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9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校训
(原创版)
目录
1.校训的含义
2.百花齐放与推陈出新的含义
3.校训对学校的影响
4.结论
正文
校训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个好的校训可以激励学生向上,推动学校发展。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我国一所学校的校训,这个校训富有哲学意义,寓意着学校希望学生在学术、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都能够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百花齐放,意味着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探索未知领域,不断创新。
推陈出新,意味着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不断挑战已有的知识和观念,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和见解。
这个校训鼓励学生在学术上勇于创新,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这个校训对学校的影响深远。
它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它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展现自己的才华,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校训,不仅体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也激励着学生在学术、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中勇往直前,不断创新。
第1页共1页。
一、从“推陈出新”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1年3月底,为组建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周恩来总理签发了政务院任命通知书,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出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程砚秋等为副院长。
梅兰芳随即函请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为该院的成立题词。
为此,毛泽东分别写了“中国戏曲研究院”匾牌文字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题词。
周恩来写道:“重视与改造,团结与教育,二者不可缺一。
”4月初,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大会上,毛泽东的题词被放大后制作成座屏,摆放在会场的显眼位置,广而告之。
4个月前,在首届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曾就京剧和地方戏以谁为主等议题存在争论。
毛泽东的题词客观上回应了上述分歧。
政务院随后发出《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中国戏曲种类极为丰富,应普遍地加以采用、改造与发展,鼓励各种戏曲形式的自由竞赛,促成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
”通常被称为“改戏(内容与形式),改人(艺术观、世界观),改制(管理体制)”的戏曲改造活动,很快铺展开来。
其实,早在1942年,毛泽东已为延安平剧院题词“推陈出新”。
据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兼党总支书记的马少波回忆,在周恩来安排下,他曾随周扬、田汉向毛泽东汇报工作,进而得以当面请教如何“推陈出新”尤其是怎样“推陈”的问题。
毛泽东回答说:“陈者旧也,过去的事物都叫旧,也就是所谓传统。
传统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要改革。
‘推’字可以作推开、推掉、推翻解释,也可以解释成推崇、推动、推进嘛。
对于旧的传统剧目要具体分析,其中民主性的精华要推崇、推动、推进;封建性的糟粕要推开、推掉、推翻,这就对了。
”从“推陈出新”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外延更为广阔,内涵更为丰富,不难看出毛泽东文艺思想与时俱进的演变历程。
1947年,喜爱看戏的毛泽东转战来到陕北佳县,观看了晋剧《反徐州》后,他为群众剧团恰恰写了“与时并进”的题词。
二、“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至于“百家争鸣”的缘起,至少可追溯至春秋战国年代。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教案第一章: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让学生了解百花齐放运动的背景和目的。
让学生了解文学艺术在百花齐放运动中的发展情况。
1.2 教学内容: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百花齐放运动的背景和目的。
文学艺术在百花齐放运动中的发展情况。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百花齐放运动的背景和目的。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文学艺术在百花齐放运动中的发展情况。
第二章:百花齐放运动的背景和目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百花齐放运动的背景和目的。
2.2 教学内容:百花齐放运动的背景:国内外环境、文化界的现状等。
百花齐放运动的目的: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百花齐放运动的背景和目的。
第三章:文学艺术在百花齐放运动中的发展情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艺术在百花齐放运动中的发展情况。
3.2 教学内容:文学艺术在百花齐放运动中的创作成果: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等。
文学艺术在百花齐放运动中的代表作品:如《白毛女》、《红楼梦》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文学艺术在百花齐放运动中的发展情况。
第四章:百花齐放运动的意义和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百花齐放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4.2 教学内容:百花齐放运动的意义: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等。
百花齐放运动的影响:对文学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作用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百花齐放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第五章:百花齐放运动后的文学艺术发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百花齐放运动后的文学艺术发展情况。
5.2 教学内容:百花齐放运动后的文学艺术发展: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等领域的发展情况。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新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旋律;五六十年代文学事业的繁荣及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新成就;新中国影视艺术、绘画、书法和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的迅速发展;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新中国文学艺术成就的讲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文艺作品,加深对新中国文学艺术创作主旋律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说明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我国文艺繁荣、体育运动水平迅速提高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在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出现两个高峰,产生许多优秀作品。
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颂扬社会义革命建设风貌和改革开放分别是这两个时期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是新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和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保证。
3.申奥成功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及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每个中国人都为之骄傲,为之振奋。
从而激励青少年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文学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了解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阅读102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你有自己喜欢的文化名人和体育明星吗?能否向大家作些简单的介绍?承上启下,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介绍的事例都很生动感人,说明这些优秀作家、文艺明星和体育健儿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都留下了走向成功的轨迹,谱写了灿烂辉煌的历史。
我们怎样进一步从他们的成功体会到新中国的崛起呢?怎样为自己的将来也铺设出锦绣前程呢?讲授新课:一、文学的繁荣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师: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的时代。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
2. 使学生认识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体现。
3. 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艺术事业2.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提出3. 文学艺术作品的繁荣与发展4. 代表性文学作品介绍5. 学生实践活动:欣赏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代表性文学作品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背景、代表作品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和见解。
4.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收集相关文学作品、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设施: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学生分组: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艺术作品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
3. 案例分析:分析代表性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
第二课时: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学艺术发展。
2. 讲解:阐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体现。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和见解。
第三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分析文学艺术作品的繁荣与发展。
3. 案例分析:介绍代表性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
第四课时:1. 导入: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总结文学艺术发展的特点。
2. 讲解:阐述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欣赏与评价的实践活动。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
2. 掌握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教学内容:1. 介绍百花齐放运动的背景。
2. 分析百花齐放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3. 探讨文学艺术在百花齐放运动中的发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百花齐放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文学艺术在百花齐放运动中的发展。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百花齐放运动的理解和感受。
章节二:文学艺术的新生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学艺术在百花齐放运动中的新生。
2. 掌握文学艺术创作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教学内容:1. 分析百花齐放运动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
2. 探讨文学艺术创作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百花齐放运动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
2.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分析文学艺术创作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学艺术创作的理解和感受。
章节三:戏剧和电影的新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戏剧和电影在百花齐放运动中的新发展。
2. 掌握戏剧和电影创作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教学内容:1. 分析百花齐放运动对戏剧和电影创作的影响。
2. 探讨戏剧和电影创作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百花齐放运动对戏剧和电影创作的影响。
2. 学生通过观看相关影片或阅读相关剧本,分析戏剧和电影创作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戏剧和电影创作的理解和感受。
章节四:音乐和舞蹈的新风貌教学目标:1. 了解音乐和舞蹈在百花齐放运动中的新风貌。
2. 掌握音乐和舞蹈创作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教学内容:1. 分析百花齐放运动对音乐和舞蹈创作的影响。
2. 探讨音乐和舞蹈创作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百花齐放运动对音乐和舞蹈创作的影响。
2. 学生通过欣赏相关音乐和舞蹈作品,分析音乐和舞蹈创作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音乐和舞蹈创作的理解和感受。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新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旋律;五六十年代文学事业的繁荣及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新成就;新中国影视艺术、绘画、书法和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的迅速发展;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2.通过对新中国文学艺术成就的讲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文艺作品,加深对新中国文学艺术创作主旋律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说明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我国文艺繁荣、体育运动水平迅速提高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各种类型、层次的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2.通过小组竞赛、讨论、集体交流、信息发布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合作和互动。
3.通过复述、演示故事情节,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在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出现两个高峰,产生许多优秀作品。
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颂扬社会义革命建设风貌和改革开放分别是这两个时期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是新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和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保证。
3.申奥成功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及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每个中国人都为之骄傲,为之振奋。
从而激励青少年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1、重点:新中国的文学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突破的方法是①把班级同学分成三个小组,课前按文学、艺术、体育三个子目查询资料,并把体育这一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交给第三小组,让学生讲述,体现小组间合作学习这一理念。
②在教学中注意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③通过图片、视频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
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难点:如何结合学生对新中国文学艺术和体育事业主要成就的了解程度和认识水平进行教学。
处理方法:①通过课前预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②通过设计竞赛题,组织小组讲课,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法与学法1.把班级同学分成三个小组,课前按文学、艺术、体育三个子目查询资料,并把体育这一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交给第三小组,让学生讲述,体现小组间合作学习这一理念。
在教学中注意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2.精讲精练要体现师生互动。
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课前导学1.按不同小组有侧重地查询文学、艺术、体育方面的相关资料,体现新中国的文学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2.联系现实深入思考: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艺术、体育事业能如此蓬勃发展,取得这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因是什么?五、教学渗透点1.通过对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教会学生如何鉴别文艺作品,力争做到多读书,读好书的学习习惯。
2.从体育看中国,看到的是国魂,是民气,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豪情,鼓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胜的信念。
3.联系实际(如申奥成功),引导学生关心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进而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
4.用我国体育健儿刻苦训练,奋力拼搏的精神勉励学生为中华富强而勤奋学习。
六、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资料:投影仪及相关图片;相关书籍:《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红岩》;文艺、体育的影像资料等;中国历史八年级下教师教学用书;各种相关历史网站。
2.学生准备:按不同小组有侧重地查询文学、艺术、体育方面的相关资料,体现新中国的文学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七、设计依据1.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依托教材,以史为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4.根据课程标准。
八、板书设计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一、文学的繁荣1.“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文学艺术的繁荣2.“文革”后的文学界二、艺术的成就三、走向世界体育强国1.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2.竞技体育的成就九、教学过程【问题情景导入】教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两幅照片,它们体现了我国体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使全中国人民身受鼓舞,这组照片描述的是哪一事件?学生:北京申奥成功。
教师:对,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18时11分),是中国体育的一个历史性时刻,一个特大喜讯降临华夏大地: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权属于中国,属于北京。
申奥成功,炎黄子孙无不感到欢欣鼓舞,它不仅反应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巨大发展,更是对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综合国力提高的一个肯定。
除了体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外,新中国的文学艺术也获得繁荣发展。
具体都有哪些内容?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一、文学的繁荣1.“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教师: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的时代。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它是50年代,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们系统地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从而在文艺界和科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许多反映革命年代和现实生活、题材新颖、风格各异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小字内容,结合课前查询的资料,看一下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文学上取得了哪些成就?然后填表:表一: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的著名文学作品学生:优秀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描写地下工作者斗争的《红岩》,反映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的《青春之歌》,描写改革开放后农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平凡的世界》,反映当代少年儿童生活的《草房子》等。
童话作品是《宝葫芦的秘密》,话剧是《茶馆》等。
教师:开拓学生思路,介绍一到两部文学作品(略)。
教师过渡:“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空前的政治运动,它从1966年开始到 1976年结束,历时整整十年,其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造成了极其深远的破坏性影响,知识分子在这场运动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文革开始后,文艺界遭到灭顶之灾,除了少数紧跟当权者外,几乎所有的作家、艺术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批斗、打击、劳改和迫害,幸存者也都遭受了巨大的身心摧残,给当代中国文艺事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灾难。
“文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创作的春天。
2.“文革”后的文学界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描写,回答“文革”以后的作品都分成哪几种?学生:先是一些反思“文革”的作品,而后大量的是反映改革开放内容的作品,还有一些弘扬民族道德精神的成功之作。
教师:“文艺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文艺创作有了新的突破”,如发表于1977年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刘心武)和发表于1978年的短篇《伤痕》(卢新华)。
这些艺术上显得粗糙的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特征:对个人的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和作家对于“主体意识”的寻找的自觉。
以1985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
80年代前期,文学主题可以说都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是亲历者对“历史灾难”所提供的“证言”,以及对于“历史责任”(“谁之罪”)所作的思考和探究。
在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的潮流;80年代后期小说创作的“热点”是所谓“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
它们看起来走着不同的道路:一是十分重视“形式”;另一是关心“题材”的价值,着重表现现实社会的人生问题和困境,向“写实”的传统方法“回归”。
“文革”后文学领域里的另一件大事是茅盾文学奖的设立。
茅盾文学奖是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于1981年10月正式启动。
迄今为止,已举办了五届。
下面是每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
[投影显示]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东方》魏巍《将军吟》莫应丰《李自成》(第二卷)姚雪垠《芙蓉镇》古华《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黄河东流去》李准《沉重的翅膀》(修订本)张洁《钟鼓楼》刘心武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平凡的世界》路遥《少年天子》凌力《都市风流》孙力余小惠《第二个太阳》刘白羽《穆斯林的葬礼》霍达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战争和人》(一、二、三)王火《白鹿原》(修订本)陈忠实《白门柳》(一、二)刘斯奋《骚动之秋》刘玉民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尘埃落定》阿来《长恨歌》王安忆《茶人三部曲》(一、二部)王旭烽《抉择》张平教师:在文学发展的同时,我国的艺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影视、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都取得很大的成就。
二、艺术的成就教师:你喜爱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及其他文艺作品有哪些?请说说理由。
学生:竞相回答。
学生的回答将更富有时代性和个性特点。
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健康有益的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师:看教材的小字段,然后填写下面的表格。
学生:看书、填表、回答问题。
列表二:建国以来的优秀艺术作品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文艺作品图片或精彩片段,如:(如油画《开国大典》、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戏剧《红灯记》、小提琴曲《梁祝》、动画片《海尔兄弟》、电影《林则徐》《红高粱》《老井》《一个都不能少》、小说《红岩》图片、毛主席诗词朗诵等。
教师边放边让学生说出这些文艺作品的名称。
教师:浓浓的艺术氛围感染着我们,经典怀旧的歌曲打动了我们,请问同学们在文学艺术方面有什么爱好?你是怎样发展自己爱好的?学生:踊跃抢答。
爱好广泛,包括绘画、书法、朗诵、唱歌、玩电脑等等。
教师强调:发展兴趣爱好、培养高雅情趣,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但应处理好兴趣爱好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
教师:相信一些同学除了对文艺感兴趣外,还对体育特别感兴趣,对体育感兴趣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回应:教师:请说说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并向大家介绍一位你喜爱的体育明星。
学生回答:教师要注意让尽可能多的同学有发言的机会。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体育普遍感兴趣,下面我们有请第三小组的同学来讲述第三个问题:三、走向世界体育强国1.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2.竞技体育的成就第三小组主持人:大家都知道2001年7月13日,中国已经申奥成功,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属于北京,体育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那大家对我国的体育事业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场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