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章)
- 格式:pptx
- 大小:9.24 MB
- 文档页数:44
精选文档第一课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物件中,属于商品的是()。
A、自然状的空气、阳光 B 、商里了保期的料C、市中待售的蔬菜 D 、朋友送的笔2、台湾是世界算机芯片等子元器件的主要地之一,台湾只需生地震,些元器件的供量就会降落,世界范内算机量的价钱上,明( )。
A、商品的价是由其生的数目决定的 B 、商品的价钱和价是不切合的C、商品的价是由其售的价钱决定的 D 、商品的价钱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的本是()A、一般等价物B、商品C、金D、人3、“十一”黄金周期,多商家来大腕明星帮助其行品宣,常常者如潮。
商家么做是利用了消者的()A、求齐心理 B 、求异心理C、求名心理 D 、求心理4、商铺中一台VCD的价是1500 元。
1500 元A、是在行流通手段的能 B 、是在行价尺度的能C、是在行藏手段的能 D 、是在行支付手段的能5、()是的基本能之一A世界 B 藏手段 C 支付手段D流通手段6、甲乙丙生同的鞋子分用了八、七、六个小,生的鞋子价量大()A甲B乙C丙D一大7、在以下活中,行流通手段能的是()A 价8888 元B某民掉地里的大白菜获得500 元,又用 500 元回种子C李四拿出行利息1000 元D小李取本月工3000 元8、水果在日前价钱上,在后价钱下跌,一象()A 背了等价交原B 正是价律的表形式C表出水果的价钱由供求关系决定D明有些商品的价量不是由社会必需决定的商品是用于交的品。
9、以下属于商品的是()①原始丛林②自自用的蔬菜③商铺里的衣服④ 送同学的诞辰礼品⑤2014 年 4 月中国政府向朝供给的急救助物⑥家庭用的、自来水.A 、①②B 、③④⑤C、③⑥D、②④⑤⑥10.由国家行,其行量必( )A. 以国家展水平基准B.以足人民的需要限度C.以流通中所需的量限度D.与待售商品的价钱相一致11.以下活中行了基本能的是()①市上某品牌上衣价1000 元②某人自行当支付500 元③某工上个人所得税60 元④某国向另一国供给500 万美元的国救助A. ①②B①④ C. ②④ D.③④12.了提升原奶中蛋白的含量,非法分子往奶中增添三聚氨;了猪得更快瘦肉更多,无良养殖猪喂食了瘦肉精;了米面更白更漂亮,黑心商家使用了吊白⋯⋯凡此各种,均令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遭到了重威。
高中政治统编教材必修2《经济与社会》易错易混点整理(附电子版)第一单元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第一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劳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改: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2、促进国企强强联合,巩固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地位。
×改:促进国企强强联合,巩固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地位。
3、推动国企混改,巩固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支配地位。
×改:推动国企混改,巩固公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支配地位。
4、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改: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5、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焕发国企活力,改变公有资产所有制性质。
×改:没有改变公有资产所有制性质。
6、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唯一的实现形式。
×改: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
7、我国的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8、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9、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改: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0、混合所有制经济是非公有制有制经济。
×改: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成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1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2、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会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高中政治《经济与社会》全册知识点(2023年秋最新版)第一单元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第一课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一框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P1)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物质资料生产(P3)(1)原因: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
(2)构成要素:物质资料生产离不开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
①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②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
3、★生产资料所有制(P3)(1)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2)作用: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4、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P3)(1)内容: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地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要求:必须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科学指引,在坚持社会主义各项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5、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P3相关链接)①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③进入新发展阶段。
④坚持新发展理念。
⑤构建新发展格局。
⑥推动高质量发展。
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⑧部署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⑩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
⑪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
⑫统筹发展和安全。
⑬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
6、公有制经济(P3-P4)(1)构成: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①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
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一、引言经济、政治与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三个领域,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整体框架。
本教案旨在探讨经济、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具体案例来深入理解这些领域的运作机制。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经济、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是相互依存的,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教学内容1.经济与政治的关系(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总和,而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因此,经济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2)政治对经济的影响政治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管理上。
政府通过制定经济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引导和调整。
同时,政治稳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政治动荡往往会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和衰退。
(3)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状况也会对政治产生影响。
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政府的执政合法性,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而经济的衰退和困境则可能导致社会的不满和动荡,对政治稳定构成威胁。
2.经济与社会的关系(1)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得到发展,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也会得到提升。
(2)经济差距与社会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差距。
一些地区和群体可能会因为资源分配不均而陷入贫困和困境,而另一些地区和群体则可能因为资源丰富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福利。
这种差距不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等。
3.政治与社会的关系(1)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经济政治与社会
在当今社会,经济政治与社会是息息相关的三大领域。
经济政治是社会运行的
基础,而社会则是经济政治的依托和归宿。
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政治是指通过政治手段调节和管理经济活动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
政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政治稳定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的繁荣也为政治提供了支撑。
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经济的影响
经济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走向。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
社会的繁荣与否,也决定了政治的稳定和民众的满意度。
一个经济强劲的国家,政治和社会环境往往也会更加稳定。
而经济的低迷则可能导致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
政治的作用
政治在经济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治决策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社
会的走向,政治稳定为经济提供了有利环境,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政治的发展和稳定为经济和社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社会的变革
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关系也体现在社会的变革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社会也在不断地变革和进步。
经济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对于社会的整体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唯有三者相互协调与合作,才能实现社会的长久繁荣与稳定。
总结
经济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紧密相连。
它们共同构成了
社会运行的基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只有在经济政治与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才能实现长期的繁荣与稳定。
《政治经济学》导论与第一章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考情提要✧逐题击破一、单选题1.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的是()A.重商主义学说B.古典政治经济学C.庸俗政治经济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在西方,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A.斯密B.色诺芬C.李嘉图D.亚里士多德3.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A.斯密B.李嘉图C.马克思D.蒙克莱田4.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技能的提高B.劳动对象的改善C.分工协作的加强D.生产工具的变革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主要的创立者()A.斯密B.李嘉图C.马克思D.蒙克莱田6.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A.生产方式B.生产资料C.经济基础D.上层建筑7.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A.生产力B.生产关系C.交换关系D.消费关系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经济体制D.经济运行机制9.一切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是()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按劳分配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时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10.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A.生产方式B.经济体制C.社会经济制度D.资源配置方式11.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生产方式B.生产资料所有制C.社会分工D.上层建筑1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动力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供给和需求的矛盾1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A.系统方法B.数学方法C.唯物辩证法D.归纳和演绎法14.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分工的发展C.科学技术的进步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15.与按性别、年龄分工相适应的经济形式是()A.自然经济B.商品经济C.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16.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科技革命的标志是()A.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B.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C.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D.核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17.自然经济建立的基础是()A.国际分工B.个别分工C.社会分工D.自然分工18.以下物品属于商品的是()A.腐烂变质的食品B.阳光C.木工做的家庭自用的小木凳D.联想公司生产的电脑19.商品经济生产生()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末期C.封建社会末期D.资本主义社会早期20.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A.自然分工B.社会分工C.劳动力成为商品D.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21.商品的二因素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B.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2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性是指()A.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为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同时占有B.使用价值由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由具体劳动形成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D.有价值的物品未必有使用价值23.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的是()A.价值B.使用价值C.交换价值D.剩余价值2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B.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26.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A.关系不确定B.无关C.成正比D.成反比27.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A.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价值制约B.商品价格总是与价值保持一致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D.商品价格总是低于价值28.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A.成正比B.成反比C.关系不确定D.没有关系29.货币的基本职能是()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B.价格标准和支付手段C.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D.世界货币和国际货币30.价值形成发展中发生质变的阶段是()A.简单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31.在1只绵羊=2把斧头的简单价值形式中,等式左端的"绵羊"()A.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B.是表现价值的商品C.处于等价形式上D.处于被动地位32.货币经历了非金属货币、金屈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发展过程,这说明货币()A.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B.本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C.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D.流通规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3.由于流通中的货币量相对不足而引发的经济现象是()A.生产过剩B.信用膨胀C.通货膨胀D.通货紧缩34.在赊购到期以货币清偿债务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35.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A.成正比B.成反比C.时而正比时而反比D.无关36.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用货币()A.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B.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C.充当贮藏手段D.清偿债务37.观念上的货币可以执行的货币职能是()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38.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是()A.纸币B.信用货币C.观念上的货币D.足值的金属货币39.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会出现()A.通货膨胀B.通货紧缩C.金属货币贬值D.金属货币升值40.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的定期付款的保证书是()A.期票B.汇票C.支票D.债券41.最早出现信用形式是()A.商业信用B.银行信用C.企业信用D.消费信用42.随着经济繁荣期生产的发展,商业信用规模()A.扩大B.萎缩C.不变D.不确定二、多选题43.以下属于企业信用的是()A.个人住房贷款B.银行贷款C.国库券D.企业债券E.企业股票44.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表现在()A.增加投资机会B.加快商品流转速度C.加深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减缓资本的积聚和集中E.刺激投资引发信用危机45.按照主体不同,信用可分为()A.商业信用B.市场信用C.消费信用D.国家信用E.企业信用46.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A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数量 B.商品价格水平C.货币流通速度D.通货膨胀率E.利息率47.金银作为货币是由于()A.它天然就是货币B.具有便于携带的特点C.它具有质地均匀,便于分割的特点D.它体积小、价值大E.它不易腐烂变质、便于永久保存48.价值形式的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有()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相对价值形式E.货币形式49.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A.自发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B.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C.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D.促使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劳动转化为私人劳动E.将商品价值转化为价格50.四个生产者织一批相同的布,甲用10小时,乙用9小时,丙用8小时,丁用7小时,而当时大多数生产者用8.5小时。
3.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教学目标必备知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能力: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探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提高科学认识问题的水平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内涵和基本要求。
增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的政治认同。
2.公共参与:明确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任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责任感,培养公共参与意识。
3.法治精神:动者、消费者、经营者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建设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2.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3.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教学难点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课前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在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思考:怎么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2、新课讲授探究活动一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材料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享誉世界。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还存在许多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比重偏大、高新技术密集型企业偏少、许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
投资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随着传统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张,产能过剩矛盾非常突出;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偏低。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我国经济形势总体良好,但仍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增长动力不足以及供给矛盾突出等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材料二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现总量增长、质量提高的途径和方法,是落实发展理念、实现发展进步的具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