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优质课教案_4
- 格式:docx
- 大小:45.09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次工业革命”素养培养与思维拓展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究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通过导学案、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思维的能力2、通过史料阅读,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知识的“酶化”,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反思历史、对接现实的学科素养教学重点:工业革命首发英国的原因及影响,让学生体会历史争议,理解史料实证的意义,初步形成辩证分析历史的思维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先进科技的双重作用,历史价值观的养成(从“故事”中增长智慧,明辨事非)教学策略:导学案自主学习,情景史料解读,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消化、吸收知识的同时,感悟历史,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核心素养:1、历史解释的科学性;2、知识的“酶化”(消化、吸收、敏感);3、史料的综合运用;4、历史价值观的养成(从“故事”中增长智慧,明辨事非)教学创新点:本节课以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使历史课堂教学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和素养立意转化。
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开放创新的学习环境,学生在知识的“酶化”的同时,拓展思维,提升能力,实现课堂的高效。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欣赏歌曲《天路》青藏铁路通车情景,导入新课。
思维导图:(一)层出不穷的发明-----走进“新时代”展示工业革命发明图表,拓展学生的学科思维,创设想象空间,自主归纳信息点,体会发明使人类走进蒸汽时代。
(二)革新缘起英国---- -感受“新生活”展示相关情景素材,结合导学案,分析工业革命首发英国的因素,培养学生史料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改变成为必然----- 体会“新世界”结合教材和导学案中的素材,小组合作探究工业革命带来的改变,并进一步剖析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新世界。
拓展思维,辩证分析问题。
课堂小结:根据板书,构建思维结构走进“新时代”-感受“新生活”体会“新世界”本课启示:“酶化”知识,反思历史、对接现实的学科素养,感悟时代之责任习题演练(略)。
《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和重要发明及进程,掌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条件和工业革命的影响,领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提高材料解析能力;分析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法;层层设疑,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理解知识.联系比较法;构建知识体系,突出事物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使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正确认识工业文明的成就与代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联系中国历史深刻理解科技兴国,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影响.2、难点: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启发式教学法、讲述法三、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师:什么是革命?什么是工业革命?讲授新课(一)工业革命含义: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生产领域中、社会领域中都引起根本性变化。
(二)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1、前提:1688年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
2、条件:①劳动力——圈地运动为其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
②资本——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资本③技术——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④市场——“日不落”殖民帝国的建立,海外贸易市场扩大(直接和必要条件)(三)工业革命的进程1、工业革命开始——标志:机器的发明和使用——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问世2、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工业革命的关键)——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1)动力革新: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2)交通运输的发展:美国人富尔顿——汽船;英国人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过程;(2)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要发明成就;(3)探讨并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进程的重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英国最早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工业革命期间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3)培养学生通过读图及历史材料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发明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史实,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
(3)通过了解工业革命时期主要的发明家及其成果,体会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
二、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工业革命,对其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
但对于工业革命的影响却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工业革命的影响。
2、高中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且有很强的展示欲望,因此要多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成就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理解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作用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结合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教师提问】“革命”何意?“工业革命”何意?指什么内容?首先发生在哪个国家?为什么?产生何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课件3)概念解析:我们把人们生存方式、生存状态;生产方式、生产状态;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发生质的巨变的过程称为革命。
人教版必修2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课标要求】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探源:工业革命(原因)【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分析为什么首先会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材料一: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材料二: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和原料……英国还在劳动力供应方面占优势。
由于英国的圈地运动,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技术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技术条件。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
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同类对比题】见课件二、感受:工业革命(成就)学生预习自主完成表格,并根据表格归纳工业革命的特点【及时训练】1、(2013上海模拟)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求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体现在A 、毛纺织业的发展中B 、棉纺织业的发展中C 、蒸汽机的发展中D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2、William 是英国的一个棉纺织工厂主,1837年3月4日早晨William 用过早餐后,和往常一样乘着新式交通工具 准备到厂里上班。
A 、汽船 B 、小汽车 C 、火车 D 、私人飞机三、感悟:工业革命(影响) 【史论结合】 材料一: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以英国为例,英国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磅,到1840年的45590万磅。
生铁产量1720年为2500吨,1840年增至13940吨。
材料二:比较两幅图片的生产方式有何不同材料四:为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认为“各人应为追求自己利益做选择……,他把自由竞争当作永恒不变的法则,【小题大做】1,(2014·福建高考)有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B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C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攫取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提供了便利D开始结束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2、(2011·辽宁模拟)《新全球史》:“工业巨头和企业家简直富可敌国,其强大的实力使军事贵族和其他传统的特权阶层黯然失色。
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和重要发明及进程,掌握工业革命的影响。
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条件和影响。
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提高材料解析能力。
使用问题探究方法,通过层层设问,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理解知识。
学生通过联系比较法,构建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及进程。
通过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环境史观、社会史观等来看工业革命的影响,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历史问题。
2、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生要尊重科学,热爱科学;正确认识工业文明的成就与代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联系中国历史来看,深刻理解科技兴国,创新兴国,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影响【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学情分析】高一(4)班作为学尖班,学生历史基础较好,对于工业革命的史实有一定了解,在授课过程中可简略叙述基本史实。
但是学生对于历史观点的运用有一定难度,做为高一学生,尚未系统地学习过史学观点,因此在进行理解的过程中存在困难。
【新课教授】导入(PPT展示英国世界工厂图)18世纪,英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称“日不落帝国”。
19世纪,它又有一个称谓“世界工厂”。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世界都是英国的原料产地,而英国则负责进行产品的加工。
英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工厂?(答)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成为世界工厂。
因此,我们今天将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学习。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及成就工业革命是历史上一次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从所学知识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
为什么历史选择英国成为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活动探究】设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个资本家,你要建工厂需要哪些条件?(政府的支持、资金、市场、技术……)那么,以小见大,现在从英国本身来看,它能够发生工业革命需要哪些条件?1、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1)基本前提: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劳动力:人口的增长和圈地运动带来充足的劳动力。
(3)资金:建立在殖民掠夺与三角贸易上的资本原始积累。
(4)市场:急剧阔的市场需求。
(必要条件)(5)技术:发达的工厂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材料一:18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口在1700年至1741年时有580万至600万,1760年为666.5万,1790年达到了821.6万,人口中的70%至90%都是在18世纪下半期增长的。
——布罗代尔《15-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材料二:作为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方式的圈地运动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圈地运动通过暴力掠夺,使大量的小农与其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相分离,这种原始的积累方法“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地盘,使土地和并于资本,并为城市工业创造出像鸟一样自由的无产阶级的必要供给”。
材料三:……东印度公司从印度搜刮的财富达50亿英镑以上。
海外市场的扩大使英国的出口贸易迅速发展。
1697年英国的对外贸易额为350万镑,1770年即达1420万镑。
……在对外活动重火力最大的是奴隶贸易。
18世纪末英国每年从奴隶贸易中获取30万英镑的惊人利润。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通过PPT展示图片及材料并进行分析讲解)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更为迅速。
18世纪后期,英国热衷圈地养羊,许多农民被占土地,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厂做工,英国为何要进行圈地运动?英国在殖民扩张中成为“日不落帝国”,数量众多的殖民地不仅为英国带来了巨额财富,还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的很多商品供不应求。
如呢绒的出口剧增,刺激了羊毛需求,地主通过圈地运动养羊,扩大了养殖业的规模和集约化生产。
多重作用之下几次经济迅速发展,手工工场日益兴旺。
16世纪,毛纺织等部门就已经出现手工工场,工人集中劳动,产品生产分成若干工序,每人只负责一道。
分工的细化提高了劳动效率,使工具专门化,唯有后极其的出现创造条件,因为机器实际上是由许多简单工具组合而成的。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经济迅速发展大量自由劳动力促进手工工场日益兴旺雄厚的资金基础无法满足急剧扩大的市场需求(必要性)2、工业革命的过程(PPT展示珍妮机、水力纺纱机、蒸汽机、机车、轮船等图片)(1)由珍妮机的出现引发的纺织生产领域的发展至整个社会领域的连锁反应。
机器生产运用到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
(2)机器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的出现急剧扩大的市场需求要求更多产品,那么仅仅依靠人力来进行产品的生产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以珍妮纺纱机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珍妮纺纱机提高了棉纱产量,织布就需要更速度、更效率地完成。
因此开始出现以水力等出现的纺纱机。
但这些均受自然条件制约。
到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实现动力方面的变革。
蒸汽机的制作需要金属、煤矿,今儿促进冶金、采煤的发明,制造的及其需要运输,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建设能够安置大机器的工厂又促进了建筑和金融的发展。
因此,工业革命发生的过程是由珍妮机的出现引发的纺织生产领域的发展至整个社会领域的连锁反应。
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安置机器,雇用工人集中生产,工厂出现。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二、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工业革命的影响【活动探究】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将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称为“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个时代?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影响?请同学们运用不同的史学观点来看工业革命的影响。
(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环境史观等等)【史观】唯物史观: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文明史观:文明史观主张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看成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把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研究历史长河中各种文明的流动、发展、变化。
现代化史观:现代化是近代史的主题,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多层面同步转变的动态过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
全球史观:强调对历史考察、分析的着眼点应当是全球的,而非区域的;整体的,而非局部的;强调世界各地区之间,地区内部之间是一个彼此联系的有机体。
1、极大地提高了英国的社会生产力。
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PPT展示工业革命后英国各项生产指标对比)材料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积极通知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思通过材料和对比,可以看到,瓦特改良蒸汽机,将生产力从人力变革到及其,工场手工业逐步到工厂,提高了英国的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又决定生产关系,出现了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以获取更大的利润的自由资本主义,英国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2、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PPT展示英国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工业革命开始时期生产、工业革命后生产)通过图片对比,得出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3、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在工业革命进程中,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同时,工厂逐渐集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
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做工,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4、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工业革命也促使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于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5、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爱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规模大,范围广水陆交通改善18世纪60年代19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开始,很快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等地。
1840年,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法国和美国页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而是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工厂所需原料也来自世界各地,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交通运输的发展进行殖民掠夺和扩张。
他们在殖民地掠夺原料,推销商品,世界贸易在逐步地扩张,联系更加紧密,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9世纪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6、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
【巩固练习】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是(D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B.积累了大量资本C.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知识D.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2、下列机器首先由美国人发明的是(C )A、水力织布机 B 、改良蒸汽机C、轮船 D 、蒸汽机车(2009高考浙江文综)(26分)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请你对下述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海外市场……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由于对传统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土地,被迫去城里找工作。
(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