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之内生五邪27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2.37 MB
- 文档页数:27
内生“五邪”通常外生“六淫”,我们都知道是指自热界中出现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气候变化,当人体正气不足时,这六气异常所引起的外来邪气致病现象。
那什么是内生“五邪”?就是指我们体内同样会生成风、寒、湿、燥、火的现象,这些现象是由于体内脏器机能环境所生,而非外界季节变化所致。
比如我们常见的女性来例假后会出现怕冷的反应。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也就是说我们在外界感受到的物理现象,在人体内部也会产生。
你看为什么在广东很多人经常会感觉心里发热,为什么凉茶在广东卖得很红火?就是我们体内产生了热和火,为什么天凉也会感觉火气很大?这里就告诉大家是“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六淫的现象。
就是说首先是由于我们内在脏腑出现异常了而导致的现象,这里要注意说的是“类似”六淫现象。
好象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怎么降火都降不下来,内里总是热,如大便干燥反复出现,怎么也降不了火。
其实是因为没有去对照内生“五邪”的原理。
其实这些症状是与脏气有直接关系的,内在脏气没有调整过来的时候,内热还在继续发生。
这就是为什么在调整病例过程中,为什么不能阻止一些症状反复出现的原因。
我们都忽略了这个问题,往往在谈到风、寒、湿、燥、火,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外界的原因,其实人体内有五脏,在中医里,五脏就是五行,也是代表了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同时也代表五种季节变化,这些变化是我们体内的小宇宙所自然形成的。
过去讲过,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人是生存在宇宙之间,天、地、人叫三才,宇宙产生四季,宇宙是大世界,人体是小世界,也就是说人体相当于一个小宇宙,为什么现代科学还不能完全解释人体的原因就在这里,什么时候科学家把宇宙研究透了,才能真正了解人体的奥秘。
在人体这个小宇宙内,五脏就是四季,也如同大自然会产生五邪。
“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这句话很重要,为什么?给大家举个例子。
中医基础理论——内生五邪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和气血津液等功能失常,人体内部会产生类似外感六淫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将它们统称为内生五邪,分别是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
(暑是外邪,不会内生)内风(风气内动)内风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或筋脉失养形成的病理变化,主要特征有眩晕、抽搐、震颤等不自主动作。
内风的特征是肢体有“动摇不定”的风的特性,肝主筋司运动,动作与肝的生理功能有关,所以风气内动又称肝风内动。
风气内动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四种:热极生风:阳主动,热邪太盛阳升无制会化风;此外热邪灼伤阴液,筋脉失养也会引起内风症状。
以高热、手足抽搐有力为主要特征。
肝阳化风: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或肝肾阳虚阳浮不敛,都会导致肝阳上亢化风。
以眩晕,肢颤,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
血虚生风:肝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以手足麻木,震颤或蠕动无力为主要特征。
阴虚风动:肝阴亏虚,特征在肝血虚的基础上加热象。
内寒(寒从中生)内寒是体内阳气虚衰,温煦气化不够,导致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主要特征有冷、白、稀、润、静。
内寒就是阳虚的产物,阳虚的机理已经在基本病机中讲过。
内湿(湿浊内生)内湿主要是脾不运湿引起湿浊内生的病理变化,内湿可停滞于三焦任何部位阻滞气机,以中焦最为常见。
脾不运湿是因为脾阳虚衰,津液不化,脾阳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和气化,所以脾肾阳虚都会引起湿浊内生。
湿性黏滞,容易阻滞气机,湿邪停滞于不同部位有不同症状。
如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喘;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
湿邪留滞经脉之间,则症见头重如裹、肢体重着,也可出现颈项强急、屈伸不利等。
内燥(津伤化燥)内燥主要是由阴津不足,人体器官组织濡润不够引起的病理变化,以干燥、枯涩、失润为主要特征。
内燥主要是由阴虚内热伤津耗液,或汗、吐、下致津液大量丧失,或津液化源不足引起。
内燥病变常发生于肺、胃、肾和大肠,肺燥则干咳无痰或咯血;胃燥则胃脘嘈杂痞闷,饥不欲食;肾燥则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肠燥则排便不畅,大便干燥。
中医病因学,把风、寒、暑、湿、燥、⽕等六*作为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根据⾃然界六种⽓候异常变化对⼈体的致病影响及机体的反应状态⽽⾔。
此为邪从外来,故属于病因学范围。
所谓内⽣“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机体本⾝由于内脏机能的失调等异常变化⽽产⽣的五种病理状态,并有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等之不同,此属“邪”从内⽣,故属于病机学范围。
中医学通过临床实践,在认识和总结内⽣“五邪”这些病理变化时,同样也是把若⼲⾃然现象与疾病的考试,⼤站收集临床表现联系起来,借以说明复杂的病理反应。
如动风、中风称之为“风病”,是以其病变表现可见头晕⽬眩,或⼝眼斜,或⽛关紧闭、⾓⼸反张,以及出现抽搐、拘挛、震颤等症状,拟似风⽓的激荡、游⾛、急和多变等特点。
此是由于⽓⾎津液及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的病理反应,并⾮是感受外界风邪所致。
为区别病因学上的概念,故中医病机学称之为“内风”或“风⽓内动”;如化寒、⽣湿、化燥、化⽕等,也相应地称之为“内寒”、“内湿”、“内燥”、“内⽕”。
因此,所谓内⽣“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是由于⽓⾎津液及脏腑等⽣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类似风、寒、湿、燥、⽕等外邪致病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中医理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及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火(热)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状态。
因其临床症状特点类似于六淫邪气,但病起于内,为了与外邪有所区别,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所谓内生五邪,并非致病因素,而是脏腑阴阳及气血津液失常所形成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一)风气内动风气内动,又称“内风”,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体内阳气亢逆变动形成的,出现眩晕、肢麻、抽搐、震颤等类似风胜则动特征的病理状态。
由于其与肝的关系密切,故又称之为肝风内动或肝风。
因其形成的原因不同,而有以下几种常见病机:1.肝阳化风肝阳化风,是指肝的阳气亢逆无制,而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亢逆化风,形成风动之势。
其病机特点为阳亢实于上,阴虚于下,而兼有动风之象。
临床可见眩晕欲仆,筋惕肉瞤,肢麻震颤,或口眼口呙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肝阳化风以中风病为多见。
2.热极生风热极生风,是指邪热亢盛,灼伤肝筋而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筋,使筋脉失其柔顺之性,从而出现痉厥、四肢抽搐、目睛上吊、角弓反张等症状,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其主要病机是邪热亢盛,属于实性病变,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
3.阴虚风动阴虚风动,是指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因热病后期,阴液不足,或久病耗阴,或因年迈肝肾之阴自然亏耗,阴液不足,不能滋养濡润筋脉而成。
由于其病变本质属虚,所以其动风之状多较轻缓,常表现为手足蠕动、筋惕肉瞤等,并伴有低热起伏、盗汗、骨蒸、舌光红少津、脉细数无力等阴竭症状。
常见于外感热病或久病的后遗症期及老年病人。
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是指血液亏虚,筋脉失于滋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