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鲁科八下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第一课时 学案A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洁到冗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消失有肯定的挨次:越古老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洁、越低等;距今越近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高等、越冗杂。
教学目标: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缘由。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根本观点。
重点难点:一、分析生物进化的缘由读P58页图24:1850年,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大多数是浅色的,只有少数是深色的读P58页图25,100年后的1950年,曼彻斯特已成为一个工业城市,树皮被熏成黑色,结果深色桦尺蠖变成了常见类型。
思索:它们的数量为什么随环境的改变而转变?保护色:1、生物进化的缘由: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内因:可遗传的变异外因:环境的改变生物的后代会发生不同的变异,假设变异与生活环境相适应,那么具有此种变异的后代就能生存下来;假设变异不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那么具有此种变异的后代就不能生存下来,将会被自然界淘汰。
二、达尔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巨著。
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依据20多年来积累的资料,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从遗传、变异、人工选择、生存斗争和适应等方面论证了物种的起源。
该书强调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给神创论以沉重的打击。
《物种起源》是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著作,是生物学讨论历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①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剧烈的生存斗争,适应着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②自然选择的过程: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过度繁殖达尔文觉察,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量,都有按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达尔文指出,象是一种繁殖很慢的动物,但是假设每一头雌象一生〔30~90岁〕产仔6头,每头活到100岁,而且都能进展繁殖的话,那么到750年以后,一对象的后代就可到达1 900万头。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已经对生物进化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并不清楚,所以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期待。
八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但是在教学中还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活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模拟探究、实例分析等帮助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原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形成基本的观点。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效果分析由于生物进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学生无法亲历,简单的知识传授方式也难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本节课为了帮助学生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设计了激趣导入、模拟探究、实例分析、延伸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生物进化原因的相关重要概念,并学会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自然界中生物的进化过程,形成生物进化的相关观点。
从学习效果来看,学生课堂反应积极主动,表达大方流利,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知识为主线”的三主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材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是鲁科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八单元第三章《生物的进化》中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介绍了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历程后对生物进化原因的深入剖析,对学生认同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生物进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人们无法亲历,简单的知识传授方式也难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本节设计了“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和“自然选择”两个内容,帮助学生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建构重要概念。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和多个实例的分析,总结生物进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工协作的能力,通过对多个实例的分析,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目标】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认同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自然选择。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学说
二、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进化现象。
【教学反思】
本课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包括组内协调的能力和对结果的总结和分析能力。
还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来解释实际情况的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探究活动的效果很好,这一环节对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时,会出现故意拿某种颜色的纸片的情况,所以在开始实验之前要强调规则,以便使实验结果更具有真实性。
对于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生有所了解,但对具体的自然选择学说却没有掌握,而在学习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变异后,能够理解生物不是自主朝着一个方向进化,而是在普遍存在的变异
发生后,由环境对其进行了选择。
对于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进化现象方面,长颈鹿脖子为什么那么长的问题学生都认为可以解释,但是在真正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时,会出现问题,所以要再用“长颈鹿的进化”、“某海岛上昆虫残翅和无翅较多”的现象来巩固。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目标: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2、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3、关注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4、培养学生“世界是运动”的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含义,能以某种生物为例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某种生物的进化过程。
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引言: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成千上万种生物,目前已经命名的有150多万种。
我们现在看到的生物与远方时期的生物有很大的差异。
这是为什么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探究一下生物进化的过程。
二、讲授新课(一)活动1(搜集和整理有关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1、教师:简介达尔文不怕困难,跋山涉水、采集标本、挖掘化石的故事。
(板书:自然选择)2、学生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有关达尔文的其它资料相互交流、讨论。
3、说一说达尔文的科学精神对自己的影响,我们应该向达尔文学习些什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怕困难、敢于开拓的精神)4、教师结合学生讨论,进行小结。
(二)活动21、以长颈鹿进化过程为例,认识“自然选择”物种的含义;2、学生讨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3、选择一类其他的动物,试着解释他们先怎样进化的。
(要求学生大胆想象,热烈讨论)4、小结生物的进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体悟”学习策略的实施,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让他们愿意参与;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参与;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学会参与,实现了有效教学。
通过调查研究、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图片展示等教学方法拉近学生和抽象知识的距离,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陌生感;教学环节设计新颖,通过三大板块的设计,有机组合穿插各项教学事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教学的整体性、灵活性、流畅性。
但本课也有不足之处:在学生“体悟”活动后,如何科学、灵活地引导学生将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感悟上升到理论,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随机应变,进一步加以锤炼。
鲁科版生物初二下册《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第三节生物进化的缘故》第一课时一、分析生物进化的缘故1.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与变异2.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环境的改变3.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育《第三节生物进化的缘故》第二课时一、知识回忆,导入新课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通过对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以及模拟爱护色的探究活动,了解生物进化的缘故。
哪位同学试着分析一下生物摸索、回答问题:导致生物进化的基础是遗传与变异,动力是环境的改变,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育。
进一步巩固旧知识,为学好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了解达尔文和他的进化思想三、自然选进化的缘故。
引领过渡:我们所了解的这些观点要紧来自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他的进化思想是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因此,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也就被宽敞的科学家及人们所同意。
那么达尔文和他的进化思想是如何样产生的呢?教师板书(二、了解达尔文和他的进化思想)同时出示问题:1.达尔文花费毕生的精力著成了一部巨著是什么?在这部书中他提出了什么样的进化观点?2.通过对达尔文小故事的学习,你受到哪些启发?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赞扬性评判引领过渡:了解了达尔文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历经千难万苦,呕心沥血完成巨著《物种起源》,你们想了解他在这本书中提到的被人们普遍认真倾听、摸索阅读课本72页“科学家的故事”。
讨论后回答问题倾听激发学生学习爱好,顺势导入新课通过对达尔文的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态度。
顺势导入自然选择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和自主学习的适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择同意的一种进化学说——自然选择学说吗?板书:三、自然选择出示问题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1.你是如何明白得生物普遍具有专门强的繁育能力的?2.生物的繁育能力是如此强大,然而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专门少,这是什么缘故呢?3.引起生物变异的全然缘故是环境条件的改变。
【课题】生物进化的原因【课型】新授【学习目标】(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知识目标: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能力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探究,学生能自主探究出保护色形成的原因。
进而举一反三明确自然选择。
2.学会分析模拟实验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情感目标:1.通过模拟探究,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超级细菌的形成,养成不乱吃抗生素的良好卫生习惯。
3.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养成热爱大自然的良好素质。
【重难点分析】重点:1.保护色形成的模拟实验。
2.自然选择理论难点:1.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用自然选择的理论解释超级细菌等物种的形成过程。
【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流程学生活动一情境导入启发思考:大自然的生物丰富多彩,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新的生物种类二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保护色含义:生物具有与环境非常相似的体色。
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让桦尺蛾在100年内由浅色居多变成黑色居多?怎样产生?为什么会有生物绝灭?推动生物不断向前进化的原因是什么?三探究活动:模拟保护色的探究1、提出设计探究方案2、组织学生活动。
注意学生探究活动的实施及数据记录。
3、通过全班各组数据汇报,分析得出保护色形成的原因。
推测生物灭绝的原因。
四分析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原因。
1、浅色桦尺蛾是被煤烟熏黑的吗?观察、思考、分小组讨论回答观看录像,理解保护色的含义举出动物具有保护色的实例看课件并结合教材做出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合理推测依照设计方案,分小组模拟探究,并记录相关数据,2、桦尺蛾的体色改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质疑:如果要使浅色桦尺蛾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英国政府提什么建议。
4、地雀为何能形成多个品种?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1、保护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过程怎样?2、新物种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二、阅读故事,概括自然选择中心内容。
提出问题:1、达尔文的巨著是什么?受到什么启发?然后以长颈鹿为例,概括自然选择要点。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第1课时)(A卷)
教师寄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教材分析
本节所需课时为2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生物进化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主要是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学习目标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
分析数据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桦尺蠖的不同体色及其变化说明了和是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
2、雷鸟的体色变化说明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二.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P58的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观察图Ⅶ-24和Ⅶ-25后,请回答1950年时哪种颜色的桦尺蠖易被发现?这里有
几种桦尺蠖?__________
(2) 引起曼彻斯特两种桦尺蠖数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和观察教材P59---62的内容和图片,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在教材上标出保护色的概念和作用。
你能举出一些动物保护色的例子吗?
(2)模拟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定和实施计划:①准备布料及100张颜色各异的小纸片。
②5、6人一组并推举组长。
③展开布料,放上纸片。
①组长监督,其他同学“捕食”。
⑤“捕食者”每转向桌子一次,选一张小纸片。
剩下25张小纸片时停止。
⑥统计幸存纸片的数目。
⑦假设“幸存者”都产3个后代,且体色与自己相同,取相应备用小纸片。
⑧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充分混合,重复上面第4—7步。
每轮开始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
目。
得出结论:
讨论
1、第一代和第五代中,哪种颜色的纸片“幸存者”最多?这与纸片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2、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你能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吗?从中你能简单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吗?
三.拓展创新
如果要使浅色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该怎么样做?
————————————————————————————
四、归航拾贝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本节课你的困惑是:
五、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冬天的雷鸟体色是白色,而夏天它却呈现褐色,这种现象时( )。
A.生物具有保护色 B.雷鸟随意改变自己的体色
C.因为冬天较冷,夏天较热 D.夏天阳光较强烈
2.(09辽宁中考)生活在绿草地上的蝗虫,体色多为绿色;而生活在草木稀疏的地上的蝗虫,体色多为褐色。
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
A.适者生存的结果
B.过度繁殖的结果
C.人工选择的结果
D.蝗虫会飞的结果
3.(09宁夏中考)某地区原为森林时,灰尺蛾约占总数的99%,黑尺蛾仅占1%;建成工业区后,统
计结果则是黑尺蛾占99%,灰尺蛾占1%。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 .工业黑烟使灰尺蛾变黑
B .灰尺蛾迁出,黑尺蛾迁入
C .不定向变异的结果
D .外界环境对两种尺蛾的选择
4.(09山东中考)由于真菌感染而使某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
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
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变化结果是图4中的 ()
(二)、非选择题
1.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被称为
,这样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 敌害或者 猎物都是十分有利的。
2.右图进化树表示几种生物的进化过程示意图,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 A 、B 、C 、D 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 。
⑵ 与B 生物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 。
3.(07山东中考)有人做了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工业污染
地区
浅色桦尺蛾 深色桦尺蛾 释放数 回收数 释放数 回收数 工业污染
区
64 16 154 82 非工业区 393 154 406 19
(1)桦尺蛾的体色在遗传学上叫做 。
(2)工业污染之后,桦尺蛾较深的体色对其本身来说是一种 ;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的回收率比较高,这说明生物对环境具有 。
(3)根据达尔文的观点,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数量的变化是 的结果。
(4)如果严格禁止污染,工厂的排烟量大大减少。
请你预测桦尺蛾的类型将产生怎样的变化? A B C D
E F
————————————————————————————
六、学习感悟
————————————————————————————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1)白色 2
(2)周围环境变化,环境和鸟对桦尺蛾的选择作用被污染的环境,使得浅色型桦尺蛾容易被鸟类捕食而处于选择劣势,黑色型桦尺蛾具有保护色而处于选择优势。
2.提出问题:和布料的颜色相近的小纸片不易被发现,
而与环境颜色相差较远的小纸发现吗?
提出问题:和布料的颜色相近的小纸片不易被发现,
而与环境颜色相差较远的小纸发现吗?
得出结论:适者生存。
体表颜色与环境颜色相似的动物能更好地生存下来,一代一代下去,就逐渐形成了与环境颜色一致的保护色。
讨论
1.红色,这与纸片的颜色相同。
2.由于环境改变出现变异类型,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保护色。
拓展创新
治理环境,减少工厂排出的煤烟,使曼彻斯特地区的自然环境尽量恢复正常并得到保护
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1.A 2. A3.D 4.D
(二)、非选择题 1.保护色躲避捕获2.(1) F(2)A
3.(1)性状(2)保护色适应性(3)自然选择
(4)浅色桦尺蛾的数量会增加,深色桦尺蛾的数量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