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三权分立的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刘书林内容提要:美国以1787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制度丢掉了革命时期追求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宗旨,公开以排斥和防范民众的民主权利为出发点,成为对付民众权利的工具。
西方的政治学家也历来不敢恭维美国的“三权分立”模式是资产阶级民权或民主政体的典范。
孙中山筹划共和国体制的时候批判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主张以“五权宪法”取而代之,证明“三权分立”制度在中国从来就行不通。
近年现实中鼓吹“三权分立”制度的所谓“宪政思潮”,意在颠覆和瓦解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其政治思想水平已经倒退到18世纪以前去了。
对西方“三权分立”政体这一重要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实际上是检验是否划清资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界限的大是大非问题。
关键词:“三权分立”制度;资产阶级专政;“宪政思潮”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方面的影响,政治思想界屡次出现鼓吹照搬西方“三权分立”的宪政思潮。
这是背离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方向,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中寻求出路的思潮。
为了充分说明为什么中国决不能搞西方“三权分立”,就需要把西方“三权分立”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搞清楚,认清其本质,看清其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
这样,才能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彻底识破所谓“宪政思潮”的本质。
一、西方“三权分立”的学说与美国“三权分立”政体的出现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看,“三权分立”的学说最早出自英国近代思想家洛克。
洛克是英国1688年政变的产儿,他的政治思想是为1688年“光荣革命”的政变做辩护的。
洛克在当时提出“立法权”、“行政权”、“联邦权”(管理对外事务)的分立。
这是“三权分立”思想的雏形,与后来的“三权分立”还有明显的差异。
洛克主张的“三权分立”,其理想方案是英国的议会君主制。
在当时,洛克的这种“三权分立”学说的进步意义在于,他主张立法权能够制约国王和政府的行政权,甚至主张在国王和政府的行政权侵害人民财产时,有权推翻政府。
3、怎样认识美国“三权分立”制的实质?上一页【问题提出与解析思路】三权分立制是国家政权运行的一种制度规则,属于政体范畴。
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制最典型的国家之一。
了解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有助于我们理解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深刻认识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本质和国家管理的特点。
【问题解析】一、三权分立制建立的思想基础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最典型的国家之一,所谓三权分立,是指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并建立相应的国家机构来分别行使这些权力,同时三个权力机关又相互制衡的权力体制。
三权分立制度是根据近代分权学说建立起来的。
近代分权学说由英国的洛克倡导,由法国的孟德斯鸠完成。
它建立的根据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论基础是与社会契约论相结合的近代自然法学说。
(一)分权思想产生的背景资本主义以前的奴隶制国家一部分和封建国家的大部分,盛行君主制政体,其国家机构组织原则,一般为君主集权制。
按照这一原则,国家权力全部集中在最高统治者君主手中。
其国家权力也存在立法、行政、司法的分类,但这三种权力都源于和授自君主,受君主统一控制和监督。
君主权力高于一切,君主是国家最高主宰,官僚队伍和官僚机构臣属于君主,是君主的仆人和配备物。
从权力结构看,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行政权高于立法、司法权,这种三权关系所形成的权力结构所要求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专制型的政权组织形式,其国家机构的体制是君主专制。
在封建社会末期,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孕育近于成熟,国王、贵族和市民三者展开权力争斗,出现了等级间结成联盟,相互制约的局面,形成了以等级代表会议为政治舞台的等级分权格局。
后来,资产阶级成长壮大,它以由等级代表会议发展而来的议会为阵地,同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争夺统治,分享权力。
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阶级的政治统治,随之也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国家机构。
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后,普遍实行了共和制政体,依据启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与制衡学说,形成三权鼎立的权力结构、政权组织形式,三权分立与制衡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设计与组建国家机构的理论原则和法制原则。
美国的三权分立和中国的三省六部制的异同点
三省六部制是;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中书、门下省通过的诏赦, 门下省:掌管驳审议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
尚书省:下辖六部,
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唐代确立的一种封建政治体制,其核心是分散相权,巩固皇权,维护的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地主阶级利益。
三省六部制是在封建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分权,但是最终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中,本质上来说只是分散了秦汉以来的宰相权利,加强皇权。
以后中国的中央政府格局都以此为借鉴。
美国联邦制: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国会:拥有立法权,(议员由各州选举,每州两名,任期六年)
总统;:拥有行政权(由民间直接选举,每届四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最高法院:司法权(由总统提名,参议院审议和批准,终身制)
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欧洲国家进入封建社会时间较短,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政治。
三权分立是把国家权利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这三个权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资产阶级民主提供了理论依据。
并深刻影响了包括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的联邦制通过对行政、立法、监督三大权利的分散,使总统、国会、联邦法院相互形成制衡,防止因权利过大、过于集中而造成领导者权利泛滥、独裁等情
况,其核心是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相同点:都是通过权利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集权.
不同点:唐朝的三省是封建权力机关,主要是政令与行政权力的分散,最终有利于皇帝集权. 美国的三权分立是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利
的分散,是为了防止集权,确保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实行.。
中美教育差异
1、摘要:中国和美国由于文化背景、教育传统等的不同,在教育方式,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本文就两国的教育差异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比较,给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2、证明:
2.1中美两国教育传统的不同
中国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几千年的教育传统,造就了中国教育的一个根本特点,以考试论英雄。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死记硬背,紧紧为了考试而学习,与考试无关的东西一律不学,学生沦为了考试的机器。
中国的教育,注重对已有的知识的传承和掌握。
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手段就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然后用作业和考试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所有考题的设计都是为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美国是一个基本上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渗透及相互包容,使年轻的美国充满生机和活力。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的权力很大。
联邦教育部无法统一全国各州的考试标准。
由各州自行制定的教育标准,着重于满足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对教育的不同需求。
美国课堂教学的内容是学以致用,美国文盲的标准是能不能读懂美国宪法。
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
中美两国的教育传统极为不同,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
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
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的态度,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
这一"静"一"动"之间,反映了两国教育传统的不同。
2.2中美两国教育理念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
而美国的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
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西式教育的重要区别。
这样的差异结果是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记忆以及数学能力较强,对应试的考试和基础问题比较擅长,从而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但面对新事物会有一些畏缩心理,创新意识较差。
无论是各门课程的作业、考试还是论文,中国更为重视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固定化,模式化,往往不能创新思维。
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扩散思维。
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只占其一小半。
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自己学得有关的知识。
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
再者,美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
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
而有的问题尽管比较尖锐,与老师的观点想违背,学生也还是可以提出,与老师辩论的。
作业则经常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国际要论进行批判性的论述。
美国高校老师对学生的点评大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表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普普通通,老师也会从中找到亮点予以鼓励。
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3中美两国教育教学模式的不同
首先,在中国,全国中小学乃至大学,都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各地教育部门会根据上级安排及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些相对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开学,放假全部统一规定。
而美国的中小学则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更不必说全国统一的教材,每个学校所设课程及难度,全部是由学校以及任课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美国的高校和中学全部推行学分制、选课制和主辅修制,课程实行综合化。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课,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
两国在学业课程上的选择也有很大区别。
中国教育要求全面发展,一门学得不好就可能导致升学危险,全才教育埋没了大量术业有专攻的人才;而美国的基础教育则是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给学生较大的选择自由,从而不会错过那些对个别领域有极高天赋的偏才。
总结:
通过以上比较,并不说明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和中国的教育体制哪个更好,不同的教育体制适合于不同的社会环境。
但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引进美国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先进的思想理念,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国教育水平。
另外,中国的教育体制在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之外,如果能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使会生兼有较强的个人能力和强烈的团队意识,中国高等教育也将会名列世界前茅。
总之,中美教育比较,没有孰优孰劣,中国教育要在保持自己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弱点,借鉴他人的长处,从而实现中国教育的全面化,现代化,国际化。
美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
美国高等教育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
美国高校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由于教育体制不同,中国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高校大学生的外语、计算机、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不如美国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好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