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学2010
- 格式:ppt
- 大小:365.00 KB
- 文档页数:45
2010年第5期(总第69期)2010年第五期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 )是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 )的第二代精神领袖,也是媒介环境学这个术语的正式使用者[1]。
1970年,根据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建议,波兹曼在纽约大学创办了媒介环境学专业和博士点,将麦克卢汉的思想发扬光大,他说:“他们(波兹曼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是麦克卢汉的孩子。
当然我也认为自己是他的后代,不是很听话的一个孩子,可是这个孩子明白自己从何而来,也明白他的父亲要他做什么”[2]。
波兹曼呼吁在文化已向科技投降的技术垄断时代,重拾人文主义精神,加强道德关怀,这与麦克卢汉自称的道德中性是背道而驰的;波兹曼还强烈抨击电力媒介对公共生活领域的侵蚀,这与麦克卢汉在技术与文化结合上所持的乐观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都是他“不是很听话”的表现。
除开相异的观点,本文将竭力挖掘波兹曼是如何传承麦克卢汉在媒介认识论上的一个重要观点的,即公众话语的形式规范乃至决定话语的内容。
这一观点是媒介环境学的奠基思想之一,深刻理解波兹曼对这一观点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后来者在研究媒介环境学以及波兹曼理论时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一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一条反公共常识的理论———“媒介即是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3],这同九十年代以前人们的认识相左,大多数人坚持媒介只是传递信息及知识的外在的、机械的形式,一种消极的、无意义的承载工具。
但是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工具本身是会能动地作用于其所传递信息的内容及结构的,所以媒介真正的“讯息”不在于其传递的内容。
他进一步阐释:“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4]171-172。
麦克卢汉以史为鉴,提醒人们注意,铁路这种传播技术所带来的最本质的、最深刻的变化即是人们围绕铁路终端建造的新型城市,由修筑铁路而出论尼尔·波兹曼对麦克卢汉思想的传承———公众话语方式决定话语内容刘识萌(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尼尔·波兹曼对麦克卢汉思想———“媒介即是讯息”的传承是波兹曼理论构建的基础,也是媒介环境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是相当著名的,即媒介即讯息;媒介冷热论;媒介延伸论。
同时,麦克卢汉还首次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
评价:麦克卢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的角度来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他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发,他的“地球村”的预言,也是符合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
片面性:1.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从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其他相关的复杂因素。
2.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
3.麦克卢汉倡导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的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人的社会性延伸。
他想通过传播媒介来追踪人类文化的发展,但他的历史学却缺乏“真正的人民”。
提示:三言两语是很难概括麦克卢汉理论的功过得失的,推荐阅读《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学说。
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和“热媒介与冷媒介”。
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
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整个人类发展的过程来看来,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他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麦克卢汉还提出了“媒介即人类的延伸”,他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类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例如广播是人类听觉的延伸。
教科书上批判他说这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一种解释是说按照媒介传达信息的清晰度来评论其“冷”“热”。
清晰度高不需要人们动用更多的感官和联想就能理解即使是“热媒介”,反之则是“冷媒介”。
鉴于人们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的不同,这种冷与热的区分是很难展开的,也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新闻专业课程指南目录(2010级)现代媒介概论 (2)媒介技术(一) (3)新闻理论 (4)新闻媒介管理 (5)传播学概论 (6)新闻信息处理方法一(新闻采访学) (7)媒介技术(二) (8)新闻伦理学 (9)新闻信息处理方法(二)(新闻文本写作) (10)新闻信息处理方法三(社会调查方法) (11)新闻信息处理方法(四)(新闻编辑学) (12)新闻传播史专题研究 (13)经典影视作品专题研究 (14)现代沟通艺术 (15)纪录片制作 (16)新闻舆论学专题研究 (17)西方新闻媒体专题研究 (18)新闻侵权专题研究 (19)媒介融合技术 (20)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20)广告策划与方案 (21)财经新闻报道 (22)新闻报道策划 (22)法治新闻报道 (23)文体新闻报道 (24)新闻传播法实务 (25)媒介运营案例分析 (26)新闻伦理案例分析 (27)媒介经济前沿问题研讨 (28)文化产业前沿问题研讨 (29)现代媒介概论课程编号: 307060213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Modern Mass Media先修课程:无开课学期:1开课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姓名: 许冬生、王永亮等周学时: 3总学时: 45学分:3所属领域:内容简介: 本课程系新闻学本科专业必修课。
课程按照不同媒介技术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为序,讲授图书、报纸、杂志、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媒介的发展历程、媒介特点和发展趋势,并介绍代表性的中外媒介理论。
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从媒介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互动关系出发,探究当前传播格局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并分析未来媒介的发展趋势。
课程还将通过广泛的媒介调研作业和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媒介的传播特性,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媒介素养。
教师简介:许冬生,女,助教,中国传媒大学硕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在读。
研究领域:中外媒介理论与实践,媒介制度。
王永亮,男,1970年生于山东,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