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北盆地(参考文献)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3
第30卷第5期2008年10月石 油 实 验 地 质PETROLEUM GEOLOGY&EXPERIMENTVo l.30,N o.5O ct.,2008文章编号:1001-6112(2008)05-0484-05南华北上古生界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王荣新,赵 刚,邓世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南阳 473132)摘要:南华北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了一套台地相-海陆过渡相-内陆湖相地层,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为一套连续沉积的含煤岩系。
利用有机地化分析测试资料,结合上古生界沉积背景与沉积相,从纵向和平面上研究了该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及热演化等地球化学特征,确定太原组、山西组煤系泥岩、煤岩为上古生界含油气系统的主力烃源岩。
探讨了上古生界烃源岩的二次生烃条件及主控因素,认为二次生烃时烃源岩生烃潜量越大越好,初始成熟度越低越好,地温梯度越高越好;其主控因素为生烃潜量和温度。
最后指出二次生烃范围主要分布于谭庄 沈丘、倪丘集、鹿邑和襄城等凹陷。
关键词:二次生烃;有机地球化学;烃源岩;上古生界;南华北地区中图分类号:T E122.113 文献标识码:A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PALEOZOIC SOURCE RO CKS IN THE SOUTHERN NORTH CHINAWang Rong xin,Zhao Gang,Deng Shiying(Per toleum Ex p lor ation and D evelop ment Resear ch I nstituteof H enan Oil f ield Br anch Comp any,S I N OPEC,N any ang,H enan473132,China)Abstract:In the So uthern No rth China r eg io n,a series of the Late Paleozoic form ation w ith platform fa cies,transitional facies and inland lake facies had been deposited.T he Upper Paleozoic so urce ro cks mostly r epresent a set o f successive co al-bearing bined w ith study o f the Upper Paleozoic sedimentary setting s and sedimentary facies,by using analyzed and tested geochemical data,the geo chem 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r ganic matter abundance,ty pe and ther mal evolutio n o f source ro cks in coal bearing strata w as studied.T he results confir med that the main U pper Paleozoic source rocks w ere co n tained in the co al m easur e m udstone and coal-bearing rock in T aiy uan Formation and Shanxi Forma tion.Besides that,the conditio n o f secondary oil generation and main contr olling factors(the potentiali ty and temperatures)of the Upper Paleozoic source ro cks w as considered and it w as prov ed that the bet ter source rocks sho wed gr eater potential,low er initial matur ity and hig her geotherm al g radient.In the end,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secondary oil generating areas w ere mainly in Depressions of Tanzhuang-Shenqiu,Niqiuji,Luyi,Xiangcheng.Key words:secondary hydr ocarbon gener ation;g eo chem istry;source rocks;U pper Paleozoic;the Southern North China南华北地区位于华北地块南部与东秦岭 大别山造山带北侧盆 山接合部位,主体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和安徽省[1~7],总面积约13104km2。
豫东地区煤系烃源岩有机质特征与煤系气资源潜力杨燕青;张小东;许亚坤;张鹏;王昆;朱春辉【摘要】为了评价豫东地区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基于有机碳含量(TOC)、镜质体反射率、干酪根类型及显微组成等测试分析结果,探讨了豫东地区不同区块煤系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区块煤系气资源潜力,提出煤系气勘探有利区块.结果表明:区内煤系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偏低(小于1.5%);干酪根类型以Ⅲ型为主,偶见Ⅱ2型干酪根,利于生气;煤系经历了中二叠–中晚三叠世和晚侏罗–早白垩世2个大量生烃阶段,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高,镜质体反射率(Rran)为1.44%~3.80%,平均2.83%,有机质进入高成熟–过高成熟阶段,生烃量较充足.总体上,区内烃源岩生烃潜力属于差–中级别,砂泥岩储集性能相对较好,含气量高.煤系盖层主要为封盖性好的细砂岩、煤层、泥质岩类,煤系烃源岩气体保存条件好.研究认为研究区的睢西区块烃源岩具有埋藏深度较浅、有效厚度大、孔隙度高、含气量和含气饱和度高、有机质成熟度高的特点,为豫东煤系气勘探的有利区块.【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年(卷),期】2019(047)002【总页数】10页(P111-120)【关键词】豫东地区;煤系气;烃源岩;沉积有机质;资源潜力【作者】杨燕青;张小东;许亚坤;张鹏;王昆;朱春辉【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焦作 454000;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南商丘476000;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南商丘476000;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南商丘476000;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2煤系气是地质历史时期,煤系烃源岩母质在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煤化作用过程中演化生成、并赋存在煤系中的非常规天然气[1]。
北美典型克拉通盆地页岩气成藏特征、模式及启示杨振恒;韩志艳;李志明;聂海宽【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3(000)004【摘要】北美含页岩气克拉通盆地主要以密执安盆地、伊利诺斯盆地和德拉华盆地为代表。
对上述盆地的岩性特征、有机质类型、生气方式、埋深、热成熟度、吸附气含量、裂缝对页岩气成藏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梳理了北美克拉通盆地页岩气的两种成藏模式,分别以密执安盆地Antrim页岩气成藏模式( A型模式)和德拉华盆地Barnett 页岩气成藏模式( B型模式)为代表。
A型模式主要特征为:从盆地周缘较浅至较深部位赋存着具有生物成因和热成因的“二元”成因结构的天然气,依次从生物气过渡到混合气,最后为热成因气。
B型模式主要特征为:页岩气生气方式为热成因天然气“原地”生成聚集,在不同成熟度的区域,产出不同热成因类型的天然气。
结合我国克拉通盆地油气地质特征认为,德拉华盆地Barnett 页岩气成藏模式( B型模式)对我国页岩气勘探更有意义,密执安盆地Antrim页岩气成藏模式( A型模式)对我国页岩气勘探的意义不能忽视。
【总页数】8页(P463-470)【作者】杨振恒;韩志艳;李志明;聂海宽【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化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化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相关文献】1.南华北盆地中牟凹陷太原组-山西组页岩气成藏特征——以河南中牟区块ZDY2井为例 [J], 冯辉;邱庆伦;汪超;刘红亮2.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页岩气成藏特征及勘探对策 [J], 刘洪林; 王怀厂; 张辉; 赵伟波; 刘燕; 刘德勋3.四川盆地绵竹—长宁克拉通内裂陷东侧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台缘丘滩体成藏特征与勘探前景 [J], 杨威;武赛军;魏国齐;谢武仁;金惠;曾富英;苏楠;孙爱;马石玉;沈珏红4.四川盆地西南缘山地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富集模式及勘探启示:一个页岩气新区 [J], 杨平;余谦;牟传龙;汪正江;刘伟;赵瞻;刘家洪;熊国庆;邓奇5.北美典型页岩气藏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及启示 [J], 杨振恒;李志明;王果寿;腾格尔;申宝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华北探区页岩油储层岩石力学特性实验研究王翔;冯永超【期刊名称】《非常规油气》【年(卷),期】2024(11)1【摘要】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7段页岩储层钻井过程中发生钻头适应性差和井壁垮塌等井下复杂状况,开展了岩石组构特征分析、力学特征分析和可钻性参数等力学特征分析。
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页岩油储层中黏土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岩石结构及力学特性非均质性强。
岩石表面层理结构明显,微裂缝和孔隙发育。
页岩抗张强度为6.58~18.27 MPa,单轴抗压强度为76.79~169.29 MPa,高温下的内摩擦角为14.67°~36.71°,泊松比为0.167~0.352,主要集中在0.21附近,弹性模量为4 100~17 344 MPa。
最小水平主应力梯度为1.89~2.14 MPa/100 m,最大水平主应力梯度为2.37~3.04 MPa/100 m,其中洛河地区最大、最小地应力梯度差值较大。
地层可钻性级值为4.36~6.11,主要分布在5.5以下,属于软-中硬度地层,平均地层倾角小,在钻至水平段时,钻进方向与层理相同,与岩石接触面多互层,钻头磨损加重。
基于页岩储层岩石力学特性认识,对于鄂南页岩油安全、高效地钻探具有指导意义。
【总页数】9页(P110-118)【作者】王翔;冯永超【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25;P634【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8储层岩石力学实验研究2.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长8储层岩石力学特征及影响因素3.致密砂岩储层微观水驱油实验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油田L1区长7储层为例4.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油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841 区域地热地质背景舞阳凹陷位于河南省中部,周口坳陷中部凹陷带西端,属周口坳陷西的长山隆起部分。
其北抵平顶山凸起,西、南接豫西隆起区,东南部以平舆凸起为界,是喜山期断陷作用形成的新生代盐湖凹陷,见图1。
凹陷东西长约120km,南北宽约15km,面积约1900km 2.凹陷北部叶鲁断层为长期继承性活动的边界断裂,控制了古近系舞阳凹陷的形成和演化,舞阳凹陷表现为东西狭长、北断南超的不对称箕状凹陷,凹陷的沉积中心靠近北部边界断裂,但向西方向有明显的迁移特征。
图1 长山隆起舞阳凹陷区域构造位置(据姚亚明,2004)1.1 构造特征舞阳凹陷是周口坳陷西部的一个凹陷,地处南华北地台,是燕山晚期块断运动形成的中新生代凹陷,它的主要特点为:东西狭长,北断南超的不对称式箕状凹陷为其基本特征,具有凹陷成绩、沉降中心在南北方向继承性强,东西方有迁移的规律。
1.1.1 褶皱构造从构造体系分析,居于秦岭东西向构造体系的东南端和新华夏系第二沉积带之华北坳陷复合部位,主要为近东西向构造带斜贯本区起着控制作用。
区域上,主体构造形态呈宽缓的北西走向的背、向斜状形态。
背向斜被不同期次、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叠加破坏。
地质构造单元属于舞阳盆地,平面展布面积400平方公里,舞阳盆地西及南面为伏牛山系,北面为平顶山凸起,以叶县-舞阳-西平断裂为界,走向为北西西,长宽比为8∶1。
盆地面积约1900平方公里,为一北断南超,北深南浅的箕状忿地。
在其地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质构造运动,沉积沉降的差异性,在靠近叶县-舞阳-西平断裂的部位形成了若干的次凹,其中叶县次凹,老龚庄次凹,孟寨次凹继承性好,沉降稳定,为舞阳盆地沉积的主要次级构造单元。
1.1.2 断裂构造叶县-舞阳-西平断层:由叶县田庄以东、舞阳辛店、西平谭店向南东延展,倾向南西,倾角65º~80º,地层断距300~1500m。
以上这些区域上的主体构造:北西走向的背、向斜和断裂一般规模大,断距大,延伸长,是岩溶水系统和子系统的边界,控制了岩溶水的分布和补径排条件。
南华北盆地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江娜【摘要】南华北盆地二叠系发育一套海陆交互相的沉积地层,暗色泥页岩分布广泛,具备页岩气成藏条件.通过收集整理南华北盆地前人地质、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钻探及测并成果,并进行二维地震勘探资料的采集、处理和解释,能够查明南华北盆地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的赋存状态,能够对含气泥页岩层段进行预测,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震勘探技术在南华北盆地页岩气勘探中的作用,初步总结出了适合南华北盆地页岩气地震勘探的技术流程.【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年(卷),期】2016(030)002【总页数】3页(P42-44)【关键词】南华北盆地;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流程【作者】江娜【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431.1 地层特征南华北盆地位于华北地台南部,是在华北地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1]。
南华北盆地发育有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
其中,古生界的寒武-奥陶系地层为致密坚硬的海相灰岩,石炭-二叠系地层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组合,与下伏奥陶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岩性主要是灰色、灰黑色、黑色泥岩夹浅灰色细砂岩,含有煤层。
1.2 构造特征南华北地区是由济源-中牟-黄口凹陷带、通许(或太康)隆起、周口坳陷、新蔡(或息县)隆起、信阳坳陷等组成的新生代沉积区,东、西两侧分别为徐淮隆起和豫西隆起,东部及南部边界分别是郯庐和伏牛-大别山两条巨型的断裂带,横垮河南省中南部、安徽省北部和江苏省西北部,面积约18×104 km2。
1.3 烃源岩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地层厚度1 100~1 500 m,发育煤系地层,具备二次生气条件。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烃转化系数表明,古生界煤系地层均达不到生油岩标准,而具备生气能力。
因此,本区页岩气地震勘探的主要目标层为上古生界二叠系石盒子组、山西组,石炭系太原组、本溪组和奥陶系中统上段。
南华北盆地多个坳陷均已经做过不同程度的油气勘探工作,在综合研究勘探区内以往地质、物探、化探与油气相关资料基础上,布置二维地震勘探工作,结合各种资料,获取富有机质泥页岩基本参数,圈定页岩气有利区。
参考文献Cooper, M. A. & Williams, G. D. (eds.). Inversion Tectonics. Ge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 No. 44,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89Dronkers, A.J. & Mrozek, F.J. 1991. Inverted basins of the Netherlands. First Break, 9, 409-425John Parnell. 2002a. Diagenesis and fluid flow in response to uplift and exhumation. In: DORE, A.G, Cartwright, J.A., Stoker, M.S., Turner, J.P. & White, N(eds). 2002. Exhumation of the north Atlantic Margin: Timing,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196, 433-446Macgregor D S. Hydrocarbon habitat and classification of inverted rift basins. In: Buchanan J G & Buchanan P G (eds.), Basin Inversion. Ge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 No. 88, 1995: 83-93Navilkin V D, Goldberg I S and Kruglikov N M et al.. Destructive processes affecting oil and gas pools and estimation of the hydrocarbon loss.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1984, 26(12): 1185-1198Osborne, M.J. & Swarbrick, R.E. 1997. Mechanisms for generating overpressure in sedimentary basins: a reevaluation. AAPG Bulletin, 81, 1023-1041安作相, 马纪. 华北克拉通分割与华北平原上古生界含气问题.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1, 8(5): 22~26曹高社,宋明水等。
合肥盆地寒武系底部烃源岩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特征。
石油实验地质,2002,24(3):273-277。
陈传诗, 苏现波. 断块运动与中生代济源盆地的演化. 岩相古地理, 1995, 15(1): 18~23陈刚,李丕龙,李学田等. 合肥盆地原型恢复与油气评价的研究方法思考. 石油实验地质,2002,24(3):201-203陈建平,冀国盛等。
合肥盆地金寨油浸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石油实验地质,2002,24(3):279-283。
杜旭东, 李洪革, 陆克政等. 华北地台东部及邻区中生代(J-K)原型盆地分布及成盆模式探讨.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26(5): 5~9费宝生. 论残留型盆地研究思路和油气勘探方法. 海相油气地质,1998,3(4):3-7甘克文. 漫谈前陆盆地逆掩断层带油气勘探的经验教训.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2):149-155宫色, 李剑, 张英等. 煤的二次生烃机理探讨. 石油试验地质, 2002, 24(6): 541~544何登发,马永生,杨明虎. 油气保存单元的概念与评价原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1):1-8何登发,赵文智,雷振宇等. 中国叠合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 地学前缘,2000,7(3):23-37何明喜, 常辉, 韩玉戟等. 伊川盆地上三叠统油气成藏条件及类型. 河南石油, 1995, 9(3): 17~23胡斌, 张利伟, 齐永安等. 济源下侏罗统鞍腰组沉积构造特征及环境解释. 焦作工学院学报, 2004, 23(1): 18~22季强. 论热河生物群. 地质评论, 2002, 48(3): 290~296江来利, 吴维平, 储东如等. 大别山北部碰撞后伸展-逆冲推覆构造. 科学通报, 2003, 48(14): 1557~1563金晓辉. 济源-黄口地区地层埋藏史研究. 西安石油学院院报, 1995, 10(1): 14~17李德生,罗鸣.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残留小含油气盆地德油气富集特点. 石油勘探与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地质论文集(1986-1996),1996: 99-108李民杰,郑孟林,曹春潮等. 北山-阿拉善地区侏罗-白垩纪盆地的叠合演化.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1):54-57李丕龙,李学田等著。
合肥盆地石油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研究及进展。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李曙光, 聂永红. 俯冲陆壳与上地幔的相互作用-I. 大别山同碰撞镁铁-超镁铁岩的主要元素及痕量元素的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D辑), 1997, 27(6): 488~493李祥臣. 有效烃源岩及其与天然气藏关系探讨.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14(1):刘池洋,孙海山. 改造型盆地类型划分. 新疆石油地质,1999,20(2):79-83刘池洋,杨兴科. 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思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11-14刘池洋. 改造型盆地油气勘探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研讨会开幕词.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刘池洋. 后期改造强烈——中国沉积盆地的重要特点之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17(4):255-261刘光鼎,宋海斌,张富勤. 中国近海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1999,14(3):1-8刘光鼎. 论中国油气二次创业. 海洋地质动态,2002,18(11):1-3刘和甫, 梁慧社, 李晓清等.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盆地与伸展山岭耦合机制. 地学前缘, 2000, 7(4): 477~486刘丽峰. 残留盆地研究综述.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17(4):576-581刘洛夫等. 干酪根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 石油学报,1995,13(增刊):147-150刘少峰, 张国伟, 程顺有等. 东秦岭-大别山及邻区挠曲类盆地演化与碰撞造山过程. 地质科学. 1999, 34(3): 336~346刘司红, 刘西宁, 李和平. 洛阳-伊川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含油气远景评价. 地质与资源, 2003, 12(4): 21~25刘喜杰. 豫西地区上三叠统生油岩特征研究.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3, 16(3): 47~49刘晓峰, 王华, 孙家振. 从盆地充填特征看信阳盆地与大别山构造带的耦合关系. 地球科学, 2001, 26(增刊): 63~68宋传中. 秦岭-大别山北部后造山期构造格架与形成机制.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0, 23(2): 221~226孙晓猛,张梅生,龙胜祥等.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逆冲推覆构造与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 2004,25(2):191-198王定一, 汤锡元, 陈乃明. 开封坳陷构造特征、形成演化与油气远景. 石油学报, 1994, 15(2): 39~46王定一. 改造型含油气盆地类型及研究思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19-23王方正, 路凤香, 孙平等. 秦岭洛阳-伊川-十堰-秭归地学断面大陆岩石圈的岩石模型. 岩石学报, 1995, 11(2):227~241王国灿, 杨巍然. 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时空格局-构造年代学证据. 地球科学, 1998, 23(5): 461~467王连进,叶加仁. 残余盆地特征与研究方法.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0,11(3):8-12王清晨, 林伟.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 地学前缘, 2002, 9(4): 257~265王英民,钱奕中,邓林等. 残余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方法.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25(3):385-391王英民等著. 海相残余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理论与方法——以广西十万大山盆地为例.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王震亮. 改造型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发育特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25-37吴富强, 程哲, 吴德云等. 河南省侏罗纪盆地初探. 河南石油, 1997, (4): 1~5吴根耀, 马力. “盆”“山”耦合和脱耦在含油气盆地中的应用. 石油试验地质, 2003, 25(6): 648~660吴根耀,马力. “盆”“山”耦合和脱耦在含油气盆地分析中的应用. 石油实验地质,2003,25(6):648-660 熊保贤, 刘和甫. 南华北盆地与东秦岭-大别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地学前缘, 2000, 7(3): 152徐汉林, 吕福亮, 赵宗举等. 南华北盆地黄口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3, 32(5): 590~595徐汉林, 赵宗举, 杨以宁等. 南华北盆地构造格局与构造样式. 地球学报, 2003, 24(1): 27~33许靖华. 残余盆地及其辨识准则和实例. 石油学报,1993,14(1):1-12许世红,吴光华等。
安参1井侏罗系和石炭-二叠系暗色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石油实验地质,2002,24(3):284-286。
薛爱民, 金维浚, 袁学诚. 大别山北缘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高校地质学报. 1999, 5(2): 157~163杨坤光, 马昌前, 简平等. 大别山北缘两次俯冲(碰撞)的岩石学和构造学证据. 中国科学(D辑), 2000, 30(4): 364~372袁剑英,周炎如,李相博等. 残余盆地构造分析与油气地质评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15-18 袁政文, 何明喜, 宋建华等. 周口残留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分析. 石油试验地质, 2003, 25(6): 679~684曾玉凤, 廉有轩. 豫西济源-义马盆地早中生代湖泊沉积体系的演化. 河南地质, 1998, 16(3): 191~194张功成. 济源凹陷盆地结构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 断块油气田, 1997, 4(5): 5~11张功成. 中国东北-华北中生代盆地结构构造. 石油学报, 1997, 18(4): 7~13张家骅. 残留盆地的判别标志及石油地质意义. 地球科学,1993,18(6):735-747张交东, 刘成斋, 刘德良等. 晚侏罗世大别山强烈隆升的地层证据. 地学前缘, 2003, 10(1)张进,马宗晋,任文军. 对盆山耦合研究的新看法. 石油实验地质,2004,26(2):168-175张抗. 改造型盆地与天然气勘探. 天然气工业,1999,19(3):1-6张抗. 盆地的改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2000,21(1):38-45赵师庆, 吴关茂. 论富氢镜质组型腐殖煤-生油煤的一种新类型. 中国煤田地质, 1995, 7(1): 77~81赵伟卫, 金强, 王伟锋. 华北盆地济源凹陷古地温梯度的研究-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应用. 石油试验地质, 2002, 24(6): 555~560赵文智,张光亚,王红军等. 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2):1-8赵重远, 杨治林. 济源-黄口地区油气勘探前景分析. 断块油气田, 1994, 1(4): 14~29赵重远,周立发. 成盆期后改造与中国含油气盆地地质特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7-10赵宗举, 朱琰, 徐春华等. 合肥盆地与大别-张八岭构造带的耦合关系. 石油试验地质, 2003, 25(6): 670~678赵宗举,李大成,朱琰等.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系统分析.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4):8-13赵宗举,朱琰,徐春华等. 合肥盆地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石油实验地质,2003,25(6):670-678 郑求根, 张育民, 赵德勇等. 豫西地区构造演化与上三叠统地层保存何和分布. 河南石油, 1998, (2): 6~10朱夏. 多旋回构造与含油气盆地[A]. 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内部参考资料[1] 陈文礼等. 河南老区外围盆地评价与优选. 河南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内部报告). 2000[2] 戴少武等. 东部外围盆地油气条件评价与勘探选区研究.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荆州新区勘探研究所. (内部报告), 2002[3] 何明喜等. 伊川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远景评价. 河南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内部报告), 1995[4] 济源-黄口地区储集岩研究报告附图册. 西北大学地质研究所. (内部报告), 1991[5] 靳广兴等. 中原油田探区油气资源评价附图册. 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内部报告), 2000[6] 廖家汉等. 东濮外围油气资源评价附图册. 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内部报告)[7] 卢焕勇, 陈景维, 杨治林等. 济源-黄口地区岩相研究报告. 西北大学地质研究所. (内部报告), 1991[8] 邱荣华等. 河南老区外围盆地油气勘探前景评价附图表册. 河南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内部报告). 2000[9] 王定一等. 济源-黄口地区构造研究报告. 西北大学地质研究所. (内部报告), 1991[10] 吴亚军等. 周口坳陷成藏条件与勘探目标优选. (内部报告), 2003[11] 吴亚军等. 周口坳陷成藏条件与勘探目标优选附图册. 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荆州新区勘探研究所.(内部报告), 2003[12] 张剑军等. 济源凹陷中生界区块评价附图附表册.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内部报告),1996[13] 张剑军等.济源凹陷构造研究及圈闭综合评价附图附表册.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内部报告), 1994[14] 赵重远等. 济源-黄口地区第三系凹陷形成及演化与油气资源评价阶段总结报告. 西北大学地质研究所. (内部报告), 1992[15] 周口坳陷成藏条件与勘探目标优选附图册. 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荆州新区勘探研究所. (内部报告),2003[16] 周章保等. 黄口凹陷油气勘探潜力分析及目标评价. (内部报告), 1998[17] 黄旭楠,郑和荣. 勘探项目评价模板参数研究. 北京侏罗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股份公司勘探开发设计研究院,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