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溶解放吸热说课稿2014年11月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篇1:《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溶解》优秀的说课稿各位评委好!我是来自新站镇中心校的王小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第七课《溶解》。
这局部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水是什么样的物体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其他物体的性质;从才能培养来看,属于“实验才能和归纳概括才能”的系列。
课文分三局部:一、通过观察食盐、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搅拌后的变化过程,与沙子放入水中搅拌后的现象做比拟,加深学生对溶解的印象,在这根底上,讲解什么是溶解。
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判断几种常见的物体,哪些在水中溶解了,哪些没有溶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溶解。
三、指导学生认识溶解的应用。
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常见的现象往往关注不够。
另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展简单的'、有条理的考虑,并且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与才能。
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科学课程教学建议,我对原教材的教学思路做了一些调整,注重给学生活动的空间,表达探究的过程。
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及重、难点为:教学目的:1、知道溶解现象;会判断某种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理解溶解现象在消费、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会用自己的语言呈现观察的结果;会交流、合作、评价。
3、通过对身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愿意关注生活现象、乐于生活。
教学重点:知道溶解现象;会鉴别在水中溶解和没有溶解的物体。
教学难点:知道溶解现象的共同特征及溶解的过程;理解过滤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取“引导-探究-发现”的教学形式,观察比拟、理论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优化教学。
为此,我准备了食盐、沙子、高锰酸钾、白糖、面粉、清水,过滤装置,评价卡等;学生准备配置好的食盐水溶液。
中班溶解课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中班溶解课程》。
这是一门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初步了解溶解现象的自然科学课程。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评价与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次课程选自幼儿园中班自然科学教材,主要内容是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溶解以及溶解的基本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描述,引导孩子们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如水中的糖、咖啡中的奶精等,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孩子们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解的基本过程,并能简单描述溶解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乐于探索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理解溶解的概念和过程。
2. 教学难点:如何确保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并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描述溶解现象。
四、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准备一些常见的溶解物质,如食盐、糖、茶叶等,以及透明的杯子、勺子、搅拌棒等实验工具。
2. 知识准备:教师需要提前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解释。
3. 环境准备: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准备好实验操作台和必要的防护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溶解现象的图片,如糖溶解在水中,茶叶溶解在茶水中,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并提问:“你们看到这些糖和茶叶去哪里了吗?它们是怎么消失在水中的呢?”2. 观察实验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杯清水和一些食盐。
引导孩子们观察食盐加入水中后的变化,并鼓励他们用搅拌棒搅拌,观察食盐如何逐渐溶解在水中。
3. 实验操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尝试将不同的物质(如糖、茶叶)加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哪些物质会溶解,哪些不会溶解,并讨论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溶解》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溶解》。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溶解》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物质科学领域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选自_____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_____年级_____册第_____单元。
这一单元以“物质的变化”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而溶解是物质变化的常见形式之一。
通过对溶解现象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物质变化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其他物质变化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如食盐、白糖等,让学生对溶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的特征和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_____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溶解的感性经验,比如知道糖和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但对于溶解的本质和规律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生动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是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的过程。
(2)学生能够说出一些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如食盐、白糖、高锰酸钾等。
2、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描述物质溶解的过程和特征。
(2)能够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3、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乐于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洗衣服、制药等。
(2)意识到合理利用溶解现象可以为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
溶解放吸热教学设计(“化学实验改进的研究”成果推广的一节优秀示范课)第一篇:溶解放吸热教学设计(“化学实验改进的研究”成果推广的一节优秀示范课)《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探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难点:通过已有实验仪器药品设计物质在溶液中的能量变化的实验三、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些化学反应是具有吸热现象,有些化学反应具有放热现象,那么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是否也存在吸热或放热现象呢?[演示] 把试管中的水加热至沸腾,移开酒精灯,在向试管中加入1药匙的NaOH固体。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会沸腾呢?[引导学生回答]沸腾了,因为溶液的温度升高了 [教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温度升高呢? [学生]是因为加入NaOH固体,NaOH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水沸腾。
[教师]通过老师的实验,发现溶解热过程中也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比如NaOH固体在溶解时是有能量变化的,它溶解时会放出热量,那么是否存在溶于水吸收热量的物质呢?有没有物质溶于水时温度有没有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请4人一组观察自己桌上的仪器和药品,想一想,哪个仪器能快速帮助你判断溶解时能量变化情况。
[学生]观察一分钟[教师]请同学们发言,说说想法。
注:请有温度计的一组说明一下,温度计可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判断能量的变化。
再请小气球一组同学说明一下通过小气球的变大变瘪来判断温度变化,从而得到能量的变化情况。
先不叫小木板组同学,当做“黑马”在设计过程介绍时再说明[教师]我们了解了实验原理,那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桌上的实验仪器设计出实验方案,验证桌上的硝酸铵、氢氧化钠和氯化钠这三种药品在溶解时能量会有什么变化。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说课稿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要讲的是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首先,溶解通常是指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吸热或放热。
可能会破坏和形成结构键,这将导致熵的增加和热量的产生,或熵的减少和热量的吸收。
其次,为了理解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所涉及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沸点、熔点、蒸汽压力和溶解度,会影响决定溶解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的能量变化。
第三,影响溶解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几个因素包括温度、溶质浓度、溶质表面积以及溶质和溶剂的类型。
通常情况下,当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时,若吸热则解决方案的温度会升高,若放热则温度会降低。
最后,当混合在一起的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相混合时,释放或吸收的热量与溶质浓度成比例。
通常情况下,溶液的浓度越高,释放或吸收的热量越大。
今天就到这里。
谢谢。
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温度的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重点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
难点对溶液形成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等,植物油、洗涤剂、试管、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什么是溶液?溶质、溶剂和溶液三者有什么关系?二、新课导入师: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溶液的一些相关知识,知道了溶液的组成,了解了常见的溶质与溶剂的判断。
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那么在这一溶解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内容。
三、新课教学[板书]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1: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生2: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生3: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活动与探究1】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活动目标: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实验用品: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生:我们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
活动与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案)城关中心校燕群活动与探究目标1、探究常见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2、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4: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蜡烛、蒸馏水、浓硫酸、固态NaCl、NH4NO3、NaOH等仪器和药品。
烧杯、试管、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滴有蒸馏水的小木片等卡片。
活动与探究过程【导入】小魔术:向盛有半杯水的烧杯(烧杯外壁滴有石蜡)中小心地、慢慢地注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
让学生观察现象,结果石蜡熔化了,这就说明浓硫酸溶于水是一个放热过程。
那么其它物质溶于水是不是都放热呢?下面以氯化钠为例大家进行猜想:【猜想】A、氯化钠溶于水放热B、氯化钠溶于水吸热C、氯化钠溶于水没有热量变化【设计实验】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说出实验步骤。
(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蒸馏水、固态NaCl 、NH4NO3、NaOH)。
【交流讨论】得到最佳方案【进行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结论】NaCl固体溶于水温度不变;NH4NO3固体溶于水吸热;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
【拓展提升】如果没有温度计,你们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请画出实验简图。
可供选择的用品有:烧杯、试管、玻璃棒、橡胶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形管、气球、薄木片、蒸馏水、固态NaCl 、NH4NO3、NaOH (你还可以选用其它仪器)。
实验方案很多,不管学生回答得是否正确,老师都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肯定,学生很难想到的方案,老师要进行引导。
【拓展视野】简易化学致冷方法【练习】(见课件)【课外作业】:将家中的日用品溶于水,继续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板书设计】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一、猜想二、设计实验三、实验四、交流学生探究实验报告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同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一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固态NaCl 、NH4NO3、NaOH 设计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记录: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二如果没有温度计,你们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请画出实验简图。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活动探究》说课稿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剑梅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容。
其“活动与探究”以溶液的概念和形成等知识为理论指导,为后面学习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奠定一定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结构上看,本单元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容,是学习第十、十一单元的重要基础,呈现出知识的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结构特点,同样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理解物质在溶解时吸热、放热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合作探究实验,建立严密的思维角度,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思维与方法,提前掌握因压强差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小组实验和讨论中,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团结精神;微观分析物质溶解时温度变化原因,树立化学知识体系发展观;联系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养成用化学视角关注生活的习惯。
3.重点、难点(1)重点: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如何引导学生从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的实验验证设计引出由于吸热放热等热胀冷缩引起压强差、气体量得减少引起的压强差。
(2)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的实验验证设计引出由于吸热放热等热胀冷缩引起压强差、气体量的减少引起的压强差。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
在预备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溶液的定义和形成,在此基础上掌握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比较容易。
在实验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操作简单实验。
此外,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需通过激发好奇心来提高积极性,触发求知欲,培养化学兴趣,迎合其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身临其境的研究学习过程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说课: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探究
乌鲁木齐市2014年12月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不仅强调要教给学生化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技能和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
在参与实验改进课题的推广实施的过程中我积极思考,设计了许多学生喜欢的案例。
下面,我以《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探究》一课为例,通过说课和现场课视频的方式和大家交流一下化学实验改进研究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系统地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因为实验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重点要求,实验方案的设计尤为重要。
《溶液》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后面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会引起温度的改变,密闭系统内空气的膨胀或缩小,某些物质状态的改变,最后达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的目的。
通过学生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究常见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利用给定仪器设计出验证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实验。
教学准备:学生(4人为一组),
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锥形瓶、塑料瓶(学生自己设计的带孔和小气球的矿泉水瓶)、气球、蜡烛、小木块等
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蒸馏水
多媒体课件
学案(实验报告)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猜想——实验——结论,通过氢氧化钠溶于水会使接近沸腾的水发生沸腾现象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其它固体物质溶于水是否放热,作出合理的猜想,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进行大胆地、科学地设想,通过实验,得到合理的结论,从而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整节课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实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我的指导、巡视、答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不停地进行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整个一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做到学生的参与度达100%。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
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合作学习
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思路:导入(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小结。
首先,通过一个趣味实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大胆猜想。
紧接着,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仪器设计实验,再汇报,当明白了实验原理后同学们再自己动手实验来验证猜想,期间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纠正出现的问题,学生实验完毕后,填写学案,汇报实验结果。
设计目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与物理学科的联系,与中考题型接轨。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同时养成了实验中的良好习惯。
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利用“U形管”的设计方案和利用熟鹌鹑蛋的设计方案,让学生感受验证一个实验有多个角度,同时让他们感受强中自有强中手,引导他们不断的提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说反思:
1.实验探究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用实验探究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始终置身于亲自动手实验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情境中,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快乐,从而激发探究新事物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用实验探究法组织教学活动,是以学生实验为核心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通过这种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初步了解实验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家的工作方法,而且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提高了探究新知识的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