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及造字过程共2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28
一、汉字的演变汉字是我们的祖先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创造出来的。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草书和行书(魏晋)。
甲骨文:线条细瘦,大小不一、生动逼真、浑厚自然,容易理解。
金文:笔道肥粗、粗壮丰满,笔势圆转、结构匀称;篆书:匀称齐整、体正势圆,瘦劲挺拔隶书:字形扁方、左右舒展,生动活泼、风格多样。
楷书:形体方正,笔划平正,结体整齐,苍劲有力,笔势刚健。
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气势豪放,潇洒飘逸、奔放雄壮、气势宏伟行书: 遒劲有力,灵活舒展、雄健洒脱、酣畅浑厚、遒劲流利二、汉字的构成——六书“六书”,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整理,而非造字法则: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现在通行的汉字绝大部分是用形声法构成的,即形旁加声旁的方式,形旁表示意义或意义类属,声旁表示字的读音。
用形声法造的字使汉字突破了纯表意文字,向表音化迈进了一大步。
1.象形用文字的线条描画事物形象的造字法,只有一个组成部分,是独体字。
“日”,;“月”,;“魚”,,;“眉”,;“齒”,。
“州”,,例如:人日月手爪山鸟鱼羊2.指事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是独体字。
例如:上下亦本末3.会意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是合体字。
例如:休牧武从众伐劣信莫步4.形声形声字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意,叫形旁或叫意符。
一部分表读音,叫声旁或叫音声符。
1、左形右声:红棋诂超种编框矿挤记2、左声右形:攻期胡剔影领3、上形下声:宇雾草景霖4、下形上声:想梨裳盒掌5、内形外声:问闻闷辨6、外形内声:圆阔阁固7、形占一角:疆腾栽裁8、声占一角:旗5.转注同意部首内读音相近且字义基本相同的字互相解释、互相借用。
如“老”“考”;“巅”“顶”。
6.假借指本来没有这个字,按它的读音,借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
汉字的演变1.总论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
经过了6000多年的演变,形成了独有的七种结体方式:甲金篆隶楷草行,简谓“七体”。
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整理出六种构造条例(非造字法则):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史称“六书”。
汉字是造物对中华民族的偏爱,它不仅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而且有别于拼音文字,它是表意文字,是一种智慧的符号。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与文化能够绵延不绝而没有中断,汉字在其中起到的承传作用功不可没。
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辐射影响了周边国家与地区,甚至全球寰宇。
缅怀过去,当感恩,展望未来,怀信心。
语言的产生——口头交流语言和文字关系密切,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为了交流的便捷,也许在劳动中喊出第一声号子,也许模仿大自然发出一个声音,也许无缘无故自然而然产生了口头交流的方式——语言。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在《易.系辞下》中有记载,结绳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其意图是用来计数或者记录事件发生点,以便通过结绳数来提醒记忆,该方法在上古时期的中国、秘鲁、印地安皆有用过,在现代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中依然沿用。
传说仓颉造字——草创文字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人类的学习和继承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主,由于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急需要一种能用于书面使用的工具。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
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原始文字——旦(刻划符号,中国文字的雏形)原始文字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老祖宗们从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汉字字体。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流行使用数千年,最早的文字、符号可以追溯到结绳时代。
可以这样说,如果站在五千年历史之上看中国文字,早期的文字有许多正是简化字,而繁体字中又有许多不适合于文字使用流传规律的文字,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一部别有风味的中国文化史。
这里面有传说的神秘,君王的意志,文人的情怀,艺人的奇想,还有无数人民的大智慧.我们不妨沿着这条汉字铺就的古道,品一品那历史的意蕴。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一、文字起源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1、结绳记事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
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
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
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2、契刻记事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
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
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二、图画文字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
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
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
汉字的演变图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W)(周)(秦)(汉)(魏晋)草书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J 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
例如:“ma 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
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 = 1600种声音。
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
例如: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 •…音相通,意相联【原文】木,冒也。
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 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
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
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 有时需要 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
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 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
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 的特性。
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 在岩 洞壁上,画上 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 ……”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 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c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 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胃田中野兽的脚印。
采”辨别也,象兽指爪。
审” 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
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
汉字的造字与演变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写系统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造字与演变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样子。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造字方法、演变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中华大地。
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出现在商朝的甲骨文中。
甲骨文是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和记录事务。
甲骨文具有一定的象形性和会意性,奠定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二、造字方法汉字的造字方法主要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
1.象形:象形是最早的造字方法,通过对事物形状的直接描绘来表示意义。
例如,“日”字模仿太阳的形状,“月”字模仿月亮的形状。
2.指事: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础上,用简单的线条和符号来表示抽象的概念。
例如,“上”字用一个横线表示地面,“下”字用一个竖线表示地下。
3.会意:会意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通过字的相互作用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例如,“明”字由“日”和“月”组成,表示太阳和月亮,寓意光明。
4.形声:形声是汉字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造字方法,它由一个表示意义的部分(形)和一个表示音的部分(声)组成。
例如,“声”字由“耳”和“生”组成,耳表示意义,生表示音。
三、汉字的演变过程1.甲骨文:商朝的甲骨文是汉字的最早形式,具有一定的象形性和会意性。
2.金文:商周时期的金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字体更加规范,线条更加圆润。
3.小篆: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方便书写和传播,对金文进行了整理和简化,形成了小篆。
4.隶书:汉朝时期,小篆逐渐演变为隶书,字体更加方正,笔画更加简练。
5.楷书:隶书进一步演变为楷书,字形更加规整,笔画更加清晰。
6.行书:楷书又逐渐演变为行书,字体更加流畅,便于书写。
7.草书:行书又进一步演变为草书,字形更加简便,速度更快。
8.繁体字: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繁体字形式。
9.简体字: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方便推广和使用,对繁体字进行了简化,形成了简体字。
汉字起源演变第一篇:汉字起源演变汉字的演变及造字原理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从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产生至今,汉字字体发展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
古文字阶段可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四个阶段。
今文字阶段可以分为隶书、草书、楷书等几个阶段。
汉字字体演变史:1、甲骨文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图画特征明显,由于是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的,因此笔画比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
2、金文金文又叫钟鼎文,它是西周及春秋时代浇铸在青铜器——钟鼎、生活用品、武器等上面的文字。
古代称青铜叫金,所以后世称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
金文主要记录的是统治者祭祀、分封诸侯、征伐及器主的功绩等内容。
金文的主要特点是:笔画肥大厚实,结构、行款趋向整齐,图画特征明显减少,文字符号特征有所加强。
3、大篆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汉字字体。
大篆这种字体是从西周金文直接发展而来,其形体及结构特点与金文大体相同,变化小而规范,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汉字字体发展的痕迹。
大篆的主要特点:字形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比金文前进了一大步。
4、小篆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作为整理汉字的基础,省改大篆的笔划和结构,使之更加简易、规范,从而使原来纷繁复杂的汉字字体统一起来,有了共同的标准,这种统一的字体就是小篆。
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千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
小篆的主要特点:笔画、结构简易规范,字体、字形高度统一。
5、隶书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
秦代的一些下层办事人员,为了省时、快速,在抄写东西时不完全按照小篆的笔画、结构书写汉字,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字体。
汉字演化的过程
汉字是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古代汉族所创造的文字,它经历了许多演化过程。
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每一种字体和版本都记录了古代汉字的演化历程。
1. 甲骨文: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商代用于卜筮的甲骨上刻划的文字,是古代汉字的最早形式之一。
甲骨文形状多变,基本上没有规范,存在着很多象形、指事和会意文字。
2. 金文:商朝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在青铜器上刻划的文字。
金文注重笔画的规范和一定程度的统一,逐渐发展出特殊的字形风格。
3. 隶书:秦汉时期的一种官方用笔书写方式,字形简洁而规范,对后来楷书、行书、草书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楷书:隶书的变化和发展,同时也采纳了部分草书和行书字形,成为长期以来最为广泛使用的字体之一。
楷书字形规范、结构均匀,行笔随意,成为印刷、书写的标准字体。
5. 行书:唐代出现的字体之一,与楷书相比,偏重内涵,形式更随意,书写速度较快。
6. 草书:唐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汉字书写形式,与行书的特点类似,但比行书更加随意。
草书笔画的分布不平衡,有的细、有的
1/ 2
粗,层次分明,是一种抒发个性的艺术形式。
在演化的过程中,汉字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化不断发展和改变,不断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和需要,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历程和精神面貌。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