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遥控资料
- 格式:pdf
- 大小:533.69 KB
- 文档页数:4
红外遥控原理是一种常见的远程操作技术,它允许用户通过红外发射机(如遥控器)来控制电器,如电视机、机顶盒等。
这种技术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发明的,它使得人们可以在家里控制电器,而不必走到设备旁边来操作它们。
红外遥控原理就是利用红外线(Infrared,IR)来传输信号。
红外遥控系统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发射机、接收机和电路。
发射机可以是用于发射红外信号的遥控器,也可以是其他类似的设备,比如红外线手电筒等。
接收机是一种接收红外信号的电子器件,它的作用是接收发射机发出的红外信号,并将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最后,电路部分则用于处理电信号,以控制电器。
红外遥控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发射机发出一系列编码的红外信号,接收机接收这些信号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然后电路部分对电信号进行处理,从而控制电器的运行。
红外遥控技术具有许多优点,比如遥控器的体积小,操作方便,而且数据传输速度快,能够精确地控制电器,而且能够抗干扰。
综上所述,红外遥控原理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远程操作技术,它使用户可以通过遥控器或其他类似设备发射红外信号,从而控制电器运行。
红外遥控技术具有许多优点,能够提高用户的操作便利性,是一种实用的远程控制技术。
4 红外遥控电路设计对红外遥控进行系统设计,必须先了解一些有关的原理和标准,如:红外通信基本原理,红外数据协会标准,红外线遥控原理等;还要对设计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方案。
4.1 红外通信基本原理红外遥控是单工的红外通信方式,本设计的红外遥控采用以通信方式为基础的红外遥控,而且本设计也使用了红外通信技术,故着重分析红外通信的基本原理。
红外通信是利用红外技术实现两点间的近距离保密通信和信息转发。
它一般由红外发射和接收系统两部分组成。
发射系统对一个红外辐射源进行调制后发射红外信号,而接收系统用光学装置和红外探测器进行接收,就构成红外通信系统。
红外线是波长在750nm至1mm之间的电磁波,它的频率高于微波而低于可见光,是一种人眼看不到的光线。
红外通信一般采用红外波段内的近红外线,波长在0.75um至25um之间。
红外数据协会(IRDA)成立后,为了保证不同厂商的红外产品能够获得最佳的通信效果,红外通信协议将红外数据通信所采用的光波波长的范围限定在850至900nm之内。
红外通信的基本原理是发送端将基带二进制信号调制为一系列的脉冲串信号(载波信号),通过红外发射管发射红外信号。
常用的有通过脉冲宽度来实现信号调制的脉宽调制(PWM)和通过脉冲串之间的时间间隔来实现信号调制的脉时调制(PPM)两种方法。
脉时调制(PPM)是红外数据协会(IRDA)和国际电子电工委员会(IEEE)都推荐的调制方式,本设计采用脉时调制方法,即用两个脉冲串之间的时间间隔来表示二进制信息,数据比特的传送仿照不带奇偶校验的RS232通信,首先产生一个同步头,然后接着8位数据比特,如图2-1所示。
载波信号的频率ƒ=38kHz,载波周期T=26.32us载波信号的频率ƒ=38kHz ,载波周期T=26.32us ,本设计使用单片机软件产生载波,取T=26us ,脉冲宽度t1=10T=260us ,二进制数0的脉冲串周期t2=500us ,二进制数1的脉冲串周期t3=1000us 。
红外遥控器的基本原理•红外线的特点人的眼睛能看到的可见光,若按波长排列,依次(从长到短)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红光的波长范围为0.62μm~0.7μm,比红光波长还长的光叫红外线。
红外线遥控器就是利用波长0.76μm~1.5μm 之间的近红外线来传送控制信号的。
红外线的特点是不干扰其他电器设备工作,也不会影响周边环境。
电路调试简单,若对发射信号进行编码,可实现多路红外遥控功能。
红外线发射和接收人们见到的红外遥控系统分为发射和接收两部分。
发射部分的发射元件为红外发光二极管,它发出的是红外线而不是可见光。
常用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红外线波长为 940nm 左右,外形与普通φ5mm 发光二极管相同,只是颜色不同。
一般有透明、黑色和深蓝等三种。
判断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好坏与判断普通二极管一样的方法。
单只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功率约100mW。
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需用专用仪器测定,而业余条件下,只能凭经验用拉距法进行粗略判定。
接收电路的红外接收管是一种光敏二极管,使用时要给红外接收二极管加反向偏压,它才能正常工作而获得高的灵敏度。
红外接收二极管一般有圆形和方形两种。
由于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功率较小,红外接收二极管收到的信号较弱,所以接收端就要增加高增益放大电路。
然而现在不论是业余制作或正式的产品,大都采用成品的一体化接收头。
红外线一体化接收头是集红外接收、放大、滤波和比较器输出等的模块,性能稳定、可靠。
所以,有了一体化接收头,人们不再制作接收放大电路,这样红外接收电路不仅简单而且可靠性大大提高。
红外遥控器的协议•鉴于家用电器的品种多样化和用户的使用特点,生产厂家对红外遥控器进行了严格的规范编码,这些编码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编码方式,统一称为红外遥控器编码传输协议。
了解这些编码协议的原理,不仅对学习和应用红外遥控器是必备的知识,同时也对学习射频(一般大于300MHz)无线遥控器的工作原理有很大的帮助。
红外遥控工作原理红外遥控是一种利用红外线进行信号传输的遥控技术,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例如电视、空调、音响等设备的遥控。
本文将介绍红外遥控的工作原理。
一、红外线的特性红外线是一种电磁辐射,它的频率范围位于可见光之下,但高于无线电波。
红外线具有一些独特的特性,这些特性使得红外线在遥控通信中具有优势。
1、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关系可见光和红外线都是电磁波,但它们的波长和频率不同。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400-700纳米,而红外线的波长范围是750-1000纳米。
由于波长不同,可见光和红外线在传输过程中的行为也不同。
可见光可以被物体反射,而红外线则能够穿透一些物体。
2、红外线的穿透性红外线的波长较长,因此它能够穿透一些物体,如玻璃、塑料等。
这种特性使得红外线在遥控通信中具有优势,因为遥控器和接收器之间的遮挡物不会影响遥控信号的传输。
3、红外线的安全性红外线不像可见光一样刺眼,因此使用红外线进行遥控通信不会对人的眼睛造成伤害。
此外,由于红外线的波长较长,它的能量较低,因此使用红外线进行遥控通信不会对其他电子设备产生干扰。
二、红外遥控的通信过程红外遥控的通信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发送、传输和接收。
1、发送遥控器通过按下按钮等操作发出信号。
这个信号经过编码处理,然后通过红外发射器发射出去。
红外发射器将编码后的信号转化为红外光信号,通过空气传输到接收器。
2、传输在传输阶段,红外光信号通过空气传输到接收器。
由于红外线的波长较长,它的能量较低,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受到其他电磁波的干扰。
3、接收接收器接收到红外光信号后,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并进行解码处理。
解码后的信号通过接口传递给被控制的设备,实现遥控操作。
三、总结红外遥控是一种利用红外线进行信号传输的遥控技术。
它的优势在于具有穿透性、安全性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在遥控通信过程中,遥控器通过按下按钮等操作发出信号,并将信号编码为红外光信号进行传输。
接收器接收到信号后进行解码处理,并将解码后的信号传递给被控制的设备,实现遥控操作。
红外遥控模块原理
红外遥控模块原理
红外遥控模块是一种常见的电子元件,它可以将电信号转换为红外信号,从而实现对电器的遥控操作。
红外遥控模块的原理是基于红外线的传输和接收。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其波长在可见光波之下,无法被肉眼直接观察到。
红外线的频率范围在300GHz至400THz之间,其波长在
0.75μm至1000μm之间。
红外线可以穿透一些物体,但不能穿透金属和水。
红外遥控模块的发送端包括一个红外发射二极管和一个驱动电路。
当驱动电路接收到控制信号时,会将信号转换为电流,然后通过红外发射二极管将电流转换为红外信号,从而实现对电器的遥控操作。
红外遥控模块的接收端包括一个红外接收二极管和一个解码电路。
当红外信号被发送端发出后,会被红外接收二极管接收,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然后,解码电路会将电信号解码为控制信号,从而实现对电器的遥控操作。
红外遥控模块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可靠性高、适用范围广。
它广泛应用于电视、空调、音响等家电产品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
极大的便利。
总之,红外遥控模块是一种基于红外线传输和接收的电子元件,其原
理是将电信号转换为红外信号,从而实现对电器的遥控操作。
它的优
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可靠性高、适用范围广,是现代家电产品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红外遥控器的基本原理红外线的特点人的眼睛能看到的可见光,若按波长排列,依次(从长到短)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红光的波长范围为0.62μm~0.7μm,比红光波长还长的光叫红外线。
红外线遥控器就是利用波长0.76μm~1.5μm 之间的近红外线来传送控制信号的。
红外线的特点是不干扰其他电器设备工作,也不会影响周边环境。
电路调试简单,若对发射信号进行编码,可实现多路红外遥控功能。
红外线发射和接收人们见到的红外遥控系统分为发射和接收两部分。
发射部分的发射元件为红外发光二极管,它发出的是红外线而不是可见光。
常用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红外线波长为 940nm 左右,外形与普通φ5mm 发光二极管相同,只是颜色不同。
一般有透明、黑色和深蓝等三种。
判断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好坏与判断普通二极管一样的方法。
单只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功率约100mW。
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需用专用仪器测定,而业余条件下,只能凭经验用拉距法进行粗略判定。
接收电路的红外接收管是一种光敏二极管,使用时要给红外接收二极管加反向偏压,它才能正常工作而获得高的灵敏度。
红外接收二极管一般有圆形和方形两种。
由于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功率较小,红外接收二极管收到的信号较弱,所以接收端就要增加高增益放大电路。
然而现在不论是业余制作或正式的产品,大都采用成品的一体化接收头。
红外线一体化接收头是集红外接收、放大、滤波和比较器输出等的模块,性能稳定、可靠。
所以,有了一体化接收头,人们不再制作接收放大电路,这样红外接收电路不仅简单而且可靠性大大提高。
红外遥控器的协议∙鉴于家用电器的品种多样化和用户的使用特点,生产厂家对红外遥控器进行了严格的规范编码,这些编码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编码方式,统一称为红外遥控器编码传输协议。
了解这些编码协议的原理,不仅对学习和应用红外遥控器是必备的知识,同时也对学习射频(一般大于300MHz)无线遥控器的工作原理有很大的帮助。
红外万能遥控器的原理红外万能遥控器是一种利用红外线技术实现遥控功能的设备。
它的原理是通过发射和接收红外信号来控制其他设备的开关和功能。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它的波长比可见光长,但比微波短。
红外线在光谱中的位置介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
红外万能遥控器内置了一个发射器和一个接收器。
当我们按下遥控器上的按钮时,发射器会发射一个特定的红外信号。
这个信号包含了我们选择的设备和功能的信息。
接收器会接收到这个红外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然后传输给设备。
设备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执行相应的操作。
红外万能遥控器的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需要建立一个红外通信链路。
发射器通过发射红外线来传输信号,而接收器通过接收红外线来接收信号。
这种通信链路是双向的,即遥控器可以发送信号给设备,也可以接收设备发送的信号。
在红外通信链路中,发射器和接收器都需要使用红外二极管来发射和接收红外线。
红外二极管是一种特殊的二极管,它可以发射和接收红外线。
当发射器接收到电信号时,它会将电信号转换为红外信号并发射出去;当接收器接收到红外信号时,它会将红外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传输给设备。
红外万能遥控器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用户按下遥控器上的按钮,触发发射器发射红外信号;其次,接收器接收到红外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最后,设备根据接收到的电信号执行相应的操作。
除了发射和接收红外信号外,红外万能遥控器还需要具备识别和编码功能。
识别功能是指遥控器可以识别用户按下的按钮,从而确定用户选择的设备和功能。
编码功能是指遥控器可以将用户的选择编码成红外信号,以便设备能够正确执行相应的操作。
红外万能遥控器通常使用红外编码技术来实现识别和编码功能。
红外编码技术可以将不同的按钮和功能映射为不同的红外信号。
当用户按下按钮时,遥控器会根据按钮的映射关系,将对应的红外信号发送给设备。
为了保证红外万能遥控器的正常工作,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遥控器和设备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确保红外信号能够正常传输。
红外遥控工作原理
红外遥控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基于红外线的辐射和接收来实现的。
具体步骤如下:
1. 基站端:遥控设备通过按键等操作产生指令信号。
这些指令信号经过编码电路进行数字编码处理,得到对应的红外信号编码。
2. 红外发射器:红外发射器通过电信号控制,将编码后的红外信号转换成相应的红外辐射,并将其以红外脉冲的形式发送出去。
3. 环境传播:红外信号在环境中传播,其中包括空气、障碍物等。
红外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衰减。
4. 红外接收器:红外接收器通常由红外光敏器件、前置放大器和解码器组成。
红外光敏器件接收到经过传播的红外信号后,将其转换为对应的电信号,并经过前置放大器加以放大。
然后,解码器对放大后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将其转换成对应的指令信号。
5. 电机驱动:接收到解码后的指令信号后,会通过电路控制电机或其他装置的运行,从而实现对目标设备或对象的遥控操作。
总结起来,红外遥控工作原理包括编码、发射、传播、接收和解码等步骤,通过红外辐射和接收器的协作实现遥控设备的控制。
红外线遥控器的工作原理红外线遥控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家电控制和其他无线设备的遥控器。
其工作原理基于红外线通信技术。
下面将详细介绍红外线遥控器的工作原理。
红外线遥控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红外线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遥控器由发射器和接收器两部分组成。
发射器通常包含一颗红外线发射二极管(IR LED)和一个微控制器。
当我们按下遥控器上的按钮时,微控制器会发送相应的红外线编码信号。
这个编码信号是一个特定序列的数字信号,其格式会根据遥控器的不同而不同。
红外线发射二极管会根据这个编码信号发射红外线。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辐射,波长在0.75至1000微米之间,处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
在红外线通信中,我们通常使用的是近红外线(IR-A)范围的红外线,其波长在0.75至3微米之间。
这种红外线的特点是能够穿透空气,并避免对设备和人体产生光学损伤。
接收器部分通常由一个红外线接收二极管和一个解码器组成。
当我们按下遥控器上的按钮时,发射的红外线会经过空气传播到被控设备的红外线接收二极管。
红外线接收二极管会将接收到的红外线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传输给解码器。
解码器会将电信号转化为与按键对应的数字编码。
这个解码过程是通过对红外线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操作实现的。
解调是指将接收到的红外线信号进行滤波和放大,以获得稳定的电信号。
解码是指将解调后的电信号进行数字化,并与预先设定的编码进行比较,以确定按下的是哪个按键。
一旦解码器确定了按下的是哪个按键,它就会通过连接到被控设备的红外线接口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
这个控制指令可以是开关设备、调节音量、切换频道等等。
被控设备会根据接收到的指令进行相应的操作。
总结一下,红外线遥控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器发射特定编码的红外线信号,接收器接收并解码这个信号,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控制指令发送给被控设备。
这种工作原理使得红外线遥控器成为一种简单、方便的远程控制方式,在家电控制和其他无线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红外线遥控器是一种无线遥控设备,可以通过发射和接收红外线信号来实现远程控制。
红外线遥控解码原理一、引言红外线遥控解码是一种常见的电子技术应用,广泛用于电视、空调、音响等家电产品中。
通过红外线遥控解码技术,可以实现遥控器与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方便人们对设备进行远程操控。
本文将介绍红外线遥控解码的原理和实现方式。
二、红外线遥控解码原理红外线遥控解码的原理是利用红外线信号的特点进行解码。
遥控器通过按键操作产生一系列的红外信号,这些信号被红外发射器发射出去,然后被接收器接收并解码。
下面将详细介绍红外线遥控解码的原理。
1. 红外线信号的特点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波长在0.75微米到1000微米之间。
在这个波长范围内,红外线具有较好的穿透性,能够穿透一些物体,比如空气、玻璃等。
同时,红外线的波长也决定了它能够被人眼所感知。
2. 红外线遥控信号的编码方式红外线遥控信号一般采用脉冲宽度编码(Pulse Width Encoding)的方式进行编码。
即通过调节红外线信号的脉冲宽度来表示不同的信息。
通常会将一个编码周期分为若干个时间单位,每个时间单位内的脉冲宽度决定了信号的状态,比如高电平表示1,低电平表示0。
3. 红外线遥控信号的解码方式红外线遥控信号的解码一般分为两个步骤:解调和解码。
解调是指将接收到的红外线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解码是指将解调后的电信号转换为对应的按键信息。
解调通常采用红外线接收头来完成,红外线接收头是一种能够感知红外线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的传感器。
红外线接收头内部含有一个光电二极管,当红外线信号照射到光电二极管上时,会产生一个电压信号。
通过对这个电压信号进行放大和滤波处理,可以得到解调后的电信号。
解码是将解调后的电信号转换为对应的按键信息。
解码一般采用红外线遥控解码芯片来完成,这些芯片内部包含了一系列的逻辑电路和存储器,能够根据输入的电信号解码出对应的按键信息。
不同的遥控器厂商和设备类型会使用不同的解码协议,因此解码芯片需要根据具体的解码协议来进行解码。
三、红外线遥控解码的实现方式红外线遥控解码可以通过硬件电路和软件算法两种方式来实现。
关于红外遥控的一点资料整理 问:最近发现家里遥控器老是弄混(唉,遥控器多了,也是一件麻烦事)。
如果有一种可对家中各种红外遥控器发射的控制信号进行识别、存储和再现的智能型红外遥控器,用这样一个遥控器控制家中所有电器该多好。
这就是大家称作的学习型红外遥控器。
于是,下了不少工夫查找了许多资料,对红外遥控也做了一点表面研究,现总结一点文档,与大家一同探讨(有不对之处,请大家指正!);另外由于本人愚顿还未开窍,还有部分东西想不太明白,在此也向专家们请教,请知道的老兄支点招,在此小弟先谢过了!!!一、红外遥控概述红外遥控系统一般都是由发射部分和接收部分组成。
1、发射部分的主要元件为红外发光二极管。
它实际上是一只特殊的发光二极管,由于其内部材料不同于普通发光二极管,因而在其两端施加一定电压时,它发出的便是红外线而不是可见光。
目前大量使用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红外线波长为940n m 左右,外形与普通Φ5发光二极管相同,只是颜色不同。
2、接收部分主要元件是红外接收管,它是一种光敏二极管(实际上是三极管,基极为感光部分)。
在实际应用中要给红外接收二极管加反向偏压,它才能正常工作,亦即红外接收二极管在电路中应用时是反向运用,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
由于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功率一般都较小(100m W 左右),所以红外接收二极管接收到的信号比较微弱,因此就要增加高增益放大电路。
前些年常用μP C 1373H 、C X 20106A 等红外接收专用放大电路。
最近几年不论是业余制作还是正式产品,大多都采用成品红外接收头。
成品红外接收头的封装大致有两种:一种采用铁皮屏蔽;一种是塑料封装(如图中的H S 0038),均有三只引脚,即电源正(V D D )、电源负(G N D )和数据输出(V O 或O U T )。
红外接收头的引脚排列因型号不同而不尽相同,可参考厂家的使用说明。
成品红外接收头的优点是不需要复杂的调试和外壳屏蔽,使用起来如同一只三极管,非常方便。
但在使用时注意成品红外接收头的载波频率。
h t t p ://b b s .21i c .c o m /u p f i l e s /i m g /200682114849807.j p g (图一)3、红外通信的基本原理是发送端将基带二进制信号调制为一系列的脉冲串信号,通过红外发射管发射红外信号。
常用的有通过脉冲宽度来实现信号调制的脉宽调制(P W M )和通过脉冲串之间的时间间隔来实现信号调制的脉时调制(P P M )两种方法。
红外遥控常用的载波频率为38k H z ,这是由发射端编码芯片所使用的455k H z 晶振来决定的。
在发射端要对晶振进行整数分频,分频系数一般取12,所以455k H z ÷12≈37.9 k H z ≈38k H z 。
也有一些遥控系统采用36k H z 、40k H z 、56k H z 等。
红外遥控的特点是不影响周边环境、不干扰其它电器设备。
由于其无法穿透墙壁,故不同房间的家用电器可使用通用的遥控器而不会产生相互干扰;电路调试简单,只要按给定电路连接无误,一般不需任何调试即可投入工作;编解码容易,可进行多路遥控。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由于各生产厂家生产了大量红外遥控专用集成电路,需要时按图索骥即可。
因此,红外遥控在家用电器、室内近距离(小于10米)遥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红外遥控编码标准目前市面上出现的遥控编码有很多种,但常用的红外遥控编码主要是N E C 标准和P H I L I P S 标准,其它都是这两类的变种。
1、N E C 编码标准:编码芯片有P T 2221/P T 2222、H T 6221/H T 6222等此标准下的发射端所发射的一帧码含有一个引导码、8位用户码、8位用户反码,8位键数据码、8位键数据反码。
引导码由一个9m s 的高电平和4.5m s 的低电平组成。
当按下持续时间超过108m s 时,则发送简码(简码由9m s 高电平和2.25m s 的低电平组成)来告之接收端是某一个按一直按着,象电视的音量和频道切换键都有此功能,简码与简码之间相隔是108m s 。
“1”和“0”的区分采用脉冲位置调制方式(P P M )。
如下图所示:h t t p ://b b s .21i c .c o m /u p f i l e s /i m g /200682114659710.j p g(图二)2、P H I L I P S 的R C -5编码标准:编码芯片有S A A 3010、P T 2210/P T 2211/P T 1215、H T 6230等 R C -5编码标准的一帧有以下几部分组成:1)起始码部分 2个逻辑1;2)控制码部分,1位;3)系统码部分,5位;4)指令码部分,6位。
连续发射时,重复波形与第一次发射波形相同。
控制码位在前后再次按键中交替改变。
0和1码传送采用双相位编码发送技术。
编码规则如下图所示:h t t p ://b b s .21i c .c o m /u p f i l e s /i m g /20068211485728.j p g (图三)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3、其它变种的编码类型像T C 9028、P T 2212、P T 2213等芯片的码型与N E C 标准类似,只是引导码变为4.5m s 高电平+4.5m s 低电平,简码4.5m s 高电平+4.5m s 低电平+0.56m s 高电平+1.68m s 低电平+1.56m s 高电平组成。
像P T 2461、L C 7461等芯片的码型也是与N E C 标准类似,数据帧长度变长了,引导码+13位用户码+13位用户反码+8位键数据码+8位键数据反码。
简码为9m s 高电平+4.5m s 低电平+0.56m s 高电平组成。
三、红外信号的学习与再生(学习型遥控器的电路和编程实现)目前大多数人采用的方法都是用一体化接收头做为信号的接收,然后把解调出来的信号送入单片机进行学习(记录各个高低电平的时间长度),然后存入E E P R O M 内,学习O K 后再发送的是把E E P R O M 的高低电平的时间数据读取并与38K H z 载波进行调制然后发送出去。
如下图所示:h t t p ://b b s .21i c .c o m /u p f i l e s /i m g /200682114921928.j p g (图四)例如:由A V R 系列单片机A T m e g a 8、一体化红外接收头H S 0038、存储器、还原调制与红外发光管驱动电路组成。
一体化红外接收头负责红外遥控信号的解调,将调制在38k H z 上的红外脉冲信号解调并反向后再输入到A T m e g a 8的I N T 0引脚,边沿触发方式,并由单片机计数器进行高电平与低电平宽度的测量。
这里使用具有I 2C 总线接口的E 2P R O M 芯片A T 24C 32作为存储器,其容量为4K B ,用来保存识别出来的遥控信号的高电平与低电平宽度数据。
通常遥控信号的二进制脉冲码长为32位,每位由一个高电平与一个低电平组成,应保存的信号宽度数据为64个,再加上引导码2个数据,共计66个数据,每个数据用一个字节来表示,一个遥控信号命令就需要66个字节来保存。
考虑到不同的遥控系统有一定的区别,有些遥控信号命令长度较长,所以存储空间应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适当留有余量。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红外遥控设备的数量及每个设备的遥控命令数量等具体情况来决定E 2P R O M 芯片的容量和型号。
遥控信号的还原和发射是通过单片机的一个I O 口输出二进制脉冲码(高电平与低电平的维持时间为学习识别时保存的一组宽度数据)与38K H z 载波进行调制,调制后的信号经驱动后通过红外发光管发射出去。
但这样的处理方法,因为一体化红外接收头工作电压一般都要求是5V ,在供电能力方便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式还是不错的,但如果想象普通遥控器一样只能采用两节干电池供电,那以上方法是没法做到的。
我看到过一款自学习型遥控器,其电路原理如下图所示:h t t p ://b b s .21i c .c o m /u p f i l e s /i m g /200682114949720.j p g (图五)现在有两点我没想明白:1、这里接收红外信号是采用红外接收二级管,但这里经三极管放大反向之后送入单片机口线上的信号还是调制在38K H z 的波形,也就是说这个波形是没有经过解调的。
我想弄明白的事:单片机是如何对这波形进行解调的吗?或者说这单片机处理程序是并没有进行解调而是直接记录特征数据,然后存入E E P R O M ,这样又是如何做到的吗?2、存储于E E P R O M 的32字节数,是个什么样的特征数据,它能再生重新原样的发射出去。
能只用32个字节的数据记录一个按键的红外遥控信息,这比之前用66个字节(甚至更多)的方法来得更加简洁,一个4K 的E E P R O M (A T 24C 32)能够记录的按键数就多得多了。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