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大学生就业困难形势的分析广西大学教务管理系统摘要:在当前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伴跟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失衡,大学生就业逐步呈现出“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与“驱东避西”的就业取向,导致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越趋困难,究其原因除人才供求错位等社会现象以外还是和现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能力有一定的原因,由此相互交织而激发的失业现象以及相干社会问题日益严峻。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综合素质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1.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现象。
有不少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把“国企”、“外企”、“全球500强企业”、“公务员”当作首选,根本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这导致他们就业的道路越来越窄。
许多大学生出于“求稳”的心态,看不上小型的私营企业,他们只愿意选择大中型企业,因此失去了许多原本非常好的工作机会。
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群体就业难度的加剧,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求职心态所造成的。
2.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
由于高校就业体制改革,大学生成了毕业分配、就业市场的利益主体,就业、签约、违约、毁约都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致使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
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
为了能在就业市场抢占先机,多数大学生会在毕业前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但也有少数大学毕业生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武装自己,造成了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认可度下降。
3.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一定距离。
职业道德教育起步不可谓不早,也不可谓不严,但事实上一些大学生上岗后出现工作不负责、怠慢客户、顶撞上司、违反职业道德要求而被“炒鱿鱼”的情况,显示了他们职业道德水平低下。
大学生在学校受到的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这种状态,难免使他们感到困惑,这些现象潜在地影响了社会的持续发展。
因此,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其实现就业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在努力促使经济回暖的同时,进行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并逐步开始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而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和中坚力量,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及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就业难是多年来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将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一外部因素1.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比2010年增加了29万;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80万,再创历史新高;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需要安置就业2400万人1;同时,据专家估计,我国隐性失业人员约有3000万,农村还有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2;另外,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余波影响仍在持续,国外经济复苏缓慢甚至停滞,市场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减缓,因此大学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2.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升级,某些行业已逐步向非洲等地区转移,全球的金融危机更进一步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变更;以珠三角为例,目前正利用金融危机进行“腾笼换鸟”,准备从制造型产业向服务型产业过渡;这一调整,必将导致原来产业的技术人才相对过剩,原技术结构不能适应新产业的要求;这也将加重转型期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3.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发生了改变;上世纪末出现的一场全球的新技术革命,改变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和速度;这种变革从根本上影响社会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3,同时也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从重学历向重能力素质、重职业道德转变;传统的学历概念已经逐步淡化,高学历低能力必将被淘汰出局;职业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巨大挑战;4.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滞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都“跟着市场走”,缺少扎实的市场调研基础,缺乏前瞻性;多数高校受困于资金问题,无法持续紧跟企业即将使用或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购进实训器材,造成专业教学和实训环节滞后于用人单位的需求,甚至出现脱节;例如,某高校曾出现这样的情况见表1,学生胜任岗位所需的周期过长,用人单位对该类毕业生失去信心;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目前高校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依托学生校园文化活动,高校的学生素质教育培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核心竞争力是学生立足社会之本,因此,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二内在因素1.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大学生就业观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几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三是“创业不如就业”;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等;就业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决策和行为,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准,期望值高;在较好环境中长大的80、90后学生存在着较强的优越感,就业时往往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本文分别抽取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样本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对就业定位不准,就业期望值过高见表2;3.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较低;核心能力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方面;480、90后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这一代学生的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及解决问题能力却凸显不足;如今,用人单位将员工的综合素质置于首位;因此,从用人单位的要求看,目前大学生还缺乏核心竞争力;4.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存在不良的就业心理;据调查,在求职过程中,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存在各种不良的就业心理,常见的有:攀比心理,自卑与自负并存的心理,“骑驴寻马”的心理,以及依赖他人或学校的心理;不良的就业心理如果没有及时的调节调整,对大学生求职就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一全员参与,广开就业渠道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全员参与,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广开就业渠道;1.“请进来”;通过邀请用人单位到校园举行大型供需见面会和校园专场招聘,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例如某高校近几年邀请了与该校开设专业相关行业的企业到学校进行供需见面,为该校当年的应届毕业生提高了充足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多数学生的就业问题见表3;2.“走出去”;高校拓宽就业市场要积极地“走出去”;高校“走出去”的目标主要针对相应的行业协会或政府组织,以及当地的人事劳动部门;通过“走出去”与这些组织建立良好的关系,并通过他们将高校的毕业生信息向行业用人单位传播,在扩大学校知名度的同时拓宽就业市场;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高校就业市场;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往届毕业生的作用,充分挖掘校友、专业委员会成员、实习基地成员等社会资源,积极拓展新市场,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为毕业生就业开辟新的路径;例如,面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山大学等高校的校长便在学校的校庆庆典大会上呼吁校友支持学校就业工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共同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环节、强化校企合作及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深化高校的教学改革,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素质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为大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1.密切关注市场情况,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高校有着良好的资讯来源,能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掌握国家产业结构情况,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例如目前,广东高校可深刻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根据纲要摸清产业的发展方向,密切关注人才市场的变化趋势,及时做好专业调整,力求将“市场需要,高校培养”转变为“高校培养,市场需要”; 2.深化专业教学环节的改革,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应加强与行业及用人单位合作,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实践基地”“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合作方式,让用人单位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共同培养学生,使大学生最大限度的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缩短职业适应期;例如某高职院校“通信监理”专业采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全程参与教学,从2007年至今,每年该专业的毕业生80%以上直接到合作公司就业上岗;3.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可进行结构调整,除了招收在专业理论上有所建树的人才外,还可从企业一线引进行业的能工巧匠,让他们担任学生的实训教师,完善高校师资队伍,提升整体人才培养能力;三做好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工作,重点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择业观的重要载体,高校可围绕“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就业辅导系列活动为延伸”展开课程教学;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令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学生就业观念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和座谈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心态调整,做好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工作,帮助毕业生克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等思想,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调整、合理定位,鼓励毕业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面对现实,主动出击;对于就业困难的弱势群体,高校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一对一”就业推荐等多种方式进行重点帮扶,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提高就业困难弱势群体的就业成功率;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则通过发放求职补贴和重点推荐就业单位进行帮扶;四加强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宣传力度,多渠道解决就业难题近年国家和各省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组织了多种专项活动,如三支一扶、到村任职、西部计划、毕业生入伍预征等等,高校面向在校学生广泛宣传就业政策,包括鼓励有困难的毕业参加预征入伍;鼓励毕业生通过小额贷款进行创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中小企业去等等;引导毕业生通过积极参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种项目,实现就业;三、小结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及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社会的焦点;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倍加关注,高校教职工特别是就业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刻的调查和分析,同时研究了多种对策与措施,努力开拓高校就业工作新局面,促进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王衡.试论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成因与高校的应对策略.思想纵横,200810:98-101.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6:45.3李卫光.职业和能力培养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职业教育,200811:15-16.4武洪明,许湘岳.职业沟通教程.人民出版社,2011:3.。
大学生就业难分析论文7篇第一篇: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1、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和原因分析1.1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分析。
事实上就业难的原因还有大学生心态的问题,认为大学毕业就是精英。
有些学生认为到了大学里不用学习,大学四年过去了,等到找工作时,发现自己除了有一张毕业证外,什么都没有。
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
过度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往往失去了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1.2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也是近年来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近几年金融市场的动荡也是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市场经过了一次大的整顿,有太多的企业倒闭,很多人失业,而事业的人群又具有极大的技能,而我们的大学生仅仅空有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要实行磨练,这个时期都是相当长的阶段对于很多的企业都是不喜欢的。
同时市场真正为我们留下的就业的岗位又是很少,这样对于就业来说更加的艰难了,这样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在未走出校园的时候就要积极的参加各类的社会的时间的工作,目的是当走入社会的时候更好的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的群体当中来。
1.3大学人才培养定位脱节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原因。
现在我国的大学生的心态有一定的问题,在他们的心里想的是如何能够做到学有所用,对于书本的知识过于依赖,对于自己未来从事工作的方向不够清晰,想的是如何管理别人的工作,而不是实行实际现场的经验的积累,绝大多数都是处于空想的阶段,如果真的顺着大学生的意愿出发,那么将来就会出现乱指挥的现象,对于实际的工作的方向上提供不了任何的协助。
所以,我们在定位的过程就要实行全面的分析,本着未来的发展前景,现阶段仅仅一个学习的阶段,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
2、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及思路2.1高校大学生树立准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是就业率提升的关键动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就业与择业的认知和理解也在持续的变化,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持续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11保险陈蕾王沐易黄莉●问题的提出对于大学生来说,临近毕业是相当忙碌的,要忙着投简历,忙着面试,参加了十几场招聘会,投过近百份简历,最后,可能给予回音的只有四五家。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这已经很好了,还有人没有毕业就要面临失业。
据统计,2014年应届毕业生数量逾700万,在经济增长面临诸多困难情况下,相对于2013年“最难就业季”,这一年被称为“更难就业季”。
那大学生就业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下面我们小组就以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
●问题分析:一.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一种过高估计一系列事件发生概率的行为。
首先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是存在的,一些大学生不愿意去接受自己在缺乏经验的时候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打印复印材料、送发快递资料,大学生此时往往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在学校学了专业的知识,认为自己能够做一些专业性强的事情,而那些简单的是由自己来做是大材小用。
但是我们大学生应该认清自己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实际运做的能力,而所谓的简单的工作往往正是锻炼一个人的耐力的事,能把简单的事完成的更好,更有效率也是一件很好地事。
自己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是必须要经过的一个过程。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单位失败的时候,可能会存在自我归因的偏差,这也是一种过度自信的表现。
大学生往往容易把自己找不到工作归因为用人单位的学历歧视,认为用人单位在没有考察个人的能力之前,直接就将其拒之门外;或者直接归因为别人靠关系而减少了自己的选择机会。
虽然这些现象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大学生更应该从自己能做到的、能改变的事情出发,不要把失败归因为坏运气。
另一种可能的过度自信表现为大学生自己本人确实真的没有什么能力, 而通过外在的包装(自身的外表、简历),把自己精心打造为形式的精英,夸夸奇谈说道自己的“经验”、“能力”,认为这样就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把这种行为误认为是很有才能的。
而现在的用人单位可能更加注重个人的真是能力, 一些过于形式的东西可能不会被用人单位所看好.二.晕轮效应就业实际上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你中意这家公司,公司也要看得中你,那么这份工作才能谈得下来。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及对策分析随着高等教育热潮的兴起,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就业形势却愈发严峻。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国家、家庭、个人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大学生自身未来发展的关键。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就业形势会如此严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本文将从成因和对策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形成原因1. 教育与就业的脱节高等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用之才,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但是,由于高校与市场的脱节,高校的教育往往不能很好地与市场需求结合,培养的人才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毕业生技能不符合实际用人需求。
2. 职业规划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对自己的了解和对职业的认知,进而导致就业时的选择迷茫和过程效率低下。
3. 劳动力过剩随着高等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大学生人数也愈来愈多,但就业机会却没有相应增加,导致劳动力过剩,竞争激烈。
二、对策1. 改进教育质量,与市场接轨高等教育需要更多地和市场接轨,将市场需求及时融入到学校教学中来,建立和完善与企业联合的实践教学机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使毕业生具备适应就业市场的能力。
2. 强化职业教育,提高职业能力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应该更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加职业课程的安排,并紧密围绕市场需求,确保教学质量和水平。
3. 加强职业规划,提高个人职业素质高校应该加强职业规划,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和路径建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提高其实践能力。
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实习和社会实践,增强对行业和职业的理解和认识。
4.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合作在就业市场的发展中,企业是主体,大学生是需求方,企业应发挥品牌优势,拓宽招聘渠道,实行多渠道招聘和分流,提供稳定、安全、发展的职业平台和良好的薪酬待遇。
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是当前社会中的重中之重。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相关部门需多方面、各环节入手,共同推动形成良好的就业环境,为青年人的成长和国家的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题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
此前大学生毕业以后就业非常容易,但是现在大学毕业生却越来越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这其中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原因。
下面将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题及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题1. 就业岗位不足随着高校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大学毕业生成长远多地区工作岗位不足。
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了一定的压力。
2. 毕业生技能不符合市场需求许多毕业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导致他们在找工作时面临着技能储备不足的问题。
3. 恶性竞争许多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在求职的过程中,大学生面临着同行竞争的问题,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4. 择业期望值过高许多大学生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而希望从事高薪、高职位的工作,但是这种期望值与市场需求和自身情况不符合,导致就业难题。
二、对策分析1. 改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要一味地追求高薪高职位的工作,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该改变观念,尽量适应市场需求。
2. 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多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实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3. 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寻找就业机会,注意校园内外的就业信息,多参加招聘会等活动,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4. 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大学生应该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不要一味盲目地冲向高薪高职位,而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5. 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政府部门应该更多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出台更多的政策措施,加大就业援助和支持力度,帮助大学生尽快就业。
6.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最新动态和需求,提供更多的实用就业信息和帮助。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题确实存在,但是只要大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并且政府和高校加大就业援助和支持力度,相信大学生就业问题会有所改善。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十大原因分析又到了一年中的毕业季,很多大学生出来找工作,但是多少大学生人认为工作不好找,这是怎么情况?下面给大家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1、不明职业自我,难以找到匹配职业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
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
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
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那就是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大学生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
既然在职场犯下的错误都是我们自己所造成的,那为什么你不早些有意识的认识我们自己呢?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适合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这些都是因为大学生对职业自我的认识不清。
职业上的所有成功都是由内而外的成功。
职业自我是个人谋求职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在职业上的抉择缘于其对职业自我的不满与期望,职业自我直接决定了人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潜能、职业理想等职业发展因素。
对职业自我的深刻分析才可以也才可能找到与己匹配的职业,而开发职业自我的程度则决定了职业理想的实现程度。
先天与后天的综合因素决定了人只可能最适合一类职业,分析职业自我的目的就是在主观上找到这个职业,并且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优势。
2、少有职业理想,不明职业实现通路看不到目标比死还可怕:有一位军阀每次处决死刑犯时,都会让犯人选择:一枪毙命或是选择从左墙的一个黑洞进去,命运未知。
所有犯人都宁可选择一枪毙命也不愿进入那个不知里面有什么东西的黑洞。
一天,酒酣耳热之后,军阀显得很开心。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成为政府工作报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无论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无疑已成为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高素质的生力军,其就业问题有没有解决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虽然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与各行业人才需求总量相比仍然不足,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大学生就业问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渐露端倪,近几年成为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
从2003年至201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每年增加量超50万,而每年毕业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在70%左右,未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2006年开始,未就业人数已经超过100万。
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似乎已很难避免。
尤其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是难上加难了。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影响到高校稳定、社会和谐和人力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等,而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有识之士的更多关注。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1.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
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
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2.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缺乏标准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企业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已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后期水平,但管理方面是发达国家20年代水平。
1000—9000万资产的中小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缺少。
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大学生就业难题与解决方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出校门,面临着广阔的就业市场。
然而,就业难题却成为了许多大学生面临的头号困扰,导致许多毕业生毫无头绪,甚至陷入困境。
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以应对此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1.就业市场需求较少当前,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等行业是我国就业市场上最为火热的领域,但是这些领域都要求求职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而大学生毕业时通常没有太多实践经验,导致他们很难在市场上找到技能匹配的工作。
2.大学生自身条件不足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甚至对自己的专业都不是很熟悉。
此外,有些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沟通能力不强、自信心不足等问题也是大学生就业的难点。
3.工作经验要求较高许多企业都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而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成为一个充满挑战的问题。
由于大学生毕业时没有实际经验,他们很难在市场上获得很好的工作机会,也难以获得高薪的职业机会。
二、解决方案1.提升大学生就业技能在实际就业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外,市场上还要求一些其它技能,比如沟通能力、应对困难的心态等。
大学生应该在校期间提前学习并提升这些技能,以便给自己的求职机会提供更充分的保障。
2.搭建更多实践平台大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以便在大学毕业之后具有更好的实际经验。
学校和企业可以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比如实习、兼职等,以便让大学生学习实践技能,更加适应实际就业环境。
3.推广创业教育对于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学校应该推广创业教育,加强教育学生如何创立新事物的方法,培养其实际操作技能和创业心态,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和将来就业。
4.打破行业门槛限制企业和学校应该打破行业领域的门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并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工作理论和知识技能等教育资源,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和就业发展。
5.改变就业观念对于学生而言,一些学生总认为我们就该去找一份高薪的工作,或者去做一些文艺行业的工作,但他们往往没有早合入社会,往往还没有真正的理解一个职业发展的条件。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社会岗位需求下降、学生素质与企业要求不相匹配、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原因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今年更是如此。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历史性的611万人,加上去年未就业的将超过700万人。
2023年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这对原本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到今年3月1日为止,我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仅为8.45%,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大学毕业找工作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本人自身内在因素,笔者拟通过调查研究、文献查阅等方法就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做整理分析,并探讨相关应对措施,从而为我们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一、原因分析外部客观原因1.高校扩招后就业绝对人数剧增,结构业就业矛盾突出。
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本科毕业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各个层次的高校毕业生200多万人,比2002年净增60多万人。
从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表1)我们看到从2001年到2023年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初次就业率则呈下降趋势。
今年由于金融危机的缘故,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很多企业净利润大幅下降甚至倒闭,很多企业大幅削减用人岗位数。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仅岗位总量不足,而且有着严重的供需借位,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大多数毕业生都愿意选择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工作,不愿意到小地方、基层或响应国家号召去参加一些服务西部的计划,这样导到沿海发达地区人才扎堆以至浪费,而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急需大批人才,却招不到人,人才需求缺口越来越大。
2.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前瞻性。
近几年有些高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地位,一味追求规模大、学科多、专业全,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造成毕业生整体素质下滑。
尽管现在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难,但来自就业市场的种种信息表明,一些行业企业人才匮乏,在市场上却招不到他们所需的人才,原因是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错位。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英语作文English: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y that college students face when trying to find employment. One major reason is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each year, leading to a higher level of competition in the job market. Additionally,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skills and knowledge gained in college and the actual requirements of the job market is another challenge. Moreover, the lack of work experience and professional network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difficulty in finding employment.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college students can take proactive measures such as gaining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through internships, participating in career fairs and networking events, and continuously enhancing their skill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job market. Further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also play a role by providing career counseling services, job placement assistance, and fostering partnerships with industries to better prepare their students for the workforce.Translated content: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引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这不仅仅是个人困扰,也是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原因分析1. 就业市场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就业市场的需求与供给不匹配。
一方面,随着经济转型升级,部分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逐渐减少,而新兴行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现有的高校培养模式仍然以传统学科为主,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2. 缺乏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虽然大学教育对知识的传授非常重要,但其他方面的培养也同样重要。
许多大学生在面试和工作中缺乏职业素养,如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此外,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可能无法快速适应工作环境,也无法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更加竞争力不足。
3. 缺乏行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行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大学生在选择专业和就业方向时缺乏全面的了解,导致他们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此外,就业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竞争状况和就业技巧,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对策建议1. 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
这包括提供更全面的就业信息、行业趋势和就业前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
同时,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包括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2.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践项目、实习和交流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与此同时,企业可以借助学校的资源,发现并吸纳人才,满足市场需求。
3.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资源政府和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资源,促进大学生就业。
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增加招聘数量,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培训机会。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伴随着我国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而且,自2007年美国次贷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地的经济都出现了一定的衰退现象,各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方面都有所减少。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成为了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形势变的更加不容乐观。 (一)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 近年来,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据教育部统计, 2010年毕业生将超过630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整体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二)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流向 伴随我国沿海等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发达城市以及较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在高薪、高待遇、高福利等的吸引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也在跟随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在大中城市寻求发展空间,逐渐形成了向大中城市流动的洪流。造成了人才集中超过了有限的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 伴随着精英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就一直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集中约有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而仅有不足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而大部分的企业全部选择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过高的期望值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失了大量的就业良机。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从毕业生主体自身来讲 当前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一步到位的想法,认为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大公司企业是就业,而到中小企业、私营机构只是打工,因此,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到一些中小企业去就业,更谈不上到边远地区工作。而且,有些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期望的找到一份轻松高薪的工作,既不愿从事高付出的工作,又想获得高收入;既想获得高薪工作,又对自身能力了解不足。而社会现实往往与毕业生的想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二)从毕业院校来讲 首先,自2003年我国第一批扩招大学生走向社会以来,我国社会的人才需求量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庞大的毕业生队伍走向就业市场。伴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地区的经济开始衰退,社会已经不可能提供如此众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骤然加大,就业难现象凸显。 其次,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多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也不够强,很难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上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另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目前有些高校还停留在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的粗线条阶段,就业指导工作远远适应不了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 (三)从社会用人单位来讲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结构调整,企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用人也处于成熟稳定期,吸纳的人才有限,而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型产业主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所需要的是高精专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主要以接纳毕业生为主的中小企业大量破产,而生存下来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断地减员,进而造成了就业困难。 (四)从国家来讲 一方面,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 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 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 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8 年达559 万人,2009 年达610万人,2010 年达630 余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尚有1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 万人。从总量看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 三、基于经济学原理的大学生就业选择分析 1.从资源的稀缺性考虑,大学生应树立弹性就业观 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因而相对于无限欲望的有限性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因此,面对就业前景的无限期望,再多的就业机会也是稀缺的,所以大学生应树立弹性的就业观,摆正心态,正视现实,不急于求成,也不优柔寡断,坦然做出自己的选择。 2.从就业目标考虑,大学生应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就业选择方法 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与个人必须做出选择,也就是资源配置问题。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必须选择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单位;而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也必须选择单位需要的人才。两者是双向的,双方都在寻求最优资源配置。 3.从边际分析法考虑,大学生应该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经济学家在决策时还运用一种方法叫边际分析法,它所考虑的不是成本和收益的总量,而是增加量。大学生就业时选择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虽然从短期利益考虑,其满足程度(总效用)不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长远利益考虑,其个人发展的潜力大。它所增加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会在很长时间内不断增加,能够实现“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真正发挥大学生的特长,实现自身的价值。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0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0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0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二、2010年与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XX年年增加50万人。然而,2010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10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08 09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 2010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XX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10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10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10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1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本文从社会、用人单位、生及高校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1.1受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随着受性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经济的影响,增长减速,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概括起来,当前经济形势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很多企业被逼迫停产、缩减员工、停止招聘等都影响到就业人数,打破了经济增长与高校招生规模和就业人数长期建立起来的平衡,而且,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逐年增加,许多企业用工需求明显缩小,甚至关停导致新增岗位减少;第二,在我国经济开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的增长过分依赖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严重缺乏,特别是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开展滞后;第三,我国经济开展呈现经济开展区域不平衡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递开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也拉大了地区差距,如沿海与内地经济开展的差距、东,中,西部经济开展的差距、省区之间经济开展的差距、南北之间经济开展的差距、城乡之间经济开展的差距。
这使毕业生扎堆低往经济兴旺的地区去就业,而经济的地区那么就业人员匮乏;第三,社会失业人员比例小断加大,这给大局部欠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带来更剧烈的竞争压力。
1.2高校扩招使得毕业人数增长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自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xx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骤增,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
我国在校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
xx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xx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到达559万,xx年突破五百万关卡达610万,xx年,更是到达了631,而xx年将再创新高到达700万之多,加上之前待就业、因参加两项方案等需再就业、回国的先就业人员,xx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面临着比之前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简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解决对策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数量呈跃进式增长态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而现实的社会热点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由市场、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因素造成。
1.1 市场需求因素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
2002年至2009年期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45万人增长到610万,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了630万,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今年约有1000万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与之相对的是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中国实体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通过对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及就业率统计表明,扩招近十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呈大幅上升的趋势,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总体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综合素质及就业取向等因素,与市场实际需求产生严重的错位,就业市场普遍存在“有人没事干,有事没有干”现象。
以我市为例,根据市人才市场的用工需求分析,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新型工业化迅速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目前我市重点发展的机械、制造、电子、纺织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常出现“招工难”现象,而文史类、法律类、管理类专业人才又出现“求职难”状态,我市就业市场的需求与专业人才的供给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
1.2 高校教育因素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了错位,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突出表现在:一是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专业趋同现象严重,社会急需的专业毕业生供应不足,而需要较少甚至是“夕阳”产业的毕业生又供应过剩,造成供求结构失衡;二是技能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不够,大学毕业生应当具备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未能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得到有效保障。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012年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达915万人。
高考人数连续四年大幅下降,下降幅度还比较大。
原因何在?当然,这里面有适龄人口的高中毕业生减少和越来越多家庭有条件的高
中生想选择读国外的高校感受下异国风情等缘故。
但更大原因是一部分家长(包括学生)对上大学的出路产生了怀疑而放弃了进入高校深造的想法造成的。
说到底这都是中国的大学生普遍就业难造成的。
而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
中国的好工作很多是靠托关系找来的,这造成的结果很显然:大学生就在大学里面熬日子,过最后几年学生时代。
而以后的前途却只寄托在父母及亲戚朋友身上。
幻想着通过某某关系能进入理想舒服、工资又高的单位。
在他们的观念中,自己学得好与坏是次要的,关键是爸妈如何帮自己打造今后的前途。
因为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确实不少,他们沦落为卖猪肉的,或砌墙工人的事例比比皆是。
毕竟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的新闻报道太多,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久而久之,家长和孩子们都形成了这种观念。
有些没关系的家庭,家长就让孩子放弃上学,不如早点出来学点养家糊口的技术。
一来可以多一位劳动力,减轻家里负担;再者,这个社会文凭在贬值,工作经验在升值。
比上学的孩子多积累几年的社会经验也是很大的优势。
有些家庭条件优渥的考生干脆放弃高考,直接去国外念书。
这里
面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学生的学习不怎么样,在国内考不上好大学,毕竟中国的高考竞争力还是蛮大的。
国外学习的学费,一年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还不算生活费。
另一种就是学生家长认为国内的大学教育不如国外,对孩子的长期发展来讲,应该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念书。
这毕竟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前途。
不得不承认,中国的高校在世界排名相对比较落后,尤其是中国的高校基本上都是严进宽出。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上了大学后不思进取、贪图享乐,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到国外上大学,学生有一种不修够学分就无法毕业的压力,这种压力能促使学生去学习。
我身边就有几个朋友在国外读的大学。
以前他们在国内学习并不好,还不用功。
但父母花了那么多钱供他们出国上大学,谁家的钱都不是大水冲来的,他们慢慢也意识到该为父母想想了。
于是,在国外期间刻苦学习,并且做短工挣钱以减轻父母压力等。
这种经历对孩子来讲不能不说是积极向上的。
对父母来说,看到孩子长大懂事了,就觉得花再多钱也值。
孩子这种在国外独立生活能力的养成和因环境变化而做出的积极变化的态度促使了不少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把子女送到国外。
更有甚者,有些家长找亲戚朋友借钱也要把孩子送到国外。
因此,这些年去国外上学的中国学生一年比一年多。
二、学生就业难的教育因素
任何职业都有岗位要求。
高校教师这个职业因为是跟祖国的未来打交道,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故要求更加严格。
而高校教师曾经也是学生,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当年同样
也困扰着他们。
他们前几年也被复杂的社会关系所约束。
尽管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是称职的,还是有一部分高校教师是不太有资格做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职业的。
他们具有符合条件的高学历文凭,但他们综合素质偏低,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人处事存在着问题,思想观念也不符合教育领域的要求。
这样的青年教师为人师表,教育大学生,结果不难想象。
另外,一部分高校教师虽然专业知识过硬,但是却不太懂得高校教师除了教书,还有育人的义务。
合格的高校教师应该将做事的教育与做人的教育结合起来,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在教学的工程中,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能否成为学生的表率等。
这样所培养的学生到了社会才能更有利于社会,才能更有益于自身的发展。
当今不少高校教师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
部分老师视高校工作为第二产业,在校外做些创收的项目。
原因何在?其中教师收入低是不可否认的一个原因。
高校教师曾经都付出过高学历成本,他们对薪酬待遇和发展环境有很高的期望。
而对自己多年幸苦学习和已具备的知识,却换来每月那不能说是微薄,不可观的报酬,让他们把身心都投入到教学上很难。
有人可能此时要反驳我了:每年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钱还少吗,每年都有那么多项目和课题的奖金或政府补贴的啊!除非是自己没有能力吧。
大部分青年教师往往得不到教学课时之外的收入,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还年轻,而中国的职称晋级都是需要有几年的工作经验,再加上自身学术能力的不足和人际关系涉足的不深等,青年教师自然没有多少机会。
而身
兼行政职务或学术高职称的领导们,却能通过课题、项目、政府补贴等方式,获得十倍甚至百倍于青年教师的收入。
这种情况的存在,倒逼青年教师们不仅要学会应付工作,通过课外增加一些收入,而且要不断发表出可以获评职称、但却毫无意义的学术论文等。
论资排辈,期待“媳妇熬成婆”。
正由于这种现行教育和科研体制的扭曲,很多大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大学教育,再加上大学生自制力差,还处在需要引导的阶段,很多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还不如未上大学但深知社会现实、刻苦改变自己命运的“低才生”。
这些年国家正在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
很多地方都有很大的改观,但真正让大学生就业难有所改变,依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