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结构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632.50 KB
- 文档页数: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课文及赏析《皇帝的新装》课文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有一天,他居住的那个大城市里,来了两个骗子。
他们自称是织工,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见到的最美丽的布。
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丽,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异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那正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我的王国里哪些人和自己的职位不相称;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
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于是他付了许多现款给这两个骗子,好使他们马上开始工作。
他们摆出两架织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
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
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一直搞到深夜。
“我倒很想知道,他们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皇帝想。
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的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料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他相信他自己是无须害怕的。
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奇异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很渴望借这个机会来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
”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称职。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
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不敢把这句话说出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
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故事皇帝的新装教学目的一、理解童话故事情节的夸张,学习语言口语化的特点。
二、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领会作者讽刺皇帝的用意。
教学设想一、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在讲新课前要布置课外预习。
要求了解大意,并查字典弄清不能读准的字音和不会解释的词语。
二、领会本文揭露问题的深刻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采用提问的方式讲述,启发学生深入理解。
三、皇帝会光着身子游行,看起来是夸张的,其实是合理的,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要讲清楚这正是童话组织情节结构的特色。
四、分角色朗读,口头复述故事,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五、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一、正音、辨别字形、掌握一字多音,理解疑难词语。
二、划分段落层次,熟悉故事情节,理解思想内容。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解题。
今天我们学习安徒生写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解①,明确童话的基本特点;教师补充介绍作家。
这篇童话的作者安徒生,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
他出身于贫困的家庭,14岁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去谋生,在那里得到帮助,获得学习的机会。
17岁开始发表作品。
安徒生的创作十分丰富,最出色的是童话。
他从小受民间文学的熏陶,爱唱歌,善讲故事,很受人欢迎。
这同他后来献身于童话创作有很大关系。
安徒生共写了168篇优美的童话。
同学们在小学里读过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检查预习。
1.正音。
挂出小黑板,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注音、拼读:蠢(chǔn)傻(shǎ)款(kuǎn)稽(jī)陛(bì)赐(cì)爵(jué)御(yù)聘(pìn)衔(xián)2.一字多音。
教师写出拼音、领读,然后要求学生组词。
3.补充词语解释。
(先由学生思考回答,然后教师归纳。
)显耀:显示并夸耀。
称职:能够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黑龙江省绥化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2.本试题共四个大题,28个小题,总分120分3.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题号后的指定区域内一、知识积累及运用(本题共7个小题,共27分)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青春是美好的,犹如一束明媚的阳光,照射我的胸膛;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美好的,犹如一缕淡淡的清风,轻拂我的脸颊。
青春,就是那位撑着油纸伞的美丽女子。
她的优雅,她的xián种,都形成一幅美丽而动人的画卷,趁着阳光正好,趁着微风不躁,让我们一起潜.游青春的广阔海洋。
(1)用部首检字法查“卷”字,先查部首(),再查()画。
(1分)(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按所给拼音写出汉字,找出并改正文中一个错别字。
(2分)潜.()游xián()静改(3)请在文中空白处续写句子,使其与上下文构成排比句。
(1分)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B.两侧山峰连绵起伏,坦荡如砥....,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
C.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兀兀穷年....,终有所成就。
D.不管是家养的白鸭还是麝香鸭,都和真正的水鸭长得大相径庭....。
3.下列语句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为了防止此类事故再发生,本市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
B.《标准汉语》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汉语学习课本。
C.今年工厂的效益是近三年来最好的一年。
D.在疫情期间,医务工作者制定并实施了一套治疗方案。
4.下列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A.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是假设复句。
B. “永恒的骄傲”“一封家书”“十分艰巨”“慢慢地离开”这四个短语类型相同。
C. “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句中“粗犷”是形容词。
D. “李白的诗歌充满强烈而又集中的艺术力量。
初一上册语文《皇帝的新装》课文及教案教案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爱好的技术进程。
教案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进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一上册语文《皇帝的新装》课文及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皇帝的新装》课文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爱好去看戏,也不爱好乘着马车去游公园枣除非是为了去夸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有一天,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
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惊奇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笨拙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
是的,我要叫他们立刻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
”于是他付了许多钱给这两个骗子,好让他们立刻开始工作。
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假装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
他们急迫地要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
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排挤织布机上忙繁繁忙,直到深夜。
“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皇帝想。
不过,想起凡是笨拙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
他相信自己是无须惧怕的,但仍旧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奇妙的气力,所以大家也都期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
”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由于他很有理智,就称职这点说,谁也不及他。
”这位仁慈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繁忙地工作。
《皇帝的新装》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写皇帝酷爱新装成癖。
第二部分(第2~4段),皇帝让骗子做新装。
第三部分(5~22段),写大臣、官员、皇帝看新装。
第四部分(23~文章结束),写皇帝穿上新装举行游行大典,一个小孩子戳穿了这场闹剧。
2、中心意思和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这篇童话写一个愚蠢的皇帝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故事,无情地鞭挞了腐朽的封建王朝,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把他们的愚蠢、卑鄙、虚伪、自欺欺人的恶行掏出来示众,还告诉我们应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一句话是:“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
3、写作特点:
夸张和想像手法的运用,绘出了一幅幅骗者行骗,被骗者自欺欺人的群丑图。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皇帝的新装预习学案皇帝的新装预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掌握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正确理解“新装”的含义,学习本文揭露和讽刺的手法。
4、培养复述、朗读的能力,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新装”的含义,学习本文揭露和讽刺的手法。
2、难点:如何理解“‘我什么东西也没看见!’皇帝想,‘难道我真的是愚蠢的吗?我不称职?那我简直是连这些骑士都不如!’”的含义。
三、预习学案1、作者介绍:安徒生(1805-1875),全名安徒生丹麦人,全名安徒生·丹麦人,全名安徒生·赫尔辛欧·丹麦人,全名安徒生·赫尔辛欧·克罗道夫·安德森,出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市,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主要作品有《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白雪公主》等。
2、字音字形:皇帝(huáng dì)炫耀(xuàn yào)爵士(jué sh ì)钦差大臣(qīn chāi dà chén)随声附和(suí shēng fù hè)不可救药(bù kě jiù yào)3、整体感知:(1)本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分别用2-3个词概括课文中的三个“角色”的特点。
皇帝:自欺欺人、昏庸虚伪骗子:狡猾伪善、阿谀逢迎大臣:虚伪愚昧、自欺欺人(3)文中出现了几次“新装”,分别有什么含义? 4. 研读与思考:(1)文中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请举例说明。
(2)如何理解文中“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新装。
”这句话的含义?(3)皇帝相信两个骗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这说明皇帝___________。
皇帝的新装》深意藏在审丑中《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童话名篇。
“皇帝的新装”与“掩耳盗铃”一样,已成为“自欺欺人”的代名词。
这篇童话最早由鲁迅、周作人兄弟俩在《域外小说集》里介绍到中国。
周作人在《域外小说集》里曾这样介绍:“《皇帝的新装》本见西班牙曼努尔著《卢堪诺尔伯爵》第七章,安徒生然取其事,改作此稿,, 遂弥觉轻妙可喜。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一部喜剧、闹剧,更是一出丑剧。
写了一个愚蠢至极,但又自作聪明、刚愎自用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捉弄而出乖露丑的故事。
文章开篇介绍这位皇帝,什么都不喜欢,什么都不关心,唯独喜欢穿着打扮,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换新衣服。
这带有夸张、荒诞的笔法介绍,为后文骗子行骗埋下了伏笔,是骗子行骗的前提和条件。
本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妆扮过了头以致成“癖”,对一个男性皇帝来说似有些“不正常”。
可以想见,皇帝的这一“癖好”早已名满天下,四海皆知。
而两个骗子也早有耳闻,他们投其所好,预谋已久,精心设计了骗局,说他们“能织出人间最美的布,而且这种布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狡黠的骗子把人们引入了一个怪圈,一个圈套:本来是空无一物,但谁要点明真相,谁就等于自己承认自己是蠢材或不称职。
这是全篇的关键所在,也是骗子精心设计的骗辞,后文的一系列笑话、丑态都由此产生。
骗子的高明在于抓住了人性的弱点——自私与虚伪、虚荣——不管什么人都不愿承认或不愿意被人看作蠢材或不称职,所以也就无人敢点破真相。
更可笑的是,愚蠢的皇帝竟想拿这种衣服做“测智器”和检验别人是否职称的“试金石”,殊不知,这种想法本身,就证明愚蠢和不称职。
真是“尚未衡量别人,先称出了自己的斤量”。
更可悲的是,明明是“愚蠢得不可救药”,自己却意识不到,自我感觉始终过分良好,甚至“自以为聪明”;即使一旦察觉,也不敢、不愿正视,更不要说公开承认。
这种主、客观的分离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可笑”的因子。
《皇帝的新装》文本解读作者:李燚鑫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2年第07期《皇帝的新装》现被选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是19世纪丹麦的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代表作品之一,创作于1837年。
这篇童话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情节曲折,手法灵活多样,既是一篇生动有趣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篇意蕴深刻的现实文学经典。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要能够使学生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重要含义,感悟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
一、以“骗”字行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皇帝的新装》一文围绕“皇帝的新装”这一线索而展开,为生动地推动全文的情节展开,作者始终围绕两个骗子的骗术展开情节,在骗子的欺骗之下,皇帝上演了一出“新装”的闹剧,可以说,这是一个招摇撞骗,上当受骗,欺上骗下的故事,故事在“骗”的推动之下一步步展开,并走向高潮。
故事中有行骗的骗子,有受骗的皇帝,有助骗的大臣,有被蒙骗的百姓,直到最后解开骗局的小孩儿,“骗”让皇帝做了新装,穿上新装,展示新装,骗构筑了一个似是而非,荒诞可笑的童话故事,也在骗中折射了现实中的社会。
在读骗子的行为,在看皇帝被骗的经历的过程中,骗推动了情节,助推了主题,表现出了作者构思的精妙和独到,从而使这则故事环环相扣,步步相接,回环完整,一目了然。
“骗”支撑起童话的情节。
第1段,皇帝爱穿新装,为受骗打下基础。
第2—4段,皇帝让骗子做新装,皇帝爱慕虚荣,上当受骗。
第5—22段,大臣、官员助骗,皇帝被大臣欺骗,被骗子欺骗,被自己欺骗。
第23段至结尾,一场骗局导致一场闹剧,一个孩子揭穿骗局。
“骗”刻画了不同的群体,这场骗局中,皇帝是爱慕虚荣,自欺欺人的;大臣是虚伪自私,阿谀奉承的;骗子是虚情假意,唯利是图的,人们是茫然无知,谨小慎微的,小孩是纯真勇敢,善良纯粹的,骗局之中各种群体,各色形象,跃然纸上,各有不同。
《皇帝的新装》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
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
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文章结构
故事的引子:童话首先交代皇帝喜欢穿新装的怪癖。
故事的开端:接着写骗子投皇帝所好,轻而易举地骗过了皇帝,开始“做”新装。
故事的发展:顺着做新装,写皇帝派人去看新装。
大臣和随员虽然都没有看到所谓的新装,但为了不让别人说他们不称职或愚蠢,都不住口地夸赞所谓的布料美极了,揭露了他们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本质。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装参加游行大典。
文章细腻地描绘了从皇帝到大臣参加游行大典前后的丑恶表演,最终使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当场出丑。
第六单元一、知识结构第21课《皇帝的新装》(一)文学常识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
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
早期写过一些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
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一百六十余篇。
在《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了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
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
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二)文章主题:本文通过讲述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出丑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虚伪、狡诈和愚蠢的本质,以此告诫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三)重点问题1.皇帝为什么一听骗子对新装的介绍就马上心动了?因为这衣服不仅漂亮,而且还是一件法宝,它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一旦有了这件新装,就可以帮助自己检验他的臣民,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2.皇帝对这件美丽而神奇的新装已是垂涎欲滴了,总想去看新装织得怎样了,但又不敢自去看,这时作者着重描写了他的心理活动,请找出能反映皇帝当时心理活动的有关词语,说说这些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很想知道——不大自然——无须害怕——先派一个别的人去看看。
说明: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现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又深化了中心思想。
3.这场骗局作者为什么安排一个小孩子说出真相?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孩子总是单纯天真,不会说谎且无所顾忌,直言不讳,会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用这天真的声音来揭穿新装的底细,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皇帝的新装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皇帝喜欢穿新衣服(故事发生的缘由);第二部分(2至4自然段):两个骗子向皇帝行骗(故事的发生);第三部分(5至22自然段):大臣和皇帝受骗、骗人(故事的发展);第四部分(23自然段至末尾):皇帝裸体参加游行大典(故事在高潮中结束)。
《皇帝的新装》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揭露皇帝昏庸及大小官吏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
褒扬无私无畏、敢于揭假的天真烂漫的童心。
故事中有奢侈而昏庸的皇帝,虚伪而愚蠢的大臣,巧舌如簧的骗子和人云亦云的看客。
对于他们的诸种表演,作者用浓墨重彩、绘声绘色的描述,他嘲笑皇帝的愚蠢、大臣的馅媚、看客的人云亦云,但是,这种嘲笑不含敌意和轻蔑,却饱含善意和温情。
其中的坏人、小人,甚至包括骗子,自始至终,谁也不曾受到任何惩罚。
其讽刺意味幽默却并不辛辣,富有温情而绝非“无情”,更找不到充满道德优越感的训诫。
《皇帝的新装》表达了对于“成年人的印象”,是对“虚荣”背后的“自我深度的迷失”这一人类固有和共有的人性弱点的再现,是安徒生为我们提供的一面生活的镜子。
《皇帝的新装》所揭示的,就并非坏人的缺点,而是——人性的缺点。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精选8篇)《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篇一教学重点一、童话的想象和夸张二、童话的朗读教学难点1、本文是怎样运用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
2、体会“诚实”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预习提示》,明确课文的出处、作者、国籍,文章的体裁。
教师小结童话的特点,突出“幻想、想象和夸张”,启发进入课文。
二、观看录相(或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诵):《皇帝的新装》1、要求: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2、教师注意在关键处停下指导学生猜读:例如,听到“为了要穿得漂亮”,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可能会到什么地步?听、想、读结合,体会作者想象丰富精妙之处。
三、学生读,要注意正音正字。
1、学生各选一个角色的几句话画出朗读标记后试读。
(标记按下要求作:/表示节奏,→表示平调,↗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折调。
)教师作示范,指导朗读。
2、列出课文中出场人物名单及人数。
3、选定角色,起立朗读。
同学朗读完毕,要互相评议指出优缺点。
四、概括故事情节。
(略,参见教材分析)五、作阅读提要,具体要求:1、抓全篇的基本内容,即主要故事情节,勾勒轮廓;2、各情节之间用连贯的语句叙述,可适当加以评论;3、语言要简洁。
4、课外朗读全文录音。
第二课时一读读、讲讲、议议,把握各个角色的社会意义。
(提示:根据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分析、说明)1、故事开头为什么要着意写皇帝喜欢“穿得漂亮”?2、骗子为什么要介绍“新装”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3、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介绍“新装”特性的那段话?4、皇帝、官吏明明一无所见,为什么还要交口称布料“美极了”?5、从皇帝、官吏、骗子的所作所为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6、小孩子为什么能一语道破真相?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7、讨论故事中“诚实”的含义。
《皇帝的新装》阅读题的答案(通用16篇)《皇帝的新装》阅读题的答案篇1理解力量是高中生语文学科力量中的重要力量要素,对高中生理解力量的结构进行解析,对其理解力量表现进行层级描述分级,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这篇《皇帝的新装》阅读题附答案是由第一我为您收集整理,盼望能借此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鉴赏、写作力量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皇帝的新装皇帝把他全部的衣服都脱下来了。
两个骗子装做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
他们在他的腰四周弄了_阵子,似乎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一这就是后裙。
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上帝,这衣服多么舍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颜色!这真是珍贵的衣服。
'"大家都在外面等待,预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顸上去参与游行大典。
'典礼官说。
"对,我已经穿好了。
'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由于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仔细地观看他的漂亮的新装。
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似乎他们正在捡起衣裙似的。
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观察。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美丽!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漂亮!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情愿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由于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皇帝全部的衣听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赞扬。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终叫了出来。
《皇帝的新装》阅读题目:1.第一段中描写骗子为皇帝穿新装用了一个"弄'字。
你认为这个词用得好吗?请说明理由。
2.第一段中写到"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皇上为什么要做这些动作?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特点?3.人们为什么都齐声赞扬皇帝那身并不存在的新装?4.小孩子为什么会说真话?这给我们什么启迪?5.第五段描写那些托后裙的内臣们的形象。
一《皇帝的新装》所具体描述的是什么人也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可以触摸得着的皇帝及大小官吏的丑恶的灵魂。
作者用夸张的浓墨极写新装的漂亮、贵重,显现出这批大小封建统治者的卑劣、愚蠢。
这个有声有色的故事,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乍看起来,仿佛有点荒诞无稽;但细读以后,人们谁也不会去怀疑和谈论故事的真实性,而是深刻地思考品评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等相互欺骗的不同特点和内在联系,以及他们愚蠢、空虚的阶级本质。
作者自己曾经说过:“最奇异的童话是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的。
”(《安徒生童话全集》第四分册第166页,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皇帝的新装》正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把现实世界中偶然的现象和必然的因素统一了起来,把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和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结合了起来,把并不存在的新装的“美”和处处可见的皇帝思想的“丑”凸现了出来,通过这一高超的艺术辩证法,无情地解剖现实的真相,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病态。
人们读过这篇童话而发出的笑声,正是对以皇帝为首的一伙丑类的讽刺。
二值得注意的是,在《皇帝的新装》的结尾,在喧闹的人群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孩子的形象。
作者让他在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喊出了“天真的声音”,增强了神奇的童话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顿使故事情节发展到了最高潮。
安徒生设置这一奇特的镜头,是颇具匠心的。
请看,在“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的一片称赞声中,孩子发出的与众不同的声音所引起的强烈反应:“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
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
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子来揭开皇帝新装的奥秘,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这是因为孩子天真活泼,感受真切,看见什么就说什么,自己怎样想就怎样说,无所顾忌,直言不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