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行通讯实验
- 格式:ppt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22
实验一使用串行接口进行串行通信一、实验目的●●熟悉RS-232C串口的物理特性和功能特性,并掌握计算机的串口直连技术。
●●了解利用RS-232C接口进行异步通信的原理与过程,并理解和掌握异步通信中各种通信参数的设置和使用。
二、实验任务●●使用DB-9针的RS-232C连接器和9芯电缆制作交叉电缆直连两台计算机。
●●使用“超级终端”进行串行通信。
●●学会设置需要通信的主机和客户机三、预备知识●●在串行通信中,EIA RS-232C(又称为串口)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标准,目前,绝大多数计算机使用的是9针的D型连接器。
●●RS-232C采用的信号电平-5~-15V代表逻辑“1”,+5~+15V代表逻辑“0”。
在传输距离不大于15米时,最大速率为19.2kbps。
●●RS-232接口的应用当两个计算机设备通过电话线,并使用调制解调器作为数据通信设备时进行异步通信;当近距离的两个计算机间进行通信时,采用空Modem连接方式。
●●DB-9针的RS-232C连接器接口见图1.1.1所示。
图1.1.1 DB-9针的RS-232C接口示意图DB-9针的每个针脚的明确定义见表1.1.1所示。
表1.1.1 DB-9针的RS-232C接口的功能定义四、实验环境●●硬件环境:计算机、9芯电缆、DB-9针的RS-232C连接器、烙铁或一根标准串行交叉电缆●●软件环境:Windows 2000,并已安装好“直接电缆连接”应用程序五、实验内容及步骤制作交叉电缆❼直连两台计算机❼设置主机❼设置客户机❼使用“超级终端”进行串行通信1、1、制作交叉电缆步骤(1)使用DB-9针的RS-232C连接器和9芯电缆制作交叉线,制作方法按照空Modem的连接规则,如图1.1.2所示。
图1.1.2 DB-9针空Modem连线在实际应用中,交叉线缆制作可以使用最简单的三线连接方式,如图1.1.3所示,相对的发送和接收针脚需要交叉相连,信号地SIG相连。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指导书(一)(串行通讯模式)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中心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指导书(一)串行通信模式下实验目录目录 (1)概述 (2)实验一双色灯实验 (3)实验二8255输出实验 (5)实验三开关状态显示实验 (7)实验四8279键盘显示实验 (9)实验五8255扫描法键盘实验 (11)实验六定时器/计数器实验 (15)实验七A/D转换实验 (17)实验八D/A转换实验 (19)实验九8259A硬件中断实验 (21)实验十8251可编程串行口与PC机通讯实验 (23)实验十一直流电机驱动实验 (26)实验十二步进电机驱动实验 (28)1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指导书(一)串行通信模式下实验概述一、实验机工作方式AEDK8688ET微机教学实验系统自带键盘、八位七段数码管、微处理器8088和RS-232通讯接口,可以接PC机做实验,也可以无须任何辅助设备而独立做实验。
它有三种配置工作方式:●独立运行的单板机配置方式在AEDK8688ET教学实验机上,提供8088微处理器和键盘监控程序,可以在脱离PC机的情况下,利用实验板上的键盘和七段数码管,独立运行8088微处理器接口实验。
●ISA总线配置方式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深入地学习PC/80286及以上的微机外围接口技术实验,我们设计了一块缓冲驱动卡。
将这块卡插进PC机ISA总线槽中,将总线槽中的信号引至实验机,利用DOS中的DEBUG或其他调试软件(例如:Borland公司的TURBO DEBUG)动态调试微机外围接口硬件实验程序。
●串行监控配置方式利用计算机的串行通讯口,通过RS-232通讯电缆,与实验机连接。
此时不用在总线槽中插入缓冲驱动卡,而是利用实验机上的微处理器8088进行微处理器原理实验和微处理器接口技术实验。
提供菜单式窗口化源语句调试软件和类似DEBUG的串行监控命令。
二、串行监控配置方式的安装与运行1.开关和连线设置●用40芯电缆将实验机上的J2和J3插座连接起来,用RS-232通讯电缆将实验机上的9芯插座J4与微机的串口1或串口2连接起来,J1插座为空;●短路套JP0~JP4插入RAM侧,JP5插入AEDK侧;●K10接上短路套,K11、K12拨至RAM侧;●在J5上插上外接电源电缆插头,电源开关K13拨至左端,用外接电源供电。
单片机双机串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单片机实现双机串行通信功能,掌握串行通信的原理、方法和程序设计技巧。
实验原理:双机串行通信是指通过串行口将两台单片机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互动。
常用的串行通信方式有同步串行通信和异步串行通信。
异步串行通信是指通过发送和接收数据时的起始位、停止位和校验位进行数据的传输。
而同步串行通信是指通过外部时钟信号进行数据的同步传输。
实验器材:1.两台单片机开发板(MCU7516)2.两个串口线3.两台计算机实验步骤:1.将两台单片机开发板连接起来,通过串口线连接它们的串行口。
2.在两台计算机上分别打开串口调试助手软件,将波特率设置为相同的数值(例如9600)。
3.在编程软件中,编写两个程序分别用于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
4.在发送数据的程序中,首先要设置串口的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并将数据存储在缓冲区中。
然后利用串口发送数据的指令将数据发送出去。
5.在接收数据的程序中,同样要设置串口的参数。
然后使用串口接收数据的指令将接收到的数据存储在缓冲区中,并将其打印出来。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单片机之间的双机串行通信。
发送数据的单片机将数据发送出去后,接收数据的单片机能够正确地接收到数据,并将其打印出来。
实验中需要注意的是,串口的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必须设置为相同的数值。
否则,发送数据的单片机和接收数据的单片机无法正常进行通信。
同时,在实验之前,需要了解单片机开发板支持的串口通信相关的指令和函数。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单片机之间的双机串行通信原理和方法。
掌握了串口的设置和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的指令和函数。
在实验中,我们学会了如何通过串行口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互动,为今后的单片机应用和开发打下了基础。
同时,我们还发现,双机串行通信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例如,可以通过串行通信实现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或者实现单片机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收发。
串行通信实验报告串行通信实验报告引言:串行通信是一种在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中广泛使用的通信方式。
与并行通信相比,串行通信通过逐位传输数据,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实验旨在研究串行通信的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其性能。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掌握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串行通信的性能。
二、实验设备和材料1. 串行通信模块2. 电脑3. 串行通信线缆4. 示波器5. 逻辑分析仪三、实验步骤1. 连接串行通信模块和电脑,确保连接正确稳定。
2. 设置串行通信模块的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参数,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3. 编写电脑端的串行通信程序,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功能。
4. 使用示波器和逻辑分析仪监测串行通信的信号波形,分析数据传输的过程和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建立了串行通信连接,并实现了数据的传输和接收。
通过示波器和逻辑分析仪的监测,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串行通信的信号波形和数据传输的过程。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串行通信相较于并行通信,虽然传输速率较慢,但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由于数据逐位传输,串行通信可以更好地应对信号干扰和传输错误的情况。
同时,串行通信可以通过调整参数来适应不同的传输距离和传输速率需求。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串行通信是一种可靠且稳定的通信方式,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串行通信参数,以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和接收。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串行通信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串行通信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适用于各种数据传输场景。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串行通信的更多应用领域,并不断提高串行通信技术的性能和效率。
六、参考文献[1] 张三, 串行通信技术研究, 电子通信学报, 2008.[2] 李四, 串行通信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 2010.注:本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
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串行通讯的基本原理和通信方式。
2. 掌握串行通讯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实现方法。
3. 学会使用串行通讯进行数据传输。
4. 通过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串行通讯是指用一条数据传输线将数据一位一位地按顺序传送的通信方式。
与并行通讯相比,串行通讯具有线路简单、成本低等优点。
串行通讯的基本原理如下:1. 异步串行通讯:每个字符独立发送,字符间有时间间隔,不需要同步信号。
每个字符由起始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组成。
2. 同步串行通讯:数据块作为一个整体发送,需要同步信号。
同步串行通讯分为两种方式:面向字符方式和面向比特方式。
三、实验设备1. 计算机:一台2. 串行通讯设备:串行数据线、串行接口卡、串口调试助手等3. 单片机实验平台:一台4. 数码管显示模块:一个四、实验内容1. 异步串行通讯实验(1)硬件连接:将计算机的串口与单片机实验平台的串行接口连接。
(2)软件设计:编写程序,实现单片机向计算机发送数据,计算机接收数据并显示在屏幕上。
(3)实验步骤:a. 设置串行通信参数: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奇偶校验位等。
b. 编写发送程序,实现单片机向计算机发送数据。
c. 编写接收程序,实现计算机接收数据并显示在屏幕上。
2. 同步串行通讯实验(1)硬件连接:与异步串行通讯实验相同。
(2)软件设计:编写程序,实现单片机向计算机发送数据块,计算机接收数据块并显示在屏幕上。
(3)实验步骤:a. 设置串行通信参数: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奇偶校验位等。
b. 编写发送程序,实现单片机向计算机发送数据块。
c. 编写接收程序,实现计算机接收数据块并显示在屏幕上。
3. 双机通讯实验(1)硬件连接:将两台单片机实验平台通过串行数据线连接。
(2)软件设计:编写程序,实现两台单片机之间相互发送和接收数据。
(3)实验步骤:a. 设置串行通信参数: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奇偶校验位等。
串行通信技术实验报告姓名学号实验班号实验机位号50一、实验目的1.了解异步串行通信原理2.掌握MSP430异步串行通信模块及其编程方法二、必做实验任务1.了解MSP430G2553实验板USB转串口的通信功能,掌握串口助手的使用拆下单片机的功能拓展板,将主板上的eZ430-FET板载仿真器的BRXD,BTXD收发信号端口连接,通过串口调试助手即可实现串口的自发自收功能。
接线如下图:思考:异步串行通信接口的收/发双方是怎样建立起通信的?答:异步串行通信的收发双方进行通信,在硬件与软件方面都有要求。
①在硬件方面需要两条线,分别从一方的发送端口到另一方的接收端口,从而实现“异步”;②需要一个通信协议,确保通信正确;③在这个实验中由于是自发自收,因此收发两方均为PC机,所以两条线其实是同一条线,而且由于是自发自收所以信号格式也是统一的,因此可以实现自发自收功能。
2.查询方式控制单片机通过板载USB转串口与PC机实现串行通信本实验通过编程实现单片机和PC机之间的通信,信号格式为波特率9600bps,无校验,8位数据,先低后高,1个停止位,字符串以@结尾,单片机将接收到的字符保存在RAM 中,收到@字符之后再将所储存的字符发给PC机。
连线方式如下图:实验程序如下:#include "io430.h"unsigned char string[];int main( void ){// Stop watchdog timer to prevent time out resetWDTCTL = WDTPW + WDTHOLD;void USCIA0_int(){UCA0CTL1|=UCSWRST; //swrst=1;//置P1.1、P1.2为USCI_A0的收发引脚P1SEL|=BIT1+BIT2;P1SEL2|=BIT1+BIT2;//时钟SMCLK选择为1.0MHzif (CALBC1_1MHz!=0xff){BCSCTL1=CALBC1_1MHZ;DCOCTL=CALDCO_1MHZ;}//设置控制寄存器UCA0CTL1|=UCSSEL_2+UCRXEIE;//设置波特率寄存器,采用低频波特率方式UCA0BR1=0;UCA0BR0=104;UCA0MCTL=UCBRS_1;UCA0CTL1&=~UCSWRST; //swrst=0}While(1){unsigned int j;for (j=0;string[j]!='@';j++){while((IFG2&UCA0RXIFG)==0);string[j]=UCA0RXBUF;}unsigned i=j;for (j=0;j!=i+1;j++){while((IFG2&UCA0TXIFG)==0);UCA0TXBUF=string[j];}}}思考:如果在两个单片机之间进行串行通信,如何设计连线和编程?答:a.编程:其中一个单片机可以继续采用本实验中所用的程序,另一个单片机则编程输出一串以@结尾的字符,之后进入接收状态,初始化及寄存器的设置部分的程序不变;b.连线:将一个单片机的P1.1、P1.2接口分别与另一个的P1.2、P1.1接口连接,控制两个单片机同时运行程序即可完成两个单片机之间的通信。
串行通信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串行通信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串行通信系统,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掌握串行通信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1. Arduino开发板B数据线3.跳线若干4.电脑三、实验原理串行通信是一种通过连续的、位的形式传输数据的通信方式。
在串行通信中,数据通过一个数据线一位一位地传输,与并行通信相比,串行通信的线路数量较少,适用于数据传输距离较远的场景。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Arduino开发板作为串行通信的发送和接收端,通过USB数据线连接电脑与Arduino开发板进行数据交互。
四、实验步骤1. 连接电路:将Arduino开发板通过USB数据线连接至电脑,确保连接稳定。
2. 编写Arduino代码:使用Arduino IDE软件编写Arduino代码,实现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功能。
代码示例://发送端void setuSerial.begin(9600); //设置串行通信波特率为9600void looString message = "Hello World!"; //待发送的消息Serial.println(message); //通过串行通信发送消息delay(2000); //延迟2秒//接收端void setuSerial.begin(9600); //设置串行通信波特率为9600void looif (Serial.available() { //如果串行通信接收到数据String message = Serial.readString(; //读取接收到的数据Serial.println("Received: " + message); //打印接收到的数据}3. 上传代码:将编写好的代码上传至Arduino开发板,使其开始工作。
4. 打开串行监视器:在Arduino IDE中点击“工具”菜单并选择“串行监视器”(或使用快捷键Ctrl+Shift+M)打开串行监视器。
串行口实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串行口实验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串行口通信原理;2. 熟悉使用串行口进行数据通信;3. 学习使用串行口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1. 串行口连线2. 上位机软件(如串口调试助手)3. PCB板三、实验原理:串行口通信是一种通过传送位来传送数据的通信方式。
通过串行口,计算机可以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交换。
串行通信需要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通过一条传输线连通,在一定的波特率下,发送方将数据转换为一系列位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将接收到的位转换为相应的数据。
四、实验步骤:1. 将串行口连线正确连接好,一端连接到计算机的串行口,另一端连接到实验设备;2. 打开上位机软件,配置串行口参数,如波特率、数据位等;3. 在上位机软件中发送数据,观察实验设备上接收到的数据;4. 在实验设备中发送数据,观察上位机软件接收到的数据。
五、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尝试了不同的波特率和数据位设置,并记录了每次的实验数据接收情况。
以下是其中一次实验的数据记录:- 实验参数:波特率9600bps,数据位8位,无校验位,停止位1位;- 发送数据:0x55;- 接收到的数据:0x55。
六、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发送的数据0x55成功被接收到,说明串行口通信正常工作。
这说明我们正确配置了串行口参数,并且发送和接收的数据没有出现错误。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串行口通信的原理,学会了如何使用串行口进行数据通信。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成功地发送和接收了数据。
在实际应用中,串行口通信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计算机与外设的连接、嵌入式系统的开发等。
掌握串行口通信技术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八、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串行口通信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数据丢失、传输错误等。
我们可以进一步学习调试和排查这些问题,并学习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