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易错易混40诗歌鉴赏题题精粹word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18
20诗歌鉴赏高一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201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D解析:(1)D(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分析】⑴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⑵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
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
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故答案为:⑴D;⑵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B.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C.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D.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桃花罗隐①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
②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①罗隐:唐末文学家,少时即负盛名。
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
②文君酒:语出‚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故事。
宋玉墙: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惑阳城,迷下蔡。
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暖触衣襟漠漠香”,用拟人手法,写桃花不仅带给人花香,还带给人温暖。
B.“间梅遮柳不胜芳”,用对比手法,以梅、柳衬托桃花的美不胜收。
C.颔联虚实结合,既写眼前桃花的红艳,又借用典故写桃花带给人的遐想。
D.颈联写因风雨而游人寥寥,让人迟疑怅恨,倍感凄凉。
E. 诗歌末句写作者因桃花倍受东风摧残而生的无尽悲伤。
2)这首诗一、二两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对诗人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苏轼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备战高一语文培优易错难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春①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原诗仅有诗前小序。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被贬黄州期间。
②酽,yàn,(汁液)浓;味厚。
③招魂,即《楚辞·招魂》。
传说宋玉因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能悔悟,及时召回屈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城居的诗人没有感觉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诗人于是主动出郊寻春、旧地重游。
B. 颔联宕开一笔,不写寻春所获,而作起议论来,表达感慨,诗意警策。
可结合作者同时期写的《前赤壁赋》来理解。
C. “江城”诗中指黄州。
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既表明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表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况。
D. 最后两句是告慰故人,诗人表明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并邀请京城的朋友到此相聚,让友人不必为自己返京之事多操心。
(2)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1)D(2)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却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江城欢聚之乐、人情朴野之纯,都可以让人抛却烦恼的往事。
虽遭贬谪,诗人却欢聚此间,乐在此间,不以为意。
【解析】【分析】(1)D项,“邀请京城的朋友”错误,“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意思是“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后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老朋友,而前一句中的“约定”的不是京城老朋友,结合颈联“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可知,这里是与“野老”相约。
故选D。
(2)“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意思是“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
备战高一语文培优易错难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共有四个韵脚。
B. 从诗歌的题材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C. “下马浣征衣”指结束在外征战、回到家乡。
D. “应知已息机”指摆脱琐事、停止世俗活动。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 含蓄隽永B. 豪放洒脱C. 简洁明快D. 深沉哀婉(3)请从“虚实结合”这一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答案:C解析:(1)C(2)A(3)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
颔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
颈联通过想象虚写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
尾联设想虚写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
题目送别为实写,虚实结合,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C项,“下马浣征衣”指下马来浣洗好衣服,不涉及征战,故本题选C项。
(2)本诗是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临别赠诗,作者没有直接写对离别友人的祝福,而是含蓄的想象友人归家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轻松愉悦,诗中诗人设想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故本题选A项。
(3)题目为实写,作为送别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法的使用。
送别诗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所送之人与自己分别之后的情况——当属常见,但这首诗却与别诗另有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全诗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
此诗全用想象,结合题目故虚实结合,学生根据原诗句进行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C;⑵A;⑶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面哪个词语表达了诗词中的意象?
A. 清风
B. 碧水
C. 明月
D. 高山
答案:A. 清风
2. 以下哪一句诗句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
A. 春江潮水连海平
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 山无陵,江水为竭
D.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答案:C. 山无陵,江水为竭
3. 在古代诗词中,下面哪个意象代表忧伤、寂寞?
A. 春风
B. 雪花
C. 雨声
D. 秋叶
答案:B. 雪花
二、填空题
1. 下面哪个不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
答案:《乡愁》
2.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句诗出自哪个诗人的作品?
答案:苏轼
三、简答题
1. 简述诗歌鉴赏的意义及方法。
答:诗歌鉴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鉴赏诗歌时,可以从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还可以结合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等信息,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创作背景。
2. 举例说明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在诗歌中,意象是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来表达抽象概念和情感,使读者能够通过感觉和联想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例如,“明月”这个意象可以代表美好、光明和希望,而“寒冬”则可以代表孤寂和寂寞。
通过意象的运用,诗歌更加生动有力,读者也能更深入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四、阅读题
(题目根据具体内容设计)
答案:(根据具体题目提供答案)
以上是《高一语文诗歌鉴赏测试题及答案》的完整版。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龙阳县歌①刘禹锡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鸣绕篱落②,橘柚垂芳照窗户。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微服巡察龙阳县后所作。
②篱落:篱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县衙门前的祥和场景,地面洁净,百姓正在整理渔网。
B.第三四句重在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所以用孩子围观与黄犬怒吠来反衬。
C.龙阳县河滩一带地势平旷,绿草如茵,环境优美,县衙很少有官吏出入。
D.最后一句以景结情,写斜阳静静地照在县鼓上,表现了作者的意兴阑珊。
E. 全诗叙写作者微服巡察的所见所闻,写景叙事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2)“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小题。
瑞鹧鸪辛弃疾期思①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
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
不是长卿终慢世②,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
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
②长卿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
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1)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2)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3.阅读李白《越女词(其三)》,回答问题。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注释)耶溪: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南。
1)诗中的采莲女有什么特点?试作简析。
2)“佯羞”的意思是“假装害羞”呢,还是“因害羞而假装采莲”或别的意思?试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苏轼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培优易错试卷练习(含答案)附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王安石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B解析:(1)B(2)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
故选B项。
(2)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行动变迟缓了。
从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作答: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高一诗歌鉴赏必做题答案解析考点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的画面。
(1)“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作简要赏析。
(2)1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1)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
(2)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1)《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
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
“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2)古代诗文阅读古诗鉴赏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江城子·乙卯①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2答案解析考点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②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鬂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此时,苏轼40岁,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十周年。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词人置身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看到一派万紫千红的壮丽秋景。
试分析词的上片描绘秋景的层次。
2.试推敲“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句中“击”和“翔”的精妙之处。
3.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生机勃勃的绚丽秋景,为什么会发出“谁主沉浮”的慨叹?审美鉴赏《声声慢(寻寻觅觅)》4.《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如何通过各种残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十四个叠字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什么?6.试分析结句之妙。
根据《涉江采芙蓉》,完成下列题目。
7.下列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
B.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
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很自然地体现了诗歌的情感转变。
D.“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还顾”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
8.结合《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9.词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写的物景有什么特点?和哪首唐诗的意境极相似?10.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
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呢?江城子(金)元好问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
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①。
专题04 诗歌鉴赏过关训练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答案】1.A2.通过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
“比兴”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而诗歌开篇就写“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即采芣苢,并未由“他物”引出,所以不是“比兴”手法。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题要求分析这首诗是如何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的,诗歌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
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
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
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吴中书事杨乘①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
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
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
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
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
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准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E. 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登高》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次二十一兄季韵晁冲之忆在长安最少年,酒酣到处一欣然。
猎回汉苑秋高夜,饮罢秦台雪作天。
不拟伊优陪殿下,相随于蔿过楼前。
如今白发山城里,宴坐观空习断缘。
[注解]①晁冲之,北宋诗人。
授承务郎。
师从陈师道。
绍圣年间,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贬谪放逐,便隐居具茨山下。
②伊优:幼儿刚学说话的声音,用以讥讽逢迎谄媚的人。
③于蔿:歌名,是表明操守、规诫帝王过失的诗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回忆着笔,写诗人当年旅居京城,饮酒作乐,风流自赏的生活。
“酒酣”一句,正是那时豪迈气概的写照。
B.领联紧承前文,具体写“欣然”之事:打猎与宴游,并从中写出诗人少年时期的意气不同一般。
C.颈联写他虽然爱好游乐但操守刚贞,并非“同俗苟且”之徒,抒发了诗人的傲然自负之情。
D.尾联写眼前山城的闲适生活,诗人往日的豪迈之情消失殆尽,已经割断了尘世的情缘。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重阳①苏轼与客携壶上翠微②。
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
年少。
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③。
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
多少。
牛山何必更沾衣④。
(注)①该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重阳节,是据杜牧的《九日齐安登高》一诗改写而成,另一版本题为“重阳括杜牧之诗”。
②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
③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
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想到自己终将死去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离开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描绘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写以酒助兴,饮酒抒情。
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
B.上片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上翠微”的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初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2)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黄明府晔赴岳州湘阴任刘三复拟占名场第一科,龙门十上困风波。
三年护塞从戎远,万里投荒失意多。
花县到时铜墨①贵,叶舟行处水云和。
遥知布惠苏民后,应向祠堂吊汨罗。
(注)①铜墨:指铜印黑绶,借指县令。
1)下列对诗歌句意理解与表现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说友人黄晔很有才华,志向远大,虽屡次受挫但最终在科举考试中拔得头筹。
B.颔联是同情友人先前远离故土去护卫边塞,现在又因要远赴蛮荒之地去为官而失意。
C.尾联意为友人到达赴任之地后,一定会采取一些惠民措施来教化百姓使他们改变。
D.本诗化用了“鲤鱼跃龙门”“祭祀屈原”的典故意蕴深刻表意上更有深度和力度。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蜀①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①天宝二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②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从送别和入蜀两方面落笔,通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景象。
B.诗歌开头是平静的叙述,与《蜀道难》以饱含激情的感叹句开头的写法迥然不同,“见说”显得很委婉。
C.诗歌颈联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描绘了一幅瑰伟的蜀道山水画。
D.诗歌中间两联对仗精工严整,颔联语意奇险,颈联描写纤丽,笔力开阖,富于变化。
2)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词艺术地表现了作者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B.词的上片写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是对开头的阐释与补充。
C.词的下片写菊花“如今有谁堪摘”,表现作者因郁闷已不再为花凋谢感到惋惜。
D.作者的生活遭遇,能让人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是本词动人的重要的原因。
2)请赏析词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①辛弃疾夜月楼台,秋香院字。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②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注)①此词作于庚戌年,即公元1190年。
当时南宋国力很弱,随时面临金兵南进的威胁。
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
②宋玉有诗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秋月辉映楼台、秋花香幽院宇的迷人夜景。
B.承接起句,第三句转写景中之人,神态细节的描写中衬以一个助词“地”字,将人物欢乐之状表现得跃然纸上。
C.上片末二句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和一般文人一样的见秋即悲的伤感之情,借宋玉悲秋之感以助自己抒情的笔势。
D.下片末句“重阳节近多风雨”中“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风雨的气候,更是暗喻南宋当时险恶的政治形势。
2)词中“悲”字,反复出现,请结合全篇,分析“悲”字的内涵。
9.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开封府后署王恽①拂拭残碑②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
惊乌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
(注)①王恽:元朝诗人,为人刚正,著名谏臣。
②碑:包公祠内刻有北宋历任开封知府如包拯、范仲淹等人名字的石碑,人称“知府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连用“拂“拭”“览”三个动词。
写出诗人面对“知府碑”时的谨恭之态;一个“残”字突出历经风雨的沧桑之感。
B.第二句中“包”“范”分别指包拯和范仲淹,写出诗人在许多知府名字中找出两人的虔诚,用以照应首句中的“德辉”。
C.第三句写抬头所见:一只受到惊吓的乌鸟围绕着府衙院落中的一株柏树飞而不止,一个“匝”字突出乌鸟被惊吓的程度。
D.第四句“犹”字紧扣“绕”字,“畏”紧扣“惊”字,用“不敢”重申“霜威”对乌鸟的震慑作用,又回扣了“德辉”。
2)请结合全诗分析“乌”的形象。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情人“留恋”,舟子“催发”,“催”字突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得不别离的两难心境,表现离人的不舍之情。
B.“念去去”三句,由实入虚,想象别后旅程,将孤独的远行置于无限广远的空间中,借以表达浓烈的离愁之苦。
C.下片起句中“伤离别”是本词的关键,点明词旨;“自古”二字,把个体的别情推广到古今离人身上,拓展了词的境界。
D.上片实写离别的场景,下片虚写别后的情状,全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将离情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11.阅读古典戏曲名作《桃花扇》中的一段唱词,回答下面小题。
折桂令[清]孔尚任问秦淮①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注)①秦淮河流经南京城,明代时,秦淮两岸一度富贾云集,金粉楼台,画舫凌波,繁华一时。
本曲是写剧中人物苏昆生在明朝灭亡后重访秦淮的所见所闻。
1)下面各项对唱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用“旧”“破”“坏”来对景物进行修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其中已含着作者的思绪。
B.本曲中的“粉黛”与《长恨歌》“宛转蛾眉马前死”句中的“蛾眉”运用了同样的修辞手法。
C.“端阳”与“重九”都是中国传统节日,前者多有与舟船相关的习俗,后者多有与菊、酒相关的习俗。
D.本曲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如今秋日秦淮的黯淡萧索之景,与曾经的繁华热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这段唱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达情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A.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