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第三章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节旅游者产生的条件新课导入一、播放《我想去桂林》此歌曲反应了哪些影响一个人成为旅游者的因素?如何解决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在开展旅游活动中的矛盾?二、你认为影响旅游者产生的因素有哪些?1.班上人平均分为三组2.一人只能写一个,不要跟别的小组重复,大家监督,如果写的时候没有发现的,评比时相同的都划掉。
3.如果有那个小组多写了,扣分4.请写的起来讲解。
一、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一)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影响着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当一个家庭的收入不足以购买基本生活必需品时,该家庭很少会外出旅游;然而一旦这个家庭的收入水平超过这一临界点,该家庭用于旅游的消费便会迅速增加,且增加比例会超过收入增加比例。
1.关于个人可自由支配的实际收入2.可自由支配收入内涵可自由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的收人中扣除全部纳税和社会性消费(如健康和人寿保险、老年退休金和失业补贴的预支等)以及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后所余下的收入部分。
3.可自由支配收入对旅游的影响影响到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
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及旅游活动范围的选择。
影响到旅游者对旅行方式、旅游活动内容的选择。
影响到旅游者外出逗留的时间长短。
影响到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引入] 恩格尔系数概念恩格尔系数概念: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越高4.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旅游的关系800至1000美元——国内旅游的动机;超过1000美元——跨国旅游动机;超过3000美元——洲际旅游动机;超过10000美元——环球旅游动机。
第一节旅游者的概述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者概念的主要说法,熟悉定义旅游者的基本原则,掌握旅游者的类型、特点及旅游者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并能运用所学原理对本地区旅游者的基本类型、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提问]:什么是旅游者?同学们大多都是从外地到江门来念书的,算不算旅游者?为什么?一、国际上关于旅游者的定义1.国家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的定义国际旅游者是指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到其它国家旅行至少24小时以上的人。
具体可包括以下人员:为了消遣、家庭事务及身体健康方面的目的而出国旅行的人;为了出席国际会议或作为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为了工商业务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在海上巡游过程中停靠登岸访问的人员,即使其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以下人员不可统计在内:到某国就业任职者,不管其是否订有合同;到国外定居者;到国外学习,且膳宿在校的学生;凡属边境地区居民及落户定居而又越过边界去工作的人;临时过境而不停留的旅行者,即使其在该国境内时间超过24小时。
2.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1950年,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对国际旅游者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具体包括:(1)在国外学习,且膳宿在校的学生同样被视为旅游者进行统计;(2)到他国访问,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人员被视为国际短途旅游者;(3)途径他国,但不作法律意义上停留的人员被视为过境旅行者。
1963年,联合国在罗马召开了由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发起的国际旅行和旅游会议。
会议提出了“游客”(Visitor)的新概念,并将游客定义为“除了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其它一个不是自己常住国家访问的人员”。
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游客在一个国家停留时间的长短对游客进行细分,具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过夜旅游者(Tourist),简称旅游者,另一类是一日游游客(Excursionist)。
1976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举行第19次会议,通过《国际旅游统计暂行准则》,对国际旅游者的界定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
第三节旅游者类型及需求特点一、旅游者类型划分按照不同的标准,旅游者有不同的分类一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年龄划分:少年(6~16岁)、青年旅游者(16~40)、中年旅游者(40~60)、老年旅游者(60岁以上)。
据调查,中青年旅游者在旅游者总数的50%以上。
2.按性别划分:男性旅游者、女性旅游者根据调查,男性旅游者出行的概率要大于女性。
中国男性旅游者可占整个国内旅游者总数的70%。
3.按收入划分:豪华型、大众型、经济型4.按职业划分:商人、学生、公司员工。
5.按照旅游目的划分:可分为观光型旅游者、娱乐消遣型旅游者、公务型(差旅型)旅游者、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宗教朝圣型旅游者、购物型旅游者。
6.按照地理范围划分:可分为国际旅游者、国内旅游者、洲际旅游者、环球旅游者;7.按照组织形式划分:可分为团体旅游者、散客旅游者;8.按照计价方式划分:可分为全包价旅游者、半包价旅游者、非包价旅游者;9.按照费用来源划分:可分为自费旅游者、公费旅游者、社会旅游者、奖励旅游者;10.按照旅游交通方式划分:可分为航空旅游者、铁路旅游者、公路旅游者、水上旅游者、徒步旅游者;11.按照旅行距离划分:可分为短程旅游者、远程旅游者;12.按照旅游活动内容划分:可分为文化旅游者、人文旅游者、观光旅游者、访古旅游者、会议旅游者、疗养旅游者以及形形色色的专项旅游者等。
13.按受教育程度划分,可将旅游者划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学历的旅游者。
一般来说,学历越高,旅游者出行的概率越大。
二、旅游者消费的特点(一)观光型旅游者其消费特点主要有:1.历史最悠久,最普遍的类型该类型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常见、最为普及、最基本的旅游者类型,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化程度、生活阅历和价值取向,几乎所有的旅游者都不会排斥这种旅游活动。
2.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自由度较大旅游者在选择目的地时,既要看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的大小,又要看旅游产品的质量,同时还要考虑旅游活动中的安全因素。
1. 1963年,联合国在罗马召开国际旅游会议,提出采用“游客”(visitor)这一总体概念,然后把游客划分为旅游者和短程游览者。
2.根据我国旅游统计中的解释,海外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3.根据我国旅游统计中的解释,国内游客是指任何因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而离开长住地到我国境内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并且访问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
4.在我国的国内旅游统计中,对国内游客也分为两类,即国内旅游者和国内一日游游客。
5. 收入水平和余暇时间是影响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也是实现旅游活动的两个最主要的条件。
6.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其收入并非全部都可用于旅游。
所以决定一个人能否实现旅游的家庭收入水平实际上指的是其家庭可支配收入,或者更确切一点说是其家庭的可随意支配收入的水平。
7.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8.美国著名的旅游学教授罗伯特·W·麦金托什提出人们的具体需要所导致产生的旅游动机可划分为四种类型: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方面的动机,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9.影响旅游动机的个人方面因素中,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因素起着首要的作用。
美国学者斯坦利·C·帕洛格将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划分为五种不同的心理类型,即:自我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中间型、近多中心型和多中心型。
10.旅游者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消遣型旅游者、差遣型旅游者、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二.单项选择题1.全面认识影响旅游的主客观因素,对于发展旅游业特别是旅游业的 C 工作有一定实际意义。
A.产品定位B.价格制定C.市场营销D.销售渠道2.到一个国家做短期访问至少逗留24个小时的游客是 A 。
A.旅游者B.短程游览者C.游客D.国内旅游者3.到一个国家作短暂访问,逗留不足24小时的游客,成为 D 。
A.国际旅游者B.国内旅游者C.游客D.短程旅游者4.我国的“国内旅游者”指旅游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 A 个月的国内游客。
.6 C5.我国旅游统计中,国内游客要求离开常住地 B 以外。
千米千米千米千米6.世界旅游组织专家根据旅游消费的收入弹性系数理论认为,当居民的经济收入达到旅游临界收入后,经济收入每增加1%,旅游消费便会增加 C 。
A.1.1% 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在各类旅游动机应属于 D 方面的动机。
A.身体B.文化C.人际D.地位和声望8.探亲访友在各类旅游动机应属于 C 方面的动机。
A.身体B.文化C.人际D.地位和声望9.人们心理类型可划分为五种,心理类型为 B 的旅游者是新旅游地的发现者和开拓者,是旅游大军的先头部队。
A.中间型B.多中心型C.自我中心型D.近自我中心型10.思想上谨小慎微,行动上表现为喜安逸、好轻松,喜欢在熟悉氛围中活动的旅游者属于旅客心理类型中的 c 。
A.近多中心型B.多中心型C.自我中心型D.近自我中心型11.根据美国学者斯坦利·C·帕洛格提出的影响旅游动机的心理类型模式指出,心理类型越是靠近 b 型者,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就越大。
A.近多中心型B.多中心型C.自我中心型D.近自我中心型12.根据美国学者斯坦利·C·帕洛格提出的影响旅游动机的心理类型模式指出,心理类型越是靠近 c 型者,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就越小。
A.近多中心型B.多中心型C.自我中心型D.近自我中心型13.人数相对较少,但出行次数上较为频繁的是 A 旅游者。
A.差旅型B.消遣型C. 观光型D.个人及家庭事务型14.在外出旅游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的是 B 旅游者。
A.差旅型B.消遣型C. 观光型D.个人及家庭事务型三、多项选择题1.我国旅游统计中的解释,入境旅游者不包括 ABD 。
A.各国驻华使馆人员B.驻期1年以内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C.为工商业务原因而来旅游的外国人D.到我国定居的外国人E. 因日常工作和生活在边界地区来往的居民2.从需求方面讲,影响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有 ABDE 。
A.收入水平B.余暇时间C.旅游动机D.身体状况E.家庭的人口结构3.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有 ABCDE 。
A.心理因素B. 经济状况C. 文化程度、年龄和性别D.职业E. 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4.差旅型旅游者的需求特点是ABD 。
A.出行次数频繁B.对服务设施、服务质量要求条件高C.出行季节性明显D.对旅游时间、地点几乎无选择自由E.对价格较敏感5.消遣型旅游者的需求特点有 ABDE 。
A.在旅游者中占比重较大B.外出旅游季节性强C.对价格不敏感D.在旅游地停留时一般较长E.对旅游的时间和地点,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四、判断题(×)1.真正对当地出游季节性的形成以及对其季节性的程度具有重大影响的,乃是商务为代表的差旅型的外出旅游。
(×)2.在影响旅游需要的全部因素中,主观因素是保证,客观因素是根本内因,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些主客观条件,才能成为旅游者,实现旅游活动. 5.错(将“主观”“客观”位置对调)(×)3.可随意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所以说凡可随意支配收入达到一定水平者都会外出旅游。
(√)4.旅游动机是旅游需要的表现形式,旅游需要决定着旅游动机的形成。
(√)5.消遣型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季节性很强。
差旅型旅游者的出行没有季节性。
(√)6.中间型类型的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通常没有什么苛求,但一般都避免传统的旅游热点、或风险很大的待开发地区。
五、名词解释1.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的收入中扣除全部应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2.可随意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即按规定应由个人负担的养老金、事业保险、健康保险等社会保障费用的预支。
这些费用通常在发放工资时扣除)、以及日常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后所余下的收入部分。
3.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家庭或个人收入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例。
系数越低,则表明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越高,形成的旅游者越多。
4.闲暇时间:是指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及其他必须占用的时间之外,可由个人自由支配、用于消遣娱乐或自己所乐于从事的任何其他事情的时间。
5.旅游动机:促发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在因素。
六、简答题1.罗马定义如何界定应纳入旅游统计的人员?这一定义有什么优、缺点?(1)罗马会议规范:游客是除为获得报酬和从事某项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非常住国去访问的人。
游客包括旅游者和短途游览者。
(2)优点:把游客分为旅游者和短程游览者(2)缺点:①对“暂时逗留”和“长期居留”未做量化②未能把国内旅游者包括在内2.目前国际统计意义上的游客标准是什么?游客包括哪两种,他们之间有何区别?标准:(1)离开惯常环境,即离开常住地;(2)在访问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3)访问目的主要不因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从访问地获取报酬。
游客包括:过夜游客(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短程游览者)两种。
他们之间的区别:在访问地停留时间是否超过24小时,即是否过夜。
3.我国如何界定海外来华旅游人员以及国内游客?海外(来华)游客:是指来我国大陆参观、探亲、访友、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且其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国内旅游者:是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我国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国内一日游游客:是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10千米以外,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但不足24小时,并未在我国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4.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的需求有什么特点?(1)需要方面不同于前两类旅游者,但又兼有前两类旅游者的某些特点。
(2)出行季节性差。
(3)对价格比较敏感。
(4)没有选择旅游目的地的自由。
七、论述题1.分析马斯洛(Maslow)需求层次理论与旅游动机的关系。
(1)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完全超出了旅游者的范畴。
(2)社会需求,参与社会交往,取得社会承认和归属感的需要。
可以成为旅游动机之一,但不充分。
(3)受尊重需要。
指在社交活动中受人尊敬,取得一定社会地位、荣誉和权力的需要。
一个人在家时,一切均需要自理,而作为旅游者则全程有人为你服务,可以享受到受尊重的感觉。
可以成为旅游动机之一。
(4)自我实现需要。
发挥个人最大能力,实现理想与抱负的需要。
有的旅游动机似乎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关,例如攀登珠穆朗玛峰等世界名峰的旅游便可以此解释。
然而许多权威学者,包括马斯洛本人在内,都认为很少有人到达了要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需要只对有限数量的旅游者起到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一般而言,人类的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低层次需要满足后才追求高层次的满足。
例如,一个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人可能会铤而走险而不考虑安全需要,可能会向人乞讨而不考虑社会需要和受尊重需要。
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但在某一特定时期每种需要的重要性并不相同。
人们首先追求满足最重要的需要,即需要结构中的主导需要,它作为一种动力推动着人们的行为。
当主导需要被满足后就会失去对人的激励作用,人们就会转而注意另一个相对重要的需要。
需要层次越高,达到的人数就越少。
因此,单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互还难以现代大众化的旅游者的动机八、问题讨论1999年开始实行“黄金周”长假,中远程旅游开始兴起。
但“黄金周”出现了许多弊端,如服务质量的下降,交通事故的上升,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因此,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民族传统节日放假制度,并实行“带薪假期”。
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讨论:1.“黄金周”的利于弊。
2.为什么要实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民族传统节日的放假制度3.为什么说从“黄金周”到带薪假期是从假日经济向休闲经济、休闲产业提升的必由之路?。
九、思考题如有一个乞丐到新加坡捡拾垃圾,在这个过程中,他欣赏到了美景,那么我们可以称他为旅游者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