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10
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的影响随着全球互动和交流的日益增多,语言翻译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语言翻译不仅涵盖了文字的转换,同时也涉及到文化的转换。
文化语境指的是一个言语所处的文化环境,包括言语中所使用到的词汇、语法结构、习语、俗语、先验知识和价值观等,这些都是影响语言翻译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语言翻译过程中,文化语境必须被考虑到,否则文化差异可能成为交际的障碍。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在中文中,有一些词汇和语言习惯很难用其他语言直接表达,如中文的“亲戚”、“人情味”等,这些词汇在英文中的表达与中文有所不同。
在汉语中,“亲戚”这个词表示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但在英语中,它更多地指的是血缘关系,而不是婚姻关系。
因此,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到语言之间的差异,找出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第二,文化背景会影响翻译者的语言选择。
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词汇和语言习惯,这会直接影响翻译者的选择。
例如,西方国家的人们普遍喜欢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而在中国,通常更重视句子的实用性。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导致在翻译中出现语言的歧义。
第三,某些词汇、习惯或言辞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中文中的“是”和“不是”的含义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所不同。
在英文中,“Yes”和“No”的含义也因语境而异。
因此,在翻译时,必须将习惯和语言的含义考虑在内,以确保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
第四,价值观的差异可能会影响翻译的准确性。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经验会造成不同的价值观。
例如,在西方社会中,个人主义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而在中国,家庭和社区的价值观则更为重要。
这种差异可能使翻译者陷入难题,因为一些基于价值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在语言之间可能无法转换。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必须详细了解原始文本中使用的术语和表达方式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以便在翻译中进行合适的调整。
文化语境与词义的理解和翻译1.指称意义与蕴涵意义P9指称意义(Denotation): cognitive meaning, refers to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a term and the object, idea, or action it designates.蕴涵意义(Connotation): affective meaning, refers to the emotive and associational aspects of a term.陆国强定义为:指称意义:strict and literal meaning蕴涵意义:implied and suggested meaning2. 汉英文化差异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Culture:1.refined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art, literature, etc.2.state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a society3.particular form of intellectual expression, e.g. in art and literature4.customs, arts, social institutions, etc. of a particular group or people5.development through training, exercise, treatment6.growing of plants or rearing of certain types of animals7.(biology) group of bacteria grown for medical or scientific study.Nida(1969)认为,人类社会存在文化的共核,世界各国文化的共性大于个性。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文化语境,就是在某一特定的具体文化中,人们的认知环境,该认知环境同样包括语言环境、具体语境和认知语境。
每一环都与语言密切相关。
语言翻译是一门科学,它需要知识,需要核对事实的能力,需要懂得描述这些事实的语言。
翻译中,错误的内容,错误的事实,应该加以鉴别。
翻译,无论是作为文化现象、思想运动,还是作为一项职业、一种知识技能,总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翻译的观念、方法、样式、标准、风格,无不与时俱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语言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它总是生长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
在语言活动过程中,处处都有文化的烙印,时时可见文化的踪迹。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要仗着它来发展。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信息传播日新月异,人员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日趋广泛,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选修课上,王老师从文化翻译学的角度,以语言学、语用学、社会符号学、跨文化交际学等为理论依据,深入浅出地对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文化观念和文化习俗进行了对比,着重探讨了语言、文化与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不同民族文化对语言翻译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某些文化现象对语言翻译的制约作用以及相应的翻译方法。
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告诫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英汉两种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进行比较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翻译是一门比较有趣的学问,它需要译者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严谨的作风,否则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英汉翻译有口、笔之分,范围涉及文学、科技、经贸、法律、旅游等各个领域,总之,不论文体如何区别,在翻译标准方面,对原文要求有比较深透的理解,对译文要求通顺达意,能反映出原文的精神实质。
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的影响语言翻译是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翻译,人们可以了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由于不同文化的存在,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不仅涉及语言的翻译技巧,还包括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的影响,并分析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的挑战与应对之道。
1. 影响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和语言风格,导致不同文化之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理解偏差和表达不准确的问题。
英语中的礼貌用语在中文中可能无法完全对应,翻译时容易丢失原文的礼貌语气;而中文中的一些成语和谚语,在英语中可能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翻译时会显得生硬和不流畅。
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有着直接的影响,翻译人员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够做到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3. 增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其困难和挑战,同时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提供了契机。
通过语言翻译,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其他文化的风俗习惯、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增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语言翻译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借鉴和融合,使不同文化更加和谐共存。
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的影响在于既有困难和挑战,也有机遇和益处,翻译人员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二、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的挑战与应对之道1. 挑战:促使翻译人员具备深厚的跨文化素养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的挑战在于需要翻译人员具备深厚的跨文化素养,既需要精通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也需要了解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以避免出现文化偏差和表达不准确的问题。
由于不同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翻译人员具备深厚的跨文化素养并非易事,这对翻译人员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对之道:加强跨文化培训和学习针对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的挑战,翻译人员需要加强跨文化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素养。
收稿日期:2006209215作者简介:张国庆(19542),男,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与翻译实践研究。
第21卷第11期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11月V o l.21N o .11Jou rnal of Xuzhou In stitu te of T echno logyNOV 12006语境在语言文化翻译中的作用张国庆(徐州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摘 要】 翻译是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一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的方式。
由于语言具有多义性特点,所以在确定一个词语意义时语境的作用是重要的。
【关键词】 语言;语境;翻译【中图分类号】 H 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704(2006)1120001202 在语用学中语境是其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用学的发展、探讨及研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人类学家(B .M alinow sk i )曾说过:“语境是决定语义的重要因素之一,语义的存在永远脱离不了语境。
”由此可见,语境与语义之间的重要关系。
语句之间的特定含义在失去语境的情况下是很难理解的。
那么语境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所谓语境是指所用的语言系统内的词汇、语音、语句和语法规则等各种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语境的核心。
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一旦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便成了无源之水,外语教学必须重视语言环境的运用。
翻译是将不同种类的语言进行转换并由此吸取其中的信息的一种能力。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字、词、句的单一翻译,重要的是如何培养翻译者的语境意识及其语用能力。
一、正确理解语境,减少译文错误语境是产生语言活动的环境,反映在文章中亦称上下文。
正确理解语境的意涵源于对语境的正确分析,因为“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于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
文化语境与文学翻译词语翻译翻译,是指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内在与外在含义的转化过程,要求既要有对源语(sourcelanguage)和目标语(targetlanguage)的深入理解,又要能够驾驭这两种语言的异化对应转换。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先生曾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而翻译之难事的解决途径,也是众多翻译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
翻译是把跨文化交流联系起来的纽带。
翻译和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特别是和文化语境密不可分。
因此,翻译一定是与文化语境相结合的产物。
一、文化语境与翻译的内在跨度补偿文化从学者的角度看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①我国出版的《辞海》对文化作了如下解释: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语境随文化的进化而改变,而“文化进化的主要趋势是趋同,即随着文化的发展各种文化越来越趋向于统一;只要文化还存在,文化趋同的过程就是无止境的。
”②文化语境是受到文化进化趋同影响最深的一个部分,因此对于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中词语翻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文化语境与翻译最终需要内在跨度补偿予以解决。
著名的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把语境分为三类,即: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其中文化语境的定义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二是在某一特定的具体的文化中,人们的认知环境,该认知环境同样包括语言环境、具体语境和认知语境。
这每一环都与语言密切相关。
语言是对文化的一种承载,是和文化密不可分的有机的一部分。
美国著名汉学家李达三(JohnDeeney)教授在《熟悉两种文化与翻译》(BiculturalismandTranslation)中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译成另外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感情方面的习惯。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读书报告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读书报告示例如下: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的重要性文化语境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方式和表达方式,包括语言、符号、价值观、社会习俗等方面。
在语言翻译中,文化语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不了解目标文化语境,翻译可能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和表达方式,甚至会导致误解和冒犯。
举例来说,西方文化中常常使用“圣诞快乐”作为祝福语,而在中文文化中则很少使用。
如果翻译忽略了这种文化语境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翻译不准确或失礼的情况。
因此,了解目标文化语境对于语言翻译非常重要。
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的影响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选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汇选择和使用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了解目标文化语境,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避免翻译不准确或失礼的情况。
2. 表达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了解目标文化语境,选择正确的表达方式,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3. 文化价值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在语言翻译中,译者需要了解目标文化的价值观,以避免翻译不准确或冒犯的情况。
4. 社会习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习俗也存在差异。
在语言翻译中,译者需要了解目标文化的社会习俗,以避免翻译不准确或失礼的情况。
如何克服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的影响要克服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的影响,译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 了解目标文化语境:译者需要了解目标文化的背景和特点,包括语言、符号、价值观、社会习俗等方面。
2. 选择正确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化语境选择正确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3. 谨慎处理文化差异: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谨慎处理文化差异,避免翻译不准确或失礼的情况。
4. 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化语境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例如文化注释、翻译记忆库等,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总结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非常重要,译者需要了解目标文化语境,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的影响文化语境对于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观念、传统和习俗,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当进行语言翻译时,如果没有充分理解目标语言所属文化的背景和特点,可能会误解或遗漏掉原文的一些含义和隐喻,从而导致翻译的不准确或失真。
翻译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和敏锐的文化意识,以便准确理解目标文本的意义,并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
文化语境对于语言的语法和词汇选择有所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于语法结构和词汇的使用有不同的偏好和规范。
中文中非常重视情感表达,而英文则更注重逻辑和事实陈述。
在进行语言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惯用表达方式进行语法结构和词汇的选择,以使翻译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语言习惯。
文化语境对于语言的口语表达和修辞手法具有影响。
口语表达和修辞手法是每个文化语境中独特的语言形式,它们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在语言翻译中,要准确传达原文的口语表达和修辞手法,翻译人员需要深入了解目标语言文化的语言特点和习惯。
英文中使用隐喻和比喻较为常见,而中文则更注重直接表达。
如果在翻译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翻译的不恰当或失效。
文化语境对于语言翻译中的文化特定术语和常识具有影响。
每个文化都有其特定的术语和常识,这些术语和常识在特定文化中是公认的,但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并不常见。
在进行语言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尽量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定术语和常识,并解释或翻译给目标语言的读者。
这样可以确保翻译结果更贴近原文的意义,并使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理解和领会原文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论文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何谓文化?英语中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其最早的基本意义是“耕作,种植;作物”。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认识的深化,culture一词的外延不断延伸,内涵不断丰富,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在世界各国的正式出版物中,关于文化的定义边160种之多。
文化的蕴涵极为丰富,尽管一直为多种学科所关注,但其内涵和外延却一直不很明确,各国学者由于视角不同,对其界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人类学者认为文化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文化学者则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艺术、政治、经济、教育度和深度还会进一步扩展和延伸。
而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不同国家、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渗透,都离不开翻译活动。
语言反映文化,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不同文化交流的工具。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趋同必然首先反映在语言的融合趋势上,语言的融合又必然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层次上。
通过译介新词术语,介绍和传播异族文化;通过这些新词术语的长期而广泛的流行与使用,逐渐融入本族语言的词汇中,从而成为本族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上,宗教文化的传播就离不开宗教术语的译介,新词术语与宗教文化如影之随形,须臾不离。
早在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即从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过程中,翻译家们在采用归化译法的同时,就大量采用异化移植的方法,引入了许多反映印度佛教文化的词语,如“浮屠”(古时对和尚的称呼)、“菩萨”(指修行达到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金刚”(指佛的侍卫力士)、“观世音”(指佛教的一种菩萨,也称“观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救苦救难之神)、“弥勒佛”(佛寺中袒胸露腹,满面笑容之佛像)等。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同时,也传入了佛教术语,这些外来佛教词语,历经千载,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汇,佛教文化也逐渐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中。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论文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何谓文化?英语中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其最早的基本意义是“耕作,种植;作物”。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认识的深化,culture一词的外延不断延伸,内涵不断丰富,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在世界各国的正式出版物中,关于文化的定义边160种之多。
文化的蕴涵极为丰富,尽管一直为多种学科所关注,但其内涵和外延却一直不很明确,各国学者由于视角不同,对其界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人类学者认为文化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文化学者则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艺术、政治、经济、教育度和深度还会进一步扩展和延伸。
而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不同国家、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渗透,都离不开翻译活动。
语言反映文化,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不同文化交流的工具。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趋同必然首先反映在语言的融合趋势上,语言的融合又必然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层次上。
通过译介新词术语,介绍和传播异族文化;通过这些新词术语的长期而广泛的流行与使用,逐渐融入本族语言的词汇中,从而成为本族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上,宗教文化的传播就离不开宗教术语的译介,新词术语与宗教文化如影之随形,须臾不离。
早在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即从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过程中,翻译家们在采用归化译法的同时,就大量采用异化移植的方法,引入了许多反映印度佛教文化的词语,如“浮屠”(古时对和尚的称呼)、“菩萨”(指修行达到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金刚”(指佛的侍卫力士)、“观世音”(指佛教的一种菩萨,也称“观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救苦救难之神)、“弥勒佛”(佛寺中袒胸露腹,满面笑容之佛像)等。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同时,也传入了佛教术语,这些外来佛教词语,历经千载,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汇,佛教文化也逐渐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中。
从上世纪中叶到现在的百余年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日关锁国”的大门,随后中国先进的有识之士远涉重洋,去救国救民的真理,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西文日趋频繁,通过文学作品和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渠道,大量文化的新词术语逐渐进入中华文化之中。
如西方文学“鳄鱼的眼泪”(crocodile tears)、“橄榄枝”(olive branch), “特洛依木马”(Trojan horse), “酸葡萄”(sour grapes)等;如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社会主义(socialism),“资本主义”(capitalism),“哲学”(philosophy)、“逻辑(logic)等;又如反映西方科学技术发明成果的“电话”(telephone)、“电灯”(electric lamp),“电影”(film), “雷达”(radar), “收音机(radio), “照相机”(camera), “维他命”(vitamin)等,如今这些带有洋味的词语已成为汉语语汇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语汇,提高了汉语的表达能力,还直接影响人们观念的更新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社会文明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中,随着中西文化多方位、多渠道的接触与交流,反映当代西方文化的名词术语更是大量涌入中华文化和汉语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如:……超市‟‟(supermarket)、“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绿色食品‟‟(green food)、“网上购物”(on-line shopping)、“快餐”(fast food)、“麦当劳‟,(McDonald)、“可口可乐”(Coca-Cola)等;尤其是反映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新成果的词汇更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
以信息技术为例,“电脑”(computer)、“因特网”(Internet)、“信息高速公跖“(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网址”(net-site)、“电子邮件”(email)、“电子商务”(e-commerce)等,这些新词语,这些新词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也直接印证了中西文化的趋同趋势。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使地球变小,全球信息网络将整个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政治、商贸、文化、科技等领域内交往频繁。
现代人以较成熟的求新求异的心理,通过电视、广播、光盘、报纸、博览会、展销会或实地旅游等渠道,感受和了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同时以更为开放的心态,不断调整、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文化构成心理,这不仅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也必然会影响到语言的使用和表达上。
另外,当今语言中的中外合语现象日趋普遍,所谓“中外合语”,就是指在说中文时夹杂进外语(主要是英语)的语词、语调甚至体势。
当年钱钟书先生曾戏称这种现象为“牙缝中夹菜叶子”,让人感到不雅不洁。
但时过境迁,今日的合语者似乎并不感到尴尬,听者也不觉恶心,相反,说者顺口,听者顺耳,如日常生活中的“卡拉OK”、“KTV包房”、“BP机”、“CD片”、“X光片”、“CT扫描”,甚至在新闻报道或文章中也有“今年GNP增长有望高于7.1%”,“正确认识加入WTO的利与弊”和“IMF谁掌门美欧较劲”之类的标题,在电视专题节目中也有“海运市场召唤FOB (海运离岸价)”的标题;随着西方文化影响日趋广泛,英语教学的普及,这种情况颇有愈演愈烈之势。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特别是词汇,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也是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签”。
这则顺口溜所反映的当代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显然是不足取的,其中外合语的语言形式也是不规范的,但当今社会使用合语的情况及流行的范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语言的融合现象。
在文化趋同的过程中,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双语双文化中韵各方在影响的范围和力度上往往是不平衡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某一方占主导强势文化的地位,另一方居次要的弱势文化的地位。
从目前中西文化影响的力量对比来看,西方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明显要大于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这反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地位,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影响力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物质文明的程度,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化同样不可避免地对西方文化产生影响,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词语也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在英语的语汇中,如儒教(Confucianism)、道教(Taoism)、嗑头(kowtow)、丢脸(lose face)、纸老虎(paper tiger)、阴(ying)、阳(yang)、功夫(kungfu)等已被收入英语词典,作为正式词汇而成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民族文化的振兴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对西方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反映中华文化的词汇也会越来越多地融入西方和世界文化和语言之中。
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
文化趋同对语言翻译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趋同,“地球村”上人类共性的认识正在逐步扩大,各民族之间特殊性的差异正在相对减少,语际之间的可译性限度也日趋缩小。
上面提到的新词术语反映了文化趋同过程中语言的融合现象,它们丰富了中西两种文化的内涵,扩大了两种文化的共核成分,提高了两种语言的可译度,进而又促进了文化的趋同过程。
另一方面在文化趋同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局部的交叉、碰撞和冲突,从而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种种障碍和困难。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习到了一些翻译的技巧。
1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
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
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
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冠词的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别。
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较高,凡说到人的器官和归某人所有的或与某人有关的事物时,必须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词。
因此,在汉译英时需要增补物主代词,而在英译汉时又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地删减。
英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而汉语则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示这种关系。
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
英语句子离不开介词和冠词。
另外,在翻译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
总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
如:(1) What about calling him right away?马上给他打个电话,你觉得如何?(增译主语和谓语)(2) If only I could se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要是我能看到四个现代化实现该有多好啊!(增译主句)(3) Indeed, the reverse is true实际情况恰好相反。
(增译名词)(4)就是法西斯国家本国的人民也被剥夺了人权。
Even the people in the fascist countries were stripped of their human rights.(增译物主代词)(5)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While the magistrates were free to burn down house, the common people were forbidden to light lamps. (增译连词)(6)这是我们两国人民的又一个共同点。
This is yet another common point between the people of our two countries.(增译介词)(7)在人权领域,中国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In the field of human rights, China opposes the practice of the big oppressing the small and the strong bullying the weak.(增译暗含词语)(8)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