答,不向他吐露真情。
王徽之终于明白过来,悲哀地说:“看来子敬已经死了!是吗?”
家人知道再也瞒不下去,便说了实话。
王徽之听了也不痛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仆从准备车辆去奔丧。
到了王献之家,王徽之在灵床上坐了下来。
他知道献之生前爱好弹琴,便对献之的家人说:“把子敬的琴取来。
”
琴拿来后,王徽之就在灵床上一面弹,一面想着过去兄弟两人的情谊。
他越想越悲伤,弹了几次,都不成曲调。
于是举起琴向地上掷去,然后叹道:“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
叹罢,他悲痛得昏过去了。
一个多月以后,他也离世而去。
【篇五】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及意思:蓝田生玉
“蓝田生玉”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名门出贤良。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烙传》,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
权见而奇之,谓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
三国时,东吴大将军诸葛瑾,字子瑜。
他有个儿子叫诸葛恪(ke),从小聪明伶俐,口才极好,善于言辞,孙权对这孩子很宠爱。
有一次,孙权在朝廷设宴,六岁的诸葛恪随父参加。
诸葛瑾的脸长得特别长,孙权想开他的玩笑,乘着酒兴,命人牵来一头毛驴,在驴的长脸上写了“诸葛子瑜”四个字,借以讥讽诸葛瑾脸长似驴。
众人见了,捧腹大笑,诸葛瑾也感到很尴尬。
诸葛恪见了,走到孙权席前,跪请添写二字。
孙权命人将笔拿来给他。
诸葛恪在“诸葛子瑜”四字后面添写了“之驴”二字,这样就成了“诸葛子瑜之
驴”。
满座大臣见了无不惊讶叹服,孙权见诸葛恪如此机敏,十分高兴,当场把毛驴赏赐给他。
又有一次,孙权问诸葛恪:“你父亲和你叔父诸葛亮相比,到底是谁高明?”诸葛恪答道:“我父亲高明。
”
孙权要他说出因由,他不假思索地说:“我父亲懂得事奉明主,而我叔父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当然是我父亲高明。
”
孙权对诸葛瑾说道:“人们都说蓝田生美玉,名门生贤良,真是名不虚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