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章 认识生命现象》第三节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122.50 KB
- 文档页数:4
教材答案及解析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第3页【想一想,议一议】因为机器人不像其他生物一样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也不存在构成细胞的有机物,同时,机器人不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机器人不是生物。
第3页【观察与思考】1.尽管生石花的肉质叶看起来像石头,但生石花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例如,通过观察可以看出,生石花的肉质叶与仙人球的肉质茎类似;生石花能从小长大;生石花能开出各种颜色的花,还能结出种子,表明它能进行繁殖;生石花长有根,可以从土壤中获取水和无机盐等。
查阅生石花的资料可知,生石花是一种植物,因此它是生物。
2.岩洞里的钟乳石尽管能慢慢长大,但这种长大与生物的生长是不同的,它是一些无机物慢慢堆积的结果。
同时钟乳石没有生物所共有的特征,如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钟乳石不是生物。
3.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可以看它是不是“活”的,看它是不是具有生命现象。
即看它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是:由细胞构成(除病毒以外)、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等。
第4页【旁栏思考题】植物需要从外界吸收氧气,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植物也需要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为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第7页【技能训练】在观察时要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并及时做好观察记录,有必要时还需要测量。
对于马、牛、驴的外形,可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
观察发现马和驴的不同之处主要有:马的体型比驴的体型大,马的鬃毛比驴的长一些,马耳朵短,驴耳朵长,马尾成束,驴尾末端分叉等。
马和牛的相同点主要有:眼睛都较大,都有四肢,都有蹄,体表都被毛,都有尾巴等。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1.自然界中的生物通常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
(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是是生物,因为可以繁殖后代)2.生物的基本特征:(1)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现象;新陈代谢包括三方面:摄取营养物质、呼吸、排汗。
(2)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现象;(3)生物体都有应激性;(4)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5)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并能影响环境;(7)除病毒外,几乎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构成。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1.生物圈生物生存的圈层。
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2.石圈上层。
生物圈的范围:海平面以下10千米、海平面以下10 千米。
而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的范围内。
3.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宜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
4.栖息地: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
不同栖息地的影响因素:土壤类型、温度和湿度。
5.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
生物栖息地遭破坏的重要因素: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1.生物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其中,探究成功的前提: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
探究成功的关键制定计划。
2.探究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实际工作中,往往多种探究方法并用。
3.设计对照实验的原则控制单一变量。
4.巴斯德的实验中,提出了怎样的问题?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么。
做出了怎样的假设?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实验的妙处在于用了曲颈瓶,曲颈瓶的妙处在于:空气可以进入,微生物不能进入。
实验的变量是微生物。
第四节:生物学的研究工具3. 显微镜的使用(1)显微镜的取拿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
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偏左的地方。
距离实验台边缘7cm 。
(2)对光(三转)一转: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二转: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三转:转动遮光器使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1.为探究温度与蟋蟀鸣叫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某同学将蟋蟀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鸣叫次数,该研究过程主要采用了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量法 D.调查法2.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实验器材:大豆种子、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滤纸、纱布实验方案:I.取相同的2个培养皿,编号1号和2号,底部垫上几层吸水纸。
Ⅱ.向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人大豆种子各20粒,在种子上面覆盖纱布,放在温暧的地方培养。
Ⅲ.每天向I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保持种子湿润,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Ⅳ.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果:10天后两组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没萌发。
根据实验方案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2号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2号培养皿中的大豆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是缺乏______________。
(3)从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看,能否说明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有影响?_______。
(4)想达到预期实验结果,必须对原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即每天向l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的同时,还应向________号培养皿纱布上撒适量的__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在确定研究课题前,首先应该()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进行实验4.市场上某一防晒霜宣称可以防晒。
暑假期间,几个学生邀约徒步旅行,准备利用此机会做丁在另一同学戊的两只手背上都涂上防晒霜,自己不涂。
一天后,比较自己与同学戊的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你认为4人中谁的实验方案最好()A.甲B.乙C.丙D.丁5.设计对照试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B.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C.所有变量都不同 D.所有变量都相同6. 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一、生物学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被称作——绿色学科。
二、生物1、概念:具有生命的物体。
2、分类由细胞构成。
无细胞结构。
3、数目:现在已知生物约200多万种,(其中动物约150多万种,植物约30多万种。
)三、生物的基本特征:1、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生物的最基本特征)如:吃饭、喝水、呼吸、出汗、排尿。
2、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
如:一粒种子萌发长成幼苗、一株幼苗长成一棵大树、母鸡下蛋、植物开花结果、蜻蜓点水。
3、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
4、生物具有应激性。
如:朵朵葵花向太阳、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下垂。
5、生物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如:仙人掌的叶子特化成刺(“适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影响”)、大树底下好乘凉(“影响”)。
【例题】1、下列哪组选项全部属于生物()A.金鱼、月季、机器狗、海带B.长颈鹿、电脑病毒、海豚、海马C.仙人掌、钟乳石、香菇、小草D.细菌、丹顶鹤、水杉、鲨鱼2、果树能产生种子,种子可以萌发并长成新的植物体,这说明()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C.生物多由细胞构成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诗句说明了哪一生物特征()A.呼吸B.排出体内废物C.对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发育4、含羞草受到碰触后,展开的叶子会合拢,与含羞草反应相同的生命现象是()A.子女与父亲不同 C.人手被针刺后缩回C.母鸡下蛋D.大豆由小长大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该诗句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是()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B.生物都需要营养C.生物能够繁殖后代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6、下列不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一项是()A.能进行呼吸B.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C.能生长繁殖D.能动7、下列哪项不是生命现象()A.种子萌发,长出幼苗B.人体出汗C.蛇的冬眠D.石灰岩洞中的石笋逐渐长高8、下列属于新陈代谢现象的是()A.松鼠不断寻找食物B.大树提供木材C.含羞草的叶子会合拢D.鲸能游泳9、蘑菇属于()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非生物10、鸡能产蛋,并孵出小鸡,这说明鸡具有的特征是()A.需要营养物质B.能由小长大C.能繁殖后代D.能排除废物11、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生物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A.松鼠不断寻找食物吃B.钟乳石由小变大C.小狗排尿D.人晕车呕吐12、下列哪种现象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A.兔子发现狼之后迅速奔跑B.种子萌发长成幼苗C.绿色植物的叶由小长大的现象D.鸟产卵13、生物能够生长、发育并繁殖后代的基础是()A.遗传B.变异C.应激性D.新陈代谢14、一般来说,一种生物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该物种的绝灭,这是因为生物具有()A.遗传性B.生长现象C.繁殖现象D.应激性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1、概念:在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才有生物生存,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必背知识清单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1.自然界中的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尽管各种生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形态大小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生命现象。
2.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①具有新陈代谢现象(生物最基本的特征);②生物能够生长发育;③成熟的生物个体能繁殖后代;④生物具有遗传变异现象;⑤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⑥生物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病毒属第三章内容)注意:(1)能运动、生长的不一定都是生物,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具有以上基本的特征。
例如:不断长大的钟乳石、珊瑚属于非生物,珊瑚虫属于生物。
(2)病毒是唯一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的。
举例:①朵朵葵花向太阳(应激性)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③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能影响环境)④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物能影响环境)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1.在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才有生物生存。
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叫做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构成的整体。
2.生物圈之所以适于生物生存,是因为它具备了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目前,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科学探究方法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1.巴斯德实验的变量是:微生物。
2.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
3.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科学探究成功的关键:制订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作出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正确性回答。
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器具等。
4.生物学的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等。
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知识要点汇总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1、自然界中的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
2、生物的基本特征: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1、生物圈——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
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上层。
具体范围:海平面上、下各约10千米(共20千米)。
但是: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的范围。
2、生物圈具备了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
3、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称为栖息地。
4、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1、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变量——能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称为变量。
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进行研究。
此时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即除了已选择的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
3、常用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第四节生物学的研究工具1、显微镜的构造2、显微镜的取放(1)取拿: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将其从镜箱中取出。
(2)安放: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因为要用左眼观察),镜臂朝向自己,镜座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
3、显微镜的使用:(1)对光: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③转动遮光器,使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④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视野。
(2)安放装片:①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②移动装片,使字符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3)观察:①从侧面注视物镜,双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使物镜镜头降至接近装片约2 毫米处停止,防止压碎装片和损伤镜头。
②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发现物像为止。
(济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目录(济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目录七年级上册2012年5月修订版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第四节生物学的研究工具第二章观察生物结构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第三节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节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四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第五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三节动物的运动第四节动物的行为第五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三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第一节病毒第二节细菌第三节真菌第四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四章生物的分类第一节生物的分类方法第二节生物的分类单位七年级下册2012年5月修订版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第一节食物的营养成分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三节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第二章人的生活需要空气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二节人体内能量的利用第三节呼吸保健与急救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第四节关注心血管健康第四章人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第二节汗液的形成和排出第五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的激素调节第二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第四节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第五节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第六章免疫与健康第一节人体的免疫功能第二节传染病及其预防第三节安全用药第七章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节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二节保护我们的家园八年级上册2013年6月修订版第四单元物种的延续第一章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第一节花的结构和类型第二节传粉与受精第三节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第四节种子的萌发第五节根的结构与功能第六节芽的类型和发育第七节植物的无性繁殖第二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三节鸟的生殖和发育第三章人类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婴儿的诞生第二节青春期发育第三节走向成熟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第二节性状的遗传第三节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第四节生物的变异第五节人类优生与基因组计划八年级下册2013年10月修订版第五单元生命的演化第一章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第一节生命的起源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历程第四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第二章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第一节人类的起源第二节人类的进化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第二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第二节食物链和食物网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类型第五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第三章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第一节生物多样性第二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七单元生物技术第一章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第一节发酵技术第二节食品保存第二章现代生物技术第一节基因工程第二节克隆技术。
第一单奇妙的生命现象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探究主题一我们身边的生物『合作探究』其中所包含的生物有藤、树、鸦、人、马;分类为植物和动物探究主题二生物的生命现象『合作探究』小球藻是生物;因为能够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阳光,使自身产生大量营养物质并且放出氧气用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繁殖,一昼夜产生2—3代达标提升:课外探究:1.病毒是生物,因为病毒能繁殖后代,个体增殖。
2.呈现绿色和能够运动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所以该小颗粒不一定是生物。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达标提升: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探究主题一探究的基本过程『合作探究』(1)黄粉虫能食用利用有机塑料有机塑料(2)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提高实验结论的可靠性。
(3)塑料产生的白色污染探究主题二探究的常用方法『合作探究』在对照实验中只保持一个变量,可以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准确地研究该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
达标提升:8.(1)乙(2)不能。
未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有两个变量:水、温度)(3)甲乙两个培养皿都放入温暖的地方。
课外探究:观察法、调查法等多种方法并用。
第四节生物学的研究工具探究主题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合作探究』1.①物镜未对准通光孔②光圈未对准通光孔③反光镜对光线的反射角度不合适④多人围观阻挡了光线2.污点的位置可能有三处,即目镜、物镜和玻片,可采用移动判断法。
首先转动目镜,若污点随之转动,则污点在目镜上,需用擦镜纸清洁目镜;若污点不动,则污点不在目镜上。
轻轻推动玻片,若污点动,则污点在玻片上,需用纱布清洁玻片;若不动,则污点不在玻片上。
若不在目镜和玻片上,则必在物镜上。
3. ①移动玻片将要进一步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②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③转动遮光器,调节视野明暗,适宜观察。
④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4.①、③、⑤;②、④、⑥;③和⑥;④和⑤;③和⑥;①、⑥或②、③达标提升:10. ①[A]反光镜② B ③ C ④右⑤转换器 E课外探究: 4.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1.为探究温度与蟋蟀鸣叫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某同学将蟋蟀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鸣叫次数,该研究过程主要采用了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量法 D.调查法
2.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提出的问题: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实验器材:大豆种子、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滤纸、纱布
实验方案:
I.取相同的2个培养皿,编号1号和2号,底部垫上几层吸水纸。
Ⅱ.向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人大豆种子各20粒,在种子上面覆盖纱布,放在温暧的地方培养。
Ⅲ.每天向I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保持种子湿润,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Ⅳ.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果:10天后两组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没萌发。
根据实验方案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2号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2号培养皿中的大豆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是缺乏______________。
(3)从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看,能否说明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有影响?_______。
(4)想达到预期实验结果,必须对原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即每天向l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的同时,还应向________号培养皿纱布上撒适量的__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在确定研究课题前,首先应该()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进行实验
4.市场上某一防晒霜宣称可以防晒。
暑假期间,几个学生邀约徒步旅行,准备利用此机会做一个关于防晒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
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表:
你认为4人中谁的实验方案最好()
A.甲
B.乙
C.丙
D.丁
5.设计对照试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B.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
C.所有变量都不同 D.所有变量都相同
6. 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下列关于科学探究
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B.作出假设应有一定依据,不能臆断
C.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变量外其他因素也可不同
D.探究实验时可以设置多组实验组
7. 如图是巴斯德著名的“曲颈瓶”实验示意图。
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
沸,B瓶不进行处理。
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
请回答:
(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_______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_______
进入瓶内。
(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 )
A.瓶子
B.细菌
C.肉汤
乙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则是
_____________。
(3)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是否要经过重复多次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______。
1.为探究温度与蟋蟀鸣叫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某同学将蟋蟀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鸣叫次数,该研究过程主要采用了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量法 D.调查法
2.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提出的问题: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实验器材:大豆种子、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滤纸、纱布
实验方案:
I.取相同的2个培养皿,编号1号和2号,底部垫上几层吸水纸。
Ⅱ.向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人大豆种子各20粒,在种子上面覆盖纱布,放在温暧的地方培养。
Ⅲ.每天向I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保持种子湿润,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Ⅳ.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果:10天后两组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没萌发。
根据实验方案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2号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2号培养皿中的大豆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是缺乏______________。
(3)从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看,能否说明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有影响?_______。
(4)想达到预期实验结果,必须对原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即每天向l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的同时,还应向________号培养皿纱布上撒适量的__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在确定研究课题前,首先应该()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进行实验
4.市场上某一防晒霜宣称可以防晒。
暑假期间,几个学生邀约徒步旅行,准备利用此机会做
你认为4人中谁的实验方案最好()
A.甲
B.乙
C.丙
D.丁
5.设计对照试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B.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
C.所有变量都不同 D.所有变量都相同
6. 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下列关于科学探究
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B.作出假设应有一定依据,不能臆断
C.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变量外其他因素也可不同
D.探究实验时可以设置多组实验组
7. 如图是巴斯德著名的“曲颈瓶”实验示意图。
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
沸,B瓶不进行处理。
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
请回答:
(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_______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_______
进入瓶内。
(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 )
A.瓶子
B.细菌
C.肉汤
乙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则是
_____________。
(3)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是否要经过重复多次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