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7.62 KB
- 文档页数:5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革命的主要阶段和影响。
2. 掌握工厂制度的基本观点和特点。
3. 理解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对摩登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工业革命的主要阶段和工厂制度的基本观点。
2. 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对摩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图片、图表和相关资料。
2. 收集有关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视频和案例,以便在教室上展示。
3. 制作有关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互动游戏,以便让学生在教室上参与互动。
4. 准备教室讨论所需的引导性问题,以便在教室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并引出本课主题。
2. 讲授新课:(1)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通过讲解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必然性。
(2)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介绍蒸汽机、火车、轮船、机器制造等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并让学生了解这些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3)工厂制度的出现:讲解工厂制度的特点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带来的问题,如环境污染、工人待遇低下等,并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如何评判工业革命。
4. 分享与交流:让各小组分享讨论效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评判工业革命。
5.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小论文,总结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如何看待摩登工业的发展。
6.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工业革命的书籍和文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7.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工业遗址或博物馆,让学生亲身感受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革命对工厂制度的影响。
2. 掌握工厂制度下生产方式的特点。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概述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工厂制度的兴起和发展,这一制度促进了机器生产和大规模生产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本课将围绕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展开探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二、课程内容1. 工业革命的背景a. 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b. 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c. 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展情况2. 工业革命的特点a. 机器生产的兴起b. 劳动力的社会化c. 市场经济的兴起3. 工厂制度的兴起a. 工厂制度的定义和特点b. 工厂制度对生产方式的影响c. 工厂制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4. 工业革命的影响a. 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b. 对城乡经济结构的变革c. 对社会阶层和阶级关系的重塑三、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工业革命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 了解工厂制度的兴起和发展,认识工厂制度对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 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深远影响,形成对工业革命的全面认识。
四、教学重点1. 工业革命的背景和特点2. 工厂制度的兴起和发展3. 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影响五、教学难点1. 理解工业革命时代背景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2. 分析工厂制度对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六、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2. 讨论交流3. 视听资料欣赏4. 问题解析七、教学过程1. 探究工业革命的背景和特点,介绍工业革命的定义和时代背景,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展情况。
2. 讲解工厂制度的兴起和发展,介绍工厂制度的定义、特点以及对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 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影响,引导学生反思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4.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要求学生就工业革命的影响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 展示相关视听资料,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了解工业革命的具体情况和影响。
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之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教学理念本课是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中第2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程标准: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性意义。
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进步,改变了人们的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
大机器生产推动了纺织、冶金、煤炭、机械制造、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还催生了工厂制度。
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激发了生产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变革,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基本确立,促使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还深刻的改变了国际格局。
近代先进中国人创建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对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课标,本课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工业革命史实入手,围绕学生了解但理解不深刻的“工厂制度”,多方位、多角度解读什么是工厂制度?为什么要建立工厂制度?它产生了哪些良性和负面影响,因势利导,层层关联,将教材中所述的工业革命对社会影响的知识有机窜连起来。
大量使用生动的、引人深思的史料(包括文字、图片、漫画、表格、文学著作等等),构建知识内在逻辑,使得教材零散知识能够有机形成一个整体。
运用唯物史观,深入探讨工业革命的影响,落实历史解释,培养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时间线索阐释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人类生产工具的发展和进步,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本课第一子目详细介绍了工业革命中机器额使用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建立,及工业革命在中国的发展演变。
第二子目详细介绍了工业革命对生活方式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工业革命和洋务运动高一已经学过,相关基本内容比较熟悉。
初中这两块知识也是教学重点,史实有一定基础,很多常用史料也非常熟悉。
但是认识可能都停留在浅层次的知识记忆,内在逻辑和知识的理解仍需要老师进一步帮助。
因此,本节课老师重点是帮助学生落实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以及梳理相关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机器大生产兴起的原因,探究现代工厂制度的特点。
2.把握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之间的内在关联,认识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
3.分析工厂制度在中国的发展,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出现了哪些进步?2.工业革命带来的工厂制度及机器大生产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课前准备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一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教师活动】资产阶级如何在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出这种巨大的生产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新课讲授】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教师活动】讲述工业革命的概念,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一)工厂【教师活动】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以工厂代替工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工厂是如何产生的?【学生活动】(1)工业革命前,英国的手工工场由分散向集中发展,逐步实现了生产过程专业化。
(2)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大批产业工人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
(3)工业革命期间,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工厂制度随即形成。
【教师活动】工厂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它的出现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活动】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以工厂代替工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目标】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难点:全面认识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教学过程】导入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工厂制度:是一种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将工人集中到厂房里、从事机器大生产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
1771年工厂制度产生,1785年之后后来瓦特的蒸汽机又被引入工厂,到19世纪中期,工厂制度成为西方主要的生产方式。
新课讲授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一)机器大生产——生产力的进步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二)工厂制度——生产关系的变化1、工厂制度的特点(1)工人实行倒班制,以保证机器昼夜运行。
(2)制定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对工人进行管理。
(3)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各部门协同劳作,进行标准化生产。
(4)原料由工厂统一分发,合理调配。
2、工厂制度的影响(1)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2)科学管理,提高效率。
(3)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
(4)更大的经济效益。
3、工厂制度引入中国(1)洋务派:19世纪中后期,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2)民族资本家:张謇、范旭东等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1、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改变生活空间——问题及应对城市人口猛增,不少小城镇发展为工业城市,但是城市人口猛增,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2、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人们的出行。
1869年苏伊士运河1863年世界第一条地铁影响:①出行方便快捷。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案【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材料,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现代工厂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结合工业革命促进社会进步、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等史实,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难点:全面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方法】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新课讲授: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根据下列材料,总结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出现的背景1751年,(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悬赏征求“发明一架出色的能同时纺六根棉纱或麻线而只需一人照管的机器”。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英国)国家权力的推波助澜,使圈地运动在18世纪达到高潮。
经国会批准的圈地法案,1717—1727年共15件,1728—1760年共226件,1761—1769年达1482件……圈地运动使英国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同时造成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设计思路以“文明的转换”为题目设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将两个子目重构为三个部分:生产方式的转换,救国思想的转换,生活方式的转换,厘清教学思路,认识到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与纵向进步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或网络调查参与到课堂中,理解到生产力引发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
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单元主题为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共三课,分别从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间维度纵向呈现人类历史上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及其对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乃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每一课内部又从中外两个维度横向对比呈现,体现多元一体性。
,上接第四课,下承第五课,是生产方式变革知识体系重要的一环。
本课讲述了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而要求学生理解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本课具有以下特点:时间跨度大,承上启下,立意深刻,概念比较多,对学生认识层面要求比较高。
(二)学生情况分析经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对工业革命均有一定了解。
学生对从生产方式角度认识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概念与影响有一定的兴趣。
通过教师创设情境、问题引导等,学生可以理解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学生对工厂制度的特点和影响还缺乏了解,需要教师引导。
思维水平需要有所提高,思维深度有所扩展,具备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能。
教学目标1.总体目标: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2.通过整理时间轴,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并认识世界历史横向与纵向发展的关系;辩证认识工业革命的双重影响。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3.通过学生展示调查报告,认识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工厂制度的特点与影响,生产方式的变革。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通过学生实际调查家乡企业与生活变化,以及范旭东等爱国人士的学习,明白科技的重要性,增强对家乡和国家的认同感。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目标与素养1.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1)通过分析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的特点,认识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2)通过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道路,认识中国的民族工业不同于西方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家国情怀的素养。
2.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1)通过工业革命后城市化的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和人口结构,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2)通过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认识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对落后,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
(3)通过了解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城市化的特点,认识我国城市化建设中重点解决的问题,培养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素养。
(4)通过分析近代中外交通状况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现代交通对人们日常生活、国际贸易和交流的影响,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5)通过分析近代发达国家城乡差距不明显和我国的城乡发展差别,认识我国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6)通过分析工业革命对人们时间观念和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认识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7)通过分析工业革命给产业工人带来的消极影响,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生活状况和近代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情境与问题1.学习“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通过资料图片、图表数据、历史文献资料、学者研究成果等内容的呈现,了解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对社会生产的推动作用。
2.学习“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图片影像资料、政府官方统计、新闻媒体报道、学者研究成果等内容的呈现,了解城市化、现代交通、现代教育等方面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史料文献交流、资料展示、专题研讨等方式,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案
一、背景介绍
18世纪末期,英国开始了一场极为重要的变革:工业革命。
这
一变革的核心是机器制造、煤矿和纺织业等领域的进步和技术的
创新,使得英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业化加速了
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有力促进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形成。
工业革命也促成了工厂制度,符合时代要求的工厂制度成为推
动生产制造的一大动力。
在工厂制度下,工人集中在同一地点,
由一层管理层管理,生产的效率明显提高,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
文明的发展。
以此为背景,教育者可以针对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对教案进行
安排和设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历史和制度。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工业革命的定义、概念和背景。
2. 掌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新技术和新工具,以及这些新技术
和新工具对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3. 了解工厂制度的发展和特点,掌握工厂制度的定义、概念和
历史演进。
4. 阐明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对现代社会生产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并能够阐述其不同的影响表述。
三、教学内容
1. 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
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18世纪末英国社会的背景和经济环境,
包括它的制度和政治环境。
教师应让学生了解18世纪末英国的基
础设施和产业结构,以及该国的人口、财政和资源状况,以便更
好地理解工业革命形成的历史背景。
2. 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它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
教师应引导学生加深对工业革命如何推动商业革命和公司管理的理解,以及机器制造、煤矿和纺织业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以便更好地理解18世纪末工业革命时期对英国社会施加的影响。
3. 工厂制度的特点和发展
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工厂制度的特点和发展,以及它如何促进了生产和技术创新。
教师应引导学生探讨工厂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改变和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对劳动力市场和工人阶级的形成产生的消极和积极影响。
4. 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师应让学生分享并讨论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例如它们如何推动技术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以及生活、人口和文化的变迁。
四、教学方式
1. 课堂讲授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就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相关知识进行授课,并提供课程策略,例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游戏激励等,来强
化学生的深入理解和学习。
2. 小组讨论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共同探究,分享对工业
革命和工厂制度的了解和感受,并对特定的问题或话题进行深入
讨论。
3. 批判性思维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针对工业革
命和工厂制度的不同方面、发展历程和影响来展开思辨,从而增
强学生的思维深度和理解。
五、总结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安排,应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相关历史和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流程和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进一步发展本教案,相应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以便更全面地推进学生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