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练习题(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76.83 KB
- 文档页数:2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单选1.下列人物和及其建立的政权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耶律阿保机--金B.完颜阿骨打--辽C.赵构--北宋 D.元昊--西夏2.在宋辽澶州之战中,力主坚决抵抗的是()A.宋真宗 B.宋太宗C.石守信 D.寇准3.关于澶渊之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澶渊之盟是北末与西夏国签订的盟约B.盟约订立于1005年C.订立的背景是北宋军队在澶州之战中获胜D.澶渊之盟订立后,双方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4. 10世纪初,契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宋B.辽C.西夏D.金5.以下哪一项不是宋、金议和的规定()A.南宋向金称臣B.宋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C.南宋向金送纳岁币D.金将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中都6. 1005年,结束紧张的战争状态,达成澶渊之盟的双方是()A.辽与西夏B.辽与南宋C.宋与西夏D.辽与北宋7. 11世纪前期,西夏建立。
它的建立者是()A.耶律阿保机B.元昊C.铁木真D.阿骨打8.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的少数民族有①契丹②女真③突厥④吐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A.都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B.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C.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D.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10.澶渊之盟是哪两者之间的盟约()A.北宋与西夏B.北宋与辽C.南宋与金D.南宋与西夏11.战争时,皇帝御驾亲征往往能稳定军心,鼓舞士气。
北宋时,宋真宗亲征澶州城就使得北宋军队打退了辽军,当时力劝皇帝亲征的宰相是()A.魏征B.寇准C.宋璟D.房玄龄12.如图为中国古代多民族政权并立形势图。
据此判断,下列历史事件与图中①处的政权相关的是()A.戚继光抗倭B.赵光义攻辽 C.岳飞抗金D.文天祥抗元13.宋辽“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
”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的出现,是由于()A.玄武门之变B.陈桥兵变C.澶州之战D.澶渊之盟14.“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轼: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融合加强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15.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契丹人引马图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单项选择题1.从《契丹人引马图》中可看出,契丹人所穿的衣服已同当时的汉人着装没有多大区别,这主要是( )A.被北宋政府征服并强迫改装的结果B.契丹人为了向北宋政府示好C.长期民族融合的结果D.与北宋贸易交流的需要2.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
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写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 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 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 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辽)国政权的是( )A .赵佶B .阿保机C .元昊D .阿骨打4.银川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凤凰城”的美誉。
银川在古代称为兴庆,它曾是下列哪一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 )A .吐蕃B .西夏C .南诏D .渤海5.元昊建立的西夏政权,对开发我国西北地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学习汉文化,创立西夏文字,重用汉人为官,模仿宋朝设置行政机构B .西夏除发展畜牧业之外,还重视农业,开凿了“昊王渠”C .宋夏议和,元昊被迫向宋朝进贡D .西北地区得到开发,各民族融合大为加强6.契丹,一个彪悍的民族,在《魏书》中第一次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之中。
公元916年建立起政权,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
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A .吐蕃B .辽C .西夏D .金7.右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有许多汉字的笔画,是仿照汉字创造的。
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B .礼乐文明的确立C .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D .农牧文化的交融8.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辽辽辽辽西夏西夏西夏西夏北宋北宋北宋北宋D C B A9.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萧峰高大勇武,为人光明磊落,慷慨豪迈,其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让人对古老的契丹族生出无限的好奇。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1.契丹||,一个彪悍的民族||,在《魏书》中第一次出现于人们的视野||。
公元916年建起庞大帝国||,雄踞中国北方||。
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A.吐蕃B.辽C.西夏D.金2.“他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创制文字……”根据描述||,你能判断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吗?()A.耶律阿保机B.完颜阿骨打C.忽必烈D.元昊3.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好几个||,其中位于北边的是()A.大理B.吐蕃C.辽D.西夏4.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最早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到了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和城邑||。
这一史实说明()A.契丹族迁人中原||,适应了汉族的生产生活方式B.契丹族的居住和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C.契丹族与汉族的杂居相处||,学会了汉族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D.汉族政权灭掉了契丹||,强行将汉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广到契丹社会5.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为人光明磊落||,慷慨豪迈||,其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让人对古老的契丹族生出无限好奇||。
请问||,统一契丹族各部的杰出首领是()A.元昊B.完颜阿骨打C.耶律阿保机D.赵匡胤6.宋朝时||,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
其中建立辽的民族是()A.契丹族B.党项羌族C.女真族D.蒙古族7.下列少数民族及其首领搭配不正确的是()A.党项——元昊B.契丹——努尔哈赤C.女真——完颜阿骨打D.蒙古——铁木真8.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并立||。
①赵匡胤建立北宋②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③元昊建立西夏国④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上述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9.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最难的步骤是比较项的选择||,比较时比较项要一一对应||。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时练(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辽大举进攻北宋时,在宰相寇准反对迁都退让下,亲征前线抵抗辽军的皇帝是()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真宗D.宋仁宗2、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建立西夏政权的是( )A. 元昊B. 耶律阿保机C. 寇准D. 石守信3、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A.吐蕃B.辽C.西夏D.金4、你知道金庸武侠名著《天龙八部》中丐帮帮主乔峰吗?他的身份被证实不是汉人.他是_______族建立的______国人,所以他生活在____代.()A.党项,西夏,宋B.契丹,辽,宋C.汉,北宋,宋D.蒙古,元,南宋5、陆游(南宋诗人)在《诉衷情》一词中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里的胡是指()A、匈奴B、女真C、契丹D、党项6、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7、(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融合加强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8、下列选项中属于契丹族建立政权措施的是()①建立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②创制文字③统一契丹各部④订立“澶渊之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下面连线搭配正确的是( )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阿保机——党项族④北宋——赵匡胤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10、在北宋与辽的澶州之战中,坚决请求皇帝亲自率兵征讨辽军的宋朝大臣是( )A.赵普B.寇准C.宋璟D.史思明11、岳飞在《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的“胡虏”和“匈奴”指的是A.匈奴统治者 B.女真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12、以盟约的方式达成和解是解决纷争的方式之一。
绝密★启用前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班级:姓名:一、单选题1.下列对完颜阿骨打事迹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①在他的领导下,完颜部统一了女真各部②他建立了金政权③他领导金灭掉了辽政权④在灭辽后,他又灭掉了北宋⑤南宋和完颜阿骨打订立了和约A. 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2.归纳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归纳比较学习后,下列选项不属于他们共同点的是()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辽、西夏都与大宋约为兄弟之国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3.绘制历史简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图中能大致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简图是()4.宋辽、宋夏、宋金和议的共同之处是()A.少数民族的军队撤走B.宋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C.重新划定边界 D.宋向少数民族政权送纳岁币5."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卖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D.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6. 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的朝代是A.西汉B.隋朝C.唐朝D.宋朝7.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轼:栾城集)。
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融合加强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D.岳家军的抵抗8.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A.北宋与金的争战B.南宋与辽的争战C.北宋与辽的争战D.南宋与金的争战9. 你认为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应该是()A.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 "岁币“C.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D.扭转了北宋初年与辽国斗争的不利局面10. 下面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1.契丹,一个彪悍的民族,在《魏书》中第一次出现于人们的视野。
公元916年建起庞大帝国,雄踞中国北方。
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A.吐蕃B.辽C.西夏D.金2.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吸取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A.陈桥兵变B.五代的频繁更替C.唐未农民起义D.唐末以来藩镇割据3.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时期,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A.B.C.D.4.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A.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D.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5.“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运至雄州交割。
”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A.辽军攻宋发生澶渊之盟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D.宋金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6.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的重要阶段。
当时建立西夏政权的民族是A.党项族B.匈奴族C.鲜卑族D.契丹族7.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下符合辽宋夏金时期阶段特征的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民族政权的并立8.苏辙《栾城集》有这样的描述:“(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宋辽和平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辽国国力衰退B.宋辽边境互通贸易9.它是我国古代羌族的一支,发源于青藏高原,唐朝时集中到甘肃陕西一带。
11世纪,其首领元昊称帝,建立西夏。
它是A.契丹族B.女真族C.党项族D.蒙古族10.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①北宋建立②“澶渊之盟”③阿保机建立契丹权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②①④D.③①②④11.关于辽对金战争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期是正义战争,后期是非正义战争B.前期是非正义战争,后期是正义战争C.正义战争D.非正义战争12.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七年级历史下2.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 它是北宋战败后与辽达成的盟约B. 盟约中有辽宋撤军的内容C. 结束了双大规模的战争状态D. 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2、如图是昭乌达盟白塔子的辽墓壁画,图中这匹经过梳理装饰的骏马,是契丹人用来同中原人交换的重要商品。
历史上,契丹人与北宋曾保持了长达100多年的和平往来,你认为这种和平往来应从哪一事件开始( )A.玄武门之变B.陈桥兵变C.澶州之战D.澶渊之盟3、“(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融合加强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D.岳家军的抵抗4、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③都有利北宋边贸的发展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5、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
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6、岁币就是古代一国向另一国每年交纳一定的或实物,用以保求国家边境的安全。
11世纪中期,北宋政府每年把岁币送给()A、辽、金B、西夏、金C、辽、南宋D、辽、西夏7、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A.北宋与金的争战 B.南宋与辽的争战C.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8、历史学习要善抓住特征和主题。
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A.地军阀割据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9、“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单选1.以盟约的方式达成和解是解决纷争的方式之一。
结束宋辽之间战争状态的盟约是()A.绍兴和议 B.澶渊之盟 C.宋辽协议 D.雁门关协议2.北宋时期招抚梅山蛮,在梅山地区设置了两个县,其中属于现益阳市境内的是()A.桃江县B.安化县C.南县D.新化县3.下面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
与辽政权订立澶渊之盟的是()A.①B.②C.③D.④4.宋辽“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乐,不乐战争。
”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的出现,是由于()A.岳飞抗金B.澶渊之盟C.宋夏和议D.宋金和议5.山西民间有“六郎站在雁门关,一箭射到大青山(位于内蒙古)”的传说。
下列对这一传说的理解,说法最合理的是()A.杨六郎勇武过人,这种传说完全可能发生B.当时与杨六郎发生冲突的是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军C.历史传说多虚拟夸张,不可作为历史研究资料D.传说虽有夸张,但可以推测出北宋与北方民族处于战争状态6.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A.南宋与金B.北宋与辽C.北宋与西夏D.西夏与辽7.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没有任何积极意义B.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有利于双方开展贸易D.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8.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A.北宋与金的争战B.南宋与辽的争战C.北宋与辽的争战D.南宋与金的争战9.辽、宋、夏、金时期最突出的历史阶段特征是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其中,建立了西夏政权的是()A.契丹族B.党项族C.女真族D.蒙古族10.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其建立者对应正确的是()A.契丹--耶律阿保机B.金--元昊C.辽--完颜阿骨打D.西夏--努尔哈赤11.如图为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局面的示意图。
其中正确的是()A.B.C.D.12.如图能反映北宋时少数民族并立状况的是()A.B.C.D.13.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①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③客观上维持了较长久和平④暴露了北宋统治的腐败。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1.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形势,其中①处应填写()A.辽B.北宋C.金D.元2.《宋史》中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材料反映了西夏()A.效仿唐、宋制度B.向宋朝臣服C.创立了文字D.全面汉化3.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有许多汉字的笔画。
这反映了()A.这两种文字都是由汉族人创制的B.这两种文字创制过程中吸收了汉字的某些特点C.少数民族文化已经超越了汉族文化D.这两种文字与汉字没有任何关系4.“1004年,辽国萧太后领着她的儿子耶律隆绪,率20万大军长驱南下,再次攻打宋朝……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材料所述史实为()A.巨鹿之战B.牧野之战C.澶州之战D.郾城大捷5.澶渊之盟规定宋辽双方“宋每年给辽岁币,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辽宋双方基本遵守了诺言,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②北宋收回幽云十六州,实现了国家的统一③辽宋皇帝从此一直互称“皇帝”,体现地位平等④澶渊之盟的签订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A.①④B.③④C.①③D.②④6.宋仁宗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在位42年,他推行仁政,百姓乐业,不动干戈,仁宋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革矣。
”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
”材料表明当时北宋和辽的关系是()A.战争不断B.你死我活C.和同一家D.和睦相处7.小虎正在讲述“宋夏议和”的故事给爷爷听,下列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①宋对西夏称臣②宋朝每年送给西夏岁币③关闭边境贸易市场④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宋辽议和与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A.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中趋利避害C.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9.《天龙八部》是已故武侠小说宗师金庸的经典作品。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单选1.下列人物和及其建立的政权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耶律阿保机--金B.完颜阿骨打--辽C.赵构--北宋 D.元昊--西夏2.在宋辽澶州之战中,力主坚决抵抗的是()A.宋真宗 B.宋太宗C.石守信 D.寇准3.关于澶渊之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澶渊之盟是北末与西夏国签订的盟约B.盟约订立于1005年C.订立的背景是北宋军队在澶州之战中获胜D.澶渊之盟订立后,双方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4. 10世纪初,契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宋B.辽C.西夏D.金5.以下哪一项不是宋、金议和的规定()A.南宋向金称臣B.宋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C.南宋向金送纳岁币D.金将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中都6. 1005年,结束紧张的战争状态,达成澶渊之盟的双方是()A.辽与西夏B.辽与南宋C.宋与西夏D.辽与北宋7. 11世纪前期,西夏建立。
它的建立者是()A.耶律阿保机B.元昊C.铁木真D.阿骨打8.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的少数民族有①契丹②女真③突厥④吐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A.都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B.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C.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D.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10.澶渊之盟是哪两者之间的盟约()A.北宋与西夏B.北宋与辽C.南宋与金D.南宋与西夏11.战争时,皇帝御驾亲征往往能稳定军心,鼓舞士气。
北宋时,宋真宗亲征澶州城就使得北宋军队打退了辽军,当时力劝皇帝亲征的宰相是()A.魏征B.寇准C.宋璟D.房玄龄12.如图为中国古代多民族政权并立形势图。
据此判断,下列历史事件与图中①处的政权相关的是()A.戚继光抗倭B.赵光义攻辽 C.岳飞抗金D.文天祥抗元13.宋辽“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
”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的出现,是由于()A.玄武门之变B.陈桥兵变C.澶州之战D.澶渊之盟14.“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轼: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融合加强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15.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
1.辽朝的建立者是( )
A.耶律阿保机
B.阿骨打
C.李世民
D.赵匡胤
2.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签订的()
A.北宋与辽B.北宋与西夏C.北宋与金D.西夏和辽
3.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①加重了北宋财政的负担②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
③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④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4.下列历史主体适用从960年——1234年之间历史的是()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封建大分裂的时代
5.澶渊之盟带给两国最大的好处是()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6.下列事件发生在1005年1月的是()
A.澶渊之盟 B.宋夏议和 C.靖康之变 D.宋金议和
7.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B.C.D.
8.元昊出自那个少数民族()
A.党项族B.鲜卑族C.契丹D.蒙古
9.宋真宗时,针对辽的大举南犯,坚决主战的大臣是()
A.寇准B.包拯C.赵构D.于谦
10.“(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描绘的是哪个盟约后出现的场景()
A.澶渊之盟 B.宋夏议和 C.靖康之变 D.宋金议和
11.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形势和民族关系,与下列历
史时期最相似的是()
A.春秋战国
B.两汉
C.魏晋两晋南北朝
D.隋唐
12.西夏的都城是今天的哪里()
A.兰州
B.武汉
C.银川
D.包头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材料一: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
材料二: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给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参与的政权有哪些?
(2)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些议和?
14.读图题。
(1)写出A、B、C所代表的政权及建立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