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油价下CTO-MTO、PDH和石脑油制烯烃成本竞争力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25.00 KB
- 文档页数:2
各烯烃工艺成本对比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原油市场便步入下行通道,且持续时间长达近六个月之久,6月以来,WTI累计下跌 61.37美元/桶或 57.2%;布伦特累计下跌 68.47 美元/桶或 59.5%,为2008年以来新低。
原油暴跌影响的不仅仅影响自身产业链,也顺带影响了与之相关的行业,特别是对于去年之前一直蓬勃发展的MTO/MTP产业更是如此。
四种工艺制烯烃成本对比煤制甲醇制油制PDH制2014-09-05 4478.95 8160.35 8914.22 8699.00 2014-10-06 4409.82 8314.60 8485.92 8510.49 2014-11-06 4475.89 7990.68 7495.06 7313.19 2014-12-05 4511.98 7975.25 6536.09 5800.13 2015-01-06 4475.89 6211.40 5215.22 5208.502015-02-06 4373.73 6096.49 5688.79 5917.81 煤到甲醇再到烯烃这三个环节中,产品增值最快的部分是在甲醇部分,因此甲醇制烯烃(MTO)的成本受到原料甲醇的影响较大,而相对来说,煤制烯烃(CTO)成本则相对稳定。
丙烷脱氢装置的烯烃成本则跟随从2014年6月份,甲醇制烯烃成本与石油蒸汽裂解成本对比尚有3000元/吨成本优势,而到2014年9月份,这一差距已经缩小至800元/吨以内,到10月份,差距被缩窄至200元以内;而到了11月份,这一状况则出现了逆转,蒸汽裂解装置成本快速降至7500元/吨,而这时甲醇制烯烃成本还在8000元/吨左右。
到了年底,这一状况被扩至最大,到12月,随着原油的快速回落,蒸汽裂解制烯烃的成本已经比甲醇制烯烃成本低1200-1400元/吨。
甲醇制烯烃的装置的优势不复存在,截至到2月6日,尽管原油价格有所回升,甲醇价格下跌,两者的差距缩窄至500元以内,但是甲醇制烯烃仍无任何优势,这也令众甲醇制烯烃企业举步维艰,不少尚未投产的企业则选择推迟建设延迟开工,以降低损失。
2017年三季度中国CTOMTO盈利性分析(下)截至2017年三季度,中国已建成28套CTO/MTO装置,总计产能达到1205万吨(山东地区未运行的MTP装置产能未计入)。
其中,完全外购或部分外购甲醇制烯烃项目共11套装置,总计产能500万吨。
亚化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三季度,7/8/9月华东地区甲醇均价分别为2458/2547/2821元/吨,9月中旬甲醇价格最高涨至2940元/吨。
在此原料甲醇价格下,亚化咨询估算,主流MTO装置单位烯烃成本约为7000-7500元/吨。
相比CTO大部分下游产品为PE和PP,MTO装置的下游产品更为丰富。
乙烯下游产品包括乙烯单体、PE、乙二醇、环氧乙烷、EVA 等,丙烯下游产品包括丙烯单体、聚丙烯、丙烯腈、丁辛醇等。
亚化咨询估算,三季度,沿海地区MTO装置乙烯下游吨产品利润为780元/吨,丙烯下游吨产品亏损200元/吨。
2017年三季度,中国鄂尔多斯地区原料煤均价500元/吨(含VAT),国际Brent原油均价52美元/桶,华东地区甲醇均价(含VAT)2608元/吨,丙烷进口价格3050元/吨(不含VAT)。
在此价格下,石脑油制烯烃和PDH的成本低于煤制烯烃和甲醇制烯烃的成本。
总体看,原料价格和开工率是影响CTO/MTO项目盈利性的关键因素。
主流CTO装置聚烯烃产品利润约1200-1800元/吨;而MTO 装置综合产品平均利润约300元/吨。
高负荷稳定运行的CTO装置维持较好的利润水平,而MTO装置受原料甲醇价格影响大,部分装置出现亏损,部分配置高附加值下游的装置仍然维持较好的利润水平。
由亚化咨询主办的2017中国煤制烯烃大会将于11月22-23日在贵阳召开。
会议将探讨中国煤制烯烃产能扩张和趋势分析;中国西部新建项目聚焦;亚洲与中国聚烯烃市场新格局;CTO工厂运营与技术进步;中国典型CTO项目盈利性分析;空分、煤气化、合成气净化最新技术;甲醇、MTO工艺与催化剂技术提升;环保问题等。
煤制MTO、MTP情况简介包头神华煤制烯烃项目的成功运行打破了基础原料乙烯和丙烯对石化行业的依赖,使得民营企业可以参与到传统的石化行业最重要的烯烃原料领域中。
从而出现了各地纷纷上项的现象(见附表)。
但作为一项新技术新产业,几乎无现成经验可借鉴,稳定运转需经较高的技术检验。
据资料介绍神华项目美国UOP公司公开发表的资料显示,当原料甲醇价格控制在180―200美元/吨时,采用MTO工艺制取的乙烯和丙烯成本与40―44美元/桶原油价格条件下石脑油裂解制烯烃的成本相当。
虽然前景看好,但受制于种种因素,短时间内煤制烯烃很难成为主流。
一是世界石油可采储量还可再用30—40年(据资料介绍,人类已消费了总可采储量的一半,我国可采储量还可再用10—20年),中东的烯烃价格特别便宜,只及国内市场的20%~30%,国内煤制烯烃产品竞争力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二是作为一个新的技术,我国SAPO分子筛催化剂尚不够成熟,煤制烯烃产物中微量含氧化合物对烯烃分离的影响还有待研究。
要实现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后才能判定成功。
而且煤制烯烃投资大,融资难,只有资金雄厚的大企业大财团才有能力投资。
三是其经济性。
数年前国内某工程公司曾作过分析,以甲醇为基准,当甲醇价格为1600元/t时,烯烃产品成本为5532元/t,以此推论,在当前物价基础上,聚烯烃的成本为6500元/t左右,还要考虑偿还贷款(60万t/a煤制烯烃MTO 项目投资为200亿元,以10年还贷本息计,每吨烯烃还本息为4400元。
而MTP 年产量不足50万t,投资与MTO相当,每吨烯烃还贷本息约为5300元),则聚烯烃产品成本已超过万元大关。
尽管煤基聚烯烃产品价比石油路线产品市场价10000~11000元/t略低,但可以明显看出,企业利润微薄。
四是煤制烯烃项目原料煤中75%以上的碳要转化为CO2排入大气,则60万t/a的煤制烯烃项目,每年排入大气中的CO2将超过550万t,由此带来的排放问题同样十分严峻。
技术与信息算,能够准确的求出大气细颗粒物PM2.5化学成分中的误差,借助最小二乘法为主的计算方式,求出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主要的污染源头以及其贡献率。
相比较于其他方式来说,正矩阵因子分析法能够促使标准偏差实现不断的优化。
3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解析的发展趋势3.1有机物示踪法在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没有重金属等无机物以及有机物,为此,通过有机物示踪解析有机碳及颗粒物的来源,而不仅仅是通过无机物来识别污染源、确定贡献率从而对大气细颗粒物PM2.5进行源解析时。
3.2单颗粒物源解析法在传统应用过程中,主要的解析方法就是各种模型的应用,收集大量的样品,然后将其看做为一个整体,开展源的解析操作。
基于传统源解析方式下,工作人员对隐藏的一些颗粒物的特征无法进行有效的检测,极大的降低了污染源的防治力度。
因此,为了更好对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进行全面的简析,相关研究专家提出了单颗粒物源解析方法。
所谓的单颗粒源解析方式,就是利用特征图谱,对大气污染物颗粒进行有效的模拟,基于高灵敏度和分辨力之上,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污染物的来源以及贡献。
总之,基于单颗粒物解析方式下,能够极大的保护样品,更好的检测到低浓度的污染物,从而促使人们能够对单个的颗粒物做出直观观察的同时,还能有利于对污染物成分进行详细的分析[2]。
3.3联用扩散模型和受体模型从当前大气污染情况来看,最为严重的就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问题,为此,社会各界提出了对该种污染物进行全面治理的要求,而结合受体模型与扩散模型相已经成为现在对大气细颗粒物PM2.5进行源解析研究的趋势之一。
所谓的扩散模型,简单来说,就是依靠污染物的数量以及排放量,为解决受体模型只能针对某一类污染物解析的问题,模拟每一个污染物在区域内的分布情况。
对于受体模型来说,能够全面的解决好扩散模型中遇到的困难,对污染源不需要提前进行分析,也不需要更多的理论作为依据。
低油价下我国石油装备出口分析及对策近年来,低油价对我国石油装备出口市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低油价导致全球石油行业下滑,许多石油企业减少了投资,从而减少了对石油装备的需求,这进一步导致了我国石油装备出口的下滑。
本文将分析低油价对我国石油装备出口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对策。
低油价对我国石油装备出口的价格竞争力造成了压力。
低油价导致全球石油装备市场的竞争加剧,许多国家纷纷降低了石油装备的价格以吸引客户。
我国石油装备出口价格不能降低,这给我国的石油装备出口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在面对低油价下我国石油装备出口下滑的挑战时,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
我们应加大对石油装备科研和创新的投入。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我国石油装备的质量和性能,增强其竞争力。
我们应加强与石油企业和国际石油经济组织的合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市场动向,及时调整我国石油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方向。
我们应积极拓展石油装备的使用领域。
低油价下,石油企业减少了对传统的石油勘探和生产设备的需求,但对新能源装备的需求却有所增加。
我们应将目光放在新能源装备的研发和生产上,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我国石油装备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我们应加强对石油装备出口市场的开拓和推广。
通过加强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我们应积极参与国际石油装备展览会和石油装备论坛等活动,扩大我国石油装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我们应加强对石油装备出口企业的支持和培训。
加大对企业的财务支持,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
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低油价对我国石油装备出口市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为了应对低油价下的挑战,我们应加大科研和创新的投入,拓展石油装备的使用领域,加强对市场的开拓和推广,以及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和培训。
只有这样,我国石油装备出口才能在低油价下保持稳定,并取得长期的发展。
低油价下我国石油装备出口分析及对策低油价对我国石油装备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低油价导致全球石油市场竞争加剧,各个石油生产国采取了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的措施,使得全球石油供应增加,石油装备需求减少。
低油价导致各国石油公司投资减少,对石油装备的需求也相应下降。
低油价下,许多国家能源政策的重心转向清洁能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这对我国石油装备的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一是优化产品结构和技术创新。
面对竞争加剧的全球市场,我国石油装备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通过研发高效节能的石油装备,满足市场需求。
加强与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攻克核心技术瓶颈。
二是加强国际合作,拓宽出口市场。
我国石油装备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性的石油装备展览、交流会等活动,加强品牌宣传和形象推广,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油气合作,开展项目合作,扩大出口市场。
三是注重售后服务和维修能力。
石油装备是高科技产品,对售后服务和维修能力要求较高。
我国石油装备企业应加强与海外客户的沟通,及时反馈和解决问题,提供高质量的售后服务和维修能力,提高客户满意度。
四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
作为我国政府推动的重大战略,石油装备企业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相关项目,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和贸易便利化措施,开拓沿线国家的石油装备市场。
五是加大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
低油价下,国内市场对石油装备的需求减少,但仍有一定的需求存在。
石油装备企业应加大在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与国内石油勘探和生产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面对低油价对我国石油装备出口的影响,石油装备企业应采取上述对策,优化产品结构,加强国际合作,注重售后服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开拓国内市场,以应对低油价下的市场竞争,提升我国石油装备出口的竞争力。
甲醇制烯烃技术工艺及对比分析摘要:丙烯和乙烯的生产能力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0%以上,为了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减少原油用量,以煤代替石油是一种选择。
煤制烯烃技术以煤炭为原料,气化成合成气制备甲醇,再经催化剂合成制烯烃工艺路线,经济优势明显。
MTP(甲醇制备丙烯技术)、MTO(甲醇制备丙烯和乙烯技术)可替代部分原油,降低我国对石油的依存度。
关键词:甲醇制烯烃;MTP;MTO;对比引言:甲醇制烯烃技术作为衔接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纽带,近年来发展迅速,产能增长迅速,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受石油价格的影响较大,需充分考虑投产成本,目前工业化技术中UOP/HydroMTO技术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DMTO 回炼技术,但需充分考虑乙烯、丙烯价格优势。
技术都推出了C41各自技术特点及优势1.1UOP公司的MTO工艺根据2000年UOP公司公开的MTO工艺的反应器设计专利。
其主要工艺流程为,甲醇或二甲醚等含氧化合物进入催化剂SAPO-34密相床层后,一部分转化为低碳烯烃,紧跟着在过渡段实现工艺气的完全转化。
产品气经过2个串联的旋风分离器以去除附带的催化剂。
UOP公司的MTO工艺反应压力为0.1~0.3MPa,温度为400~500℃,乙烯和丙烯的物质的量比可以在0.75~1.50之间调节,乙烯+丙烯选择性可达80%。
1.2美孚ExxonMobil工艺根据美国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公司公开的专利:含氧化合物制低碳烯烃(OxygenatetoOlefins,OTO)。
工艺流程为,工艺气甲醇从反应器底部进入,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工艺气进入分离区后,大部分催化剂在沉降器内因重力作用下沉降而得到去除,剩余的催化剂在旋风分离器内得到进一步回收。
ExxonMobil工艺甲醇转化率可达99%,乙烯+丙烯选择性可达80%。
1.3DMTO技术DMTO技术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发成功。
低油价下我国石油装备出口分析及对策随着全球石油市场供大于求,导致低油价已成为近年来的常态。
低油价对我国石油装备出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石油装备出口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石油装备出口现状分析低油价对我国石油装备出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低油价使得石油公司减少了对新项目的投资,导致石油装备市场需求减少。
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带动全球资本市场动荡,直接影响了国际贸易环境,使得我国石油装备出口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再有,低油价导致石油生产成本增加,石油公司在装备采购方面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对石油装备的价格有着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石油装备出口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产品需求疲软,市场竞争激烈,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凭借着技术和价格的优势,与我国石油装备企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市场环境复杂,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出口订单受到一定的波动,企业的出口业务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对策建议针对低油价下我国石油装备出口的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降低产品的成本,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可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2. 拓展多元化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市场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
企业应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拓展非洲、拉美等地区市场,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降低市场风险。
3. 加强企业自身管理,提高反应能力。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灵活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提高市场预判能力,降低市场风险。
4. 政府支持政策制定。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石油装备出口企业的财政支持、降低出口企业的税负、拓宽金融渠道等方式,支持我国石油装备出口企业。
5. 促进企业国际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
不同技术路线下的烯烃项目对比及前景判断一、概述乙烯和丙烯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其生产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石化工业的发达程度。
以乙烯和丙烯为原料,可生产聚乙烯、苯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环氧乙烷/乙二醇、醋酸乙烯、聚丙烯、苯酚丙酮、丙烯腈、丁辛醇、异丙醇、环氧丙烷和丙烯酸等多种石化产品。
随着衍生物需求的迅速增长,我国对乙烯和丙烯的需求也逐年俱增,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烯烃消费国。
由于受到原料供应、投资规模等原因的制约,我国乙烯、丙烯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当量消费自给率仅50-60%。
近几年,国内外乙烯和丙烯生产技术逐步走向多样化。
由于国内石脑油、轻烃和凝析油等传统烯烃生产原料的资源有限,烯烃原料路线多元化已成为我国石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国内外主要的丙烯生产工艺/原料路线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以石脑油、轻烃等裂解料为原料的传统蒸汽裂解制乙烯、丙烯(联产);②以原油/馏分油为原料的炼厂副产丙烯,炼厂催化裂化装置副产液化石油气中富含丙烯等不饱和烯烃,经气分装置可得到丙烯产品;③以甲醇为原料的甲醇制烯烃(MTO/MTP)装置生产,包括煤经甲醇制烯烃装置和外购甲醇制烯烃装置,其中MTO联产乙烯和丙烯,MTP 单产丙烯;④以丙烷为原料的丙烷脱氢(PDH)装置生产丙烯,丙烷一般来自天然气开采或炼厂副产;⑤其它,包括以石脑油为原料的先进催化裂解制烯烃(ACO)技术和以石蜡基原油的常压渣油为原料的重油催化热裂解(CPP)技术等,但处于示范阶段,应用范围和规模较小。
二、我国烯烃总体供需情况1.1 世界乙烯市场分析及预测2012年世界乙烯产能达14929万吨/年,其中东北亚地区3599万吨/年,北美3348万吨/年,西欧为2380万吨/年,中东为2816万吨/年,东南亚为998万吨/年。
2012年世界乙烯总产量12787万吨,开工率为85.7%。
世界乙烯生产主要分布在东北亚、北美、西欧和中东地区,2012年四个地区产量占世界总量82.2%,其中东北亚乙烯生产能力最大,占全球总能力的24.1%。
低油价下我国石油装备出口分析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波动,国际油价也出现了巨大的波动。
低油价不仅对我国的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我国的石油装备出口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低油价对我国石油装备出口的影响入手,分析我国石油装备出口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对策。
目前,全球石油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全球市场石油价格低迷,导致许多石油生产商不断缩减采油成本。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石油装备出口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一方面,低油价导致许多国家缩减了对我国石油装备的需求。
例如,俄罗斯、美国、东南亚等石油生产国的需求量大幅降低,对我国石油装备的出口流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国石油装备的价格占优势不再,进口产品的价格也愈发有优势。
二、我国石油装备出口面临的困境低油价对我国石油装备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出口量下降。
低油价导致许多国家缩减了对我国石油装备的需求,对我国石油装备的出口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价格竞争力下降。
在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国石油装备的价格占优势不再,进口产品的价格也愈发有优势。
3、技术瓶颈。
我国在石油装备技术方面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例如高端石油装备技术的开发受到限制,制约着我国石油装备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对策1、开拓新的市场。
在全球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石油装备行业需要开拓新的市场,寻找到新的需求。
针对美国、俄罗斯石油生产商缩减采油成本的情况,我国可以拓展非石油生产商的市场,为有需求的行业提供其它附加值产品或服务,如油田开采相关人工知能、自动化装置和设备、智能建筑等。
2、提高产品质量。
提高石油装备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不断推动自主创新,增加技术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国石油装备企业应该加强研发,积极引进、吸收国外石油装备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推动产品的附加值提升。
3、加强国际合作。
石油化工竞争力优势分析石油化工行业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产业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炼制和加工、化肥制造、化学品生产、塑料制造和合成纤维等领域。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全球石油化工产业竞争更加激烈,掌握竞争力优势十分重要。
一、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石油化工行业是一个重资产、重科技、重资金的行业,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石油化工领域,技术创新不仅包括产品技术的创新,更涉及生产流程、工艺改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
同时,研发能力也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不断提升产品的品种和技术含量,优化产品结构和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
二、成本控制和安全生产石油化工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能耗的行业,成本控制和安全生产是企业获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压缩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同时,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资产安全对企业十分重要。
三、国际化经营和市场拓展石油化工企业需拓展国际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和分布合理规划企业布局,培育国际化人才,开展国际化合作,建立国际化经营平台。
同时,开发新市场,创新营销模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扩大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销售渠道和销售规模。
四、人才队伍和企业文化石油化工企业还需要注重培育人才队伍和建设企业文化,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优秀的人才引导企业不断提升技术、管理和创新能力,通过创新的企业文化促进团队建设和组织协调,使企业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五、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培育并实施环保政策,开展技术改造,推广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之,石油化工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和安全生产,拓展国际市场和市场销售渠道,培育人才队伍和建设企业文化,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方能获取竞争力优势,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
不同技术路线下的烯烃工程比照及前景推断一、概述乙烯和丙烯是极为重要的根底化工原料,其生产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石化工业的兴盛程度。
以乙烯和丙烯为原料,可生产聚乙烯、苯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环氧乙烷/乙二醇、醋酸乙烯、聚丙烯、苯酚丙酮、丙烯腈、丁辛醇、异丙醇、环氧丙烷和丙烯酸等多种石化产品。
随着衍生物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对乙烯和丙烯的需求也逐年俱增,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烯烃消费国。
由于受到原料供给、投资规模等缘由的制约,我国乙烯、丙烯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当量消费自给率仅50-60%。
近几年,国内外乙烯和丙烯生产技术逐步走向多样化。
由于国内石脑油、轻烃和凝析油等传统烯烃生产原料的资源有限,烯烃原料路线多元化已成为我国石化产业进展的必定选择。
目前国内外主要的丙烯生产工艺/原料路线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以石脑油、轻烃等裂解料为原料的传统蒸汽裂解制乙烯、丙烯〔联产〕;②以原油/馏分油为原料的炼厂副产丙烯,炼厂催化裂扮装置副产液化石油气中富含丙烯等不饱和烯烃,经气分装置可得到丙烯产品;③以甲醇为原料的甲醇制烯烃〔MTO/MTP〕装置生产,包括煤经甲醇制烯烃装置和外购甲醇制烯烃装置,其中MTO 联产乙烯和丙烯,MTP 单产丙烯;④以丙烷为原料的丙烷脱氢〔PDH〕装置生产丙烯,丙烷一般来自自然气开采或炼厂副产;⑤其它,包括以石脑油为原料的先进催化裂解制烯烃〔ACO〕技术和以石蜡基原油的常压渣油为原料的重油催化热裂解〔CPP〕技术等,但处于示范阶段,应用范围和规模较小。
二、我国烯烃总体供需状况1.1 世界乙烯市场分析及推想2023 年世界乙烯产能达14929 万吨/年,其中东北亚地区3599 万吨/年,北美3348 万吨/年,西欧为2380 万吨/年,中东为2816 万吨/年,东南亚为998 万吨/年。
2023 年世界乙烯总产量12787 万吨,开工率为85.7%。
世界乙烯生产主要分布在东北亚、北美、西欧和中东地区,2023 年四个地区产量占世界总量82.2%,其中东北亚乙烯生产力气最大,占全球总力气的24.1%。
低油价下我国石油装备出口分析及对策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走低,这无疑对我国的石油装备出口业务造成了严峻的挑战。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入石油装备出口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装备出口国之一。
低油价带来的市场需求下降、价格竞争加剧等问题,对我国石油装备出口业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急需对当前的形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保持我国在国际石油装备市场的竞争力。
让我们来看一下低油价给我国石油装备出口带来的挑战。
低油价导致了全球石油行业的需求下降,主要原因是石油企业的采购预算大幅缩减,甚至取消了原有的订单。
这使得我国石油装备出口面临着市场需求急剧下降的压力,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许多石油装备出口企业面临着订单量急剧减少、市场份额下降的困境,甚至有些企业面临着停产、裁员等危机。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石油装备出口业务亟需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针对低油价给我国石油装备出口带来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
我国石油装备出口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当前石油装备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靠价格竞争,更多的是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来获取市场份额。
我国石油装备出口企业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
我国石油装备出口企业应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由于低油价导致石油企业采购预算的减少,我国石油装备出口企业不能只依赖传统的石油资源丰富国家市场,而应该积极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
可以将目光投向欧洲、非洲、拉美等市场,积极开拓这些市场,寻找新的订单和合作机会。
我国石油装备出口企业应该加强与国际石油企业的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低油价的形势下,国际石油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更愿意通过合作采购石油装备设备。
我国石油装备出口企业应该加强与国际石油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供更优质、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在国际石油装备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订单和市场份额。
中国煤(甲醇)制烯烃项目深度分析
目前中国分别处于运行、试车、建设、前期工作或计划中阶段的煤(甲醇)制烯烃项目总计超过60个。
亚化咨询对每一个项目的业主实力、审批进度、建设现状、下游规划和资源配套等进行深入研究,认为其中建成投产可能性超过50%的项目有45个,将于2019年形成2821万吨/年煤(甲醇)制烯烃产能。
其中聚乙烯产能920万吨/年,聚丙烯产能1343万吨/年,PE和PP占烯烃总产能的80.2%。
上述45个CTO/MTO项目,其中22个项目将新增甲醇消费。
根据每一个项目的甲醇需求,亚化咨询预计,2019年中国CTO/MTO甲醇消费将达2632万吨/年,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甲醇生产商带来利好。
但对于部分外购甲醇的MTO项目,为
了确保甲醇的稳定和低价供应,拥有煤炭资源的业主往往规划后续煤制甲醇装置,补足原料甲醇产能。
对比准东和淮南的煤制聚烯烃项目可以发现,由于准东地处偏远,运输不便,煤价远低于淮南,因此其原料和能量成本最低,相应地其增值税额和运费也最高,但准东仍然凭借极低的煤价而拥有最高的利润空间——吨烯烃营业利润达4536元/吨。
淮南虽然煤价最高,但在煤炭产能过剩和行情低迷的大背景下,也有2665
元/吨的利润空间。
(来源:亚化咨询题目为笔者所加)。
中石油成本分析报告中石油成本分析报告一、引言中石油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之一,拥有庞大的资源储备和强大的生产能力。
本报告主要对中石油的成本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从而揭示其经营情况、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
二、成本构成中石油的成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探明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和销售管理成本。
1. 探明开发成本探明开发成本是中石油进行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必要费用。
该部分成本主要用于地质勘探、开采井设计、钻井、装备采购等。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石油在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勘探开发活动,探明开发成本相应也有所增加。
2. 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是中石油提取、加工和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费用。
这些成本主要包括生产设备运营成本、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等。
由于中石油具有庞大的生产规模和强大的技术优势,其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3. 销售管理成本销售管理成本包括销售渠道建设、市场推广费用、销售人员薪酬等。
中石油拥有广泛的销售网络和专业的销售团队,这些成本主要用于市场拓展和销售活动,以保持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三、成本优势中石油具有以下成本优势:1. 规模效益:中石油作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企业,拥有巨大的规模优势。
在原材料采购和生产设备运营方面,中石油可以通过大规模的采购和运营来获得更低的成本。
2. 技术领先:中石油在石油勘探、开采、加工和储存方面具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这使得中石油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生产,并减少生产成本。
3. 垂直整合:中石油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可以从勘探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整合和优化。
这种垂直整合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并提高整体效益。
四、成本控制策略中石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成本,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1. 技术创新:中石油致力于技术创新,通过研发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2. 优化管理:中石油通过优化企业管理和流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3. 节约能源:中石油积极采取节能措施,减少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中低油价下CTO/MTO、PDH和石脑油制烯烃成本竞争力分析
2015.7
煤制烯烃(CTO)、甲醇制烯烃(MTO)、丙烷脱氢(PDH)正在和传统的石脑油制烯烃一起,成为中国烯烃生产的主流工艺路线。
亚化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将形成2867万吨/年CTO/MTO产能,PDH产能也将超过600万吨/年。
石脑油是炼油的主要产品之一,石脑油的价格与原油密切相关,石脑油制烯烃的成本决定于油价。
丙烷主要来自于天然气副产,也有部分产于炼油。
作为重要的能源产品,丙烷(LPG)的价格和油价也会联动。
而甲醇在中国之外主要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煤和天然气一样,对运输条件要求很高,不同区域价格差别很大,因此煤和甲醇的价格与国际油价关联性较弱。
煤、甲醇、丙烷和原油,这四大原料制烯烃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烯烃生产的完全成本(含财务费用和折旧)。
亚化咨询计算2015上半年,中国典型CTO/MTO、PDH和石脑油制烯烃项目的成本如下图所示。
其中CTO原料煤价格取典型项目所在地市场价格,MTO、PDH和石脑油裂解原料价格分别取2015上半年甲醇、丙烷和原油进口价格。
可以看出,在2015上半年的中低油价下,CTO仍然具有和石脑油裂解制烯烃相当的成本竞争力。
得益于低廉的丙烷价格,PDH成本最低。
相比2015上半年的乙烯单体和丙烯单体进口价格,CTO、PDH和石脑油裂解制烯烃的利润空间仍然明显。
2015上半年以进口甲醇制烯烃的成本已经高于丙烯进口价格,仅略低于乙烯进口价格。
但得益于聚乙烯和聚丙烯价格的相对坚挺,以聚烯烃为目标产品的进口甲醇MTO项目仍然有利可图。
获取低成本的甲醇原料供应是MTO项目的重要课题。
(来源:亚化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