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透过酒文化鉴赏中国传统文化意境

透过酒文化鉴赏中国传统文化意境

透过酒文化鉴赏中国传统文化意境
透过酒文化鉴赏中国传统文化意境

透过酒文化鉴赏中国传统文化意境

医学论文发表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许多事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固定的文化符号系统。其中更以月亮与酒文化最脍炙人口,本文将略述一二。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统文化

一、月亮的文化意象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朗朗明月从古至今一路流转于中国人的广阔心灵空间,它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高悬于天际的文化原型。月因其阴冷凄寒而成为女性的化身,代表了静谧与和谐,也反映了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成为失意者的象征。月是文人笔下永远说不完的故事,淡泊静谧、空寂通脱,或圆或缺、或阴或晴,让你在不经意的仰望中,心中总会萌生许多感触。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们感到了月光之澄澈,人生之悲凉;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渗透的又是几多缠绵哀伤;“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帝王末路的忧郁;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文人笔下凄美的意境了。月是忧伤孤独的,也是潇洒飘逸的。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是苏轼的淋漓畅快;“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乃太白的雄浑豪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欧阳公的缠绵悱恻了。李白可以“举杯邀明月”,与月“永结无情游”,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旷达。月还是美好理想的寄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吟风啸月,是对自然之美的礼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对朋友的殷切关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生的最美祝福;“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是对淳朴生活的热切向往。

二、酒的文化意象

中国酒文化的特色之一是诗与酒的不解之缘。在文化人圈子里往往是诗增酒趣,酒扬诗魂;有酒必有诗,无酒不成诗;酒激发诗的灵感,诗增添酒的神韵。《诗经》305篇作品中,有40多首与酒有关;整部《全唐诗》五万首,涉酒诗篇也多达五分之一。不少诗人都是酒中豪杰。

陶渊明更言“性嗜酒”“期在必醉”。他视酒为“佳人”、“情人”,“无夕不饮”,“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饮酒二十首》)。领一代风骚的曹操,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垂名。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常和建安七子一起,“简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熟,仰而赋诗”。

魏末晋初的“竹林七贤”全是一群饮君子,阮籍以酒避祸,嵇康借酒佯狂,刘伶作《酒德颂》以刺世嫉邪。刘宋时代的鲍照亦爱酒惜酒,狂歌“但愿樽中酒酝满,莫措床头百个钱”。生平萧索的庾信,有“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等饮酒诗14首,以酒寄情,缠绵悱恻。

唐宋两代的诗人词客更多是善饮、嗜饮的发烧友,李白现存诗文1500首中,写到饮酒的达170多首,占16% 强;杜甫现存诗文1400多首中写到饮酒的多达300首,占21%强。李白以“斗酒诗百篇”,“会须一饮三百杯”为人所共晓,赢得“醉圣”的雅名;而杜甫“少年酒豪”、嗜酒如命却鲜为人知,其实杜老先生更是“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夕江头尽醉归”,直到“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身”的信誓旦旦、死而后己的程度。另一位大诗人白居

易自称“醉司马”,诗酒不让李杜,作有关饮酒之诗800首(见方勺《泊宅编》),写讴歌饮酒之文《酒功赞》,并创“香山九老”这诗酒之会。北宋初年,范仲淹是“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晏殊是“一曲新词酒一杯”,柳永是“归来中夜酒醺醺”;

元佑时期,欧阳修是“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于钟”,苏轼是“酒酣胸胆尚开张”。南渡期的女词人李清照,可算酒中巾帼,她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浓睡不消残酒”、“险韵诗成,扶头酒醒”、“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写尽了诗酒飘零。继之而起、驰骋诗坛的陆游,曾以《醉歌》明志:“方我吸酒时,江山人胸中。肺肝生崔嵬,吐出为长虹”,一腔豪情,借酒力以增强、发泄。集宋词之大成的辛弃疾,“少年使酒”,中年“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晚年“一尊搔首东窗里”、“醉里挑灯看剑”,以酒写闲置之愁,报国之志,使人感到“势从天落”的力量。逮至元明清,诗酒联姻的传统仍硕果累累。无论从马致远的“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到陈维崧的“残酒亿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从萨都刺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到杨升庵的“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无不是美酒浇开诗之花,美诗溢出酒之香,正是酒,使诗人逸兴遄飞,追风逐电;正是诗,使美酒频添风雅,更显芳泽联系方式:4006587789。

诗人们有时空闲,独酌杯酒,抒发人生感慨,或激进慷慨,催人自新,促人奋进;或感叹仕途失意、怀才不遇、想念佳人、人生坎坷而处于矛盾、苦闷和焦灼中的彷徨和痛苦,他们以酒寄情,托物言志,咏成不少千古佳作。如王绩《过酒家》“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独酌成诗》“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罗隐《自谴》“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韦庄《谴兴》“乱来知酒圣,贫去觉钱神”。

酒不仅是抒怀的兴奋剂,也是牵情的红丝带。临别饯行,友人们既共叙美好回忆,又对未来充满憧憬,绵绵的离愁,真诚的祝福,都留在饯行的酒席上。把所有的离情别绪全都倾注在浓浓的美酒中吧,朋友啊朋友,让我们举杯畅饮,祝愿你一路保重;让我们一醉方休,今日一别,不知何时能重逢。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贾至的《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此外,酒还是男儿不易轻弹的泪水。那些表现边塞苦寒生活的诗歌也多与酒相伴,与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而化作瑰丽的诗章。其中王翰《凉州词》最为优美。“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此诗悲壮雄浑,抒发了征夫们视死如归的悲壮和激昂。其他如李欣《塞下曲》“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是”,还有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贵州酒文化

贵州酒文化 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水质优良,多出佳酿,是我国最重要的酿酒基地之一,素有“酒乡”之美誉。获省优、国优及国际金奖的贵州白酒有几十种。贵州名酒,香型多样,驰名中外,形成了以国酒茅台为龙头的酒类生产系列,行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中外客户青睐。 贵州酒史,源远流长,出土文物表明,早在商末周初贵州便有了酒。贵州各族人民,在长期酿酒、用酒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工艺独特的酿酒技术和饶有风趣的酒礼酒俗,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贵州“酒文化”,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贵州酒礼酒俗,宛如烂漫山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种种用酒活动中,可窥见苗岭山区、夜郎故地的历史文化、人生礼仪、禁忌信仰等风土民情。贵州酒礼酒俗,多侧面、多层次反映出贵州高原古往今来的社会生产、社会制度、社会历史、社会文化与文化心态,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 贵州美酒令人醉,苗岭酒俗更醉人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的高原地带,地理位置独特,有着温和的雨水和丰润的气候特征,有利于各种谷物和水果、药材的生长,到处有清澈的水泉,为贵州酿酒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上贵州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积累的精湛的酿酒技艺,酿出的白酒品种繁多、风格各异,尤以酱香酒最负盛名。 贵州各地都产好酒,黔北地区有茅台、董酒、习酒、鸭溪窖酒、湄窖酒等;贵阳地区有贵阳大曲、黔春酒、筑春酒、朱昌窖、阳关大曲等;安顺地区有平坝窖酒、贵府酒、安酒、黄果树窖酒等;黔南地区有匀酒、泉酒和惠水大曲等;黔西南有贵州醇、南盘江窖酒等;黔东南有青酒、从江大曲等;六枝有九龙液。还有以贵州珍贵药材天麻、杜仲泡制的天麻酒、杜仲酒等;花溪、惠水一带苗族同胞酿制的刺梨糯米酒、黑糯米酒,清香醇厚,富有营养,应是黄酒中的姣姣者。 贵州酒尤以茅台酒为骄傲,“茅台美酒盛名扬,与众不同韵味长,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芳”。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茅台酒享誉世界和它独特的风韵,茅台酒的酿造是贵州人民的一大创造,贵州酿酒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贵州一带即产一种枸酱酒,为人们所称道。茅台酒的酿造不仅与这里的独特的自然条件有关,在原料与工艺上也独树一帜,茅台酒以它超乎寻常的风格誉满五洲,中国政府常以它作国宴酒,宴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在中美建交和中日建交的日子里,美国总统尼克松和日本总理大臣田中角荣都曾为茅台酒香冽醇美的风味所倾倒,所以茅台酒又被誉为代表中国的“国酒”。“来中国不可不饮茅台酒,来贵州更不可不饮茅台酒”早已成为世界各地人民的共识,茅台酒是贵州秀丽山川的缩影,是贵州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如果我们把“茅台酒”、“青酒”、“贵州醇”称为贵州酒的代表,那么,这几种酒确实也代表了不同的地理方位,不同的民族文化自然也有其不同的风格特征。茅台酒的产地遵义地区同时也是贵州文化之乡,在这里,有平叛入播,经历了七个王朝,统治遵义(古称播州)长达近800年历史的杨氏家庭而形成的“播州文化”;有在晚清代表贵州在文坛、政坛等显赫卓着的文豪硕儒郑(郑珍)、莫(莫有芝)、黎(黎庶昌)而形成的“沙滩文化”;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黔北时召开遵义会议、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等形成的“长征文化”;更有赤水河两岸酒厂密布,四时飘香的美酒河畔而形成的“美酒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使其更显无穷魅力。今天,人们到黔北来,在感受地域文化与巴蜀文化相融的文化氛围时,似乎从呷一口国酒的荡气回肠中得到了验证。 青酒的产地在黔东南镇远县,黔东南是贵州苗族、侗族的主要居住地,这里民族风情浓郁,人民好客,酒作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他们独特丰富的少数民族酒文化,在艺术上、在礼仪上、在劳作上都有众多的体现。在黔东南,几乎每个县都有展示其地域文化的民族节日,如“台江姊妹节”、“苗山鼓藏节”、“凯里芦笙节”、“榕江西瓜节”、“从江碰柑节”等,这些节日无不以酒为待,以酒为歌,整个节日始终飘溢着酒的芳香,这些少数民族世代以自己酿造的低度糯米酒(或称“Biang dang”酒),自酿自饮,接物待客,吸引着人们,也赢得了人们,这使我们不由想到“青酒”正是以它那低度、甘甜、浓浓的乡情,广泛得到人们的接受与赞誉而香飘四海,“喝杯青酒,交个朋友”的着名的广告语,它绝不是表面上的人际交往的套词,而应该是或正体现的是黔东南苗族、侗族同胞坦诚、朴实、热情的处世原则与价值观。来这里的国际友人,特别是日本客人,他们在领略了当地的习俗民风时,喝牛角酒、唱酒歌的动人情景,常常使他们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贵州醇”的产地在黔西南兴义市,与黔东南不同的是这里居住的主要是苗族、布依族,尤以布依族为多。布依族村寨多依山傍水,靠近河谷平坝,值得一提的是,布依族喜欢喝自酿自烤的米酒和包谷酒,酒同样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说他们是好酒的民族,任何情况下都离不开酒,如他们的节日“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等节日,表现的是布依族人民不畏强暴、追

我对酒文化认识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酒文化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称。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人文生活、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 在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这是酒的产生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包括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米酒,药酒等。然而大体上又分两种:一为果实谷类酿成之色酒,二为蒸馏酒。有色酒起源于古代,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世本八种》(增订本)陈其荣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仪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余以为此种酒,恐是果实花木为之,非谷类之酒。谷类之酒应起于农业兴盛之后。陆柞蕃著《粤西偶记》关于果实花木之酒,有如下记载:(广西)平乐等府深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猿酒。 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这便是酒,便是中国的国粹。

透过酒文化鉴赏中国传统文化意境

透过酒文化鉴赏中国传统文化意境 医学论文发表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许多事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固定的文化符号系统。其中更以月亮与酒文化最脍炙人口,本文将略述一二。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统文化 一、月亮的文化意象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朗朗明月从古至今一路流转于中国人的广阔心灵空间,它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高悬于天际的文化原型。月因其阴冷凄寒而成为女性的化身,代表了静谧与和谐,也反映了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成为失意者的象征。月是文人笔下永远说不完的故事,淡泊静谧、空寂通脱,或圆或缺、或阴或晴,让你在不经意的仰望中,心中总会萌生许多感触。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们感到了月光之澄澈,人生之悲凉;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渗透的又是几多缠绵哀伤;“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帝王末路的忧郁;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文人笔下凄美的意境了。月是忧伤孤独的,也是潇洒飘逸的。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是苏轼的淋漓畅快;“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乃太白的雄浑豪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欧阳公的缠绵悱恻了。李白可以“举杯邀明月”,与月“永结无情游”,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旷达。月还是美好理想的寄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吟风啸月,是对自然之美的礼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对朋友的殷切关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生的最美祝福;“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是对淳朴生活的热切向往。 二、酒的文化意象 中国酒文化的特色之一是诗与酒的不解之缘。在文化人圈子里往往是诗增酒趣,酒扬诗魂;有酒必有诗,无酒不成诗;酒激发诗的灵感,诗增添酒的神韵。《诗经》305篇作品中,有40多首与酒有关;整部《全唐诗》五万首,涉酒诗篇也多达五分之一。不少诗人都是酒中豪杰。 陶渊明更言“性嗜酒”“期在必醉”。他视酒为“佳人”、“情人”,“无夕不饮”,“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饮酒二十首》)。领一代风骚的曹操,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垂名。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常和建安七子一起,“简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熟,仰而赋诗”。 魏末晋初的“竹林七贤”全是一群饮君子,阮籍以酒避祸,嵇康借酒佯狂,刘伶作《酒德颂》以刺世嫉邪。刘宋时代的鲍照亦爱酒惜酒,狂歌“但愿樽中酒酝满,莫措床头百个钱”。生平萧索的庾信,有“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等饮酒诗14首,以酒寄情,缠绵悱恻。 唐宋两代的诗人词客更多是善饮、嗜饮的发烧友,李白现存诗文1500首中,写到饮酒的达170多首,占16% 强;杜甫现存诗文1400多首中写到饮酒的多达300首,占21%强。李白以“斗酒诗百篇”,“会须一饮三百杯”为人所共晓,赢得“醉圣”的雅名;而杜甫“少年酒豪”、嗜酒如命却鲜为人知,其实杜老先生更是“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夕江头尽醉归”,直到“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身”的信誓旦旦、死而后己的程度。另一位大诗人白居

浅谈中国酒文化

浅谈中国酒文化 【摘要】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化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介绍了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研究了其深刻内涵,最后探讨了中国酒文化的现实意义,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酒文化研究的热情,继承和发扬中国酒文化。 【关键词】酒文化;起源与发展;内涵;现实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酒系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饮酒已经摆脱了单纯的食用价值,凝结了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创作,上升为一种饮食文化。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蕴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中国酒文化蕴涵丰富、自成体系,具有很大的精神文化价值。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更是一种艺术文化。酒文化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刻的意义,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1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酒文化起源于酒的酿造,而民间对酒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例如仪狄酿酒,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战国策》中有这样的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 ‘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杜康酿酒,《说文解字·巾部》中也有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这个说法在民间广为流行;酿酒始于黄帝时期,《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黄帝与岐伯讨论酿酒,《神农本草》载有酒的性味;酿酒与天地同时,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然而无论那种说法,都能说明我国的酿酒历史距今起码在四千年以上,当今的许多考古发现也都证明了这一点。不过现代观点认为酒是谷物自然发酵的产物,晋代江统《酒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或云杜康。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果酒和乳酒是第一代饮料酒,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狩猎为生。水果中含有较多糖分,易自然发酵生成果酒;动物乳汁中含有蛋白质和乳糖,也易发酵成酒。商代出现了利用谷物糖化再酒化的酿酒技术;先秦时期,出现了活性微生物或其酶类的直接酿酒法;汉代发展了制曲技术并从西域引进了葡萄酒的生产;唐宋开始酿造果酒和药酒;元代出现了蒸馏法酿制的烧酒技术;明清时期,伴随着造酒业的进一步发展,酒度较高的蒸馏白酒迅速普及。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酒文化。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结晶。 2 中国酒文化的深刻内涵 中国酒文化与礼仪 酒礼,是酒行为的礼节,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要回敬主人,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国十大酒文化博物馆

中国十大酒文化博物馆 1、贵州酒文化博物馆 开建时间: 落成时间:1989 年7 月 投资方:遵义市文化局地址:遵义市中华南路178 号。邮编:563000。 1999 年撤地设市后上划现遵义市文化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面积:770 平方米 2、古井酒文化博物馆 开建时间:1994 年9 月 落成时间:1996 年12 月 投资方:古井集团 投资:1500 万 地址:位于安徽省亳州市 面积:2200 平方米 主要布局:该馆分为楼上、楼下两个展厅和中国酒文化、古井酒文化、古井发展史、名酒荟萃、古井画廊等五个展区 3、老龙口酒博物馆 开建时间:2002 年1 月 落成时间:2002 年9 月 地址:沈阳市大东区珠林路 1 号 投资方:老龙口面积:1200 平方米 主要布局:整体建筑以博物馆为主,两侧配以清代酒馆、清代酒作坊、“酒文化展区”和“酿酒老作坊展区”两大部分。“酒文化展区”又包括“酒的源流”“酒规酒俗”“酒具酒,,器”“酒诗酒画”“老龙口发展史”“老产品陈列室”等六个部分;酿酒老作坊展区生动再,,,现了中国传统酿酒的工艺流程,展示了古法酿酒的各式器具,酿酒所需的各种原料;在厂内挖掘出土的百年石磨群;二十世纪50 年代至80 年代老龙口部分老产品等。 4、西域酒文化博物馆 开建时间: 落成时间:2006 年10 月 地址:伊犁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 投资方:肖尔不拉克酒厂投资:1200 万 面积:1500 平方米 主要布局:分为“西域自古出美酒”“瀚海遗真话酒具”“酒令酒诗弈酒海”“塞外江南飘酒香”等17 个部分,展出图片3000 余幅、酒类古董60 余种200 多件。 5、桂林三花酒文化博物馆 开建时间:落成时间:2007 年10 月

高考作文赏析:诗词中的酒文化作文1000字

诗词中的酒文化作文1000字 酒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自西周传承至今,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饮品。我认为当今社会的酒有两个特征,第一个是它不代表任何情绪,却放大了所有情绪。例如:商务交流需要饮酒,朋友聊天需要饮酒;迎接客人需要饮酒,送别兄弟需要饮酒;结婚要饮酒,失恋也要饮酒。而第二个特征是它不分高低贵贱,只要你喝,情绪就会放大,再喝就晕,继续喝就吐。这不取决于是高端的茅五剑,还是低端的老村长;也不取决于是格调文艺的江小白,还是粗犷不羁的二锅头;也更不论它是酱香浓香,还是清香凤香。这便是当今社会的酒文化。而要探究古典文学里的酒文化,从当今社会的酒文化中便可见一斑。 说到古典文学里的酒文化,诗仙李白是绕不开的,有余光中诗为证我辈此中惟饮酒,先生在上莫谈诗。李白的诗多以豁达,豪放见长,辅以酒放大情绪的作用,便将这豪放发挥到了极致。所以李白的酒,多是令人开心的,忘却眼前烦恼的。例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又例如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这两句诗总结起来就是,不追名,不逐利,你便少却许多烦恼与忧愁。李白借酒为意,放大了这种情绪,让他对于人生的理解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也就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赞誉。 李白的酒表达浪漫,而杜甫的酒表达现实。虽然李

白多是清酒,杜甫多是浊酒,但丝毫不影响酒对于情绪的放大。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困苦通过一杯浊酒的放大,使读者感同身受,甚至那种无奈都展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酒是情绪的放大镜。 通过李杜的对比,或许能得出清酒表达乐观,浊酒表达忧愁。其实不然,因为李白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的愁苦;杜甫也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乐观。所以这也恰恰印证了当今社会的酒文化,与古典文学的酒文化基本一致。即酒不表达任何情感,却能放大所有情感。而且无论清酒还是浊酒,所展现的功能是一样的,都能将情绪放大到更高的一个层次。 酒的意境也不单单表达在李杜的诗词中。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表达求贤若渴;唐寅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表达怀才不遇。无论何种情绪,都能够通过酒来表达,并且放大。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浊酒也能喝出喜悦;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美酒也难掩悲伤。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无论是美酒还是浊酒,也同样表达出了战争的疾苦。酒,无论饮酒者是何种心境,都能让人找到适合的状态,这便是酒的魅力。也是传承至今仍蓬勃发展的原因。 在古典名著中,酒也同样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武

饮食文化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的茶与酒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的茶与酒 ——以蒙古族奶茶和马奶酒为例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的独一无二的饮食文化,其中茶于酒的存在又给饮食文化中增添了几分诗情和豪迈。茶与酒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中不可不谈不可不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各个少数民族也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茶酒文化,其中蒙古族的奶茶,马奶酒和蒙古族独特的茶酒文化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关键词:茶文化酒文化蒙古族 一少数民族的茶文化与酒文化 茶文化 茶,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是全世界人民都喜爱和经常饮用的饮料,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因此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茶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具有悠久的历史。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为饮茶在华夏民族中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饮料,更多的是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故事。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于两汉,萌芽于魏晋,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有着悠久的历史。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少数民族地区是茶的发源地,杨万娟在《中国少数民族茶文化》一文中提到“茶树源于南方, 中国的茶文化也孕育和发展于南方, 早在西周初期, 中原广大地区还不知茶为何物时, 我国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就以茶为贡品, 以茶为饮料了。”冯敏,李佛也在《中国茶文化要论要论》一文中提到“茶叶虽非起源于中原华夏族, 而是起源于南方的少数民族, 但在历史的长河中, 由于民族群体不断分化、融合, 不少古代民族融合于华夏族中, 形成以华夏为主, 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汉族。少数民族的茶俗也被带入汉族之中; 同时, 西南地区的茶俗早在秦灭蜀之际便传入中原”。由此可见茶文化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源在中原地区发张博大。最后又影响到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是少数民族茶文化发展的一个大致过程。酒文化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少数民族的酒与酒文化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杨柳在《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一文中提到“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由于历史传承、生活习俗、生存环境的不同,所酿造的酒也各有特色,并且以此为依托,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酒文化。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酒文化以酒为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形成独特的文

从酒中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从酒中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近代以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变化着。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文化运动严重摧残了中国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的思想日益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转而重视起来了传统文化。从百家讲坛到各种“中国年”,我们发现,国学越来越热了。但是,现在的中国人却是越来越缺乏信仰,难道是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现在的生活就没有丝毫作用么?我们一方面要传承,一方面又不知道意义所在、如何传承。在这里,我就通过酒文化来谈一下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看法。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酒在饮食烹饪、养生保健、文学艺术、及认得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占有重要位置。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商代酿酒业十分发达,酒器繁荣,贵族饮酒盛行,但由于纣王,商代留下的是“酒色文化”。周代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出现了“酒祭文化”和尊老敬老的“酒仪文化”。秦汉年间出现了“酒政文化”,并且酒礼更加严格。这些酒文化,有些本身就是错误的,有些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并无多大联系,我们可以不予理会。至于“酒礼”、“酒德”、“酒仪文化”,我们今天在酒桌上依然讲究养老奉宾、主人向客人敬酒,说敬酒词,客人回敬等。至于那些繁琐的礼节,比如行跪拜礼等,我们当然没必要再遵从。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饮酒风气极盛,人们借酒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忧思,对历史的感叹等。这时候,出现了“曲水流觞”的习俗。唐朝酒文化则与文人墨客结缘。当时社会诗词的繁荣,对酒文化有着促进作用,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这些酒文化与文人相关,算是酒产生的艺术了。酒醉而成传世杰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后来的郑板桥醉后作画皆是精品。这样的生活在我们今天看来未免有些遥远,我们已没有当年文人的豪情与才气。我们喝醉了也许是借酒消愁,也许是为了应酬,不管怎样,我们只是醉了,顶多耍一下酒疯,再无后话。我觉得这很值得我们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变化? 明清时期,行酒令十分盛行。酒令五花八门,而且雅令很多,把中国的酒文化从高雅的殿堂推向了通俗的民间,把普通的饮酒提升到讲酒品、崇饮器、行酒令、懂饮道的高尚境地。我们现在行的大多是大众酒令,例如,骰令,虎棒鸡虫令,拍七令。酒令是我国酒文化中别具风姿的一部分,它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今天,我们掌握酒令的有关知识,适当地把它应用到饮酒活动中,可以调节气氛,增添乐趣,提高饮酒的文明程度。 古代还实行过酒禁制度。古代酒禁,约有四类,第一,为强国而禁。第二,为节约谷物而禁。第三,为专卖而禁。第四,因酗酒肇事而禁。这几点在当时都是很有道理的,只不过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因为酒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其实,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需不需要为了节约谷物而限制酒的生产呢?毕竟很多酒在餐桌

从各国酒文化看民族性格

从各国酒文化看民族性格 袁旭阳 201500302046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而一个国家的酒文化是反映国民性的重要途径。酒文化作为人类生活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酒俗,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惯甚至性格特色。纵观世界酒文化,就可使我们领略到世界各国家民族鲜明的民族性格和特征。 在东方,日本是拥有丰富酒文化的一个国家。在日本,人们主要喝的酒的种类包括烧酒,啤酒,日本清酒,餐酒,威士忌,葡萄酒等。其中,日文清酒是典型的日本文化。每年的成人节(元月15日),日本的满二十岁的男男女女穿上华丽庄重的服饰,与好友共赴神社祭拜,然后饮上一杯淡淡的清酒(据日本法律规定不到成年不能饮酒),并在神社留一张饮酒合影以此象征成年。(林开福中图TS971) 同时,日本的女酒客也多达 50%以上。在东京银座酒吧, 生意相当火。酒吧中服务小姐除了接待客人之外, 还有一个推销酒的业务, 当然提成是不可少的。日本的酒客一直有增无减, 从上世纪 50 年代至现在, 大约增加了一倍多。在日本, 酒和个人事业密切结合。日本的男人如果拒绝上司的饮酒之邀, 则他的饭碗便恐有不测, 甚至可能永远也得不到提拔和重用。(王春华中图分类号:TS262.;TS971)由此可见日本社会的等级秩序的严格。而日本人爱喝酒到仿佛把喝酒也当成了工作,每天下班必到酒吧报到。他们做出重大决定往往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酒吧里。部分日本人下班后泡吧,然后拖着醉态的步子回家,以这样方式饮酒的人往往是为了从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新青年(珍情) , New Youth(Love),2015年12期)。由此可见,日本社会中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忙碌的生活状态,从而也反映了日本国民的集团主义特征。 在东方另一个对酒偏爱有加的国家就是韩国。尤其是韩国成年男子,他们将饮酒作为日常交际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说达到了一种工作之余无酒不聚的程度。韩国成年男子平均一个月喝12次酒,女子平均喝6次酒。韩国某集团公司做过一次调查,公司职员一个月花在喝酒上的钱是花在买书上的钱的10倍。这些数字充分显示出韩国的确是赫赫有名的喝酒大国,以至于有韩国人戏称自己的国家是

葡萄酒文化与品鉴教案

葡萄酒文化与品鉴教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邢台学院 教案 2014 ~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葡萄酒文化与品鉴 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 专业班级 授课教师王会京 院部美术与设计学院 本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课程名称:葡萄酒文化与品鉴 课程性质与类型:公共选修课 总学时、学分:32学时 2学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葡萄酒起源、产地、产区、文化内涵、饮用习惯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葡萄酒文化的基础知识;学习葡萄酒的外观、品种分类、等级、品酒技巧、菜肴搭配以及侍酒流程等葡萄酒的品鉴过程,全面掌握识酒与品酒的方法。本课程打开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感知鉴赏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在各专业深造和开拓提供活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王恭堂《葡萄酒的酿造和欣赏》中国轻工业出版,2000年 参考书:郭征《葡萄酒鉴赏宝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考核方式及成绩计算方法: 要求:能够独立完成小论文撰写。 评分标准: 1、课堂情况:(30分)出勤率、迟到、早退状况 2、作业情况:(70分) 1)本课程是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以后,能够掌握和熟悉中外葡萄酒的历史文化葡萄品种、葡萄酒品种、葡萄酒的酿造、葡萄酒的品尝、产区等内容。 2)考试小论文形式,综合谈谈对葡萄酒的认识和感受,考察学生的感受与鉴赏能力。 课程教学日历 课程名称:葡萄酒文化与品鉴授课学期:2014 ~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章教学安排的说明章节题目:第一章葡萄酒的起源 学时分配:共4课时 第一节葡萄酒的起源 第二节葡萄酒的发展和葡萄酒文化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酒文化与鉴赏课程论文汇总

酒文化与鉴赏课程论文 酒文化与鉴赏课程论文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酒的性能 酒是多种化学成份的混合物,酒精(学名乙醇)是其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有水和众多的化学物质。酒精无需经过消化系统就可被肠胃直接吸收。酒进入肠胃后,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脉,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 酒有多种,其性味功效大同小异。一般而论,酒性温而味辛,温者能祛寒、疏导,辛者能发散、疏导。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蠲痹散结、温阳祛寒。另外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过度饮酒有害健康。酒中乙醇对肌体的组织器官有直接毒害作用,对乙醇最敏感的器官是肝脏。连续过量饮酒能损伤肝细胞,干扰肝脏的正常代谢,进而可致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过量饮酒影响脂肪代谢,肝脏脂肪合成增多,使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增高,发生甘油三酯血症的可能性增大。此外,长期过量饮酒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危险,还会造成记忆力衰退,智力下降等不良后果。 酒精对大脑和神经中枢的影响最大。酒进入人的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后,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微妙的影响。我们可把饮酒后的心智状态分为畅意、微醺、失控和烂醉四种。少量饮酒能疏肝解郁、宣情畅意,令人神清气爽、通体舒泰,有益身心健康。饮至四、五分时,似醉非醉,血流加速,血脈扩张,人进入一种无拘无束、情绪兴奋、积郁一空、飘然羽化的解脱状态,这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在摆脱现实的悲苦与烦恼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即所谓“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醉来赢得自由身”。此时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最有益于文学艺术的创作。饮至七、八分时,神经麻木,神 酒文化与鉴赏课程论文 智迷忽;反应迟钝,不能自控;身非己有,言不由衷。此时信口开河,容易失言;意志薄弱,举止失常;不守原则,随意承诺;失去记忆,容易误事。甚者惹事生非,引发暴力,影响家庭和睦,危害社会治安。如果饮至九、十分,则头晕目眩,天旋地转;呕吐不止,哭笑无常;语无伦次,不识归途;甚者人事不省,危及生命。 酒的功能要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地方民族酒文化探索

地方民族酒文化探索 几千年来,通过酿酒技术的日趋完善和成熟,以及改朝换代酒政和酒令的不断变化,酒文化不断从物质层面辐射到精神层面,进而形成了相对独立、蕴涵丰富、完整而系统的酒文化体系。从形形色色的饮酒器皿到文人骚客的书画词曲,以及关于酒的典籍掌故等一系列事物中反映出中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地大物博,少数民族众多。当酒文化与少数民族的风俗礼仪相结合时便演变出五彩纷呈的民族酒俗。在西北辽阔的高原上,土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在与这片神奇的高原融合的过程中演化出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和饮酒风俗。大自然的严寒残酷,昆仑山的巍峨苍茫赋予了高原人民淳朴自然、热情豪放的性格。西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片神奇的高原上,有回、汉、撒拉、蒙古、土、藏等多个民族。他们休戚与共,共同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孕育出独具西北魅力的文化。在西北众多民族中,最具独特的为土族和藏族,西北的这片土地因为他们而大放异彩。土族广泛分布在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长期以来,他们独特的文化艺术为这片高原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而关于土族的了解,很多人则知之甚少,而他们的民族文化却让人痴迷。他们将瓦蓝色的青稞酿成了甘甜的青稞美酒,而美酒给予了他们勇敢和智慧。七彩的花袖,旋转的轮子秋,热情的安召舞,表达着土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青海互助这片美丽的土地因为土族人民的智慧而大放异彩,也因青稞酒的美名而声名远扬。关于土族的起源,在青海互助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成吉思汗属将格日利特(格热台)率部留驻今青海互助县一带,以后

与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而成土族的传说。汉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军曾来西宁一带的记载。据研究,土族传说中的霍尔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浑人,这与民和县境内的土族人自称“土昆”(音吐浑)相合。趋于统一的认识是:以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为主体,在以后吸收了部分羌、藏、蒙古、汉等民族成分形成发展而来。土族早期从事畜牧业生产,这和土族来自游牧的霍尔人和蒙古人有关。后来转到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至少在明初,土族人民已知农耕,农作物品种主要有小麦、青稞、土豆等。 其中,青稞作为青藏高原独有的农作物赋予青藏高原上的少数民族独特的饮食风俗和习惯。麦思如、杂面搓鱼儿这些独具特色的美食都是以青稞为原料。而关于青稞在青藏高原的种植历史可以考证为:在距今3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西藏昌果沟遗址内发现的青稞炭化粒,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已经形成了与长江、黄河流域遥相呼应的以青稞为主要栽培作物的农业。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原文化的传播,以青稞为原料的酿酒业在青海河湟谷地逐步发展起来。据史书考证,青海有4000年的酿酒历史。《青海通史》记载:“青海早在卡约文化和齐家文化时期就有陶制酒器。”而在青海湟水河畔出土的汉代灰陶瓷酿酒器也证明早在汉代,青海河湟地区的酿酒技术已臻于成熟。公元1264年,青海的酿酒业进一步发展,土族先民一直都有酿造青稞酒待客的习俗。他们将青稞煮熟作为原料,用当地草药拌和做曲子烧出一种白酒,称为酩馏酒。青稞和青稞酒丰富了土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当青稞酒与土族文化相遇时便迸发出独特

浅论中国酒文化及其精神文化价值

浅论中国酒文化及其精神 文化价值

摘要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在中国,酒文化更对伦理道德,文化性格,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语言文字,社会理想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酒文化以酒为载体, 以酒行为为中心形成独特的文化形态。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蕴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中国酒文化蕴涵丰富、自成体系,具有很大的精神文化价值。 酒文化概念的引入 “酒文化”一词,是由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提出来的。萧家成撰文提出酒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总和。 围绕着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 特别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的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都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围。酒文化是以酒为特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时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影响, 与其他文化现象紧密联系。从本质上说,酒既具有自然属性, 又具有社会属性。酒文化研究的对象既包括原料、器具、酿造技艺等自然属性,更侧重于酒的社会属性, 即酒在社会活动中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艺术、科学技术、社会心理,民风民俗等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酒文化的历史 从现存的文字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酒在古代就有深远影响其中,纵情肆欲,荒淫透顶者有之:殷纣王荒淫无道,喜作长夜之饮,以酒为池,县(悬)为肉林,使男女倮(裸)相逐其间;身无羁绊,放浪形骸者有之:晋朝名士刘伶嗜酒如命,经常乘一辆小车,提一壶酒,让仆人扛着铁锹跟在后面,叮嘱仆人:如果我死去,就地随便埋掉;饮酒为文,才思奔涌者有之:李白斗酒诗百篇,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浅斟细酌,交谊叙旧者有之:草草杯盘供语笑,昏昏灯火话平生;寂寥落寞,有酒无朋者亦有之:无人竭浮蚁,有得至昏鸦凡此种种,蔚为大观中国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甲骨文就已有了酒字,写法是中间是个酒瓶,两侧曲线表示酒溢出,显然在甲骨文以前酒就出现了。据载:公元前21 世纪建立的夏王朝各代统治者大都喜欢饮酒,尤其夏朝末代帝王桀,每天只知和宫女侏儒等喝酒玩乐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西周的统治者以商纣王酗酒亡国之事为戒,开始实行酒禁政策当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祭祀会盟用酒和各阶层人们饮酒的礼仪规格与限制越来越松两汉施行酒禁政策,虽说汉代统治者一再下令禁酒,但远比不上秦代严格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对酒产生了特殊的兴趣虽说时有酒禁,但是总起来看是放纵饮酒的隋唐的统一,农业的持续发展,为酿酒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唐代各阶层人们均喜欢饮酒及至宋代,内忧外患,宋人不再具有唐代人的豪情壮志,他们转而在酒色之乡寻求安慰,及时行乐于是统治者对酒采取暗中鼓励的政策,借以多征收酒税以充实国库,所以宋代酒禁是松弛的,除了官僚士大夫外,市民饮酒之风也兴盛起来,各种酒肆在全国城乡普遍设立古代人做官不仅仅以科举谋

朱琪中国酒经

中国酒经文化综述

摘要:酿酒饮酒用酒,是全世界共同的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从酒在人类生活中的出现开始,人们就以极大的热情不断地探索着它的秘密,充实着它的内容,开创着它的领域。从古到今,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酒类酿造丰富多彩,沽饮消费千姿百态,浓郁芬芳的酒香飘荡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关键词:起源、发展、健康、特点 一、酒的起源 中国现存的先秦古书中,不提到酒的书很少。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有“酒”字,古文字简单酒作“酉”,写法都像一个陶罐的模样。酒起源于何时?由谁发明的,中国历史上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1、仪狄造酒说 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2、杜康造酒说 杜康酿酒流传最广。人们一直认为杜康是造酒的的始祖,“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康已成为酒的代名词。杜康是何许人也?众说纷纭,远比仪狄要复杂的多。 在河南的汝阳县和陕西的白水县都有杜康庙,酿酒的“遗址”,“杜康矶”、“杜康泉”、“杜康河”、“杜康仙庄”等等,不过也都是“俗传”的杜康酿酒处。 3、上皇兴酒说 晋代的汉代江统在《酒诰》中说:“酒之所兴,肇之上皇成,成于帝女。”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o素问》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黄帝内经》一书实乃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证。

4、酒星造酒说 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这些传说尽管各不相同,大致说明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这是可信的,而这一点已被考古学家所证实。夏朝距今约四干多年,而目前已经出土距今五干多年的酿酒器具。 5、猿猴酿酒学说 古代山林茂密,果实遍野,猿猴采食野果为生,夏秋季节,硕果累累,它们将吃剩的果实、果皮随便仍在岩石缝中,这些果实、果皮腐烂时,果皮上的野生酵母菌使果实中的糖份自然发酵,变成酒浆。 古书中的记载也证实了这一点。《清稗类钞o粤西偶记》中记述:“平乐等山府中,猿猴极多,善采白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曰猿猴酒。”《紫桃轩杂缀o蓬栊夜话》记载: “黄山多猿猴,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 二、酒的发展 酒的发展分为自然酿酒和人工酿酒两个阶段。 (一)自然酿酒: 凡是含有糖份的物质如:水果、蜂蜜、兽乳很容易受到自然界中发酵微生物的作用而产生酒。最原始的酒应该是由含糖水果自然发酵而成。 (二)人工酿酒 第一代人工饮料酒--果酒和乳酒 第二代人工饮料酒--发酵酒 第三代人工饮料酒--蒸馏酒 第四代人工饮料酒--葡萄酒 第五代人工饮料酒--啤酒 三、酒与健康 (一)、适量饮酒有益 兴奋中枢神经,使人思维活跃。古今不少诗人、文豪、画家、书法家,都因酒而兴致勃发,才思横溢,下笔有神,酒酣墨畅。李白只

葡萄酒文化与鉴赏

葡萄酒文化与鉴赏 第一章葡萄酒的起源和传说 第一节葡萄酒的起源和酒神传说 一、开设本课程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潮流,葡萄酒已被人们称为继英语之后的“第二种国际交际语言”,这种观点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精英人士的认同。 葡萄酒代表了一种文化和时尚的生活态度。 二、酒的分类 一、按照酿造工艺的主要特征分有三类 蒸馏酒:即在原料发酵后采用蒸馏技术而获得的酒,如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金酒、兰姆酒及中国白酒。 酿造酒(发酵酒):即在原料发酵后采用压榨或者过滤的方法获得的酒,如黄酒、啤酒、葡萄酒和其它果酒。 配制酒:即以蒸馏酒或酿造酒为基础,人工配入一定比例的甜味辅料、芳香原料或者中药材、果皮、果实等,混合、贮藏后经过滤而制得的酒,如吉林五味子酒、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味美思。 二、按照使用的原料不同划分为三类 粮食酒: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生产的酒,如糯米酒、高粱酒。 果酒:以果类为原料生产的酒,如葡萄酒、苹果酒、杨梅酒。 代粮酒:以用粮食和果类以外的原料,如野生淀粉原料或者糖原料生产的酒,如红薯酒、甘蔗酒。 三、按照酒精含量高低划分为三类 高度酒:酒精的体积含量在40%(V/V)以上的酒。 中度酒:酒精的体积含量在20-40%(V/V)之间的酒。 低度酒:酒精的体积含量在20%(V/V)以下的酒。 四、按我国商业上传统分类习惯划分为七类: 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药酒、其它酒。 注:其它酒,是指除前六类酒外的其它酒种,如白兰地、威士忌、金酒、伏特加、朗姆酒等。 三、葡萄酒的起源和酒神传说

葡萄酒何时起源? 关于葡萄酒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至少在7000多年前,人类就已经饮用葡萄酒了。 据考古资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约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了葡萄的栽培。 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波斯( 即今日伊朗)是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考古发现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观点。新华社1996年6月6日报导:考古学家在伊朗北部扎格罗斯山脉的一个石器时代晚期的村庄里,挖掘出的一个罐子证明,人类在距今7000多年前就已饮用葡萄酒,比以前的考古发现提前了两千年。 古希腊葡萄酒与酒神 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葡萄酒酿造的国家是希腊。一些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把葡萄栽培和酿造技术,从小亚细亚和埃及带到希腊的克里特岛,逐渐遍及希腊及其诸海岛。 3000年前,希腊的葡萄种植己极为兴盛,当时,葡萄和橄榄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园艺作物。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在他的史诗巨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有许多章节都讲到了葡萄园和葡萄酒。 古希腊神话里的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是葡萄酒与狂欢之神,也是古希腊的艺术之神。据最流行的传说,他是宙斯(Zeus)和西姆莱公主(Semele)所生的儿子。酒神的表征是一个由常春藤、葡萄蔓和葡萄果穗缠绕而成的花环,一支杖端有松果形物的图尔索斯杖和一只叫坎撤洛斯的双柄大酒杯。在早期的绘画艺术中,他被描绘成一个蓄须男子,但后来又变成了一个有女性味道的青年男子,并常由女祭司们陪伴和长笛演奏者们簇期着。 早在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就有了“大酒神节” (Great Dionysia)。每年3月为表示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敬意,都要在雅典举行这项活动。人们在筵席上为祭祝酒神狄奥尼索斯所唱的即兴歌,称为“酒神赞歌”(Dithyramb)。 古罗马葡萄酒与酒神 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把小亚细亚原产的葡萄酒通过马赛港传人高卢(即现在的法国),并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给了高卢人。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会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后,很快在意大利半岛全面推广。古罗马时代,葡萄种植已非常普遍,“罗马法??(十二木表法Twelve Tables ,颁布于公元前450年)规定:若行窃于葡萄园中,将施以严厉惩罚。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迅速传遍法国、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国莱菌河流域地区,并形成很大的规模。直至今天,这些地区仍是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产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