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近我对中国哲学兴起浓烈的兴趣,于是找来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有望自己能从中拾到一点做人处世的哲学,以改变自己充实自我。

所谓读史能够明智,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现代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中国思想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制度的改良与革命,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以坚船利炮促成两个文明碰撞所致的一次次的思潮,也无一不见证了中国人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由传统的向现代的更为开放的观念转变。总有个挥之不去的困惑萦绕在脑海里:为什么中华文明曾经在唐朝时候如此强大,综合国力在当时属世界前列;而到了明清,国家却一步步走向没落,政府的集权暴政和愚昧无知随着文字狱的兴起、闭关锁国政策的加强到达了极致。而与此同时,西方为什么能够促成社会的工业革命,科技振兴。等待中国的,却只是被欺负和被妥协。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从大体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思想观念最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环境。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与古希腊海洋环境不同,中国陆地面积大而且多山,地理上便有着封闭的特点。希腊人漫游列岛,中国人只能望

洋兴叹。不能从事海洋活动的中国人便依附在土地上进行辛勤的耕作劳动。所以农业历来都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历代的统治者采取的都是重农轻商的政策,他们坚信,人可以不做生意,但不能没有饭吃。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社会便得以长期的发展,并成了维持社会运行的基础。农业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中国的哲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思想。有了耕作的传统,农民世世代代依附在自己的土地上,家族制便应运而生。从这儿可以发现中国与西方海洋国家在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儒家的整套伦理是家族制的一个理论升华。儒家的伦理很强调人们各自的位臵,君臣父子,每个人都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从积极层面上讲,用伦理去规范人的行为可以避免由无序引起的社会混乱,强调人在各自的角色中做好份内该做的事情,对当今社会仍有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消极的说,在儒家的人伦关系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从而才会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发展成为后来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绝对服从。而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走不出盛衰怪圈的最根本的原因——平等制约的缺失。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

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去探究分析一个事物的本质,不会形而上的去思考讨论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所以产生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种子。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的转折点,大大解放了人性,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接之而来的启蒙运动,更是大力宣扬了理性与科学,给封建的宗教统治以致命的一击,促使西方社会大踏步的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远在东方的明清政府,正在一步步的把专制集权推向历史的顶峰,人性被磨灭,何来理性科学的土壤,有的只是进一步的封闭和愚昧。四大发明在中国被用作迷信活动,却被西方人用作制造打开中国大门的坚船利炮。哀哉!

1840年鸦片战争,随着国门的被迫打开,西方思潮的涌入也大大冲击了中国社会。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孙中山号召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提倡民主共和,可是民主思想并没有深入百姓,共和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美丽的梦。张勋复辟,袁世凯篡权,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中国的自由只是统治阶级的自由,民众仍被奴役。包括后来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眼看着现代化的火种正要燃烧,却被毛泽东酿造的灾难性的文革扑灭。统治者号召群众起来集体做一件事在中国是一个传统,然而,历史上每每灾难的发生,并非有些人故意把大家引向灾难,而是他们坚信,只有他们才能把所有人带向光明。当下中国有些人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些人想提倡学习西方文明,我想,这本身就是件好事,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不正证实着我们在向更为民主的社会迈进么。

冯先生一再强调哲学的功用就是“提高人的心灵境界”,其最理想的高度就是“天地境界”。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应该接受冯友兰先生的建议:“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那么,一个人“哲学化”的开端,就是先要了解一下中国哲学发展史,感受一下中国哲学思想的博大与厚重,再选其精华为自己所用,这样就可以为“大道普传”时代的到来“人人高度哲学化”打下基础,保证自己不落伍,让自己紧跟时代潮流,成为骄傲的“弄潮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 1. 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 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 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 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 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第二章孔子的哲学 6. 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这主要表现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孔子对“仁”论的贡献还体现在他把“仁”和人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对人本身进行了哲学反思。用“仁”来规定人,认为“仁”与人具有直接同一性,从此出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近我对中国哲学兴起浓烈的兴趣,于是找来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有望自己能从中拾到一点做人处世的哲学,以改变自己充实自我。 所谓读史能够明智,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现代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中国思想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制度的改良与革命,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以坚船利炮促成两个文明碰撞所致的一次次的思潮,也无一不见证了中国人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由传统的向现代的更为开放的观念转变。总有个挥之不去的困惑萦绕在脑海里:为什么中华文明曾经在唐朝时候如此强大,综合国力在当时属世界前列;而到了明清,国家却一步步走向没落,政府的集权暴政和愚昧无知随着文字狱的兴起、闭关锁国政策的加强到达了极致。而与此同时,西方为什么能够促成社会的工业革命,科技振兴。等待中国的,却只是被欺负和被妥协。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从大体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思想观念最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环境。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与古希腊海洋环境不同,中国陆地面积大而且多山,地理上便有着封闭的特点。希腊人漫游列岛,中国人只能望

洋兴叹。不能从事海洋活动的中国人便依附在土地上进行辛勤的耕作劳动。所以农业历来都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历代的统治者采取的都是重农轻商的政策,他们坚信,人可以不做生意,但不能没有饭吃。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社会便得以长期的发展,并成了维持社会运行的基础。农业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中国的哲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思想。有了耕作的传统,农民世世代代依附在自己的土地上,家族制便应运而生。从这儿可以发现中国与西方海洋国家在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儒家的整套伦理是家族制的一个理论升华。儒家的伦理很强调人们各自的位臵,君臣父子,每个人都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从积极层面上讲,用伦理去规范人的行为可以避免由无序引起的社会混乱,强调人在各自的角色中做好份内该做的事情,对当今社会仍有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消极的说,在儒家的人伦关系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从而才会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发展成为后来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绝对服从。而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走不出盛衰怪圈的最根本的原因——平等制约的缺失。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以下内容是摘自书中,个人理解或多或少有不足之处敬请原谅。如有错误请及时提出更改。 一、翻译题(英译汉)共计十题 题目组成是关于仁和道的古文,题目为英语,答题用汉语。五句关于仁,五句关于道。 1.“The child cannot leave the arms of its parents until it is three years old. This is why the three years' mourning is universally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world.” 答:“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2.“Let the ruler be ruler, the minister minister, the father father, and the son son”. 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The superior man comprehends yi; the small man comprehends li.” 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The man of jen is one who, desiring to sustain himself, sustains others, and desiring to develop himself, develops others. To be able from one's own self to draw a parallel for the treatment of others; that may be called the way to practice jen.” 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superiors in the employment of your inf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inferiors in the service of your sup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fore, to precede those who are behind.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hind, to follow those who are before.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right, to display toward the left.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left, to display toward the right. This is called the principle of applying a measuring square.” 答:“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壬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 7.“Chung and shu are not far from the Way. What you do not like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Serve your fa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on to serve you. ...Serve your rul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ubordinate to serve you....Serve your elder bro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younger brother to serve you. ...Set the example in behaving to your friends as you would require them t o behave to you...” 答:“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8.“Our master's teaching consists of the principle of chung and shu, and that is all.” 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9.“The reason why the superior man tries to go into politics, is because he holds this to be right, even though he is well aware that his principle cannot prevail.” 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0.“Is jen indeed far off? I crave for jen,and lo! jen is at hand.” 答:“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1.“The wise are free from doubts; the virtuous from anxiety; the brave from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 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 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 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 6.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这主要表现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这两个月闲来无事,利用晚上和假期的时间看完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在和君咨询公司推荐书目中有这两本书,还有两本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也要再今年元旦之前看完。读这些哲学史类的书籍主要是让咨询师对于中外的整个思想体系有个系统的了解。 我自认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文化和历史了解还算深刻,这源于自己成长的环境和家庭。由于妈妈是教师的缘故,大概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背诵唐诗三百首首,中学阶段是在爷爷奶奶哪里度过的,虽然当时课业很繁重但是我还是抽空看完了爷爷那里的藏书如《上下五千年》《古文观止》等,当然还有很多描述中共历史的书,因为爷爷是我们县的老干部、老党员。在高中阶段遇到了一名老师她是师范大学刚刚毕业就带我们班的,两年当中给我们推荐了很多优秀的文学读物。加上我们那一届开始使用了新的语文教材,其中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加强了古文的学习,有一半的量。像很多毛泽东的诗、屈原的《离骚》、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还有很多著名诗词都在那个阶段深入学习理解的。到了大学之后,由于是经济管理系,所以我们并没有开设大学语文的课程,但是我经常去听一些中文系的讲座,也经常去图书馆借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读,所以也并不曾落下。相反,还认识了几个汉语言文学系的校友,和他们一起交流使自己的文学视野开拓了不少。毕业之后,每到一个新的城市哪里的图书大厦总是被我经常光顾,不过以前看书的时候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兴趣,直到看到王明夫先生为和君咨询师列出的书单,总算是找到了一个优秀咨询师要完成的知识体系积累所必须的书目了。 这里并不是自卖自夸的一番言论,而是要告诉大家读哲学史的难度。平常在读其他书的时候如果并不难懂可以一天一本,像普通的文学类、管理类书籍最少也可以一天一百页,但是这次读哲学史每天就读一章,大概二十到三十页的样子。这是因为读它的每一章都是中国一家或者一派的思想精华之总结,其中必然穿插着很多大师的言论,加上又是古文的版本,所以这种书读起来令人非常头痛。但是读完之后,细细回想,真不愧是大师的作品。每一章都用最简洁的话语,论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哲学思想。 冯友兰先生把中国的哲学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两个时代,其中子学时代是从孔子至淮南子,这段时期大概是中国春秋战国到西汉这段时间;另外一个叫

中国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 “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代表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 子认为,“道”的变化、功用有一定的规律,即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发展。自然、社会、人生无不向相反的方向运行。老子看到了事物相互依存、此消彼长的辩证发展过程。 “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生活境界。在庄子看来,到了“道”的境界的人超脱了世俗生活,不依赖于任何条件,达到了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即逍遥游的境界。 “坐忘”。庄子的生命体验、审美体验的方式 是直觉主义的“坐忘”。“坐忘”即通过暂时与俗情世界绝缘,忘却知识、智力、礼乐、仁义,甚至人的形躯,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 “三表法” 墨子提出“三表”作为判别是非、真伪的标准。判断一个学说的真伪必须在历史的记载中寻找前人的经验作为根据;必须以直接经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来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 “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公孙龙的成名论题。公孙龙认为,“白马”和“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表达两个确定的共相。这一命题从外延与内涵两 方面论证了一般与特殊是不同的,表达了关于个别与 一般的认识。 化性起伪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后天习得 的是“伪”,人的本性是恶的,因而要通过后天的教 育、国家刑罚与社会规范的制约,使人以理性支配感 性,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这就 叫做“化性起伪”。 人副天数 董仲舒认为,人是天的副本,他把人看做是一个 缩小了的宇宙,而宇宙是一个放大了的个人,天人之 间因同类而合一。 “疾虚妄” 汉代哲学家王充对当时盛行的种种虚妄之说一一 进行了分析驳斥,就是“疾虚妄”,它体现了王充唯 物主义的战斗精神。 得意忘象 王弼认为,要把握万物之本的“无”的内涵,就 必须通过直观的形象,“寻象以观意”,进而“忘象 以求意”,即透过象以观意。这一思想包含有重视直 觉体认的合理成分。 “法界缘起” “法界缘起”是华严宗的中心教义。“法界”是 关于宇宙万有的总相,包含理和事、事和事的相互关 系。它认为“法界”本身即是一个大缘起,宇宙万有 即是互为缘起的一片“幻相”,它只是一个无根无据、 无穷无尽的关系之网,没有任何独立的实体。 顿悟说 顿悟说是佛教禅宗的成佛理论。它认为由于人的 “本性即佛”,所以从凡夫到佛的过程可以一刹那间 完成,所谓“一悟即至佛地”,这一转变的关键就是 “顿悟”。 “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明理学的核心命题。 “天理”即封建的纲常等级秩序,“人欲”即人的物 质欲望。宋明理学家认为,“天理”是至善的,“人 欲”是万恶的,要“存天理”,就必须“灭人欲”。 这一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一物两体” 张载认为,没有对立面就不可能形成统一体,没 有统一体,对立的两方面将无法相互作用,故“一” 中涵“两”,“两”在“一”中,此谓“一物两体”。 知礼成性 张载认为通过“知礼”作为为学的功夫,可以改 变人的气质之性,恢复人的天地之性,达到成性或成 圣的目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范文:读《中国哲学简史》源于种种机缘巧合。 一次看《锵锵三人行》里,有人问李玫瑾教授,接触那么多的罪犯研究那么多的心理学,会不会导致自己心理上出现问题。李教授回答说她是学习哲学出身的,对于很多问题有着比心理学更高一个层次的理解。那时就对哲学是什么有了好奇。 再往后,翻阅过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看了几眼,没大能看懂,便放下了,也因此对它有了高不可攀的印象。 再后来,《锵》里许子东和马家辉讨论大学专业的选择,马老师就提到,不管什么专业,都应该在二十岁的时候读一些哲学,读一些佛学。年青时对这些虽一知半解,随着人生阅历的积淀,岁月的坎坷与生命的不顺层层叠加,这些二十多岁读的书籍,能够与人生经历相互融合,相互化解,赠予人生最艰难的中年时期一份心灵的慰藉。一来二去,便埋下了要阅读一些哲学书籍的愿望。 之所以选择《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这本书写的是中国哲学,对我而言有了基础便于理解;书设定的读者又是外国人,自然深入浅出;作者又是中国哲学界的扛鼎之人冯友兰先生,书中想必是金玉之言。正是有此机缘,细读一番,聊有所得,遂作此文。

什么是哲学? 既然是读书心得,那么第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便是,什么是哲学? 冯先生在书中给了定义。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乃是知识的一个分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最终成为「对于什么不是知识的知识」,即「不知之知」。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思考的思考。 之所以说哲学不是知识是因为,知识指的大多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了解,是一个形而下的、具象的门类。但又说哲学是知识的一门分类,只因哲学的起源并没有脱离这个具象的世界。整个过程像极了一个同心圆:人们从了解自己的行为出发,辨析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再由对物理世界的认知,推广到抽象的形而上的世界,并最终扩散到对我们甚至无法想象的世界的思考。 哲学有什么用? 对于哲学是什么有一个笼统的印象之后,难免会问,那学这个有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在书中也有着清楚的解答:无用之用。一般意义说,我们对于有用的理解是,这件事或者这个人,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而哲学的无用之用,不在于实际上解决问题,而在于让人不再囿于这些问题的困扰,从而达到一种解脱与释然。之所以说无用,是因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读后感.贫困交加,生离死别,这些依然如故;之所以说有用,是因为这些现状不再是问题,人会变得安贫乐道,坦然面对人生的不完美。 这也大概让我明白了,李玫瑾教授所说,「更高层次的理解」。于

中国哲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0c17185517.html, 中国哲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哲学论文选题参考 1、朴素地追问我们自己的问题和希望——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会通的基础 2、中国哲学的诠释问题——以仁为中心 3、“科玄论战”与20世纪中国哲学走向 4、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 5、论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范畴 6、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关于“新中国哲学五十年”的一点思考 7、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下) 8、中国哲学的太极观念与太极拳 9、中国哲学:从“照着讲”、“接着讲”到“自己讲” 10、中国哲学大纲 11、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兼论道、儒、墨、法多元互补 12、中国哲学史新編 13、生的哲学——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 14、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15、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英文) 16、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叙事”如何可能 17、关于中国哲学生态观的几个问题 18、学术流派的本土建构——新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使命 19、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

https://www.doczj.com/doc/0c17185517.html, 20、中国哲学原论. 导论篇 二、中国哲学论文题目大全 1、一个虚假而有意义的问题--对"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问题"的解读 2、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和合学的使命 3、中国哲学史教程 4、中国哲学中的情感理性 5、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 6、中国哲学的自主与自觉——论重写中国哲学史 7、何为中国哲学——关于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若干思考 8、"中国哲学史"写作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困境 9、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诠释、整合与创新 10、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方法论反思 11、当代中国哲学形态构建面临的时代问题与可能回答 12、论道与物的关系问题(下)——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 13、论道与物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 14、论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理性的走向 15、学科创制过程中的冯友兰--兼论"中国哲学史"的建构及其所面临的困境 16、中国哲学还是中国思想——也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 17、中国哲学中的“公私之辨” 18、论中国哲学发展的前景 19、中国管理哲学研究——从中国哲学的视角研究管理学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引论:“中国哲学”辨析 1.中国哲学的“中国” 中国既是一个渐次扩展的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概念。讲的是以地理为基础的文化概念的“中国”。 “中国”哲学,可以指“中国人”的哲学,也可以指“中国系”的哲学。讲的主要是“中国系”的哲学。 中国哲学,可以指中国的一般哲学,也可以指中国的特殊哲学。讲的是中国的一般哲学。 2.现代的“哲学”概念 哲学是西方的概念。据赫拉克利特所言,毕达戈拉斯第一个使用了philosophia 的名称,并自称philosophos。又,苏格拉底前,有智者(sophia),苏格拉底不 喜欢普罗泰戈拉等人自称为智者,加了“爱”(philem),成了philosophia。 19世纪,日本人西周将Philosophy译为“哲学”;1896年前后,黄遵宪将其介 绍到中国。 “中国古来并无与今所谓哲学意义完全相同的名称。”(张岱年) 德里达论“哲学”: (1)哲学本质上不是一般的思想,哲学与一种有限的历史相联系,与一种语言、一种古希腊的发明相联:它首先是一种古希腊的发明,其次经历了拉丁语与德语的“翻译”转化等等。 (2)当人们试图从严格的意义上去思考什么是哲学时,……从哲学中看到对所谓希腊语中的那个大写逻各斯的承认与臣服,这个逻各斯既是理性、话语、比例关系,又是计算和语言--逻各斯意谓的是这一切--它也指“聚集”:legein,也就是使聚集者。(《书写与差异》,三联书店,2001,10页) 罗素的定义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11页) 中译名“哲学”的问题 没有求真就不可能有科学,但是“真”本身并不是任何科学的对象,唯有一种智慧才研究它,那就是希腊人特别地创造出来的那种对于智慧的追求。它的中译名“哲学”虽然也指明了这是一门关于智慧的大学问,却未能表达出在原文里显示的唯 有希腊哲学才具有的那个对真理的热爱之意。(杨适《古希腊哲学探本》,商务,2003,2页) 3.“哲学”学科 哲学是西方的学科,无论是作为知识类型还是作为大学的学术建制。 1912年北京大学设立哲学门,1914年开始招生,1919年改为哲学系。 中国传统的学术分类中没有哲学一类。中国传统的义理之学也与所谓的哲学不同。义理之学 义理:最早见于《礼记、礼器》“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经义名理,《汉书·刘歆传》:“及歆治《左氏》,……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写在《中国哲学小史》读后 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冯友兰先生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且不论其晚年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而所留下的种种饱受争议乃至批判的篇章,单就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的青年,都应当去拜读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二。李慎之先生亦曾言:“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在《中国哲学小史》中,冯友兰回答说:“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冯先生亦曾言“今欲求中国哲学史, 其主要工作之一, 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 将其可以西洋哲学名之者, 选出而叙述之”。由此可以看出,冯友兰走的是以西释中的道路,即以西方哲学为框架——知识论,认识论和宇宙论——叙述中国哲学史。 出于以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为基础的哲学史观,冯友兰先生明确的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隐者”阶段的杨朱,以“避”为其核心;以老子为代表的第二阶段,尝试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再到以庄子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宇宙为我,我亦宇宙”。 对于什么是中国哲学和核心观念,冯友兰先生在第一章提出了以下的看法: 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

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小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以冯友兰的观点来看,中国哲学中一直是两种传统所并行的,即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出世”态度。正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探寻一种平衡,完善了中国人和精神内核: “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从这个关于中国哲学精神核心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此时的冯友兰已经完成了他本人新儒学思想的构建。表面上看,这个表述是基于贯穿中国思想史历程的儒道两家的互补作出的综合评价,然而冯友兰随后提到。 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小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推定中国哲学思想体系是复兴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前瞻性工作,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优秀,是否应该复兴,需要在哲学上给出证明。显然,由西方哲学终结的逻辑必然性所决定,要求中国哲学必须解决西方哲学难能解决的问题,为人类哲学开出新的思想理路。面对文化现状,中国哲学应当给出超越性的思想原理,给人类的文化发展提供一种崭新的历史进路。这是中国哲学应有的价值承诺。如果中国哲学不能履行这一价值承诺,那么,复兴中国文化不但是不必要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 中国现代学术思想进路表明,中国哲学虽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历程,非但未能履行上述价值承诺,而且没有完成能够被现代文化接受的理论建构,无论哲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无法回应西方哲学的挑战,虽然西方哲学已经终结,其留下的问题,中国哲学却力所不及。所以,中国哲学在世界上没有取得现代地位,中国哲学的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解决的问题显然错综复杂,余以为,首要工作是中国哲学的正本清源。因此,本文提出正本清源之要点,以利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哲学研究的双重误区 近代以降,在西学东渐的基础上,中国文化开始了全盘西化的历史进路。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以西方哲学为坐标、以西方哲学的概念范畴和逻辑形式进行西化式推定,成为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主流思想理路。这种以西方哲学的思想原理解读中国哲学、把中国哲学的思想原理从属于西方哲学的研究方法,不但悖离了中国哲学的思想架构、内容和形式,而且歪曲了中国哲学的概念和范畴,造成的结果是:

不能以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进行自在的哲学思辨,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中国哲学的思想原理、内容和形式,无法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思想体系。问题表明,西化式的哲学研究已经把中国哲学研究导入了思想和历史性的误区。 然而,出现西化式的研究误区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由下述原因所形成。因暴秦之火对文献的破坏,汉代重整经典由今古文之争所产生的误读,加之社会政治需要而进行的篡改,使之失落了春秋时期形成的优秀文化思想体系──代表形式是经孔子整理形成的六经文献,就哲学而言,成熟的思想体系是经孔子修纂的《周易》。经过二千余年之后,时至近现代,由汉代产生的文化误读、篡改和失落问题并没有得到正本清源,代表中国哲学的孔子思想体系已经被肢解的面目全非。所以,当西方以船坚炮利为代表的“进步”科学文化打开中国的国门之后,作为西方“进步”的知识形式之一,西方哲学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坐标、成为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思想理路,以西方哲学的概念范畴和思想方法解读中国哲学成为一种时尚。问题表明,学界没有认识汉代以来对中国哲学的误读、篡改和失落,反而把误读、篡改和失落的思想文献当作正确的“经典”加以接受,并对其进行西化式的解读,使之在误读、篡改的基础上对中国哲学产生新的误读,从而使中国哲学非上加非。所以,现代中国哲学研究步入了失落和西化的双重误区。可见,中国哲学研究步入的双重误区,不仅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和思想原理,而且不能对误读、篡改和失落的中国文化进行正本清源。 汉代经学造成的误读、篡改和失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历史性误区。汉代修撰的经学文本和由此形成的中国文化主体架构,使汉代以后的

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直接打印版)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版)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绪论 三皇: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或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古人坚信,人类文明没有神创的影迹。伏羲创八卦并非“听”,而是“观”。表征了重理性与重信仰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区别。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1、进入“五帝”时代,已有大规模的战争。 2、宣扬“禅让”制度。 3、天下为公-权利财产私有化程度还不突出。 夏朝 自禹至桀17君14世,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 商从汤到纣,31帝17世,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 1、氏族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一方面作为统治阶级的殷人,是以整个氏族的方式组成与面对被统治阶级的;另一方面,作为被统治阶级的人们,也以血缘亲族的方式生存着,被管制着。与殷商有别的是,周朝在统治者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宗法制度。包括:区分了嫡庶的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子弟到各地,推行封建制与世袭制;明确远近亲属以及上下等级的不同,创设礼仪规范。 2、殷人的帝所表征的信仰 固然保存着浓重的自然的成分,但是却担负了社会的与国家政治的许多功能了。“帝”不是以“创世者”的身份获得支配世界的最高权力的。殷人是在打败敌国获得中土的最高权力之后,将自己的祖先神上升为最高神的。 3、周人的祈天意识与敬德观念 以“天”称至上神,显然凸现了至上神被赋予“上”、“大”意义后所获得的超越意义。“德”的发现,首先意味着周人正式地思考并提出了一个关于统治权在道义上的正当性问题。唯有“德”——承认他人、他族生存的权力与给予一定的位置——才能有人有土,即才能确保本族的统治权力而不失,终于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一条重要古训。 天的自然生殖的特点、人格神的身份被淡化了,天被赋予了一种价值理性的品格。帝向天的转化,隐含着这种品格的转变。 4、《尚书》与《易经》——中国最古老的经典 “六经”——尚书、周易、诗经、礼经、乐经、春秋。 诗经、乐经、礼记侧重于性情与品德;尚书、易经、春秋侧重于知识。尚书是记述三代君王或先圣先哲言论与行事的典籍,最有价值的是“德”的观念的提出。《洪范》:记住了周武王攻灭殷商之后,向其贤臣萁子讨教治理国家的方略。五行出现。 《易经》: 1、以繁杂的莁法取代只问一正一反的的龟卜,意味着对宇宙多样性的丰富感受。 2、以“易”为名,体现着古人对事物变化性的认识。 3、从数字到爻词体现了对经验事物矛盾运动的深刻了解,获得宇宙论的支撑。后来的儒家借助体认宇宙生生不息的原则而成就人的“生生之德”,就使易经获得中国传统中又一重要的价值源头的意义。(一)春秋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想转向 周平王东迁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49年被秦国所灭,历时420年。 春秋开始于前722年,止于前481年,战国开始于前476年。

中国哲学史

1.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的变化:把“以祖配天”发展成“以德配天”,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2.“以德配天”:指君主的权利是“天”授予的,是“天命”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引入了“德”的思想,尽管仍然注重天意,但其着眼点已不是天命而是人事,以周公为主的周统治者已经人事到自己的统治并非依赖天帝的恩赐,而是要依靠个人的德行和努力,必须既“敬天”又“保民”。 3.“敬德保民”:在社会实践中起过作用,人殉与人牲的现象大大减少,把民意抬高到与天命同等的地位,给中国早期人文精神打上了道德的自主性和内在性。 4.“和”是世界生存和发展的原理的原因:差异性、多样性、多元性才具有生命力,人们在对自然界、社会政事和人自身的经验中,已有了差异统一、生态平衡的认识,世界不可能单一化、同质化,那样万物不可能繁荣滋长,因此人世间需要各种力量的并存共处,以他平他,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相济相生。 5.孔子是如何把对天命的敬畏与人的内在的道德性及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结合起来的?(1)天与命:1人生命运分解为贫富贵贱和是非善恶两种,贫富贵贱属天命,是非善恶属人为。天涉及到人的本质和本性,首先是宗教性和道德性,天命与人为的终极一致推崇为一种信念;2春秋时期,天的人格神的观念已开始动摇,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的权威,另一方面又企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孔子宣扬天命论,但认为主观努力正是天给予的使命,所以对人的自身道德及价值是指导作用的。(2)鬼神:1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权威;2主张事鬼敬神不要停留在形式上,而要在对祖先的忠孝实际行动多下功夫,用以教化百姓,巩固统治。 6.孔子“仁”学思想的要旨及其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孔子提出仁学思想意在恢复周礼,广义的仁泛指儒家的一切道德,而狭义的仁则指一种与义礼智信等相应的具体的道德规范,但二者的基本精神是一直的。主要内容是:①爱人。这是仁的本质和基本要求,体现为主体对于他人的一种发自于内心的真实的爱的情感,在其中没有任何功利和被迫的成分。②忠恕之道。这是实践推行仁的方法原则,其基本内容是要求主体以内心的真诚自然为前提,将心比心,从切己的意愿出发而推及他人。③克己复礼。孔子认为仁是礼的本质和内容,礼是仁的外化和形式,他要求人们应自觉主动的克制自己的欲望,以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的规定。④爱有差等。孔子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他人的爱在先后、程度、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这一差别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由近及远的辐射圈,其起点就是爱亲,即从“孝悌”开始。 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7.孔子哲学的方法论:人性修养方法上,肯定人的品质差异在习而不在性,人文后天文化教育环境使人与人之间有了较大的差别;教育方法上,主张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思想方法上,尊重客观事实,反对主观偏执;一般方法论上,主张中庸,即:平常,不易,用。 8.老子的“道”:1、首先论述了各种意义的道,对于道的具体描述是没有形状的虚无缥缈,不为人民知又独立于人和整个物质世界的东西,是一个神秘的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2、道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根源,宇宙的生成过程,即用道或无化生出元气,由元气产生阴阳三气,再由阴阳三气和合而产生天地万物;3、道是有规律的,遵循对立转化的规律合循环运动的规律;4、生后准则的道其基本特征和精神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特;5、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是德;6、最低层次的道是说言路;7、天道自然,人道有为,天地作为现象界的有无,更接近本体界的常有,常无,所以比人更高;8、道的具体方法,治人事天莫吝啬;9、道之不变,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10、老子的道是脱离了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9.比较墨子“兼爱”与儒家的“仁爱”:儒家“仁爱”是有差等的爱,是从亲情出发,推己及人,讲“泛爱众”,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墨子的“兼爱”是“爱无差等”,要求人们对别人的爱与对自己父母的爱、对自己亲人的爱,没有差别,一视同仁,带有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始平等思想的痕迹。 10.“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的三条标准,就是要以关于古代圣王的历史记载、百姓的亲身经验和实际运用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来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 11.《中庸》如何论“诚”:诚是自己实现完成成就自己,是使物成其始终的生生之道,没有诚就没有万物,诚一

读《中国先秦思想史》有感

读《中国先秦思想史》有感 吴丹丹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09级民族学2班学号:209 【摘要】中国先秦思想史——中国思想史的一块瑰宝。孔子、孟子、荀子、老子等等这些中国思想界中的大师,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先秦思想史,虽有不足,但是他们的成就却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这些大师们的思想很多经过几世纪的发展和演变是越来越与时俱进,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先秦思想史 读赵吉惠著的《中国先秦思想史》,首先第一感觉就是震撼。中国先秦思想竟是如此气势磅礴,如此震人心弦。先秦诸多思想家,诸多思想流派,造就了百家争鸣的壮观奇景,他们的思想源远流长,造就了思想界中的一朵奇葩。儒、墨、道、名、法、阴阳诸家,各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启迪人的心智,对后世可谓是影响深远。中国先秦哲学可谓是中国汉唐宋明思想发展的根基,研究中国哲学史,必须首先了解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是那么的深远博大,虽只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乃至只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但先秦思想已经让人那么的震撼,那世界多元文化一定会更加让人震撼。 读了《中国先秦思想史》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中国思想史”与“中国哲学史”之间的区别,也了解了“中国思想史”和“中国通史”之间的关系,最有感悟的应该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严重震撼了当时的教育体系,平民百姓也可以接受教育,这个思想不仅仅在当时造成了影响,也为后世统治者注重教育提供了依据,也可以说“有教无类”是在为后世的教育制度打开窗口,“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散发着属于它的光芒。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反对“不义之战”,还提出了“民本”思想,“民为贵”的政治主张。孟子的“民本”思想虽然不是最完备的,但是在那时可谓是进步的思想,已经意识到“顾民、安民、爱民”的重要性。荀子则是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成果,使先秦思想更加的辉煌。 一、“中国思想史”与“中国哲学史”的区别 很多人都混淆了“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这两个概念,概念不清晰。我也不例外,到底“中国思想史”等于“中国哲学史”,还是它们是谁包含谁的关系呢?在《中国先秦思想史》这本书中,作者就很明确的指出了“中国思想史”与“中国哲学史”的不同。第一:在研究思潮方面,“中国思想史”的外延比“中国哲学史”的广。“中国思想史”是研究哲学、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然而“中国哲学史”则是很专门的研究哲学方面的内容。第二:“中国思想史”着重的是研究那些思想家们、哲学家们提出的逻辑规律和由此而延伸出的哲学理论思维的经验总结和教训,“中国哲学史”就很着重于哲学方面的研究,比较着重于研究哲学的逻辑规律。 “中国思想史”应该简单的理解成是思想家们或是哲学家们提出了很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而“中国哲学史”则是哲学家们研究哲学所发现的规律,然后这些规律形成了哲学体系。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1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 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情”为“仁”之本。“爱人”要从本家做起。“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 一、名词解释1、天人感应 中国古代神学术语。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与灾异说最终在《白虎通德论》中规定下来,给汉代政事带来很大的影响。在汉代,天人感应思想占了统治地位,刘向,刘歆、班固都承认政治得失,可以导致灾异变怪。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宋儒程颢则说:“天人本无二,不必有合”。 二、、黄老之学 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史记乐毅列传赞》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安期生等。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1) 是确立“刑名” “法治”的前提下的“无为而治” 2) 无为而无不为,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因时制宜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将对命运的询问转向对命运的把握。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三、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主要是探究如何做人、如何做圣人,中国哲学主要是探究如何做人、如何做圣人,探究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是一种现世哲学,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是一种现世哲学,是一种现实哲学,是一种入世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种现实哲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