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_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4.89 MB
- 文档页数:10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认识生物》知识点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如: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需要的有机物,动物的取食。
举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庄稼需要浇水、施肥。
兔子吃草;蘑菇培养时需要有营养的物质。
2、生物能进行呼吸。
举例:鲸浮出水面喷出雾状水柱等;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举例:植物落花、落叶;人体排汗、动物排尿、呼气等。
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举例:葵花朵朵向太阳;含羞草受触碰叶片合拢;“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举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生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繁殖的例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籽”;孔雀开屏;家鸡产卵;蜻蜓点水。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举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遗传现象;“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是变异现象。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病毒是生物。
但电脑病毒是程序不是生物。
口诀:需营养,要呼吸,代谢废物要排出;能生长,可繁殖,外界刺激反应急;能遗传,能变异,病毒特殊要牢记。
二、常见的生物:生石花,珊瑚虫。
易错点点拨:1、能生长和运动的物体不一定都是生物。
例如:钟乳石可以生长,汽车、机器人可以运动。
2、不是所有生物都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生物。
例如酵母菌及破伤风杆菌可以进行无氧呼吸。
三、生物圈: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限制因素,阳光)。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
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一章课本重要概念梳理第一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1.观察(1)观察的要求:在生物学研究中,观察时要有目的、有计划。
(2)观察的工具: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设备,有时候还需要测量。
(3)观察的步骤①确定观察目的:如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或观察并比较不同生物,说出它们的异同。
②明确观察对象: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
③做好观察记录:一般要求边观察边记录。
④交流观察结果:将观察的结果在班内进行交流。
(4)观察的注意事项:观察过程中不要影响生物的正常生活,如观察植物时,不要破坏植物;观察鸟类时,避免衣物颜色过于鲜亮,同时要保持安静,不要喧哗,在拍摄时,不要使用闪光灯等。
2.观察生物(1)观察植物观察植物时,要注意植株的高度、形态、生长环境等。
观察杨树和柳树时,可以从树干、枝条、叶等的形状和颜色方面进行比较,如果杨树和柳树正好开花或结果了,可以比较它们的花或果实有何不同,还可以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
观察光叶子花(俗称三角梅),可以观察它的叶和花的形状和颜色。
(2)观察动物观察动物时,要注意它们生物形态特点、运动方式和生活环境等。
观察鸟类时,可以利用望远镜、照相机等设备,在不影响鸟类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进行观察,观察时要注意安全。
第二节生物的特征1. 生物的概念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的物体。
2. 生物的特征(1)除了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生活需要营养:植物的营养: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生长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动物的营养:动物不能像植物一样将无机物制造成成有机物,只能以其他生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3)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并需要时常浮出水面换气。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讲解一、生物的特征1. 新陈代谢•这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
生物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例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则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取营养。
•同时,生物还会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比如,人体通过呼吸排出二氧化碳,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等。
•举例来说,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叶片通过气孔吸收二氧化碳,然后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这就是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
2. 生长发育•生物能够由小长大。
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逐渐长成大树;动物从幼体发育为成体。
•例如,蝌蚪在发育过程中会逐渐长出四肢,尾巴逐渐消失,最后变成青蛙,这一过程体现了生物的生长发育特征。
3. 繁殖•生物能够繁殖后代,使物种得以延续。
•植物可以通过种子繁殖,像豌豆通过自身的种子繁殖后代;也可以通过无性繁殖,如扦插、嫁接等方式。
动物则有有性繁殖和少数的无性繁殖(如某些低等动物的分裂生殖)。
例如,鸟类通过产卵繁殖后代,哺乳动物通过胎生繁殖后代。
4. 遗传和变异•遗传是指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
例如,狗的后代仍然是狗,而且毛色等性状可能与亲代相似。
•变异是指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比如同一窝小狗,它们的毛色、体型等可能会有一些不同。
5. 应激性•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例如,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叶片会合拢;植物的向光性,向日葵会随着太阳转动,这都是植物对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
动物的应激性更为明显,如鹿在遇到危险时会迅速奔跑。
二、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1. 调查的一般方法•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如果要了解校园内的植物种类,那么调查目的就是统计校园内有多少种植物,调查对象就是校园内的所有植物。
•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包括选择调查的范围、确定调查的路线等。
比如在调查校园植物时,可以按照校园的道路规划调查路线,确保不会遗漏某个区域。
七年级上册生物书电子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书电子版》第一章:细胞与生命1.1 细胞的发现与研究细胞理论的历史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2 细胞的多样性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不同类型细胞的特征与功能1.3 细胞的组织与器官组织的构成与功能器官的组织构造与协调第二章:生物的组成2.1 元素与化合物常见生物元素及其特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2.2 生物大分子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与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基因与遗传信息的传递2.3 元素循环与能量流生物体的元素循环机制能量在生物体内的传递与转化第三章:生物的遗传3.1 遗传的基本概念基因、染色体与DNA的关系基因型与表现型3.2 遗传的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与解释常见遗传模式的特点与应用3.3 基因技术的进展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转基因生物与其潜在影响第四章:生物的进化和发展4.1 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与生物地理分布比较解剖与生物化石的证据4.2 进化的原理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物种形成与分化4.3 发育的机制胚胎发育过程及其调控干细胞与组织再生技术第五章:生物的多样性5.1 植物的多样性种子植物与非种子植物的区别主要植物门的特点与分类5.2 动物的多样性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区别主要动物门的特点与分类5.3 微生物与人类细菌、真菌与病毒的特点与分类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与调控第六章:生物与健康6.1 健康与疾病健康与疾病的概念与划分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6.2 免疫与免疫调节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调节的机理与应用6.3 外界环境与健康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环境保护与健康促进第七章:生物与环境7.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7.2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生物体的物质需求与能量转化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7.3 生物与地球生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环境变化与物种适应以上是《七年级上册生物书电子版》的大纲内容,将覆盖了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细胞与生命、生物的组成、生物的遗传、生物的进化和发展、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健康、生物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1、生物的共同特征:①需要营养②能呼吸③能排泄④有应激性(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能生长和繁殖⑥有遗传和变异特性⑦除病毒外,都有细胞构成2、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3、环境因素分: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4、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水、温度等。
5、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6、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有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
7、生物与环境的关系:①环境影响生物。
②生物适应环境。
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③生物还能影响环境。
8、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9、生态系统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
10、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
例如:草兔子狼(1)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到范围内不再被捕食的消费者结束。
(2)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3)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11、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而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1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沿食物链越来越少。
13、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的积累: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1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5、探究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设计实验)→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交流16、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7、对照实验设计的关键:唯一变量,其他条件相同。
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生物是具有生命的物体,如花鸟鱼虫等。
与之相对的是非生物,如泥土、水、瓦石等。
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有无生命。
生物有以下八个特征:(1)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得到,动物与人则通过取食来得到。
(2)生物能进行呼吸。
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如人类排汗、排尿,植物则通过落叶等方式排出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如含羞草叶片受刺激会合拢,草履虫趋利避害。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6)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如长得像父母为遗传,长得与父母不同为变异。
(7)除了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8)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生物的归类方法有三种:(1)按形态结构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2)按生活环境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3)按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如鸡、鸭、鹅)、家畜(马、牛、羊、猪等)、宠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大气圈的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其中主要是能飞的昆虫和鸟以及细菌等生物。
水圈包括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中150米以内的范围。
岩石圈的表面大多有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人类可以利用器具到达任何圈层。
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以及生物因素如捕食、竞争、合作等都是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
生物间的关系有捕食、寄生、竞争、合作等。
捕食关系是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生物为食物的现象,如七星瓢虫与蚜虫。
寄生关系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外一种生物的体内或者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存的现象,如寄生虫、细菌、病毒、菟丝子等。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知识清单】知识点一: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特别提醒】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其作为生物的主要特征是能繁殖。
知识点二: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非生物对刺激有明显反应对刺激没有明显反应能生长不能生长需要营养不需要营养能繁殖后代不能繁殖后代能适应和影响环境不能适应和影响环境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没有遗传和变异现象一般由细胞构成没有细胞结构【特别提醒】生物体的共有特征是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
考点一:生物特征的理解【例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物所具有的特征是()A. 遗传和变异B.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 生活需要营养D. 生长和繁殖【解析】生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如遗传和变异,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长和繁殖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写的是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答案】选D。
【例2】下列现像中物体属于生物的是()A. 机器人弹钢琴B. 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C. 钟乳石在慢慢生长D. 馒头上长出“白毛”【解析】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关键是看有无生命现象。
机器人的行为受人的操纵,它无生命现象;火山喷发和钟乳石生长是自然现象;馒头上本来无“白毛”后来长出了“白毛”,“白毛”实际上是霉菌,有生命现象。
【答案】选D。
【例3】当触摸含羞草时,它的小叶会很快合起来,这说明含羞草具有的生命特征是()A.能够运动 B.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C.需要呼吸 D.能产生反射【解析】该题描述的是含羞草能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特征。
【答案】选B【例4】下列关于生物基本特征的说法,错误的是()A.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c. 生物可以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 生物能排出身体产生的废物【答案】选B【例5】下列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是()A . 鸡 B. 小麦 C. 病毒 D.黑猩猩【解析】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其作为生物的主要特征是能繁殖。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第一章一、生物的特征。
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
-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
例如,猎豹捕食羚羊,从中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
2. 生物能进行呼吸。
-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 如人通过呼吸系统吸入氧气,氧气进入血液后被运输到身体的各个细胞,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再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部,呼出体外。
植物也能进行呼吸作用,它们在细胞内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不过植物的呼吸作用在白天和夜晚都在进行,只是白天光合作用比较强,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光合作用利用了一部分。
3.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 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
- 例如,人体可以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废物;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呼吸系统以呼出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
植物也能排出废物,如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 例如,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动物具有更复杂的反应,如猎豹发现猎物后会迅速追击,羚羊发现猎豹后会迅速逃跑。
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 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
一粒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一个受精卵可以发育成一个婴儿。
- 生物还能够繁殖后代,使物种得以延续。
如植物通过种子繁殖、营养繁殖等方式产生新个体,动物通过有性生殖(如哺乳动物的胎生、鸟类的卵生等)或无性生殖(如某些低等动物的分裂生殖等)产生后代。
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子代和亲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