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46.18 KB
- 文档页数:2
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作者:单玉珍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7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
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
结果:两组干预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同干预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肢体运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44—02脑卒中(Stroke)是一种急性起病,因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且这些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与受累脑血管的血供区域相一致。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其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的特点,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死因[1]。
脑卒中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3]。
本研究通过对36例脑卒中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并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病例组进行对比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72例作为观察对象。
全部病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且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
同时全部病例均能够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或造血等系统严重的原发病者。
将全部患者按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干预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3.57±7.26)岁;病程最短8日,最长31日,平均病程(18.5±4.6)日;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9例,脑出血7例;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2例,糖尿病史7例,高血脂史3例。
早期护理干预对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对我院收住的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分配法,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护理干预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的护理,两组前后采用fugl-meyer 评价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 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adl)。
结果:经30d 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adl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神内的常规药物治疗及一般的护理措施。
早期护理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即在患者发病24~48h后检测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检查不再有进展时,可以开始康复治疗[3]。
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2.1 心理护理干预由于脑中风患者长期卧床,易导致肢体功能障碍,脑组织局部损伤出现认知及语言表达障碍,这时患者往往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烦躁等心理障碍,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作为护理人员应给予心理干预,通过安慰、支持、帮助、暗示、听音乐等方法稳定患者的不良情绪,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卒中的相关知识及疾病的预后、康复计划等,让患者对治疗该疾病有信心,让患者及家属了解中风的病因,危险因素及护理常识,使患者出院前掌握防病治病知识,减少脑中风的再发率。
1.2.2 肢体功能恢复护理对于脑卒中患者要鼓励其早期活动,例如:坐位、下床、站立、行走等。
有研究表明[4]早期活动是脑卒中康复训练的重要部分,安全无害,有助于减少脑卒中后抑郁。
早期站立对于肺部感染的预防、避免发生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护理人员应鼓励并协助患者早期下床站立、活动,以促进自主神经恢复。
1.2.3 语言康复训练对于有严重语言障碍的患者,鼓励其从简单的语句练起,从简单的字、词、句练起,逐步复杂,循序渐进,反复活动舌头例如嚼口香糖,增强舌头的灵活,利用强的听觉刺激、语言刺激、感觉刺激等最大限度地促进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再建和恢复,嘱咐家属和陪护多与患者讲话,以便增其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