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歌深化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
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在中国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记录着民间的生活和感情,传承着智慧和文化。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是丰富多彩的,体现在曲调、歌词、情感表达等方面,下面对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进行浅析。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体现在其曲调上。
中国民歌的曲调清新优美,多变而又富有韵味。
不同地域的民歌曲调各具特色,如青海的《青海湖》、云南的《茉莉花》、陕北的《马兰花》等,都是以本地的风土人情为题材,表现出各自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民歌的曲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这也是中国民歌内在美的重要体现之一。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还体现在歌词上。
民歌歌词通俗易懂,表达真挚,往往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工作中的真实写照。
比如《茉莉花》中的“茉莉花呀茉莉花,开在寂寞的夜里,香味填满了这黑夜”,表达了对坚强女性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马兰花儿》中的“赶山风赶大风,赶呀赶,赶狂风赶旷野,赶呀赶”,表达了对奋斗生活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些歌词内容朴实真挚,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民歌的生活本真和生命力。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还在于其情感表达。
中国民歌的情感表达浓烈而真挚,常常是源自于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流露。
例如《茉莉花》中的深情款款,表达了对家园的眷恋;《敖包梁之泉》中的悲凉哀怨,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生活的苦涩。
这些民歌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许多人的内心,贴近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
民歌有风雅,修辞赋比兴【摘要】民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修辞和比兴作为民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为民歌增添了诗意和韵味。
修辞在民歌中的运用能够丰富歌词的表达方式,使歌曲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比兴则可以让民歌更加生动形象,让听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民歌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还展现了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修辞赋比兴的独特魅力使得民歌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对民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民歌的深入理解和传承,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民歌的艺术价值和意义,促进民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修辞赋比兴对民歌的贡献不可忽视,它们为民歌注入了新的创意和活力,使得民歌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1. 引言1.1 民歌有风雅,修辞赋比兴民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作并传唱的歌曲,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形式和风格。
民歌不仅是人们情感宣泄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载体。
民歌以其朴实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旋律深受人们喜爱,而修辞赋比兴则是赋予民歌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民歌有风雅,修辞赋比兴,则体现了民歌的内在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着重探讨民歌的魅力和特点、修辞在民歌中的运用、比兴在民歌中的体现、民歌的风雅之美,以及修辞赋比兴的独特魅力,从而揭示民歌的艺术价值和意义,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修辞赋比兴对民歌的贡献。
愿我们共同领略民歌之美,感悟其中蕴含的文化力量。
2. 正文2.1 民歌的魅力和特点民歌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各异,反映了各地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习俗。
例如西南地区的苗族歌谣、东北地区的二人转,都展现了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
这种地域性让民歌更具有吸引力和独特性。
民歌还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
许多民歌被口头传唱,代代传承,传承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精神。
民歌也具有包容性,可以容纳不同风格和题材,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包容和交融。
浅谈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摘要:本篇文章将要从民族音乐谈起通过挖掘各民族音乐的本体特征来浅析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涉及到南北地方特色的民歌以及歌舞乐等。
从歌曲的创作背景追溯到人文环境、地域性和音乐表现形式几个方面,达到真正认识了解民族音乐的效果,并从中学习传承发扬我国民族音乐。
关键词:“民族音乐”“歌舞乐”“民歌”“音乐表现形式”中华民族共和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国,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比如说衣着服饰、语言习惯、生活习惯等等。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围绕着黄河流域发源而来的,有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其中四域地区包含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从我国各个民族的音乐形态来看差别显著,看似无关系但通过音乐要素去分析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地方音乐都要从它的基本风格去入手进行剖析,首先是音乐线条其次是音乐融合再者是音乐感觉。
首先是音乐线条,这个大线条指的是民族作品它不同角度的线条;比如旋律线条,歌词线条,情感线条。
中国民族音乐大都是以线状的音乐思维进行创作的,音乐表现也大都以曲调为主而且在旋律线条生成时,这便直接形成了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
在旋律线条中不同民族的地方音乐作品就出现了不同的声调、腔调或者还有的直接添加上了民族方言或者民族独有的声韵,有的婉转有的直率极其丰富多彩风格显著。
并且在音乐表现中常用到的对于音量上的控制还有乐句的伸缩、乐段的转换,音色的变化等等这些都能体现出各种不同的情感与意境。
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中国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即旋律的表现性。
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音乐讲究旋律的韵味处理,强调形散神不散。
传统的中国音乐作品在旋律进行上常常以单旋律的方式进行,对和声的运用较少。
其次是融合,众所周知中华土壤孕育中华民族,这也就意味着地方的音乐作品都是根据地方的天地之性情地域之特点来进行创作的。
在众多的民族音乐中不管是起承转合还是在现的音乐手法都是根源于当地民众的一些处事习惯来延成起来的,所以我国的民族作品可堪称为本土的代表早与人文地域融为一体。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民歌是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它是人民群众自发创作的音乐作品,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民歌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的探究对于深入了解传统音乐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民歌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民歌的旋律通俗易懂,直接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
民歌的旋律简单朴素,容易让人记住,并且歌词流传民间,使得民歌成为一种口头传统的艺术形式。
其二,民歌的歌词充满了对生活、爱情、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民歌的歌词往往富有诗意,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和感慨。
其三,民歌的节奏明快,音乐性强,使人产生快乐的情绪。
民歌的节奏多变,有的悠扬激昂,有的欢快轻快,能够让人产生兴奋和愉悦的感觉。
其四,民歌的演唱方式真实自然,不加修饰,表现出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
民歌的演唱方式通常没有太多的技巧和修饰,而是通过真情实感和纯真的表演方式来打动人心。
民歌的演唱风格也特别值得探究。
民歌的演唱风格多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风格各具特色。
北方的民歌多为原声唱法,以高亢豪放的口头传唱形式流传;而南方的民歌多以吟唱、呤唱的方式表达;西部的藏族民歌则以倍音唱法和特有的颤音技巧为特色。
民歌的演唱方式也受到演唱者自身的影响,有些演唱者会加入个人情感和表现力,让民歌更富有感染力和观赏性。
要探究民歌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不能忽视对民歌产生影响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了解。
民歌的创作和演唱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这些环境对于民歌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都有深远的影响。
农村社会的民歌通常表现农民生活和劳作的主题,而城市中的民歌则更多地表达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和情感。
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也会对民歌的艺术特征产生影响,使得不同民族的民歌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民歌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它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声音和情感,通过朴实的旋律和真实的演唱方式,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灵,是我们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路遥小说中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研究路遥的小说中,陕北民歌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符号。
这些歌曲充满了浓郁的陕北风情和深厚的人民情感,被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研究路遥小说中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
一、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陕北民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人民情感。
它是陕北地区农民群众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歌曲,虽然歌词简单,但表达出来的情感却是十分深刻的。
陕北民歌大多数是由主题鲜明、情感真挚、流传广泛的句子组成的。
它们往往具有单纯的结构、深厚的情感和坚定的民族精神,充满了朴素、真实和深邃的感情。
陕北民歌的声音嘹亮、高亢,表达出人民生活的各种美好与痛苦,正如路遥所写《平凡的世界》中描绘的那样,“唱陕北民歌的声音象柿子树上的知了,一声比一声高昂。
”在路遥的小说中,陕北民歌是中心情节的元素,是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也是小说意境的表现方式。
例如,在《平凡的世界》中,陕北民歌扮演着丰富小说情节、塑造人物性格、表达主题思想的重要角色。
陕北民歌的旋律和歌词,成为了表达主人公面对挫折、生活苦涩时的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
无论是贾晓芙和郝淑雯悲情的相思之歌、李向前大耳窿时的反思之歌,还是田晓霞的坚韧之歌和马大龙的革命之歌,都通过陕北民歌这一文化符号的呈现,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陕北文化内涵和生动的人物形象。
三、陕北民歌的文化内涵陕北民歌既蕴含着陕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又折射着当代人民的生产生活,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它们记录了陕北民间生产、生活、婚姻、爱情、战争、祷告等方面的内容,代表了道德、文化、哲学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同时又折射了陕北民众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在路遥小说中,陕北民歌则成为了表达人民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素材。
综上所述,路遥小说中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既蕴含丰富的文化意义,又反映人民生活、表达情感,其代表的陕北文化也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小说阅读中的丰富(深化、升华)主题一、丰富主题真题链接2022新高考语文一卷·现代文阅读《江上》·冯至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
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6分)答案:①推动情节向纵深发展,普通渔人生活在村落江边,不识子胥,让子胥无戒备之心,自然上船,这才有后来的决别赠剑等情节。
②衬托子胥的形象,闲野渔夫尚能尽一己之力渡人、助人,让子胥感到温暖,也让他意识到不能忘记国仇家恨,让他牢记使命,教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③让主题更加丰富多元,渔夫的志愿以及对素味平生者的救助,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④阅读感受来说,采用故事新编形式,将渔夫从义士改为普通渔人,前者舍生取义,而后者作为普通人帮助他人却不求回报,同样感人至深;另外增加民歌等元素,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作品新颖活泼。
(每条2分,任意作答3条即可)二、深化主题深化主题:是使主题更深刻,更有社会穿透力,更能反映社会的本质。
《死亡地带》从全文来看,小说最后两段有哪些作用?答案:①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②从侧面塑造人物,使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
③通过众人对爱尔逊的赞扬,强调了爱尔逊行为的伟大,深化了小说主旨。
三、升华主题A:从意识上升到行动:比如,从认识错误,到改正错误。
B:具体的现实变成影响:比如,老师的一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C:从点到面:赞美一个人,到赞美一类人,赞扬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人。
(升华其实就是质变,强调的是发生了变化。
)。
浅谈新时期小说的民歌现象作者:郭地福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3年第09期新时期小说中的民歌现象是个比较复杂的文学现象。
这股来自乡野的风冲击着小说家的艺术创作。
无疑,民歌对处理小说情节,表现小说主题有一套自己的优势。
对某个情节片段的处理可以看作局部技术处理。
立足于某个情节片段运用民歌,情感比情节更重要称为情景式,在情节中往往起着推动作用为推动式。
一、情景式情景式,又称复合模式结构。
由于情景式较为明显地由两个形象系列复合而成一个形象系列为民歌所表现的生命追求和体验,一个形象系列为生活现实的完成形态,故称。
在民歌力量的召唤下,人所拥有的情感还原回归,从功利主义中解放出来,但这只是暂时的、理与义的羁绊,生活的固有矛盾还在。
由此两个形象系列的比衬、落差弥补了单一情节所缺乏的内在意蕴,开拓了立体的审美空间。
与美学有关的审美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美的存在、美的认识、美的创造。
在这里,我们把它们作为判别情景式民歌境界高低的标准。
1.美的存在停留在这一层次的情景式,对民歌的感受主要存在于人的直觉表象层,把民歌仅仅作为客观美来描写,如“歌声娓娓而出,像清泉在岩间流淌,像微风在林间细语”,“歌声如波涛汹涌,如晚风荡林。
”……这种描写取譬于客观物象,以比喻来传达对民歌的感受。
但是现实生活的形象系列单薄,两个形象系列很难形成比衬、落差。
另外,以形象见长的比喻在这里远远不够用,泛泛的比喻对民歌内涵的把握更显得苍白无力,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
2.美的认识“美的认识”阶段比“美的存在”阶段高一层次,这类描写更加注重民歌浸透内心,人们对民歌这种客观美的情感反应表现为追求内心世界的自我完善。
张贤亮的《绿化树》有很多这种片段。
小说中“我”在从劳改队释放的第一天,听到车把式海喜唱的情歌,就被民歌的力量所震撼。
民歌的歌词,把“我”心灵里被劳改队的尘埃埋往的那最底层拂试开来,“我”找到了自己的本质。
在“我”从不自由的人解放为自由人第一天,“我”从精神上真正得到解放,感到了自由。
浅谈民歌深化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
作者:罗继东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3年第12期
民歌对小说的干预,已经不满足于立足局部情节作插曲式的介入,在对小说整体的谋篇立意上,民歌完全有能力把握。
通过民歌来提示和深化主题,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一、总括式
这类表现形式,通常在开篇引用民歌作为楔子,或是在篇尾以民歌作结,民歌的意蕴直指小说的主旨,民歌与小说形成明显的共生互补关系:小说的题旨意蕴以民歌为基点统一,民歌要表达的东西则在小说中得到反复舒放。
何立伟的《白色鸟》,以外国民歌《夏天的回忆》的两句“夏天来到/令我回忆”统贯全篇,奠定了文章以情感记忆为内在题旨意蕴枢纽的深层心理活动的结构方式。
文中所写到的夏天是充满情绪色彩的内心体验,充满两只白水鸟般的美丽安详、自由自在的气息,但是结尾处却传来了不协调的锣声:“开斗争会,今天下午开斗争会”,白色水鸟被惊飞,孩子的内心被无端打扰,作者只得停止了充满情趣和美的情感记忆。
突兀的尾声与诗意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也引起读者对历史的反思和追问,并在反思中深化人的社会责任感。
二、穿插结构式
这种表现形式以民歌来结构小说全篇,由民歌的结构决定小说的构架,民歌本身的内容和结构对于主题的表现具有象征性的意味。
它以穿插历史和回忆的内容而涵量较大见长。
张承志《黑骏马》以民歌《钢嘎﹒哈拉》结构全篇,深厚的诗意与小说的内容相应,形成音乐上的“对拉”,开拓了小说的审美空间,形成了一套“寻找”模式。
漂亮善跑——我的黑骏马哟
拴在那门外——那榆木的车上
善良心好的——我的妹妹哟
嫁到了山外——那遥远的地方
……
黑骏马昂首飞奔哟,跑上那山梁
那熟识的绰约身影哟,却不是她
悲怆的古歌低回盘旋,我们看到行吟歌手伏在黑骏马上奔驰,心理时间却回到了美好的往昔。
追忆和追增两条线平行展开,一面是美好激发他一定要找到,另一面是寻找的东西却偏偏追寻不到,朝霞般的少女索米娅已变成了草原上的成熟女人。
古歌用“不是”作结,“铸成了无穷的感伤意境和古朴的悲剧的美”。
“不是”也使这首民歌具有了开放式结构的意味,注定行吟歌手只能继续寻找,不能停留。
到这里,爱情故事与古歌的赤魂完全重叠在一起,形成低沉悲怆的旋律。
此时爱情故事已不是最重要的了,引起我们灵魂大合唱的是古歌的灵魂“寻找”,白音宝力格所寻找的现代文明,最终还是要回到他曾主动遗弃的草原(女人和马是草原的象征),我们寻找什么?
三、反复式
一首歌二次或二次以上在小说中出现,称为反复式。
反复绝非意义上的简单相加,具有内在逻辑意义联系的反复,往往能使主题得以揭示深化。
韩少功的《爸爸爸》两次写到一首迁移时唱的歌“奶奶离东兮队伍长/走走又走走兮高山头/回头看家乡兮白云后/行行又行行兮万重山/越走路兮哪是头”。
这首歌第二次在文中出现的时候,被鸡头塞的人们唱得明亮灿烂,有声有色,一点儿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悲剧:从金水河迁到银水河到稻花江……一次又一次的迁徙,使他们暂时摆脱了危机,但是生存环境却越来越窘迫。
本应是带来转机的迁徙,成了蒙昧愚蠢的循环往复,悲剧性历史的重演,并且在一步步走向绝境中,潜藏着更深层的悲哀。
丑陋的民族之根不死,这个民族就得不到新生,这大概就是作者所表现的忧患意识了。
四、散见式
较多的民歌散见在小就中作为文化背景称为散见式。
由于民歌中包含着人类文化心理积淀的产物,具有较为厚实的历史文化内涵,散见在文中的民歌,无疑可以使小说具有相当的历史深度,更好地表现主题。
张曼菱的《唱着来唱着去》,在小说中用了近三十首民歌,洋溢着哈萨克民族精神文化的活力,也压抑着坚持本民族信仰的回回赛尔江。
两种民族文化的碰撞恰使得回回随时都警惕不能失去自己,一段轰轰烈烈的浪漫情缘,因为维护传宗接代的血统最终嘎然而止。
张曼菱是带着“惊喜的喜悦”,“真诚地看待兄弟民族的文化”,但是集体无意识的影响无法更改,不愿意在民族文化冲撞中迷失自己的人都骄傲地坚信,血液是非常不一样的。
为了自己的民族就得牺牲“小我”溶入中华民族的“大我”。
民歌铺垫在小说中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人物的基本价值取向、情感态度、思想倾向、道德准则找到依据;另一方面,歌传心声,民歌的精神气质和人物的精神气
质相契合,往往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新时期运用民歌的小说中,出现了几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掌握本族文化历史,象征传统保守势力和强权统治的长者。
他们雍容有度地主持民俗活动的进修,实际上,透露着腐败、狰狞之气。
如《南部之冬》中的隐厥婆,一定要子孙继承向公山羊复仇的族风,不惜流血和牺牲;《女孩儿》中的磨磨丢,年复一年地送女孩子进老爷子山,躲避血光之灾,却政法着女孩儿的清白;《琐呐吹出的河》中的明生阿公,则是先孕后嫁陋俗的卫道士……他们一个个道貌岸然,却往往是间接的刽子手,残杀着人生健康的一面。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