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比例的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20
六年级上4.1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一篇:六年级上4.1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第 1 节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知识梳理】1.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比的各部分名称。
(1)比号:“:”叫做比号,读作:“比”。
(2)比的前项和后项: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3)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比和比值的关系:联系:比和比值都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如既可以表示2:3,又可以表示2:3的比值。
区别: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比值是一个具体的数,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或整数。
温馨提示:当比的后项为1时,1不能省略不写。
如2:1不能写成2,写成2就是2:1的比值。
4.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1)联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除法中的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分数值、除法中的商。
(2)区别: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5.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6.化简比: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整数比的化简方法: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分数比的化简方法: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先转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也可以利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
(3)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先用恰当的方法转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
【诊断自测】 1.填空。
(1)甲是乙的,甲和乙的比是(),乙和甲的比是()。
(2)5÷8=():()=32()()(3)比的后项不能为()。
(4)把:1.125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比值是()。
(5)把25克糖放入100克水中,糖和糖水的质量比为()。
2.求比值。
31: 54341.2:3.6 50m:30m 1.5t:240kg 12:1 153.求下列各比中的未知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人教新课标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1. 比例的定义: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3. 比例的化简:通过交叉相乘的方法,将比例化简为最简比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例化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难点是比例的化简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小明有20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5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2. 讲解比例的意义: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引入比例的概念。
比例是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比如20:5,表示小明有20个苹果,要分给5个朋友,这就是比例。
3. 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比如20:5,两内项是20和5,两外项是5和4(因为20÷5=4),它们的乘积都是100,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4. 比例的化简:通过交叉相乘的方法,将比例化简为最简比例。
比如20:5,我们可以交叉相乘,得到20×4=5×5,两边同时除以5,得到最简比例4:1。
5. 例题讲解:比如一道题目,甲、乙两地相距12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向乙地行驶,问几小时后汽车到达乙地?我们可以设汽车行驶x小时后到达乙地,那么比例就是120:60=x:1,通过比例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60x=120,解得x=2,所以汽车2小时后到达乙地。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己做一些类似的题目,巩固比例的理解和运用。
六、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例: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比例的化简:交叉相乘,化简为最简比例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甲、乙两地相距80千米,一辆自行车从甲地出发,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向乙地行驶,问几小时后自行车到达乙地?答案:自行车4小时后到达乙地。
4.1《比的意义》(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为您呈现一份关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 4.1节《比的意义》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教材第101页的例题以及练习题。
主要内容包括比的定义、比号、前项、后项以及比值的概念。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并能够正确书写比。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够正确书写比。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的各部分名称的理解与记忆,比值的计算。
2. 教学重点:比的定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值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日常生活中比较身高、体重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比较的方式。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翻到课本第101页,自主阅读比的定义和各部分名称。
3. 课堂讲解:a. 讲解比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b. 讲解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号、前项、后项、比值。
c. 示范书写比,强调比号、前项、后项的顺序。
4. 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第101页的练习题,巩固比的概念。
7. 课后作业:课本第102页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比的定义2. 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号、前项、后项、比值3. 比的书写方法:比号、前项、后项的顺序七、作业设计1. 题目:完成课本第102页的练习题。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和书写方法。
在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课后作业进行拓展延伸。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能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思考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 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自主探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 实践教学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比例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比例的相关知识,如比例的定义、比例的表示方法等。
2. 提问:什么是比例?比例有什么特点?二、探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的比例现象,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3. 教师总结并板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三、讲解例题(10分钟)1.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3. 教师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强调比例基本性质的运用。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强调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 观察生活中的比例现象,尝试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思考和小组合作,使学生理解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1《比的意义》(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下面我将根据《比的意义》这一课题,为您展示一份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六章第四节《比的意义》的相关概念和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运动会场景为背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运动员的速度比较。
2. 概念讲解: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讲解比的基本性质。
3. 例题讲解: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例题,讲解比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的意义:1. 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
2.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比的计算方法:1. 求比值: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
2. 化简比: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使其成为最简比。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比的后项为0时,比无意义。
(2)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2,比值不变。
2. 答案:(1)错误。
比的后项为0时,比无意义。
(2)正确。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2,比值不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较好,但在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比的意义教学内容:西师大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5页的例1。
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地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和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师: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了?(出示课件)你了解柯南吗?(让生说一说)师:柯南他很聪明、很细心,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问题。
他虽才是一名高中生,却侦破了好多案子,成为了名侦探。
智勇双全的名侦探柯南刚刚侦破了一起案件,线索就只有这样一个小小的脚印。
(出示课件)想知道柯南是怎样破案的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就知道谜底了。
二、新授。
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出示课件)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分)姓名从家到学校的路程(米)张丽240 5李兰200 4从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提问后,教室进行整理,出示问题,请同学们列出算式。
)5①张丽用的时间是李兰的几倍? 5÷4=44②李兰用的时间是张丽的几分之几?4÷5=5③张丽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李兰从家到学校的几倍?240÷200=56④李兰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张丽从家到学校的几分之几?200÷240=65提问: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板书:a ÷b=ba(b ≠0))师: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有时我们也把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即两数之间相除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比。
第4单元比例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41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判断。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教师:教科书中的三幅情境图。
学生:常规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投影出示国旗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1)三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2)组织汇报。
2.小组交流: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二、探索新知1.引出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1)投影出示操场上国旗和教室里国旗的长和宽。
学生计算出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
板书:2.4:1.6=3/2 60:40=3/2(2)引出比例的意义。
教师: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并指出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板书:2.4:1.6=60:40)在这三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3)介绍比例的第二种表示方法。
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学生口答,教师板书)(4)完成教科书第40页“做一做”第1、2题。
①尝试完成。
②反馈说理。
2.认识比例,知道比例各项的名称。
(1)自学教科书第41页的第一段话,初步认识比例各项的名称。
(2)出示其中一个比例,指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3)同桌说说自己写的比例各项的名称。
(4)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外项和内项是否会改变?(5)思考: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自主思考,集体交流,了解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