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说明文十大雷区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科技文阅读题选项干扰点设置的十大雷区作者:董显逵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08年第09期高考的逻辑思维类选文,曾分为社科文、科技文两类,命题学者将其总括为科技文。
解答高考科技文阅读题的基本思路是“采集有效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
综观近年高考试卷中的科技文阅读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如下十大雷区上:一、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如: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湖南卷第8题)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剖析:原文“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而B 项却将其表述成了“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犯了将“部分”表述为“整体”的错误。
二、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
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
如:对应文段: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
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
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试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全国卷I第10题)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高考作文写作考生必须知道的十大致命雷区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低分作文,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得高分的优秀作文都是相似的,得零分的作文各有各的致命脉门。
所谓“相似”,即得高分的作文具有以下特点: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所谓“致命”,则是考生一不小心步入了“雷区”,具体情况下面我们举例详细说明。
有些考生喜欢发牢骚,这也不满意,那也有意见,但又见不出个所以然来。
或者说话口无遮拦,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也不分什么场合和对象,由着自己的性子一派胡言乱语。
例如:高考多了,就啥子鸟的都有。
我就喜欢说实话,他们说什么过了高考就是什么天使啊,王子啊,我就不相信,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是唐僧;有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鸟人!有些考生盲目自大,自以为是,幼稚偏激,对自己不能理解的现象,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恼羞成怒,强词夺理。
例如:先一看这个题目,我就觉得这个题目有问题。
行走在消逝中?怎么可能。
行走和消逝,哪个谁谁谁,站出来走给我看?鲁迅说过:这里有一颗枣树,那里也有颗枣树,说孔乙己大概或许已经死了,那是鲁迅,是大家,人家那可是高深的手法。
在这里我不是鄙视什么什么老师,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做学问要非常的认真的,不要把学问当儿戏,我们为了这次高考可是下了好多的功夫了,你们这样草率,简直对不起我们的父母。
等着,我的私人律师呆会儿给你们打电话!受现代“搞笑”影视的“毒害”,一些同学说话“无厘头”,动不动把古人拿出来“恶搞”。
例如: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唐僧哥哥这样说道,2007年北京的第一场雨就这样来了。
悟空当时在和紫霞姐姐约会,正要到了那话上,突然下雨了,悟空拿出了自己的棒子,一下子向老天捅去。
“悟空,叫你不要把你的棒子晃来晃去,乱插到人不好!就算没有插到人,插到天空中飞行的小鸟也是不行的!真顽皮这孩子,再不听话我就要把紧觚咒儿念!”正在这个时候,八戒从天空上栽了下来,骂道:MD,玉帝那老家伙又在和王母娘娘吵架了!飞行轨迹一打滑害我老猪摔一跤。
高考科技文阅读方法指导高考二轮复习1221 15:24::高考科技文阅读方法指导考试题型1、对词语的理解2、对句意的把握3、对内容要点的提炼4、根据内容合理推断选文特点⒈选文时代感强⑴常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世界政治形势等。
⑵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讯、天文学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
⒉文章内容单一,结构相似。
科技类说明文,一般是围绕一个概念展开,对这个概念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弄清:①文章的概念⑵分析概念(导因、困难、用途、功能)⒊文章思路明晰(说明“概念)科技文:通过对一个新概念、新发现、新发明在纵向上的分析,进行几个方面的说明,如发现过程、目的、所遇困难、其它相关原因等,重在因果推理、现象介绍、功能说明等。
⑴分清文章出现的概念(主概念与次概念及其关系)。
⑵注意文中的关联词,注意表程度表范围的副词。
重点考项有以下几点:(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所谓重要词语:或指作为说明对象的概念,或指承载信息量大的词语,或在结构上有重要组织作用的词语。
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要求把握它在文中的含义,而不是理解其词典上的意义。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对于科技说明文来说,所谓重要的句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一个观点、一个结论的句子2、直接表述一个科技发现、假设、推测、成果的句子3、结构复杂、内容较丰富、涵盖面较宽的句子4、在行文结构上有起承转合意义,展示文章思路的句子。
注意:这些句子的理解主要靠联系全文,根据语境分析确认。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理解接收信息是阅读科技说明文的主要目的,也是考试命题的主要落点。
科技说明文的信息包括观点、思想、概念、知识、举措等。
这些信息都是凭借语言来传递的,因此必须通过对语言因素的分析来获取信息。
解题时要对选择项所表述的信息与原文进行比较辨析,审其有无,辨其真伪,定其主次,这样在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答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现代文阅读]高考科技文阅读十大“雷区”
[现代文阅读]高考科技文阅读十大“雷区”
高考科技文阅读十大“雷区”
解答高考科技文阅读题的基本思路是“采集有效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
综观2005年高考试卷中的科技文阅读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将选项的干扰点基本都设置在如下十大“雷区”上。
(注:根据需要摘选部分试题)
1.部分与整体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如: 【有效阅读信息】
不是所有输入信号都能激发神经细胞产生自己的信号。
神经元就像个微处理芯片,它通过突触接收大量的信号,并且不断地把从突触接收到的输入信号进行整合。
但不同的是,微处理器有许多输出途径,神经元则只有一个,就是它的轴突。
所以,神经元对输入信号的反应方式只有一个:要幺通过轴突激发一个冲动,向回路中相邻的一个神经元发出信号,要幺相反,不发出信号。
(浙江卷第9题)下面是对神经元工作原理的简单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神经元通过突触接收信号,并对信号进行整合,再通过轴突激发一个冲动,向四邻的每一个神经元发出信号,或不发出信号。
剖析:根据原文,神经元对输入信号的两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之一是“通过轴突激发一个冲动,向回路中相邻的一个神经元发出信号”,而A项却将其表述成了“向四邻的每一个神经元发出信号”,这就犯了将“部分”表述为“整体”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科技说明文十大雷区
科技文阅读材料的选择以自然科学小论文或科技说明文为主,有时也会选择社会科学类文章。
一、部分与整体
理论: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关键词语:“除……之外、某些、有时”等
二、已然与未然
理论:
“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或可能出现的情况。
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
关键词语:“目前、将会、已经、大概、也许、可能”等
三、先期与后期
理论:
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他们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
四、主要与次要。
理论: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五、选择与兼备
理论:
事物产生某种结果都有一定的原因或条件,有时这些原因或条件之间是选择关系,任何一个原因或条件都可产生这种结果;有时这些原因或条件是兼备关系,只有同时具备了才会产生这种结果。
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将“选择”关系表述成“兼备”关系,有时将“兼备”关系表述成“选择”关系。
六、原因与结果
理论: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置干扰,或将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
七、言此与言彼
理论: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有时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作分析,而错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有时题干要求从事物“此”方面入手作分析,而错项却从“彼”方面入手分析。
八、肯定与否定
理论: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九、客观与夸大
理论: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
+、有据与凭空
理论: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