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中医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37.68 KB
- 文档页数:3
补中益气汤的趣味歌诀摘要:1.引言2.补中益气汤的来源和功效3.补中益气汤的趣味歌诀4.补中益气汤的应用实例5.结语正文:【引言】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在众多中医药方剂中,补中益气汤是一道著名的方剂,其功效独擅,颇受医者喜爱。
本文将从补中益气汤的来源、功效、趣味歌诀和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介绍。
【补中益气汤的来源和功效】补中益气汤最早出自于《金匮要略》一书,其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白术、陈皮、人参、甘草、升麻、柴胡等药材。
补中益气汤具有益气健脾、和中理气、升阳举陷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乏力、食少纳呆等症状。
【补中益气汤的趣味歌诀】为了便于记忆和传播,补中益气汤有一首趣味歌诀,如下: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这首歌诀巧妙地将补中益气汤中的药材名称和功效融入其中,使人们能够轻松地记住并理解这道方剂的作用。
【补中益气汤的应用实例】补中益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加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应用实例:1.脾胃虚弱型:患者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乏力等症状,可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入厚朴、枳壳等药材。
2.气虚型:患者表现为气短、乏力、易出汗等症状,可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入麦冬、五味子等药材。
3.阳虚型:患者表现为怕冷、手脚冰凉等症状,可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入肉桂、干姜等药材。
【结语】补中益气汤是一道具有益气健脾、和中理气、升阳举陷等功效的方剂,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乏力等症状。
通过趣味歌诀的传播,使得更多人了解并熟知这道方剂。
补中益⽓汤,不仅补⽓,还能退热除烦!朋友们,⼤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补中益⽓汤补中益⽓汤,我们在前⾯聊过,这个⽅⼦的主要作⽤就是补⽓,提⽓;我们⼀般⽤来治疗:脾胃虚弱、中⽓下陷所致的⾷少腹胀、体倦乏⼒、动辄⽓喘、⾝热有汗、头痛恶寒、久泻、脱肛、⼦宫脱垂等症。
今天我们来聊⼀个⽤补中益⽓汤退热的医案:医案:(选⾃《刘渡⾈验案精选》)马某某,⼥,74岁,1993年7⽉21⽇初诊午后发热,体温38℃左右,饮⾷衰减,腹内有灼热之感,并向背部及⼤腿放散。
⼿⼼热甚于⼿背,⽓短神疲。
然⼝不渴,腹不胀,⼆便尚调。
⾆质红绛,苔薄⽩,脉⼤⽆⼒。
刘⽼辨为⽓虚发热。
其病机为脾虚清阳下陷,升降失调,李东垣所谓“阴⽕上乘⼟位”所致。
对于这种内伤发热,当⽤李东垣“⽢温除⼤热”之法。
疏补中益⽓汤加⽣⽢草。
服五剂,⾷欲增加,体⼒有增,午后没有发热,腹中灼热⼤减。
续服五剂,午后发热及腹中灼热等症均愈。
详细内容请⼤家收听下⽅语⾳讲解:(语⾳讲解内容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孙说医)补中益⽓汤:配⽅:黄芪20克,党参15克,炙⽢草5克,⽣⽢草5克,⽩术12克,当归12克,陈⽪8克,升⿇3克,柴胡6克,⽣姜3⽚,⼤枣12枚黄芪:性味⽢,温。
归经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补⽓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肌。
⽤于⽓虚乏⼒,⾷少便溏,中⽓下陷,久泻脱肛,便⾎崩漏,表虚⾃汗,⽓虚⽔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尿,糖尿病。
党参:性味⽢,平。
归经归脾、肺经。
功能主治补中益⽓,健脾益肺。
⽤于脾肺虚弱,⽓短⼼悸,⾷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术:性味苦、⽢,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健脾益⽓,燥湿利⽔,⽌汗,安胎。
⽤于脾虚⾷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肿,⾃汗,胎动不安。
⼟⽩术健脾,和胃,安胎。
⽤于脾虚⾷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升⿇:性味⾟、微⽢,微寒。
归经归肺、脾、胃、⼤肠经。
功能主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
⽤于风热头痛,齿痛,⼝疮,咽喉肿痛,⿇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宫脱垂。
补中益气汤清内热的原理哎呀,说到补中益气汤清内热的原理,这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咱们先得聊聊啥是补中益气汤,然后再慢慢道来它怎么就能清内热了。
补中益气汤,这名字听起来就挺有劲儿的,对吧?它其实是一种中药方剂,源自古代的医学典籍。
这个方子的主要作用就是补中益气,调理脾胃,增强身体的正气。
你想想,咱们平时要是脾胃不好,吃啥啥不香,那身体能好吗?所以,补中益气汤就是来帮咱们调理脾胃,让身体恢复活力的。
那么,补中益气汤怎么就能清内热呢?这得从中医的理论说起。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阴阳两种力量,它们相互制衡,维持身体的平衡。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内热。
内热,简单来说,就是身体内部的热量过多,这会导致很多不适,比如口干舌燥、便秘、心烦意乱等等。
补中益气汤清内热的原理,就是通过调和脾胃,增强身体的正气,来达到清热的效果。
你想啊,脾胃好了,身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就强了,这样就能更好地转化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减少内热的产生。
同时,补中益气汤中的药材,比如黄芪、党参这些,都有清热的作用,它们能直接帮助清除体内的热量。
举个例子,就像你家里有个火炉,如果火炉里的火太旺,屋子里就会很热。
这时候,你可以通过减少火炉里的柴火,或者打开窗户让热气散出去,来降低屋子里的温度。
补中益气汤就像是减少柴火和打开窗户的过程,通过调理脾胃和清热,来降低体内的热量。
所以,补中益气汤清内热的原理,就是通过增强脾胃功能和清热药材的作用,来达到清热的效果。
这就像是给身体一个平衡,让阴阳调和,从而达到健康的状态。
咱们平时要是觉得身体有点内热,不妨试试补中益气汤,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补中益气汤【名方出处】金代李杲《脾胃论》。
【使用历史】约700年。
【主要成分】黄芪,甘草,白术,人参,当归,升麻,柴胡,橘皮。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引起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典型征象】面黄肌瘦,手无缚鸡之力。
【禁忌人群】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补中益气汤是中医史上赫赫有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代表方剂。
李杲是“补土派”(五行中“胃”对应“土”)的代表人物,当时,他处在金元的动荡时期,很多百姓因为颠沛流离的生活,饥饱无常,脾胃病也成了当时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
在这种背景下,李杲特别重视脾胃,他以“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原则,结合当时人们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导致的胃气亏乏的现状,创制了调理脾胃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中医界的很多人都认为,补中益气汤凝聚了李杲毕生的学问,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形体器官脱垂等症。
现在药店常有售补中益气汤衍生的丸剂,补中益气丸。
中气下陷,胃下垂就来了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8味药组成,主要治疗因劳伤、饮食不节所导致的脾肺气虚、中气下陷。
那什么是中气下陷呢?中气下陷是一个中医术语,这个“中”指的是脾胃,也就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气也就是脾胃之气,我们胸中的“中气”支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如果因为营养不足导致了气虚,这个中气就会向下走。
脾胃功能的削弱,中气的流失,将会产生下面一些情况:(1)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升清是脾胃之气的运动特点,可使气血上达到心脑,达到高处。
如果脾气衰弱,升清失司,中气下陷就会令人出现面色不华、头昏、头晕,或者目眩,类似于人们常说的低血压、低血糖的症状。
突然站立起来有的还会晕倒,眼前发花,或者伴有出虚汗、冒冷汗等症状。
这时候如果喝一杯热水或者吃一块巧克力,就会恢复。
(2)中气下陷是脾胃虚弱的一种表现,会影响到人的消化功能。
补中益气汤妇科应用治验两则李东垣所创补中益气汤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滞,为补齐升阳,甘温除热之代表方剂。
补中益气汤组方严谨,在妇科应用中,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凡有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者,均有良效,现谨举验案如下:1.产后汗出王某,女,27岁,职员,2011年5月4日诊。
产后1月余,汗出如洗,动则加剧,入夜尤甚,浸湿衣被,易感风寒。
伴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少气懒言、夜寐不佳、多梦易醒、纳呆、口干口苦、腹部下坠感明显、大便闭结、足跟疼痛,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无力。
此属气虚不固兼有湿滞证,治宜益气固表、化湿止汗。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党参15g,生白术20g,陈皮6g,升麻10g,柴胡10g,当归12g,煅牡蛎各30g,甘草6g,鸡血藤30g,砂仁5g,木瓜10g,柏子仁12g,服药五剂后汗止明显,精神大振,纳寐好转,大便通常,足跟痛仍存,继服原方,加桑寄生12g,防风6g,服五剂后,诸症悉除。
按:《女科秘旨》云:“凡分娩时汗出,由劳伤脾,惊伤心,恐伤肝也。
《内经》云: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惊而夺精。
”患者因产时用力耗气,元气损耗,血为气之母,产时失血,气随血脱,其气益虚,气虚则肌腠不密,营失内守,卫阳不固,则见自汗,易感外邪,劳则气耗,故汗出动则加剧;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气血生化乏源,则见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少气懒言,脾虚纳运无权,湿浊内停,则见纳呆,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不上承,则见口干口苦;汗为心之液,心神不守,则见夜寐不佳、多梦易醒、盗汗;气虚升举无力,则见腹部下坠感;气虚大肠传导无力,则见大便闭结;产后气血亏虚,经脉失养,则见足跟疼痛;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无力均为气虚不固兼有湿滞之象。
方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固表,方中重用生白术取其健脾益气兼通便之用,加入煅牡蛎敛阴止汗潜阳,砂仁化湿醒脾,鸡血藤行气补血,舒筋活络,木瓜除湿合胃、舒筋活络,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固表、化湿止汗之效。
补中益气汤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国医大师经方分享导读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功能升阳益气,调补脾胃。
主治因脾胃气虚所致的表热自汗,心烦口渴,头痛恶寒,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脉虚弱或洪大等症。
笔者运用此方,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今列举所治如下。
补中益气汤的妙用(一)治疗顽固性呃逆黄某,女,53岁,住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
患呃逆3年多,只有睡着后呃声才止。
3年多来在广州历求中、西医及针灸、理疗均难收效。
1989年2月,余应聘广州海军医院门诊时来求治。
见患者身体消痩,行动无力,上到二楼诊病就气喘吁吁,呃声连连,不能遏止。
余诊其脉沉细四至,寸不应指。
证为中气下陷,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故呃声连连以求自救。
投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
处方:柴胡15克,升麻10克,生黄芪100克,红参12克(切片),炒白术20克,当归15克,陈皮12克,炒内金15克(打末),焦山楂15克,大红枣10个,生姜10克(打碎)。
7剂,水煎服。
患者服完7剂后,呃止过半,体力、精神、饮食亦较诊前好得多。
共服上方30余剂,呃止体健。
1991年11月,与患者相遇,见其红光满面,身体健康。
呃逆之因,多系胃气上逆所致,有寒呃、热呃、痰呃、瘀呃、气呃、虚呃6种。
该患者呃逆3年有作,气血大伤,饮食乏味,久则属虚。
证为脾胃虚寒,气虚下陷,故用补中益气汤治之而愈。
(二)调节月经过多症状月经过多症,中医称为崩漏,一般分为血热、气虚、阴虚和瘀血等类型。
反复崩漏日久不愈必然导致气虚血亏、阴阳两伤。
不论其兼证挟热、挟瘀,抑或阴虚、气虚,只要历时较久、多方治疗难以收效者,在治疗上均应以补气升提为要,次及其他,诸如补气清热、补气强阴、补气化瘀,多能应手奏效。
李某,女,45岁,干部。
两年多来,经血量多,夹杂紫黑色瘀块,10日后服止血药方渐止,屡经中西医治疗收效甚少,有时虽暂时止一个月而下个月又复如故,有时半个月或20日就来一次,每次来均需10日之久。
1979年8月17日求治。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举隅 赵宁华孙新云2006-5-21 14:32:13 《河北中医》2000 年3 月第28卷第3 期关键词:补中药益气汤【关键词】补中药益气汤;治疗应用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所创名方,治疗“饮食劳倦,损伤脾胃”。
后世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清阳下陷,功效卓著。
兹举验案4则如下。
1 重症肌无力蔡某,女,38岁,农民。
1998-03-08初诊。
人工流产后又患感冒,身体虚弱,汗多无力,觉双眼睑下垂沉重不能抬举3个月余,先后到多家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单纯眼肌型。
给予激素和抗胆碱脂酶药物治疗,效果不显。
刻诊:四肢无力,抬头力弱,倦怠自汗,少气懒言,头昏眩晕,腰膝酸软,双眼睑下垂,早轻暮重,视物成双,语声低哑,发音不清,口燥咽干,二便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属中气不足,肝肾亏损。
治宜补中益气,滋补肝肾。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36 g,白术15 g,枸杞子15 g,菟丝子12 g,鸡血藤18 g,山药18 g,阿胶(烊化)10 g,麦门冬12 g,何首乌15 g。
水煎服,日1剂。
15剂后自觉体力大增,头昏目眩减轻,声音有力,视物正常,惟眼睑略有下垂,开合不便。
原方加熟地黄、鹿角胶、紫河车(另冲)继服20剂,眼睑下垂完全恢复,视力正常,随访5年未复发。
按:重症肌无力属中医学痿证范畴。
患者做人工流产后又感冒,发汗过多,致气血津液亏乏,津虚不能溉,血虚不能营养,肌肉筋脉失养,出现眼睑下垂、肢体痿弱不用等一派中气不足、肝肾亏损之证。
病位在脾、肝、肾,因脾主肌肉四肢,眼睑属脾,肾主骨,肝主筋,故治疗以补中益气汤补中以健中土。
加阿胶、鸡血藤、菟丝子、枸杞子、山药、熟地黄滋补肝肾,加鹿角胶、紫河车血肉有情之品可增强补肝肾填精之功。
2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刘某,男,32岁。
1996-04-16初诊。
头晕乏力,四肢酸软3个月余,患者身体消瘦,又因饮酒过量,感受寒邪,逐渐发展至头项软弱,畏寒,足不能久立,行走须人扶持,手臂无力,不能握物。
补中益气汤治验4例摘要】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组成,具有补气升阳之功效。
本方在临床运用甚广,脾胃之虚或中气下陷者,多可加减运用。
笔者以补中益气汤治疗脑出血术后发热,功能性子宫出血,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疗效较满意,现将验案介绍如下。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发热功血感染肠炎一、脑出血术后谢某,男,65岁,一月前因脑出血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一直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之间,西医;采取止血抗菌退热及支持疗法等,病人出现呕吐、纳差,转氨酶升高,故请笔者会诊。
诊见;面色萎黄、体瘦、舌淡、苔白、脉沉细、考虑术后气血亏虚、久卧伤气、诊为术后感染,证据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痰阻血瘀,建议停用抗菌素,治以补气养血,化痰祛瘀,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黄芪50克,党参20克,白术、苍术、陈皮、茯苓、法夏、当归、阿胶各15克;柴胡、升麻、甘草各10克,清水煎至250ml,分三次,每天一剂,连服一周,体温恢复正常,再服两周,痊愈出院。
按:脑出血术后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伤口或併发颅内、肺部感染是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可由单一或多种细菌感染所致,体温多在38~39℃之间,另一方面大量使用抗生素还可致药物热,该例病人术后免疫机能低下,加之久卧伤气,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发热主要原因是脾胃气虚,故以补中益甘温除热,辩证施治,取得满意疗效。
二、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DNB)简称功血,是由于机体内外因素通过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调节和制约机制,使其内分泌功能紊乱,性激素分泌失常所致子宫内膜失去其正常的有规律的周期变化。
中医学认为是由于脾虚,肾虚导致冲脉,血失流摄,血热扰及冲任,迫血妄行;或血瘀阻滞冲任,血不行经所致。
[1]林某,46岁,2008年8月16日初诊,月经周期紊乱数周,末次月经淋漓不断,量时多时少一月余,色红或淡红有血块,小腹胀,面色无华,疲乏无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经某医院给予西药、刮宫等治疗无效。
周末分享:末流郎中说补中益气汤本文是末流郎中先生在至诚中医群的即兴发言,由郭汉荣先生记录整理。
末流郎中说补中益气汤末流郎中1、补中益气汤是补土派为了饮食内伤劳倦而致热中所立,热中的本质是一个气虚发热,原因来自于清气下陷、阴火上越。
2、这个方可以说开万世无穷之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向:甘温除大热,升阳举陷以疗脏器下垂,随症加减用于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
3、李公(李东垣)用药切合实情,临床很好,但是语言解释上有待商商榷。
胃气以和降,只有脾气可以升,脾胃二土,脾升胃降,无升胃的可能。
六经阳明一途,大肠经之气升而胃经之气降,当以升脾经大肠经之气为比较正确的理解。
六经开合枢里边,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少阳为枢者,外则太阳开,内则阳明合,柴胡升少阳之气,其实是升阳明合降到太阴之气。
4、神农本草经里有两味药具有推陈致新的功能,一味是柴胡,一味是大黄,柴胡主升,大黄主降,春气升发,春曰发陈,有推陈之意。
春气在肝,肝为厥阴,厥阴从枢少阳,故柴胡升少阳之气是很明确的。
在补中益气汤里面,人参、黄芪、甘草起补益的作用,其他的药物的作用则起升举中气流通气机的作用。
全方搭配运用,使脾胃之气得以恢复,下陷之清气得以升腾,上越之阴火降息归位,气机则在升降之中被疏通,邪气在升降之中被荡除,正复邪却,发热乃至大热都能消退。
5、按照李公之意,阳气发于中宫太极,即丹道家所谓黄庭与医家所谓命门火,不能误于脾阳之说,此用补中益气汤必于命门之火不衰,肾精亏损尚少,方为的对之法。
如果素体过虚命火衰微,妄用补中益气汤则过于升举有提脱之误。
6、补中益气汤的应用标准有五个: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脉虚弱无力。
7、使用补中益气汤有七个表现:气虚导致发热,这种可以是低热、中热、高热、潮热或烦热;上气喘息,动则气短;头痛懒言,渴喜冷饮;皮肤不能耐受寒热,乍寒乍热;脏器下垂;久泻久痢,面色恍白,短气神疲;脉洪大或虚,舌淡苔白。
8、临床上使用补中益气汤的脉象指征:只要右手寸口脉大于左手寸口脉就是内伤证,无论左右关脉尺脉大小浮沉都可以用,效果是很明显的;男性右关脉虚,女性左关小右关大,也是运用补中益气汤的一个标准的指征。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这个方子是宋元一代名医大家李东垣,在行医诊治中耗费许多心血琢磨出来的。
李东垣认为人的脾胃一旦受伤,则身体的元气就也跟着受伤,这样会出现许多病症:“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不耐劳累,动则气短”等。
补中益气汤方治疗的主证是因为劳伤、饮食不节而导致的脾肺气虚、中气下陷。
什么是中气下陷呢?中医认为人的胸中有“中气”,支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如果你的营养不足了,导致气虚,那么这个中气就会向下走,这样,人常常会感觉到自己没有力气,说话提不上来气,不爱说话,脸色苍白,头晕,本来食物在胃肠内,在中气的固持下,可以慢慢地走完消化的过程,结果现在固持不住了,很快就泻了出去,结果就泻肚子,有的人还脱肛,还有的人一体检,就检出西医说的胃下垂,女患者还有子宫下垂等等。
对于这些症状,中医认为是脾肺气虚。
在五行的归属里,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因此这个病的根本在脾胃,因为脾胃的功能降低,吸收不好,结果导致肺气也不足了。
组成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
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证。
名方方解人参是一味大补元气的药,然后是黄芪。
这个黄芪是味好药,生黄芪可以起到固表的作用,什么是固表呢?就是加强人体外边的防御系统,有的人总是冒虚汗,风一吹就感冒,就可以用这个生黄芪来固表,同时加上白术和防风,叫玉屏风。
如果把黄芪用蜜给炙了,则会起到补中益气的作用,因此黄芪在这个方子里面是最主要的药物为君药,用量也最大。
在这里要格外注意的是生黄芪和炙黄芪是分开的,如果只写了一个简单的黄芪,生黄芪使用的量可以大,但是蜜炙黄芪的量要严格遵守方剂的规定,因为蜜炙的很容易生热。
炙甘草是补脾胃之气的,李东垣认为黄芪、人参、炙甘草是消除烦热的圣药,这个烦热就是由于中气不足产生的虚火。
方子里还有白术,这是燥湿,补脾经之气的,因为李东垣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脾,他说“脾气一虚,肺气先绝”,所以方子里面也尤其照顾到了脾经。
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由黄芪、炙甘草各五分,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各三分组成,是李东垣创制的中医名方。
读《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可以看出,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脾胃之证,是“始得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主证是身热而烦,脉洪大而头痛。
临床表现和外感风寒之证相类同,需要认真辨认才能区别。
“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
”既然李东垣认为自汗会损人元气,那么接下来加人参来补益元气就很顺理成章了。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
”脾胃虚怎么会导致心火亢甚?中土气虚就会导致升降失调,心火就不能很好地下交肾水,没有肾水相配合的心火就不是正阳而是邪火,就成了游离之火,哪里虚就跑哪里去,现在是脾胃虚,所以就“乘其土位”,如果其他脏腑也虚的话,也会跑去虚的脏腑干扰而作乱。
“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作,须待坦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或热极而汗出亦。
”可以看到,这里所说的也是后世医家一直在争议的“阴火”,其实是与阳火相对应,是一切不在正位的阳气,特别以心阳为主(心火者,阴火也)变成游离态的火,这种火在最初作乱的时候,“始得之”的时候,力量也很强大,“其脉洪大”,好像是白虎汤的实热证。
“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
”炙甘草的用法,原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其实仅仅说甘草“补脾胃中元气”可能还是有点抬举甘草,甘草只有在与人参配合的时候,才会“补脾胃中元气”。
接着加当归身,是用来“和血脉”的,李东垣的“和血脉”是什么意思?原方后设的“四时用药加减法”当中有提到“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或一钱)”。
由于气生血,气虚就会导致血涩不足,所以加当归来帮忙一下,所以就说“和血脉”。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医案4则展开全文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当归、陈皮、炙甘草共八味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等功效,主治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气虚发热、气虚下陷诸证,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然此方的功用并不限于此,历代医家运用此方加减辨证治疗疑难杂症,亦每获奇效,如方刚强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小儿暑热证、功能性子宫出血、骨关节炎,取得较好疗效[1];杨勤龙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嘴角糜烂、局部发凉、尿浊,每获佳效[2];丁能生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泌尿系结石、老年便秘、乳汁自出、失眠,疗效显著[3]。
陶双友教授效仿前贤之法,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内外儿科杂症,疗效卓著,兹举医案4则如下。
综上所述,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新时期房地产企业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促进自身长期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具体管理工作中,企业要从预算编制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和考核措施保障预算的有效执行,实现企业资源的高度整合、科学配置以及高效利用,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
1 习惯性肩关节脱位吴某,女,53岁,2017年3月4日初诊。
患者于3月前因外力致右肩关节及其周围肌肉组织酸痛、活动障碍,于当地市级医院门诊就诊,行MRI检查,诊断为右肩关节脱位,先后予手法复位、绷带固定及推拿手法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随后出现右肩关节反复脱位,表现为提重物、穿衣、后伸、甚则稍发力则出现肩关节脱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苦不堪言。
本病手术治疗费用高、对机体正常组织损伤大、复发率高[4~6],故患者要求服中药治疗。
诊见:形体肥胖,右肩关节动则脱位,右上肢乏力感,全身困倦乏力感,口干,腰膝酸软,怕风怕冷,纳呆,大便偏烂,小便不多,平素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象虚弱。
证属脾气虚弱,不能运化,致气血生化不足,肌肉、筋脉失濡养、软弱无力,不能固摄关节,而致右肩关节反复脱位。
治以益气健脾为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黄芪、五指毛桃各50 g,柴胡、升麻、当归、益智仁各10 g,炒白术、乌药、沙苑子各15 g,山药30 g,陈皮6 g。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
1. 治疗乳糜泻
患者女性,年龄34岁,主诉腹泻、腹痛等症状已经多年,并且在许多医院治疗无效。
患者瘦弱,乏力,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泪涟涟,便秘,舌淡苔白,脉弱。
诊断为乳糜泻,需要治疗。
治疗方案:补中益气汤,加减。
组成:人参30g,黄芪30g,白术30g,炙甘草10g,半夏10g,生姜5g,大枣2枚,
枸杞子、山楂各15g。
治疗效果:患者服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5剂,腹泻、腹痛症状均有好转,乏力、面色
苍白、精神萎靡等不适明显减轻。
舌淡苔白,脉象在治疗后逐渐恢复正常。
2. 治疗慢性胃炎
患者女性,年龄46岁,主诉慢性胃炎已经十年,经常胃部疼痛,胸口堵得慌,自觉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不振,不思饮食。
患者体质较虚弱,常常感到疲惫无力,舌淡苔白,脉
沉弱。
诊断为慢性胃炎,并且需要治疗。
3. 治疗失眠
患者男性,年龄62岁,主诉失眠已经长达3个月,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因此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疲劳,眼袋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细。
诊断为失眠,
需要治疗。
以上三个案例说明,补中益气汤对于一些体质虚弱、失眠、乳糜泻等疾病都有一定的
治疗效果。
当然,治疗前应进行准确的诊断,并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加减方
处理。
《时方歌括·补可扶弱》第三讲:补中益气汤(一)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同仁堂有一个丸药叫补中益气丸,所以如果嫌吃汤药麻烦,也可以吃丸药。
【主治】“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气以动,动则气高而喘。
”这里的阴虚内热不是一般理解的肾阴虚,五心烦热。
肾阴虚不能吃补中益气,如果吃了,那就坏了。
五臟属阴,五臟之中最阴的是太阴,太阴就是最阴的,太阴就是脾。
所以这里的阴虚指的就是太阴脾虚,脾虚内热是《内经》讲的。
1.【补中益气汤方歌】“补中参草朮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
劳倦内伤功独擅,阳虚外感亦堪珍。
”黄芪蜜制钱半,也就是4.5克。
人参、甘草、炙白朮各一钱,就是各3克。
陈皮、归身(归身就是当归中间那段,头和尾都不要)各五分,就是1.5克。
升麻、柴胡各三分,就是0.9克,加上姜枣煎。
补中益气汤药物的剂量非常小,大家注意,背方歌的时候计量也得注意,因为你不注意量,开方子的时候怎麽开啊?2.补中益气是一个常备药在生活中,补中益气汤是用途非常广泛的一个药。
我在国医大师陆广莘家里就看到他桌上就放着同仁堂的补中益气丸,还有香砂养胃,有好几种中成药。
当年陆广莘老师70多岁了,从来不去医院看病,他的医疗本上都是空白的,当然现在他岁数大了不行了,他以前70多岁时真是从来不去医院看病的,有点儿小毛病,自己吃点中成药就好了,而且他的中成药都是自己花钱去同仁堂买的。
3.柯韵伯论补中益气柯韵伯曰;“张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风木内干于中气,用建中汤。
寒水内凌于中气,用理中汤。
”这都是从脾胃来调整身体。
风木内干于中气,就是木、土不和的时候,用建中汤。
寒水内凌于中气,就是脾胃偏寒用理中汤。
(1)太阴脾虚柯韵伯曰:“至于劳倦,形气衰少。
阴虚而生内热(阴者,太阴也。
)表症颇同外感,惟东垣知其为劳倦伤脾。
”劳倦很多见,是由于工作太忙,老熬夜,吃饭也不定时,尤其开车的人,一开车就没功夫吃饭,像出租车司机之类的就容易劳倦。
补中益气汤中医故事
中医故事中的"补中益气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病症。
故事背景是古代的一个村庄里有一位年轻人名叫李明,他身体虚弱,经常感到疲倦和无力,甚至经常晕倒。
他去见了当地的一位中医师傅,希望能够得到帮助。
医师傅经过详细的检查后,发现李明的脾胃功能较弱,导致气血不足。
他想出了使用一味补中益气汤的中药方剂来治疗李明的病情。
医师傅告诉李明,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强壮脾胃,增强气血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黄耆、党参、白术、茯苓等药材。
他还告诉李明,服用补中益气汤后可以改善全身气血不足的症状,增加体力、提高免疫力,并逐渐恢复健康和活力。
李明按照医师傅的指示,每天服用补中益气汤,并且改善了饮食习惯,遵循中医对于脾胃健康的饮食原则。
在几个月的治疗后,他逐渐感觉到自己的体力变得更加充沛,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他不再感到疲倦,也没有再晕倒的情况发生。
李明感激地对医师傅说,补中益气汤真的帮助了他恢复了健康和活力,让他重新拥有了美好的生活。
他决定学习中医知识,成为一名中医师,以便能够帮助更多像自己一样有病的人。
这个中医故事告诉我们,中药的合理应用可以在某些病症中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
对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来说,补中
益气汤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是,在服用中药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根据个人病情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经过李明的治疗成功案例,越来越多的人听到了补中益气汤的神奇功效,并纷纷前来求治。
其中,有一个年纪稍大的村民王大爷,也因脾胃虚弱经常胃痛、消化不良而苦恼。
王大爷听闻李明的故事后,充满了希望,决定去寻求医师傅的帮助。
医师傅经过细致的询问和观察,确定王大爷的病情主要是脾胃阳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医师傅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略有改动补中益气汤的组方。
他认为,王大爷的病情比较严重,需要增加一些温补阳气的药材,同时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以促进气血运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王大爷的病情逐渐缓解,胃痛和消化不良的症状明显减轻。
他感恩医师傅的救治,特意前来表达谢意。
补中益气汤的疗效不仅在李明和王大爷身上显现,更多的人因为故事传开,前来就诊。
其中,有一位年轻女子苏婷,因为长期工作繁重,精神压力大,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了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医师傅针对苏婷的情况,再次微调了补中益气汤的组方,增加了一些理气调中的药材,以缓解她的情绪压力和改善脾胃功能。
经过连续服用几个月,苏婷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她重拾了食欲,腹胀和便溏问题逐渐消失。
补中益气汤的成功故事在村庄里传开后,李明、王大爷、苏婷等人都得到了身体和心灵上的疗愈。
中医医师傅也因为他们的成功案例而赢得了口碑和尊重。
这个中医故事告诉我们,中医的治疗方法是因人而异的,相同的病情可能需要有差异的中药组方。
补中益气汤在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应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和搭配药材,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合理的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也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