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育种学 第十二章 田间计划和育种试验
- 格式:ppt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49
第一章种质资源试题五、简答题五、简答题1、阐述引种驯化的基本原理和引种驯化的基本原理:(1)、遗传学原理:简单引种:适应范围内引种;驯化引种:适应范围以外引种( 2)、生态学原理:气候相似论、主导生态因子(3)、生态历史分析理论限制引种成功的主导生态因子:(1)温度;(2)降水与湿度;(3)光照;(4)土壤;(5)生物因子*2、简述引种驯化的程序和步骤程序:(1)引种材料的收集(2)种苗检疫(3)登记编号(4)引种试验(5)推广试验步骤:3、简述引种成功的标准(1)、引种植物在引种地与原产地比较,不需要特殊的保护、能露地越冬或越夏,并生长良好。
(2)、没有降低原来的经济价值或观赏品质。
(3)、能够用原来的繁殖方法进行正常的繁殖。
(4)、没有明显或致命的病虫害。
(5)、对引种地不能构成生物入侵。
六、论述题2、在引种过程中应采取的方法有那些?(1)引种要结合选择(2)引种要结合有性杂交(3)选择多种地利条件实验(4)阶段训练与多代连续培育(5)试管苗培育(6)栽培技术研究第三章选种试题五、简答题3、简述芽变选择的程序和步骤.初选---目测预选。
A、对变异不明显或不稳定的都要继续观察,如果芽变范围太小,不足以进行分析鉴定,可通过修剪、嫁接等措施,使变异部分迅速增大,而后再进行分析鉴定。
B、对于变异性状十分优良,但不能证明是否为芽变的,可先将无性繁殖后代栽入移植鉴定圃再根据表现决定下一步骤。
C、对于有充分证据肯定为芽变的,且性状优良,但是还有些性状不是十分了解,可以不经移植鉴定圃进入选种圃。
D、对于有充分证据证明是十分优良的芽变,且没有相关劣变,可不经鉴定圃与选种圃,直接参加复选。
E、对于嵌合体形式的芽变,可采取修剪、嫁接、组织培养等方法,使变异性达到纯化和稳定。
2).复选---对初选芽变再次进行评选。
主要工作:a、对初选植株进行评选,繁殖成营养系;b、在选种圃中进行比较,也可结合生产试验进行复选出优良单株。
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第一章绪论1.良种的属性包括:优良、适应、整齐、稳定、和特异、简称优、适、齐稳特。
2。
良种的作用:增加产量、增加抗逆性、延长产品的供应和运用时间、适应集约化管理、节约劳动力.3。
育种目标总趋势:高产、优质、高效第二章园艺植物的繁殖习性、品种类型和育种特点4.纯育品种:由遗传背景相同和基因型纯和的一群植物组成、包括有性繁殖植物从杂交育种、突变育种中经过系普法育成的品种。
5。
杂交种品种:由遗传上纯和的亲本在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特异组合的一代杂种群体叫做杂交种品种.第三章育种对象和目标6。
遗传可塑性:指植物的遗传特性发生适应性变异的潜在可能,取决于遗传变异性的高低第四章种质资源7。
种质资源:培育新品种的原始材料。
8。
中国果树起源中心:苹果、梨、桃、李、杏、樱桃、枣、柿、板栗、猕猴桃、柑橘类、琵琶、龙眼、荔枝9.种质资源的分类:①按栽培学分类:种、变种、品种群、品种、品系、群体品种②按来源分类:本地种质资源(地方品种、过时品种、主栽品种)、外地种质资源、野生种质资源、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
9。
种质资源的保存:就地和迁地保存、种子保存、种植保存、离体试管保存、利用保存、基因文库保存.10。
种质资源的管理基本要求:防止种质资源流失、加强和研究运用部门的联系。
及时发挥种质资源的利用。
第五章引种11.引种: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把植物原来的分布范围引种到新地区的实践活动叫做植物引种。
12.引种的材料选择:德国林学家Mayr教授提出在树木引种时应遵循“气候相似法则。
”13.引种的方法:①种源实验②品种比较实验和区域试验③栽培试验14.引种方式:依据是否改变对象遗传适应性可分为简单引种、驯化引种,后者是引种和实生选种的结合.依据引种对象的类别和引种计划的长短可分为:个别引种和类别引种。
15.引种成败的的标准:①能在不加保护的条件下生长②引种后的品种对产量、品质不减少③繁殖方式和引种前的不变16。
园艺植物育种学第一章绪论园艺植物育种学概念:研究选育园艺植物新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园艺植物育种的主要内容:根据人类需要利用自然变异以及利用品种间杂交、远缘杂交、人工诱变、离体组织培养和DNA分子改造等途径来创造新的变异,按照一定的目标进行选择,筛选出新品种。
进化:生物接受环境给予的刺激后产生形态和性状的改变,以适应现有的生境,这种演变发生的过程称为进化。
进化分为自然进化和人工进化。
达尔文把这些进化的要素归为变异、遗传和选择。
变异是选择的基础,遗传是选择的保证,选择是淘汰不良变异,积累优良变异的手段。
品种:指一个种内遗传特性稳定,经济价值较高,具有共同来源和一致性状的良种群体。
是育种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栽培作物的基本单位。
新品种审定的主要内容:优良、适应、稳定、整齐、特异。
品系:育种过程中表现优良的株系。
良种: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地区生产上有发展前途、栽培面积较大的品种。
园艺植物育种的基本途径:①雄性不育性的利用②远缘杂交创造新物种、新类型③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④诱变技术和诱变育种育种的传统方法:查(已有变异)引(已有变异)选(自然变异)育(创新变异)育种学的任务:根据生产和消费者对品种的要求,确定合适地育种目标,并根据园艺植物的遗传变异规律,不断地创造新种质,培育新品种,以满足生产和消费的需要。
第二章园艺植物的繁殖习性、品种类型和育种特点完全花:一朵具有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的花称完全花。
不完全花:缺少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一至三部分的花,称不完全花。
自交:雌雄同体的生物同一个体上的雌雄交配。
包括自花授粉和异花的同株授粉。
异交:不同个体上的雌雄交配。
自然异交率(%):F1中显性性状个体数/ F1总个体数×100%自花授粉:雌蕊接受同一花朵的花粉叫自花授粉。
自花授粉植物:自然情况下,以自花授粉为主的植物叫做自花授粉植物。
特点:①兼有雌蕊和雄蕊的完全花②雌雄蕊同时成熟③不存在自交不亲和④花器结构有利于自花授粉常自花授粉植物:指那些有自花授粉习性,但花器结构不太严密,从而发生部分异花授粉的植物,又叫常自交植物。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landscape plants课程编号:131312621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总学时数:64 课内实验时数:20学分:3.5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园林教研室适用专业:园林适用对象:本科(四年)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是园林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
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和园林技术人员所必备的。
通过介绍现代遗传学的主要原理使学生理解观赏植物的花色、花型、彩斑及重瓣性等主要观赏性状遗传和变异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培育观赏植物新品种的基本途径和一系列方法,尤其是一些传统的育种技术。
本课程还对观赏植物的种质资源、育种目标和良种繁育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懂得如何对观赏植物进行品种培育和品种研究,为今后从事观赏园艺工作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主要先修课是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园林生态学、树木学、花卉学及生物统计学。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绪论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任务[1];遗传学基本内容[3];园林植物在遗传学研究中的特殊作用[1];重点:遗传学基本内容难点:遗传学基本内容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一章遗传学概要第一节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数目特征[2];染色体的类别及染色体的精细结构[3];有丝分裂的过程[3];减数分裂的过程[3];高等植物配子体的形成[1];重点:染色体的类别;染色体的精细结构;细胞分裂过程难点:染色体的精细结构;减数分裂过程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二节遗传的分子基础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核酸的组成成分[3];DNA的分子结构[2];DNA的半保留复制[3];三种RNA分子[3];遗传密码[3];蛋白质的合成[2];中心法则及其发展[1];基因的概念[2];基因表达的调控[1];重点:三种RNA分子;遗传密码;DNA的半保留复制难点:mRNA;基因表达的调控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三节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定律)等位基因等概念[3];分离及自由组合现象[1];分离及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2];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的验证[3];分枝法分析遗传比率[3];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3];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2];重点: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的验证;分枝法分析遗传比率;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难点:分枝法分析遗传比率;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四节连锁遗传、基因定位与伴性遗传连锁遗传现象及其解释[1];连锁与交换的遗传机制[2];连锁交换定律内容[3];交换值及其测定[3];基因定位、伴性遗传的概念[2];三点测交与染色体作图[3];重点:连锁交换定律内容;交换值及其测定;三点测交与染色体作图难点:连锁与交换的遗传机制;交换值及其测定;三点测交与染色体作图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五节染色体畸变与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改变的概念[2];类别[3];遗传效应[2];染色体数目变异类型[2];整倍体变异[3];非整倍体变异[1];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2];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3];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1];重点:整倍体变异;染色体结构改变的类别;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难点:染色体结构改变的遗传效应;整倍体变异;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六节细胞质遗传与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的概念[2];细胞质遗传的特点[3];叶绿体遗传的半自主性[1];植物雄性不育性的概念[2];类型[3];重点: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植物雄性不育性的类型难点:叶绿体遗传的半自主性;植物雄性不育性的类型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七节数量性状遗传质量性状、数量性状的概念[3];数量性状的特征及遗传机理[2];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区别[3];遗传变异[2];遗传力、广义遗传力、狭义遗传力的概念[1];广义遗传力的计算[3];重点:质量性状、数量性状的概念;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区别;广义遗传力的计算难点:数量性状遗传的机理;广义遗传力的计算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1. 在豌豆中,蔓茎(T)对矮茎(t)是显性,绿豆荚(G)对黄豆荚(g)是显性;圆种子(R)对皱种子(r)是显性。
园艺植物育种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浙江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下列哪个不属于品种的特性?()参考答案:高产性2.在适应的地区,采用优良的栽培技术,能够生产出高产、优质,并能适时供应产品的品种被称为()。
参考答案:优良品种(良种)3.下列关于品种的描述中,哪些是正确的?()参考答案:品种必定在生产上正在或曾经发生重要作用。
;品种的英文名称是cultivar;;品种必定是栽培植物;4.园艺植物育种的主要任务包括()。
参考答案:制定育种目标;选育优良新品种;进行种子生产5.自然进化和人工进化选择的主体是一样的()参考答案:错第一章测试1.下列不属于园艺植物育种途径的是()。
参考答案:良种扩繁2.根据植物育种的基本概念,下列解决品种问题的途径之中,哪一种实际上并没有改变群体的基因型?()参考答案:选择育种3.园艺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有()。
参考答案:优质、适应性强;抗病虫和除草剂;不同成熟期。
;高产稳产4.下列哪些因素与育种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有关?()参考答案:育种单位的经济实力;选育当地的自然和栽培条件。
;育种者的经验;;可利用的种质资源;5.育种目标应尽可能地简单明确,且应尽可能提出数量化的可以检验的客观指标。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称为()。
参考答案:种质2.基因库中的种子需要繁殖更新,对于大多数植物物种,当种子生活力降到()以下时,就要进行繁殖。
参考答案:85%3.种质资源包括下面哪几类()。
参考答案: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外地种质资源;本地种质资源;野生植物资源4.顽拗型种子是相对正常型种子而言的,又称为含水量变化的种子,其生理成熟时含水量为50%~70%。
具有如下特性()。
参考答案:不耐干燥;不耐低温;寿命短暂5.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全部遗传物质的集合称为种质库()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丝瓜的起源中心是()。
参考答案:中国中心2.莴苣在()演化出茎用莴苣类型——莴笋。
绪论1.品种:是经人类培育选择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和消费需要,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依据形态学、细胞学、化学等特异性可以和其他群体相区别,个体间的主要性状相对相似,以适当的繁殖方式(有性的或无性的)能保持其重要特性的一个栽培植物群体。
2.作物品种的特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适应性、优良性;3.良种: 优良品种,指在适应的地区,采用优良的栽培技术,能够生产出高产、优质,并能适时供应产品的品种。
4.良种作用(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进产品品质;(3)提高抗逆性,增强适应性和稳产性;(4)有利于耕作制度改革,提高复种指数;(5)扩大园艺植物种植面积;(6)有利于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管理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一章:育种目标与对象1.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1)生物产量指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内全部光合产物的总量。
(2)经济产量指其中作为商品利用部分的收获量。
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2. 园艺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1)产量(2)品质(3)成熟期(4)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5)对病虫害的抗耐性(6)对保护地栽培的适应性3.育种目标与目标性状(1)育种目标: 对所要育成的品种的要求;如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强、抗病虫害和除草剂、不同成熟期、适应机械化生产等。
(2)目标性状: 所要育成的新品种在一定的自然、生产及经济条件下的地区栽培时应具备的一系列优良性状指标第二章:园艺植物的繁殖习性、品种类别和育种特点1.自花授粉:雌蕊接受同一花朵的花粉自花授粉植物:由同一朵花花粉传播到同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由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进行传粉而繁殖后代的植物。
又称自交植物。
(异交率<5%)。
自花授粉植物有:豆科、菊科、茄科等大多数蔬菜花卉植物。
自花受粉植物花器结构和开花习性特点:(1)雌雄同在的完全花,花瓣没有色彩、缺少香味(2)花器保护严密,外来花粉不易进入(3)花瓣多无鲜艳色彩和特殊芳香,多在清晨或夜间开放,不利于昆虫传粉(4)雌雄蕊长度相仿或雄蕊较长、雌蕊较短,花药开裂部位仅靠柱头,有利于自花受粉(5)花粉不多,不利于风媒传粉(6)雌雄蕊同期成熟,甚至开花前已授粉(闭花授粉)两种形式:①花冠隔离型,如小麦、燕麦,豌豆、豇豆等;②粉药分离型,如番茄、莴苣等2、异花授粉植物异花授粉植物:通过不同植株花朵的花粉进行传粉而繁殖后代的植物,又叫异交植物。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园林植物育种学作业题(一)绪论一、名词1、园林植物育种学:2、品种:3、育种系统4、品系二、填空:1、育种学内容()()()2、达尔文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写了“物种起源”一书,阐明()、()、()为生物进化的三要素,为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3、植物观赏性状有( ) ( ) ( ) ( ) ( )。
4、良种繁育学中扩大优良品种数量的技术分为( )和( )两类5、育种技术中常规技术包括( ) ( ) ( )。
6、育种技术中非常规技术包括( ) ( ) ( )。
7、品种是( )学和栽培学上的概念,在( )植物中不存在品种。
8、品种具有时间性和( )性。
三、简答1、园林植物育种的特点2、花卉品种的特征。
3、品种选育的重要意义。
4、观赏植物育种学的任务?5、现代观赏植物育种的目标是什么?6、育种工作者的育种目标?四、论述:1、简述园林植物育种的发展动态。
2、结合所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知识,谈谈如何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园林植物新品种?作业题(二)第一章、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种质资源2.起源中心3.次生中心4.引种5.驯化引种6.生态型7.外地种质资源8.野生种质资源9.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10.本地的种质资源11.简单引种12.种源试验二.填空1.园林花卉主要是以其优良的观赏品质被人们所喜爱,观赏品质的优劣又表现在()()()()()()等各个方面。
2.园林花卉中常见的花型有单瓣型、重瓣型()()()()台阁型、托桂型、球型九种。
3.形成重瓣花的途径有雌雄蕊瓣化、重叠起源、()()花序起源五种途径。
4.园林植物中常见的芳香花卉有()()()()等。
5.目前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有自然保存、人工保存和()()四种方法。
6.根据植物引种栽植到新地区后的两种不同反应将引种分为( )( )。
7.园林育种中可通过()来保存植物种质资源,避免基因资源的流失。
8.引种驯化的前提条件是必须经过()()来改变其基因型。
园林植物育种学教案、实验指导、练习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园林植物育种学是研究园林植物遗传变异、选种、育种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旨在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园林植物新品种。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对园林植物育种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园林植物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教学内容2.1 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2.1.1 遗传学基础2.1.2 遗传变异与育种2.1.3 选择与改良2.2 园林植物育种方法2.2.1 传统育种方法2.2.2 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2.2.3 分子育种技术2.3 园林植物育种技术2.3.1 杂交育种技术2.3.2 突变育种技术2.3.3 组织培养技术三、教学安排3.1 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演示、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2 学时分配总共32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0学时,实验操作12学时。
四、实验内容4.1 实验目的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2 实验内容4.2.1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4.2.2 杂交育种实验4.2.3 突变育种实验五、练习题目5.1 选择题1. 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园林植物育种方法?()A. 传统育种方法B. 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C. 动物育种方法2. 园林植物育种技术中,哪一项技术主要是通过诱导植物基因突变来进行育种?()A. 杂交育种技术B. 突变育种技术C. 组织培养技术5.2 简答题1. 简述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
2. 列举两种园林植物育种方法及其特点。
3. 描述园林植物育种技术中组织培养技术的具体步骤。
六、教学方法6.1 讲授法通过讲解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6.2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了解园林植物育种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技术要点。
6.3 学生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园林植物育种学教案、实验指导、练习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定位园林植物育种学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为园林植物的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园林植物遗传变异、选择、杂交和后代鉴定的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2.1 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2.1.1 遗传学基础2.1.2 遗传变异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2.1.3 遗传多样性与育种策略2.2 园林植物育种方法2.2.1 选择育种2.2.2 杂交育种2.2.3 突变育种2.2.4 分子育种2.3 园林植物育种实践2.3.1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价2.3.2 园林植物育种目标及策略制定2.3.3 园林植物杂交育种技术2.3.4 园林植物后代鉴定与筛选三、教学安排3.1 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2 学时分配总共4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2学时,实验操作16学时。
四、实验内容4.1 园林植物遗传变异观察实验4.2 园林植物杂交育种实验4.3 园林植物后代鉴定与筛选实验4.4 园林植物育种案例分析五、练习题5.1 选择题A. 选择育种B. 杂交育种C. 突变育种D. 营养育种A. 叶绿体遗传B. 细胞质遗传C. 环境因素D. 染色体遗传5.2 简答题1. 简述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2. 比较园林植物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的优缺点,并说明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
3. 描述园林植物后代鉴定与筛选的主要步骤及其重要性。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6.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
具体包括: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践案例,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实验操作: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