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先生及《赵元任全集》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4
从数学转到语言学的赵元任现在不像从前,怎见得将来总像现在。
——赵元任 1926年肚子不痛的人,不记得有个肚子。
国民爱国的国里,不常有爱国运动。
——赵元任 1926年要作哲学家,须念不是哲学的书。
——赵元任 1926年有钱未必有学,可是无钱更求不到学。
物质文明高,精神文明未必高;可是物质文明很低,精神文明也高不到哪儿去。
——赵元任 1926年赵元任(1892—1982)是国际著名的语言学家。
一些人尊称他是“中国语言学之父”,他曾当过“全美语言学会”的会长。
晚年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语言教授,他是中国近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最初是学数学,以后搞哲学,物理,兴趣天文学,摄影,地质学,心理学,他对音乐,戏剧也有研究。
是个多材多艺的人。
他住在美国四十多年,晚年回中国看望,对他的学生和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教授表示有回国定居的打算,清华大学也作了一些安排,可惜壮志未酬,他在1982年2月24日去世,享年89岁。
他在留学美国时,写了《中西星名考》、《永流电》、《永动机》、《海皇星的发现》、《催眠术解惑》、《生物界物质与能力代谢之比较》的论文。
以后在国内也作《劳动歌》、《织布谣》等富有生活气息的歌。
他活到89岁,一生任教63年,真是可敬的教育工作者。
名门之后赵元任是江苏武进人,生于天津。
他的一个祖先是中国的名史学家赵翼。
他13岁父母双亡,他便去苏州,依姨母为生。
一年后回常州读书,以后进入南京高等师范。
1901年考到清华大学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去美国之前,想学电机工程,后来受了胡敦复的影响,兴趣转向“纯粹科学”。
他到康奈尔大学读书时,是以数学和物理为主。
他曾说:“算学就是算学,并无所谓中西,断不能拿珠算,天元什么跟微积、函数等等对待,只有一个算学,不过西洋人进步得快一点,他们是世界上暂时的算学先生,咱们是他们的暂时的算学学生。
……要是中国出了算学家,他是中国人算学家,并不是‘中国算学’的专家。
”在1914年,赵元任为了想“科学救国”和杨铨、任鸿隽组织了“科学社”,宗旨是“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
【幸福】赵元任夫妇五十年金婚时,夫人扬步伟写了一首小诗相赠:“吵吵争争五十年,人人反说好姻缘,元任欠我今生业,颠倒姻缘再团圆。
”赵元任即兴回赠:“阴阳颠倒又团圆,犹似当年蜜蜜甜,男女平权新世纪,同偕造福为人间。
”在小诗后面,赵元任还风趣地签上了女字旁的名字:“妧姙”。
《教我如何不想她》流行时,赵元任串门,邻家女特来拜访,见面后有些失望。
赵元任戏作诗一首:教我如何不想他,请进门来喝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赵元任(1892~1982)当年赵元任无论到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用当地方言和当地人交流,以至于绝少有当地人在与他交流时发现破绽,往往话一出口,即成为了老乡。
此外由于他精通英、德、法、日、俄、希腊、拉丁等多门外语,甚至精通这些语言的各地方方言、土语,因此赵元任获得一个绰号-------“赵八哥”。
这位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的奇才,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
研究者称,赵先生掌握语言的能力非常惊人,因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调系统,总结出一种方言乃至一种外语的规律。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需要找一个翻译,蒋百里、蔡元培、丁文江等人一致推荐赵元任担任罗素的翻译。
于是赵元任随罗素在全国巡回讲学了一年。
当时罗素到中国时还带了其女友勃拉克,因此每次应酬赵元任不仅要为罗素和勃拉克进行翻译,还要翻译中国人的发言,他不仅将罗素的演讲内容完整地翻出来,就连罗素说的笑话、俚语,也翻译得毫不走样,罗素先生极为满意。
罗素不愧为一代大家,他的演讲涉及生理学、伦理学、数学、逻辑、物理、教育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而赵元任则应裕自如,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用当地语言来为听众翻译。
罗素在杭州演讲时,赵以杭州方言翻译;在一行人去长沙的途中,他向湖南人学会了长沙话,等到了长沙,他又能用长沙话进行翻译了,以至于许多听众误认为赵元任是长沙当地人。
在清华大学任教时,赵元任曾当众表演过方言旅行,他模拟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由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再从两广到江西、福建,进入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
赵元任总结引言赵元任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数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同时也致力于数学教育的改革与推广。
本文将对赵元任的生平和成就进行总结,以展示他在数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生平简介赵元任于1892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淮安市,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国画家。
赵元任自小聪明好学,对数学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
在求学期间,他先后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和北京清华学校,主修数学专业,并于1917年获得了清华学校的学士学位。
赵元任在留学美国之前,曾在北京大学担任过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他于1922年获得了罗斯福基金会的奖学金,赴美留学。
在美国,赵元任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并于1926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之后,他继续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并成为该校的助理教授。
赵元任于1930年回到中国,担任了北平大学的数学教授,并积极参与了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与推广。
在他的努力下,北平大学的数学系逐渐发展壮大,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数学研究与成就赵元任在数学领域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代数数论、几何学和拓扑学等多个方向。
他的研究工作主要关注于数论方面,特别是代数数论。
他在代数数论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被誉为中国代数数论的奠基人。
赵元任在数学研究中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一个零点定理”。
这个定理被广泛应用于代数数论的研究中,为后来数学家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此外,他还在代数几何学和代数拓扑学方面做出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
赵元任的数学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论文在国际权威数学期刊上发表,并受到同行学者的高度赞赏。
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数学事业树立了榜样,也激励了一大批年轻的数学爱好者。
数学教育改革与推广除了在数学研究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赵元任还致力于数学教育的改革与推广。
他深知数学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数学是培养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工具。
赵元任在中国提出了许多数学教育的创新理念和方法,通过他的努力,数学教育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中国语言学界的璀璨明珠赵元任赵元任先生,江苏常州人,生于1892年,卒于1982年,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创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
由于其自身出色的语言天赋,他熟练掌握了多国外语及中国各地近33种的地方方言,为我国的方言研究做出巨大贡献,其代表作品有《现代吴语的研究》《湖北方言调查报告》等等。
先生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上的贡献也是犹如明珠一般璀璨,让人见识过一次就无法忘怀。
赵元任先生是一个文理双全的全才,其最开始是在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学习数学,选修物理和音乐,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赴康奈尔大学物理系任教,后选择回国在清华大学教授物理、数学和心理学的课程,之后又在多处学习,并于1947年之后父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和语言学。
赵元任先生多方面涉猎,且在各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但他最终选择了语言学,并持续在语言学上进行了长达六十多年的研究,为我国的语言学发展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点了一盏明灯。
在美国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时期,赵元任先生显示出了他先进独特的语言观,他认为:“语言是人跟人互通信息,用发音器官发出来的,成系统的行为方式。
”这已经充分显现了赵元任先生对于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沟通和交际这一理解。
基于他这一语言观,先生总结了两条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其一是要遵循发音、语法和词汇的顺序教学,其二是要想法子让学习者跟语言本身接触。
也正是因为如此,听说能力的培养在赵元任先生的教育中占有绝对的优先地位。
而其语言教学的成功也体现在他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他班级分为大班小班,大班由其自己负责授课,小班由各助教负责,先生负责指导。
同样贯彻其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他一天只给大班讲课一小时,剩余时间都让学生练习听力,对于语言接触,沉浸在语言之中。
这样的模式持续一个月后,虽不说每个人都学得很好,但在听说这样的交流上进步却非常显著。
“听说先行,读写跟上”也是我们现如今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种所贯彻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
赵元任:多好玩儿的语言赵元任(1892—1982),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
中国语言科学创始人,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
他有“录音机”的耳朵和说语言的能力,会说33种汉语方言,通晓英、法、俄、德、日、西班牙、希腊等多国语言。
1918年留学美国,在康奈尔大学1主修数学、物理,后又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1年再入哈佛大学研习语音学。
1925年6月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2导师。
主要著作有《国语新诗韵》、《中国语字典》、《粤语入门》、《中国语语法之研究》《中国话的文法》、《中国话的读物》、《通字方案》等,发明五度标音法。
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中最年轻的一位赵元任,他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为他是在那儿土生土长的人。
英国哲学家罗素3来华巡回讲演,赵元任当翻译。
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
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学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
讲演结束后,竟有人跑来和他攀老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赵元任到法国参加会议。
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后来,他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
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赵元任曾经用口技“表演过全国旅行”: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4,由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再从两广绕江西、福建到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
这趟“旅行”,“走”遍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便用当地方言土话,介绍名胜古迹和土货特产,结果赵元任一口气说了近一个小时。
曾经有人问胡适:“在先生这一辈的人中,先生恐怕是最聪明,天才最高的了吧?”胡适立刻回答说:“不然!赵元任先生就比我聪明!”留学美国,学数学、物理、音乐和哲学,一生教书、作曲、录制唱片,最高的成就却在语言学上,被尊称为汉语言学之父,却对女儿说研究语言学只是因为“好玩儿”,连做学问都是如此,难怪胡适说他“生性滑稽”,这样的赵元任究竟是何许人也?赵元任于1892年11月3日,生于天津一个书香官宦之家。
赵元任名词解释赵元任,字孟渊,山东省利津县爱阳乡赵家巷人,中国著名社会地理学家、教育家、民族学家、地方政治学家和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
他以其扎实的学术研究和出色的教育管理成就而闻名于世。
赵元任对社会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通过对中国社会地理学史的研究,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社会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并提出了中国社会地理学的两大学派——地方政治学派和地方社会学派。
他将地方政治学视为社会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强调地点、地域和地域社会的重要性,对中国以地方政治为核心的地理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析。
同时,他倡导了地方社会学派的发展,关注社会地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和社会地理空间的变化规律,推动了中国社会地理学学科的发展。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赵元任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审美教育”的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并将其纳入到教育的体系中。
他还主张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校长任期内,致力于教育改革和提高师资素质,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赵元任还是一位杰出的民族学家,在中国民族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他从民族社会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关注不同民族的地理分布、传统习俗和文化特点,研究不同民族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
他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提出了“精神生态学”的概念,强调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作用,推动了中国民族学理论的发展。
综上所述,赵元任是一位对社会地理学、教育学和民族学都有重要贡献的学者。
他在学术研究、教育管理和学科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国的学术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赵元任先生语法著作
赵元任先生是一位语法学家和语文教育专家,他对中文语法问题
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撰写了许多专著。
他所著的语法书籍包括《中文语
法入门》、《中文语法进阶》和《中文语法高级》三本互为补充的教材。
《中文语法入门》是一本适合初学者的教材,它通俗易理,注重
实用性。
书中从句子的基本语法结构入手,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名词、
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基本用法和句子成分关系。
书中示例丰富,
配有详细讲解,方便学生理解和应用。
《中文语法进阶》是《中文语法入门》的延伸和升级版。
它适合
那些已掌握基本语法知识的学生,想进一步提高语法运用水平的人士。
书中主要从上下文语境出发,详细分析了动词短语、句子衔接成分、
语气和语态等较高阶的语法问题。
书中还包括了丰富的例句和语法练习,方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中文语法高级》是一本更加专业和深入的语法参考书。
它适合
语文学科研究生、专业教师和对中文语法有较深了解和兴趣的读者。
书中涵盖了复杂句的结构与用法、主谓一致、动词时态与语气的综合
应用等高级语法问题。
书中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学理论和实例分析,使
读者对中文语法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总之,赵元任先生的语法著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文语法的基本
原则和运用技巧,对提高读者的语文水平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赵元任生平赵元任,祖籍江苏常州府阳湖县(现并入武进县),1892年出生于天津,曾用名宜重,后即废去,一直名号一致,亦未曾用过笔名,在国外发表论著则用R.R.Chao。
1910年7月,清廷游美学务处在北京招考第二名被录取(这次招考共取正榜70名)。
这批学子于同年8月赴美。
赵元任入康奈尔学习数学。
1914年获学士学位,再入该校哲学院研究一年,1915年考入哈佛大学,1918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
1919年,28岁的赵元任被聘为康奈尔大学物理讲师,越年,作为清华学校“史前期”的优秀生,赵元任应聘回校任物理、数学和心理学讲师。
1921年,再赴美任哈佛大学哲学讲师。
1925年,清华学校增办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33岁的赵元任被聘为国学研究院导师兼哲学系教授,并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被自然竖为研究院的“四大导师”。
1929年,清华国学院结束,赵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
1931年清华留美监督梅贻琦回国接任清华大学校长,赵元任受命接替该职,经一年,再回国。
赵元任最后一次出国是在1938年,以后便定居美国,入美籍。
从1939年起,历任美国耶鲁大学访问教授(1939-1941)、美国哈佛燕京社《汉英大辞典》编辑(1941-1946)、美国海外语言特训班中文主任(1943-1944)、美国密执安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1946-1947)。
从1947年起,专任美国加州大学教授,1965年退休,任该校离职教授至逝世。
1981年回国探视,北京大学又授予他名誉教授称号。
这样,他一生任教职63年,这在中外教育史上,实属罕见。
赵元任具有非凡的语言方面的天赋。
据说,他的耳朵可以辨别各种语言。
在一星期以内,他就可以学会一种语言,能听,能说,而且说得很好。
1920年,哲学家罗素(英)来清华参观讲学,赵元任任翻译,并陪同罗素周游全国和地,每到一个地方,他就用当地的方言翻译。
亲友们都鼓励他向语言方面深造,于是他于年底辞去清华教席,准备到国外去专攻语言学(那时,语言学在中国尚属空白)。
赵元任赵元任(1892-1982),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
1910年为游美学务处第2批留学生,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1914年获理学士学位。
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19年任康奈尔大学物理讲师。
1920年回国任清华学校心理学及物理教授。
1921年再入哈佛大学研习语音学,继而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中文系教授。
1925年6月应聘到清华国学院任导师,指导范围为“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等。
1929年6月底国学研究院结束后,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
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
1892年11月3日生于天津。
父亲衡年中过举人,善吹笛。
母亲冯莱荪善诗词及昆曲。
1900年赵元任回到老家常州青果巷,在家塾二中读书。
早年所受民族文化熏陶,对他一生事业有着深刻的影响。
赵元任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言一学就会。
十四岁进常州溪山小学。
19O7年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成绩优异,英语、德语都学得很好,深得美籍英语教师嘉化(D。
J.Carve)的喜爱。
嘉化常邀赵元任去他家中作客。
嘉化夫人善于弹钢琴和唱歌,赵元任跟嘉化夫人学唱过《可爱的家庭》(Home,Sweet Home)和《离别歌》(AuldLang Syne,亦译《天长地久》)等歌曲,是为他接受西方音乐之始。
1909年赵元任考取了留学美国的官费生,在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音乐。
向姜斯东(E。
Johnstone)学习作曲,向夸尔斯(J.T。
Quarles)学习钢琴与和声,向席佛曼(S.P.Siwerman)学习钢琴,还上过多年的声乐课。
1914年获数学学士学位。
在该校哲学院研究一年后,1915年人哈佛大学主修哲学并继续选修音乐,在哈佛期间的音乐教授有希尔(E,B.Hill)和斯帕尔丁(W。
R。
Spaulding)。
19l8年在哈佛获哲学博士学位。
赵元任(1892~1982)中国语言学家、作曲家。
字宜仲,江苏武进(今常州)人。
1892年11月3日生于天津,1982年2月24日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逝世。
幼时就读于家塾。
1907~1910年在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学习。
1910年秋,考取清华学校公费生留学美国。
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近10年,获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0年回国,在清华学校任教。
1921~192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教哲学汉语。
1924年去欧洲游历、进修。
1925年回清华学校任国学研究院教授,讲授音韵学。
1929年后,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
1938年再次应邀赴美国讲学,从此留居美国,先后任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校教授;曾获文学法学、人文学等博士学位;担任过美国语言学会会长、美国东方学会会长。
1959年曾到台湾大学讲学。
1973年、1981年,两次回祖国大陆探亲访问。
赵元任学识渊博,艺术造诣很深。
他从小受到民族音乐的薰陶,少年时学习钢琴,在美国留学时曾选修作曲和声乐,并广泛涉猎西欧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
他在从事语言学研究过程中,曾到中国各地调查方言,接融了不少民歌、民谣等民间音乐,对中国社会下层生活也有所了解。
他在美国留学阶段,即开始从事音乐创作,1915年即发表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
“五四”运动以后。
他陆续谱写了约100多首作品。
其中曾发表过的歌曲40多首、大型合唱曲1首、钢琴小品若干首,分别刊载于《新诗歌集》(1928)、《儿童节歌曲集》(1934)、《晓庄歌曲集》(1936)、《民众教育歌曲》(1939)、《行知歌曲集》和《赵元任歌曲集》(1981),有的散见于报刊。
他的不少作品具有鲜明的爱国思想与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勇于创新。
如歌曲《卖布谣》《劳动歌》《教我如何不想他》《上山》《听雨》《呜呼三月一十八》《也是微云》《西洋镜歌》《老天爷》以及合唱曲《海韵》等,流传至今,成为音乐院校的教材及音乐会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赵元任简介赵元任,江苏常州人,1892年11月3日生,系清代著名文史大家赵翼七世孙。
1910年8月赴美留学,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和物理。
1914年以全校总分第一的成绩毕业。
1916年又在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科学史,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赵元任又与康乃尔大学的十多位中国留学生一起创办了“中国科学社”。
并对中国语言进行了研究,与留学美国的胡适一起写出了以“中国语言问题”为题的一组文章,对中国语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1920年8月,赵元任应清华学校的聘请回到祖国。
1925年6 月,就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同被誉为清华“四大导师”。
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赵元任受聘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主任,是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1938年8 月赴美定居,先后任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1945年当选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60年当选美国东方学会会长。
1982年2月24日,赵元任先生在美国逝世,享年90 岁。
赵元任早年致力于统一和推广国语(即普通话)的工作,他编写的《新国语留声片课本》,对当时推行国语标准音(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起了很大作用。
他还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对中国方言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大量的调查报告。
他在方言学、语言学、音韵学、语法学、语言理论诸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创立和研究奠定了基础,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
赵元任既是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也是著名的音乐作曲家、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翻译家和作家,曾荣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80年最后一次回国,北京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的称号。
(常州市语言学会秦舒凌)。
赵元任,字子实,号春在,陕西西安人。
生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卒于咸丰六年(1856年),享年七十七岁。
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以其精湛的文学造诣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而著称于世。
一、早年经历赵元任自幼酷爱文学,聪慧好学,先后师从孙佺《资治通鉴》、王献唐《文选》等古籍,勤加诵习,广泛涉猎典籍,使其文学造诣日臻精深。
后又游学京师,师事梅堰先生,深受启迪。
二、文学成就1.散文成就他的散文宛转清丽,声情并茂,骨气英发,自有一种浑然天成的风韵。
其代表作《孤石》以孤石为喻,揭示了一个人在困境中奋发向前的精神,深受读者喜爱。
2.古文修养他的文言文修养非常深厚,可以说是当时最好背的文言文没有之一。
他善于用古文表达思想,深得古人之道。
3.文学思想在文学思想方面,他主张文以载道,主张文章要有思想、有内涵,不能只求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想象。
他主张文学要有感情,在感情表达上要坚持真实、自然、质朴、深沉。
三、学术影响赵元任的散文作品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人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他的文学思想、文学风格、古文修养等方面都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赵元任是一位文学造诣深厚的杰出文学家,其为人正直,品德高尚,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对于我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他的散文作品,语言朴实高古,富有真情实感,对后人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赵元任,可谓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其精湛的文学造诣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永远闪耀在我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
五、文学传承赵元任在晚年曾担任过学校的教师,传授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文学理念,对学生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身作则,潜心修炼文学技艺,严守文学规范,深得学生尊敬和爱戴。
通过他的倾囊相授,不少学生继承了他的文学思想,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家,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文学批评赵元任在文学批评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赵元任先生及《赵元任全集》简介
赵元任(1892-1982),祖籍江苏常州,是举世公认的语言学大师,同时也是天才的作曲家,卓越的翻译家,科学普及工作的先行者和业余的摄影家。
《赵元任全集》力图通过迄今为止所能搜集到的所有作品,全方位反映赵元任的学术成果以及他的人文精神。
全集依类成卷,共计20卷,附载若干张光盘。
前10卷基本囊括他的语言学、方言学著作(中、英)及译作;后10卷分别收录他的音乐著作、文学译作、科学作品、自传、书信、日记和音像制品等。
【以上为《全集》作者简介】
人物简介
赵元任(1892-1982)字宣仲,江苏武进人,生于天津。
1910年为游美学务处第2批留学生,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1914年获理学士学位。
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19年任康奈尔大学物理讲师。
1920年回国任清华学校心理学及物理教授。
1921年再入哈佛大学研习语音学,继而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中文系教授。
1925年6月应聘到清华国学院任导师,指导范围为“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等。
1929年6月底国学研究院结束后,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
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
[1]
生平经历
1892年11月3日生于天津。
父亲衡年中过举人,善吹笛。
母亲冯莱荪善
诗词及昆曲。
19O0年赵元任回到老家常州青果巷,在家塾二中读书。
早年所受民族文化熏陶,对他一生事业有着深刻的影响。
赵元任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言一学就会。
十四岁进常州溪山小学。
1907年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成绩优异,英语、德语都学得很好,深得美籍英语教师嘉化(D。
J.Carve)的喜爱。
嘉化常邀赵元任去他家中作客。
嘉化夫人善于弹钢琴和唱歌,赵元任跟嘉化夫人学唱过《可爱的家庭》(Home,SWeet Home)和《离别歌》(AuldLang Syne,亦译《天长地久》)等歌曲,是为他接受西方音乐之始。
1909年赵元任考取了留学美国的官费生,在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音乐。
向姜斯东(E。
Johnstone)学习作曲,向夸尔斯(J.T。
Quarles)学习钢琴与和声,向席佛曼(S.P.Siwerman)学习钢琴,还上过多年的声乐课。
1914年获数学学士学位。
在该校哲学院研究一年后,1915年人哈佛大学主修哲学并继续选修音乐,在哈佛期间的音乐教授有希尔(E,B.Hill)和斯帕尔丁(W。
R。
Spaulding)。
19l8年在哈佛获哲学博士学位。
又在芝加哥和加州大学作过一年研究生。
1919年回康乃尔大学物理系任教一年。
1920年赵元任回国担任清华学校的物理、数学和心理学课程,同年冬曾为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B。
Russell)来华讲学担任翻译。
在清华期间,赵元任与杨步伟结婚。
1921年赵元任夫妇到了美国,赵元任在哈佛大学任哲学和中文讲师并研究语言学。
1925年赵元任回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等课程。
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
1928年作为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进行了大量的语言田野调查和民间音乐采风工作。
1938至1939年教学于夏威夷大学,在那里开设过中国音乐课程。
1938至1941年,教学于耶鲁大学。
之后五年,又回哈佛任教并参加哈佛、燕京字典的编辑工作。
其间加入了美国国籍。
1946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拍电报请赵元任出任南京中央大学校长。
赵元任回电:“干不了。
谢谢!”
从1947年到1962年退休为止,赵元任在伯克莱加州大学教授中国语文和语言学,退休后仍担任加州大学离职教授。
1945年赵元任当选为美国语言学学会主席。
1952年荣任阿加细(Aggasiz)基金会东方语和语文学教授。
1959年曾到台湾大学讲学。
1960年又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主席。
1973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刚起步,赵元任夫妇就偕外孙女昭波和女婿迈克回国探亲。
5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还跟赵元任谈到文字改革和赵元任致力研究的《通字方案》。
在座的还有郭沫若、刘西尧、吴有训、竺可桢、黎锦熙等惹友。
1981年,丧妻不久的赵元任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之邀,偕长女赵如兰、女婿卞学磺、四女赵小中再次回国探亲,受到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的热情接见,并接受了北京大学授予的名誉教授称号。
1982年2月24日赵元任逝世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
加州大学为他设立了赵元任基金会,4月4日隆重举行了赵元任逝世纪念会。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有《国语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广西瑶歌记音》、《粤语入门》(英文版)、《中国社会与语言各方面》(英文版)、《中国话的文法》、《中国话的读物》、《语言问题》、《通字方案》,出版有《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等。
赵元任出版的歌集有《新诗歌集》、(1928)、《儿童节歌曲集》(1934)、《晓庄歌曲》(1936)、《民众教育歌曲集》(1939)、《行知歌曲集》和《赵元任歌曲集》(1981)。
1987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提议并推动下,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五线谱版的《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由其长女、美国哈佛大学
教授赵如兰编辑),收有歌曲八十三首、编配合唱歌曲二十四首、编配民歌十九首、器乐小品六首,总计一直三十二首作品。
【以上为“好搜百科”资料】季羡林在《赵元任全集》总序说:……“我虽也出身清华;但是,予生也晚,没能赶得上国学研究院时期;又因行当不同,终于缘悭一面,毕生没能见过元任先生,没有受过他的教诲,只留下高山仰止之情,至老未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