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审题立意》精品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9.87 KB
- 文档页数:10
教案:初中作文审题和立意指导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作文审题的重要性,提高审题能力。
2. 引导学生掌握作文立意的方法,提升作文质量。
教学内容:1. 作文审题的重要性2. 作文立意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的写作经历,谈谈自己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 提问:为什么我们在写作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二、讲解作文审题的重要性(10分钟)1. 解释作文审题的定义和作用。
2. 强调审题对于作文写作的重要性。
3. 举例说明审题不清导致的作文问题。
三、讲解作文立意的方法(15分钟)1. 定义作文立意:立意是指确定作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介绍作文立意的方法:a. 从题目中提炼立意b. 从材料中挖掘立意c. 从生活中寻找立意d. 从情感出发确定立意四、实例分析与练习(15分钟)1. 给出一个作文题目,如“我的梦想”。
2. 引导学生运用审题方法,明确题目要求。
3. 让学生运用立意方法,提出自己的立意。
4.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立意,互相借鉴和启发。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2. 提问:如何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审题和立意?3. 提醒学生平时多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审题和立意的理解程度。
2.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文,评估他们在审题和立意方面的应用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作文审题和立意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写作实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初中作文审题立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作文审题立意的重要性,认识到好的作文题目是成功的关键。
2. 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立意的能力,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捕捉素材。
3. 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有效思考和创意表达。
二、教学内容:1. 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作文题目来源和创意方法。
3. 思维导图在作文审题立意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作文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2. 新课:讲解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让学生明白如何抓住题目核心。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优秀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4. 创意练习: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作文题目的创意练习。
5. 总结:对学生的创意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作文题目,让学生从中学习。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作文题目的创意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文审题立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进行作文题目创意的能力。
3. 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对作文题目的敏感度,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作文题目。
3. 定期组织作文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4. 结合写作课程,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提高作文创作的水平,写出有思想、有感情、有创意的优秀作文。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教案一、审题。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写作的关键。
审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含义,把握好题目的要求,明确写作的方向和内容。
审题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离题,确保文章的内容紧扣主题。
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含义,把握好题目的要求。
2. 确定文章的写作方向和内容,明确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 避免离题,确保文章的内容紧扣主题。
二、立意。
立意是写作的灵魂,也是写作的重要环节。
立意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写作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明确文章的意图和立意。
立意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文章的内容紧扣主题,表达清晰,意义深刻。
立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写作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明确文章的意图和立意,确保文章的内容紧扣主题,表达清晰,意义深刻。
3. 避免主题模糊,内容散乱,意义不明,确保文章的立意明确,内容有深度。
三、教案。
审题立意教案是一种写作指导方法,旨在帮助考生提高审题立意的能力,确保文章的内容紧扣主题,表达清晰,意义深刻。
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考生掌握审题立意的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案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审题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考生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含义,把握好题目的要求。
2. 立意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写作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明确文章的意图和立意。
3. 案例分析和示范,帮助考生掌握审题立意的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四、写作。
写作是根据审题立意的要求,按照文章的结构和逻辑,组织文章的内容,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文章的内容紧扣主题,表达清晰,意义深刻。
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根据审题立意的要求,按照文章的结构和逻辑,组织文章的内容。
2. 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确保文章的内容紧扣主题,表达清晰,意义深刻。
3. 避免语言不通顺,逻辑不清晰,内容散乱,确保文章的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内容有深度。
初中写作审题立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审题立意的重要性,认识到好的立意是文章成功的关键。
2. 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立意的能力,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切入点。
3.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实践等方式,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审题立意的定义和作用2. 审题立意的方法和技巧3. 实例分析与实践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引出本课主题——审题立意。
2. 讲解:详细讲解审题立意的定义、作用以及方法和技巧。
a. 定义:审题立意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题目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基本框架。
b. 作用:好的立意能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主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c. 方法与技巧:i. 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找出文章的关键词。
ii. 从题目出发,思考与题目相关的社会现象、人物、事件等,寻找写作的切入点。
iii. 通过对比、举例、解释等方式,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优秀的文章,找出它们的立意亮点,让学生认识到好的立意对文章的重要性。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题目,运用所学的审题立意方法和技巧进行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建议和帮助。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总结审题立意的方法和技巧,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审题立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讨论、表达能力等。
3. 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的提升。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讨论。
2. 教师在实例分析和实践环节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
3. 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多修改、多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三作文审题立意指导获奖教案《初三作文审题立意指导获奖教案》篇一《“那一刻,我长大了”审题立意指导》这个作文题目啊,特别强调的就是一个“那一刻”,这是一个瞬间,得是某一个特别的刹那让你感觉自己长大了。
有个学生就写了这么件事。
这个学生叫小明,小明家呢,养了一盆花,那花是他爷爷留下来的,爷爷特别宝贝那盆花,爷爷去世后,这花就像家里的一个念想。
小明平常偶尔给花浇浇水啥的,但不怎么上心。
有天他在屋里玩游戏,突然听到外面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出门一看原来是狂风暴雨,那盆花被风刮得东倒西歪,花盆也摇摇欲坠。
小明第一反应就是要去救那盆花,他冒着雨就冲出去了。
用手扶住花盆的时候,他感觉自己的手被花刺扎了下,还挺疼的,但他根本顾不上。
他小心翼翼地把花搬到了屋里安全的地方。
看着被雨水打湿的花,有几瓣花瓣都掉了,他突然觉得这花就像老弱的爷爷一样需要人照顾。
在那一瞬间,他想到以前爷爷对自己那么好,自己却总是调皮捣蛋,没好好对待爷爷留下来的花,他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这么不懂事了,他得像个大人一样守护家里的东西。
这个“那一刻”就是他在雨中救花的瞬间,然后从对花态度的转变意识到自己要成长要懂事,这就很好地契合了“那一刻,我长大了”这个主题。
审题的时候得抓住这种突然的感悟和转变的瞬间,立意上呢,就得从这个瞬间挖掘出深层的关于成长、责任这种积极的想法。
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既符合题目要求,又有真情实感。
篇二《“生活中的小确幸”审题立意指导》“生活中的小确幸”,重点在于“小确幸”,就是那些小小的、确定的幸福。
就拿小红的事例来说吧。
小红是个初三的学生,学习很紧张。
每天晚上都要做很多作业,压力超级大。
有一天晚上,她做到数学作业的最后一道大题,怎么都算不出来,她都快抓狂了。
她把笔一扔,就趴在桌上生闷气。
这时候她妈妈进来了,没说话,就轻轻地把一杯热牛奶放在她的桌子角上。
那杯牛奶杯上印着她小时候很喜欢的一个卡通图案,牛奶冒着热气,一圈一圈的。
突然,小红闻着牛奶的香味,看着那个卡通图案,心里就突然平静下来了。
《审题立意》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理解审题立意的要求。
2.掌握不同类型写作题目的审题立意方法。
3.能够根据审题立意的结果,按要求完成写作活动。
【教学重点】1.掌握不同类型写作题目的审题立意方法。
2.能够根据审题立意的结果,按要求完成写作活动。
【教学难点】掌握不同类型写作题目的审题立意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出示故事:北宋宋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画院,他还建立考试制度,亲自出题批卷,培养绘画人才,开创了一代画风。
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
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
经过层层筛选,有三位画家最终脱颖而出,获得肯定。
其中第一位画家画的是山林、古寺,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
第二位画家画的是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
第三位画家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
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
2.宋徽宗会怎样给这三位画家评定一、二、三名呢?明确:第一位画家的画推为第三名,基本符合题意。
第二位画家的画是第二名,符合题意。
第三位画家的画,抓住了“题眼”,把“深山藏古寺”中“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
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
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被定为第一名。
3.过渡:那些落选的画家并非画技不好,如果不好,根本没资格参加应考,他们落选的原因是审题不当,构思平庸。
和作画一样,写文章也要注意审题立意。
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才能确保写作符合要求,不跑题,也不偏题;才能据此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明确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二、技法指导1.技法回顾(1)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和教材内容,说说:什么是审题?什么是立意?明确:审题就是审察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分析出题者的意图,明确自己“可以写什么”,求的是“稳”“准”,即须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写作,不能跑题、偏题;而立意就是确立文章最主要的思想内容,是自己的写作目的,表达的是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求的是“我要写什么”,是在“可以写什么”范围内的自我表达。
《写作指南:审题立意》精品教案写作指南:审题立意精品教案
1. 指导思想
本教案旨在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审题和立意,从而在写作过程中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观点的具体论证。
2. 教学目标
- 学会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和意图
-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题目,确立自己的写作立意
- 学会运用合适的论证手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3. 教学内容和步骤
步骤一:理解题目
- 提醒学生仔细阅读题目,强调每个单词和词组的含义
- 鼓励学生在阅读题目时做好标记,并思考题目背后的意图
步骤二:分析题目
-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题目,例如从历史背景、社会现象或人生经历等方面入手
- 提醒学生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关键短语,以及逻辑关系和比较对比的要素
步骤三:确立立意
- 鼓励学生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自己的写作立意
- 引导学生将立意写成清晰明确的一句话,并解释立意的理论依据
步骤四:论证支持
- 教授学生常见的论证手法,例如因果关系、比较对比、举例说明等
- 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立意选择合适的论证方式,并提供实例参考
4. 教学评估
- 学生完成一道写作题目,注重他们对题目要求的理解和立意的准确性
- 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分和评价,在评价中指出写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建议
5. 拓展思考
-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题目的深层意义,挖掘更多独特的写作角度
- 鼓励学生尝试多种不同的立意和论证方式,培养他们的写作多样性和创造性
以上是《写作指南:审题立意精品教案》的内容,通过这一教案的指导,学生将能够在写作中更好地把握题目要求,准确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合适的论证方式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审题立意》名师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领会立意的内涵。
2.知道立意的要求。
3.掌握立意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旨,即记叙文的中心或议论文的论点。
立意是伴随着审题来实现写作目的的。
文章的立意取决于审题。
审题不清,立意就不准,写作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而立意是否深刻、是否新颖更决定着文章品位的高低。
说白了,立意决定着考试作文的分数。
无论哪种题型,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最终都得归到命题作文上来,因此,立意的学习就从命题作文开始。
命题作文的立意应从它的指向切人,这样才会实现审题的第一要求——准确,即切题。
二、组织活动,析出要点(要求和方法)活动一:看一看——哪些立意既切题又准确?[例1]2016年包头市中考作文题:“缺月变圆,让人明了什么是坚持之后的希望;东归大海的流水,因一往无前,便无可阻挡!回报让乌鸦懂得反哺,感恩会让人想起跪母的羔羊。
师长的期待,为青春的生命注入无限的可能;同学的帮助,让少年感受到友谊的力量。
小小蚁穴,竟让河堤崩塌;无谓的纷争,多由于缺少谦逊礼让……生活事事包含哲理,生活处处都是老师。
请以《生活告诉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从自己感受最深、有话想说的角度立意作文。
师生讨论立意:屏显:师生归纳小结:本作文题写作的范围颇大,立意宽广,无疑,以上立意是切题的,也是正确的,但就深刻和新颖而言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活动二:想一想——哪些立意既深刻又新颖?[例2]2019年呼和浩特市作文题:大作文:《我与》,从下面4个词中任选一个补全题目,“演讲”“书法”“朗读”“写作”。
本题虽然是个半命题作文,但也不外乎四个题目,还是命题作文。
可以写自己与之发生的故事,可以写自己的成长经历,还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收获。
立意正确不存在多少问题,但要写好,就要挖掘深刻且新颖的立意。
本题无论填写哪个词(书法、演讲、朗读、写作),从态度方面立意,诸如刻苦、勤奋、坚持、执着……都会切题,但不一定深刻且新颖。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提高作文写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作文题目的敏感度,提高作文质量。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审题立意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审题立意运用到作文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作文审题立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审题立意困难?为什么?(二)讲授新课1. 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a. 分析题目,找出关键词b. 理解题目内涵,明确写作方向c. 联想相关素材,构建文章框架d. 拟定作文题目,确立中心思想2. 审题立意的技巧a. 关注题目类型,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b. 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挖掘题目内涵c. 运用逆向思维,从不同角度审视题目d. 结合自身实际,提炼出具有个性化的立意(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一篇作文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审题立意。
2. 学生独立完成审题立意,教师巡视指导。
3. 学生展示审题立意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巩固提高1. 教师出示一篇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审题立意。
2. 学生独立完成审题立意,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写作中多加练习,提高作文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针对所学内容,选取一篇作文题目进行审题立意练习。
2. 撰写一篇作文,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审题立意。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审题立意过程中的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能力。
3. 教师应结合实际,设计富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作文指导:审题立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步骤和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全面地、多角度、多方面地理解分析材料,把握材料的核心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文章论证之美,结构之美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享受成功思考的魅力和成就感。
教学重点掌握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全面地、多角度、多方面地理解分析材料,把握材料的核心内涵。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举例分析法。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一、写作导引:初识庐山真面目审题是驭文之首术,立意是谋篇之大端。
审题是指通过对文章题目、材料等诸多要素的审察、辨析、思考来准确把握题意指向和题意范围,再选用适合的文体和表达方式,并据此立意构思。
作文的审题,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材料的选择。
审题的成功与否,将影响全篇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可见其重要性。
而文以意为主,因此立意与审题又密不可分,它以审题为基础,在明确题目核心内容之后,确立自己的写作范围和方向。
清代王夫之说:“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思想的深度。
立意的正误高下,决定了文章的成败得失。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因此立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技法指导:审题十法见分明1.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它适合各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审题。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
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
”“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作文训练一(关于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作文训练一(关于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1作文训练一(关于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审题立意。
2、掌握审题的方法和技巧。
3、能够熟练运用审题立意,写出一篇主题明确、结构合理、语言得当的作文。
二、教学重难点:1、如何正确理解审题立意的概念。
2、如何用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主题观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32个相似的字母——思密达(10分钟)1、二十世纪初,英国的一所大学曾经收到了这样的一封信,信中写到:“我有着一种新的发明,在我看来,这是一件简直无比伟大的事情。
”2、你们猜这是一种什么发明呢?一定是伟大的发明,被寄给无数的大学了。
3、然后大学回信过去,问他:“你的发明是什么?”4、那个人照实回答:“我还不知道。
”想象当时大学的工作人员听到这个回答是什么表情:满脸黑线、气气气……5、这个故事的真正寓意就是:一个人如果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那么他做的东西就永远只能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
(二)教学环节:审题立意(25分钟)1、知识链接(1)一句话定义:审题立意就是读完题后,从题目、要求、提示中抓住主题,并形成自己的思路和观点。
(2)审题的好处:帮助我们在大量材料中找到重点、抓住难点,对整个文章的写作都非常有帮助。
2、方法指导(1)通读题目,分析题意。
1>、先明确作文的类型: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2>、体现出作文的主题:要素涵盖了哪些方面,蕴含了何种情感,所要阐述的方向等等。
(2)理清写作思路1>、为避免写作时脑海中一片空白,可以列一张思维导图,将所有想到的和有关的信息都记录在上面,这样一方面是有利于认真分析和审视,另一方面也是对所要表达的思路做出一个快速全面的安排。
2>、明确自己的观点:在写作之前,肯定需要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比较有说服力、并且有维度可寻的观点,把整篇文章要讲的主题表现在一言以蔽之的句子中。
《写作审题立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2、帮助学生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审题立意的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审题的含义及重要性2、立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实例分析及应用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
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2、投影仪3、教学PPT4、实例范文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让学生回顾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方法。
2、教学策略: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写作练习。
3、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写作练习、互评互改。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例导入,让学生了解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2、讲授新课:讲解审题和立意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巩固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审题立意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审题立意方法,总结重点和难点。
七、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小组讨论、写作练习、互评互改。
2、为学生提供反馈,指导改进方法。
八、作业布置1、选取一篇作文题目,让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练习。
2、让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3、小组内互评互改,提出建议和意见。
写作审题立意在开始任何写作任务之前,审题和立意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步骤。
审题是对题目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而立意则是根据题目来决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观点。
首先,审题是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字面意思和隐含意思,这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一个题目,我们应该从字面和深层两个层面进行理解。
字面理解是看懂题目所给的每一个词和句子的意思,而深层理解则需要我们透过题目中的信息和提示,挖掘出题目的真正意图和要求。
例如,如果题目是“我的家乡”,我们不仅需要理解题目中每个词的意思,还需要理解题目所要求的我们对家乡的理解和描述。
初三作文审题立意指导获奖教案初三作文审题立意指导获奖教案内容。
作文,对咱们初三的同学们来说,不仅仅是语文考试的一部分,更是表达自我、展示思想的重要平台。
那么,如何审题立意,让作
文更有深度、更吸引人呢?别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审题得“准”。
别小看这小小的题目,它可是藏着大大
的玄机。
咱们得把题目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琢磨透了,这样
才能知道出题老师到底想考咱们啥。
比如,题目让你写“我的成长
之路”,那你就得想想,这“成长”到底指的是什么?是知识的积累,还是心灵的成熟?或者是某个特别的事件让你有了大的转变?
找准了方向,写起来就不会偏题了。
再来聊聊立意。
立意嘛,说白了就是你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
这可得好好琢磨。
有的同学可能觉得,立意不就是中心思想吗?对,但也不全对。
立意更像是你文章的灵魂,它得能触动人心,让
人读了之后有所感悟。
比如,同样是写“我的成长之路”,有的同
学可能只是简单地叙述了自己从小到大的一些经历,而有的同学却
能从中提炼出“成长需要坚持”或者“面对困难要勇敢”这样的深刻主题。
初中写作教案审题立意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明确写作要求。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表达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题目,挖掘内涵。
(2)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明确立意方向。
(3)提倡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其发散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写作的情感,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1)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分析其内涵。
(2)理解题目背景,挖掘题目背后的意义。
(3)结合自身经历,找到与题目的契合点。
2. 案例分析:以历年中考作文题为例,分析其审题立意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审题方法。
3. 练习与指导:(1)让学生自主审题,确定立意方向。
(2)分组讨论,相互交流,拓宽思路。
(3)教师点评,指导学生修改完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写作中的困惑。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2. 讲解审题立意方法:(1)讲解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如“关键词分析法”。
(2)讲解理解题目背景的方法,如“背景挖掘法”。
(3)讲解结合自身经历的方法,如“亲身经历法”。
3. 案例分析:以中考作文题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内涵,挖掘题目背后的意义。
如2019年中考作文题“点赞平凡人”,引导学生从平凡人的角度出发,挖掘其背后的感人故事。
4. 练习与指导:(1)让学生自主审题,确定立意方向。
例如,以“最美的风景”为题目,让学生思考最美的风景是什么,为什么最美,如何表达。
(2)分组讨论,相互交流,拓宽思路。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立意方向。
(3)教师点评,指导学生修改完善。
针对学生的写作,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5.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审题立意的方法,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明确方向,提高写作质量。
作文教案审题立意初中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明确作文的审题立意,理解题目背后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梦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作文题目:我的梦想
2. 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能表达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三、教学过程:
1. 启发引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梦想,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2. 审题立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帮助学生确定写作方向,让学生明白作文的核心是表达自己的梦想。
3. 写作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写作指导,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如叙事、议论、描写等,来表达自己的梦想。
4. 学生写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作文创作,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的问题。
5. 作文讲评: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分析作文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修改和提高。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作文的完成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梦想。
2. 学生对作文教学的反馈,了解学生对作文教学的满意度和改进意见。
3. 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效果,观察学生是否能通过教师的指导,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明确作文的审题立意,学会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梦想。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中考作文指导——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_中考作文指导——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中考作文指导——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中考作文指导——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
2.培养学生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3.把握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写出更深入精彩的文章来。
多媒体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经过:一、课堂导入。
宋朝时,宫廷举行招考选拔皇家画师。
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生作画。
怎样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请同学们考虑并发表本人的意见。
生1:山林、古寺,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
〔点评:基本符合题意〕生2: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
〔点评:符合题意〕师: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一角,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
这样绘画,捉住了"题眼",把"深山藏古寺"中"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有新意〕准-深-新。
二、材料作文的概念界定。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就是深化考虑和反复琢磨材料或作文话题,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详细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中考作文指导——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中考作文指导——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方法的经过。
三、材料作文的材料类型。
叙述一件较为完好的事情;引述一个完好的故事;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严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入的阐述;一段或几段突出一个中心的抒情性文字;揭露社会生活中某一丑陋现象的一副或几副组合而成的漫画……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始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捉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导语】作⽂就像琢⽟,有了鲜明的主题和精湛的技艺,还要选⽤好的⽟料,才能创作出⾼⽔平的作品。
歌德甚⾄说:“如果题材不合适,⼀切才能都会浪费掉。
”所以,要想写好⽂章,必须注重选材与加⼯。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理解审题和⽴意在作⽂实践中的重要作⽤。
2.学习并掌握审题⽴意的⽅法技巧,并熟练运⽤在写作实践中。
过程与⽅法 1.引导学⽣明确什么是“审题”,什么是“⽴意”,明⽩审题⽴意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2.安排学⽣⾃读教材第40页提供的讲解材料,提炼说明要点。
3.教师总结审题⽴意的⽅法技巧,适时安排练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注重平时的思考和积累,训练学⽣使⽤科学辩证的思维⽅法来审题⽴意,进⼀步提⾼写作能⼒,克服写作时的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审题⽴意,掌握审题⽴意的⽅法技巧。
教学难点 懂得审题⽴意的重要性,明⽩审题要准确到位、⽴意要深刻新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 宋代宫廷举⾏公务员招考,选拔皇家画师。
⼭⽔画家宋⼦房做画院博⼠,以“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作画。
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有考⽣画了⼭林、古寺,⾦碧辉煌,⾹烟缭绕。
(基本符合题意)有考⽣画完连绵起伏的群⼭后,只露出寺庙⼀⾓。
(符合题意)有考⽣画了苍郁的群⼭,中间露出庙⾥的半截旗杆,⼀条⽺肠⼩道蜿蜒曲折,直通到⼭涧边,有个⼩和尚正在担⽔。
(有新意)这样绘画,抓住了“题眼”,就把“深⼭藏古寺”中的“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所以,审题、⽴意需要训练、需要技巧,也需要做到准、深、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审题⽴意。
⼆、⽂题展⽰ 1.阅读下⾯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
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去。
”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的⼈都讨厌我的叫声。
《作文指导:审题立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步骤和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全面地、多角度、多方面地理解分析材料,把握材料的核心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文章论证之美,结构之美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享受成功思考的魅力和成就感。
教学重点掌握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全面地、多角度、多方面地理解分析材料,把握材料的核心内涵。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举例分析法。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一、写作导引:初识庐山真面目审题是驭文之首术,立意是谋篇之大端。
审题是指通过对文章题目、材料等诸多要素的审察、辨析、思考来准确把握题意指向和题意范围,再选用适合的文体和表达方式,并据此立意构思。
作文的审题,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材料的选择。
审题的成功与否,将影响全篇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可见其重要性。
而文以意为主,因此立意与审题又密不可分,它以审题为基础,在明确题目核心内容之后,确立自己的写作范围和方向。
清代王夫之说:“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思想的深度。
立意的正误高下,决定了文章的成败得失。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因此立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技法指导:审题十法见分明1.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它适合各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审题。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
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
”“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
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抓关键词句法关键词是指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语,这些通常都是关键词,具有暗示中心的作用,可以作为选择立意的突破口。
而有些关键词则需要在隐晦的材料中自己概括。
关键句主要指材料中表达一定观点、情感、态度的句子。
这些是审题的关键,立意的核心。
在材料中,这类语句一般以抒情议论性语句为主,都是和主题有关的重点内容,不容忽视,要认真分析。
抓关键句法适用于寓言故事类、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及思辨话题类作文。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
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
”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
”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
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
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3.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此方法适用于寓言类和哲理类材料作文。
【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
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
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
可引申出结论: 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4.由物及人法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适用于漫画类和寓言类材料作文。
【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
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5.分析关系法【材料】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
信只有三个字-——“爸:钱。
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
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分析】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
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
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
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
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6.明确褒贬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
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
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
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
”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分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
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
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
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
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
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
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
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
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7.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
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
”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分析】多角度入手: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
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
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8.舍次求主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
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
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
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
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
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
”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
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
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
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
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
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
“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
”长者提醒道。
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
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
年轻人举起了枪……【分析】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
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
(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