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07.50 KB
- 文档页数:4
[教学设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理论研究的作用是发展认识和指导应用,体现科学本质和科学价值。
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变化过程涉及的原理较多,只有揭示其过程的本质,掌握变化的规律,才能形成较好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学生才能基于一般原理,解决多样化的具体问题。
本节课力图通过沉淀溶解平衡模型的形成,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动态过程。
通过硬水软化和除水垢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深化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学习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最终建立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新认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1.学情分析学习者为实验班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和较高的学习能力。
已经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等相关知识,并具备应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中,学生将继续应用化学平衡的观点研究新的一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
此前,学生已学习了沉淀生成和溶解的初步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完善学生对与沉淀相关的生成、溶解、转化过程的认识,深刻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2.教材分析本节是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中的第三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是本章的最后一部分,包括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难溶电解质在水中也会建立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一样合乎平衡的基本特征、满足平衡的变化基本规律。
学生通过“沉淀溶解平衡”的学习,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的理论,更为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原理。
3.教学策略分析(1)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形成概念、发展认识。
①通过AgCl 转化为AgI 的实验,形成认知冲突,建立沉淀溶解平衡模型。
②在解决硬水软化及锅炉除水垢的实际问题中,巩固和应用沉淀溶解平衡相关知识。
③在沉淀溶解平衡建立、深化和应用的过程中,加深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理解。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教学难点:利用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能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角度描述沉淀溶解平衡。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目标:1. 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概念;2. 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3. 学会运用溶解度积常数进行分析与计算;4. 能够应用溶解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2. 溶解度积常数的计算与应用。
教学难点:1. 溶解度积常数的计算;2. 溶解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相关实验器材;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难溶电解质(如胆矾、氢氧化铁等),引导学生思考难溶电解质的概念及存在的溶解平衡。
2. 提问:什么是难溶电解质?它们在溶液中如何存在?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15分钟)1. 介绍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其表示方法。
2. 讲解溶解度积常数(Ksp)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通过示例,解释溶解度积常数在判断难溶电解质溶解度方面的应用。
三、影响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因素(15分钟)1. 讲解温度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影响,介绍勒夏特列原理。
2. 分析浓度、压力等外界条件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影响。
四、溶解度积常数的应用(15分钟)1. 讲解如何利用溶解度积常数计算实际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2. 通过实例,介绍溶解度积常数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2. 布置作业:运用溶解度积常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例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溶解度积常数进行分析与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课堂活力。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实验探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15分钟)实验目的:1. 观察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2. 探究影响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因素。
高三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学习目标】1、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2、掌握沉淀的溶解和转化的本质、条件及应用。
3、了解溶度积及其有关计算。
【自主学习】一、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难溶电解质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时,沉淀速率和沉淀速率相等的状态.2.溶解平衡的建立:固体溶质溶液中的溶质(1)v(溶解)v(沉淀),固体溶解 (2) v(溶解)v(沉淀),溶解平衡(3) v(溶解)v(沉淀),析出晶体3.溶解平衡的特征 (1)等:. (2)动:动态平衡.(3)定:达到平衡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保持.(4)变:当外界条件改变,溶解平衡将发生,达到新的平衡.注意:溶解平衡方程式的书写:注意在沉淀后用(s)标明状态,溶液中用“aq”标明状态,并用“”连接。
如:Ag 2S(s) 2Ag(aq) +S2-(aq)4、影响溶解平衡的因素: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外因:遵循平衡移动原理:①浓度:加水稀释,平衡向②温度:绝大多数难溶盐的溶解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多数平衡向方向移动(Ca(OH)2为放热,升温其溶解度减少)。
③同离子效应:向平衡体系中加入难溶物相应的离子,溶解平衡向移动,溶解度。
④其他:向平衡体系中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或更难电离或气体的离子时,平衡向的方向移动.思考:①AgCl(s) Ag+(aq)+Cl-(aq) ②AgCl=Ag++Cl-两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二、沉淀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1.表达式:对于溶解平衡M m A n(s)mM n+(aq)+nA m+(aq),K sp=2.意义:溶度积(K sp)反映了物质在水中的.3.影响因素:溶度积常数只与难溶性电解质的性质和有关,而与沉淀的量和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无关。
4.溶度积规则:某难溶电解质的溶液中任一情况下的离子浓度乘积Q c(离子积)与K sp的关系⑴Qc Ksp,溶液处于过饱和溶液状态,生成沉淀。
第4讲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考纲要求] 1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2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转的本质。
考点一沉淀溶解平衡及应用1.沉淀溶解平衡(1)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难溶强电解质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时,溶解速率和生成沉淀速率相等的状态。
(2)溶解平衡的建立固体溶质错误!未定义书签。
溶液中的溶质①v溶解>v沉淀,固体溶解②v溶解=v沉淀,溶解平衡③v溶解<v沉淀,析出晶体(3)溶解平衡的特点(4)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①内因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这是决定因素。
②外因以Ag() Ag+(q)+-(q) ΔH>0为例(5)20℃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溶解性存在如下关系:2.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生成 ①调节pH 法如除去NH 4溶液中的F 3杂质,可加入氨水调节pH 至7~8,离子方程式为F 3++3NH 3·H 2O===F(OH)3↓+3NH 错误!未定义书签。
②沉淀剂法如用H 2S 沉淀2+,离子方程式为H 2S +2+===S↓+2H +。
(2)沉淀的溶解 ①酸溶解法如O 3溶于盐酸,离子方程式为O 3+2H +===2++H 2O +O 2↑。
②盐溶液溶解法如Mg(OH)2溶于NH 4溶液,离子方程式为Mg(OH)2+2NH 错误!未定义书签。
===Mg 2++2NH 3·H 2O 。
③氧还原溶解法如不溶于盐酸的硫物Ag 2S 溶于稀HNO 3。
④配位溶解法如Ag 溶于氨水,离子方程式为Ag +2NH 3·H 2O===[Ag(NH 3)2]++-+2H 2O 。
(3)沉淀的转①实质: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沉淀的溶解度差别越大,越容易转)。
②应用:锅炉除垢、矿物转等。
深度思考1.(1)01 ·L-1的盐酸与01 ·L-1的AgNO3溶液等体积混合完全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的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选修四《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高二化学组一、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化学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三章第四节5.教学时间:45分钟二、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最后一部分,包括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其应用两个部分。
在学生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水解平衡之后,教科书接着介绍“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可帮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的理论,使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原理。
应用第二章所学的化学平衡理论,探讨水溶液中离子平衡问题,是化学平衡学习的延伸与拓展,是对中学化学的平衡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丰富,是中学化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生整个中学阶段的难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理论分析的作用,体会相关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拓展和巩固前一章所学知识,更为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原理。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概念,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问题。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建立的过程、平衡移动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根据实验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推理出新的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能力,认识自然科学中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3. 教学重点、难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和应用。
三、学情分析高中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及学业水平测试的洗礼,对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前三节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水解平衡,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已经很到位,接着学习“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同小异,另外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思维活跃;学习自觉性增强,能通过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
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教学设计(共8篇)第1篇:《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
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实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根据实验现象,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三、教学难点:沉淀的转化四、教学方法:实验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引入] 我们在第二章学习化学平衡时知道电解质的溶解与结晶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将一块缺角的硫酸铜晶体放入硫酸铜饱和溶液中,有什么实验现象?[提问]实验现象是什么?[学生回答]晶体重新变规则,质量不变。
[过渡]这个实验说明了电解质的溶解与结晶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
硫酸铜是一种可溶性的强电解质,那么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1 是否也存在溶解平衡呢?[板书]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溶解平衡[思考与交流]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思考与交流的问题。
1、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的界限是什么?难溶物的溶解度是否为0?2、生成沉淀的反应能否真正进行到底?当AgNO3与NaCl反应生成AgCl沉淀时,溶液中是否含有Ag+和Cl-?到什么状态认为沉淀完全?[总结]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难溶与易溶并无严格的界限,习惯上将溶解度大于10g的叫易溶、1g~10g的叫可溶、0.01g~1g的叫微溶、小于0.01g的叫难溶。
生成沉淀的反应并不能完全进行,在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通常当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10-5mol/L时,认为沉淀完全。
[过渡]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在生成、科研、环保等领域有很重要的应用,大家知道有些牙膏为什么含氟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的内容。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重要的化学原理,它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是适用于几乎所有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的普遍规律。
这些原理需要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并灵活运用,需要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中进行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推理。
二、教学内容分析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知识结构为:本节教材安排在第三章第4节。
它的知识基础是溶解度和化学平衡理论。
需要利用初中和高中必修、选修已学的知识,采用理论推理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分析并巩固第二、三章的知识点;利用本节内容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必修1中离子反应的实质。
本节内容涉及沉淀反应安排了一定篇幅的应用内容,在资料等栏目及问题的引出中,教材多处以不同方式涉及了相关知识的应用;由于其中相当部分的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事实介绍,而是于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进行理论分析或技能实践,因此在教学中落实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巩固、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学生情况分析这届学生信息意识强,见多识广,思维活跃,有创新意识,但是一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氛围不浓。
由于课时原因,在高一的化学学习中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比较薄弱,进入高二虽然加强了学习的力度,但是仍然满足于学——背——考的模式,缺乏思维深度,能力的提高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帮助、引导。
我校学生在第三章盐类水解的学习中存在很大困惑,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化学平衡相对好理解一些,而平衡的移动是第四节的认知基础。
针对学困生,利用平衡理论解释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巩固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对于学优生,可以提供相关实际问题的信息,培养他们阅读信息、分析信息,获取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科学视野栏目——溶度积内容及化学平衡常数的知识拓展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
四、教学目标设计1.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备课教师:杨瑜一、内容及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指的是难溶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着沉淀和溶解的动态平衡。
其核心是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建立。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看到”微粒,“找到”平衡。
目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本节课学习的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就是在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它还与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沉淀反应的应用,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知识是选修4这一册书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点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目标及解析1、目标定位① 能描述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知道沉淀反应不能进行到底的本质。
② 初步认识难溶电解质存在的溶解平衡及其特征。
2、目标解析① 定位① 就是指用精炼的语言说出沉淀溶解和沉淀是一个动态过程,当溶解速率等于沉淀速率时,建立起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由于存在着沉淀、溶解这一动态平衡,使沉淀反应不能进行完全。
② 定位② 就是指认识到在一定温度下,当难溶电解质的溶解速率等于沉淀速率时,溶液中各组分离子浓度不变,获得饱和溶液。
并通过平衡过程的建立,领悟到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特征。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存在认知冲突。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难溶物质在水中溶解度本身就很小,无法直接观察到,但需要“看到”溶解掉的微粒,还要建立平衡。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让学生“看到”已经溶解掉的微粒,其中关键就是从学生所熟悉的难溶物质出发,设计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难溶物质的溶解,“找到”平衡。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化学实验,多媒体展示。
使用用演示实验,能尽可能的让学生能直观感受到难溶电解质的溶解,以及溶解平衡的建立。
高三化学教案: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高三化学教案: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欢迎来到高三化学教案栏目,此栏目中汇集了大量有关化学的教案,在此小编为您编辑了此文:高三化学教案: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希望可以给大家的学习或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本文题目:高三化学教案: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二课时【要点扫描】1、能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溶解和生成、沉淀的转化问题。
2、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知识梳理】1、沉淀的生成〖探究1〗35滴浓盐酸 35滴AgNO3溶液4mLNaCl饱和溶液〖思考1〗你认为发生上述变化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思考2〗 AgCl的Ksp=1.8010-10,将0.001 mol/L NaCl和0.001 mol/LAgNO3溶液等体积混合,是否有AgCl 沉淀生成?〖小结〗 1、沉淀的生成②AgCl沉淀能溶于氨水③分别用等体积的蒸馏水和0.010mol/L硫酸洗涤BaSO4沉淀,用水洗涤造成的BaSO4的损失量大于用稀硫酸洗涤造成的损失量。
3、沉淀的转化〖探究3〗步骤 NaCl和AgNO3溶液混合向所得固液混合物中滴加KI 溶液向新得固液混合物中滴加Na2S溶液现象〖探究4〗步骤向MgCl2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向有白色沉淀的溶液中滴加FeCl3溶液静置现象〖探究5〗步骤向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向有红褐色沉淀的溶液中滴加MgCl2溶液静置现象〖小结〗3、沉淀的转化(1)沉淀的转化是__ _____ _ __的过程,其实质是__ _____ __。
(2)一般说来,溶解能力相对较强的物质易转化为溶解能力相对较弱的物质。
(3)应用练习4、将AgNO3溶液加入氯化钠溶液中,再依次加入溴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会出现不同颜色的沉淀,沉淀的颜色变化是 _ ____ _ _ ___ ____ _。
出现这种颜色变化的原因是:〖思考3〗为什么氟化物可防治龋齿?练习5、为了除去下列括号内的杂质,下列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适宜方法为:混合物除杂方法沉淀反应的应用NH4Cl (FeCl3)NaCl (CuCl2)NaCl (Na2CO3)BaSO4 (CaCO3)Mg(OH)2 (MgCO3)AgBr (AgCl)【小结】: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本质上都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问题,其基本依据主要有①浓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通过以氯化钠、氯化银溶液溶解平衡的建立,氯化银沉淀转化为碘化银沉淀,碘化银再转化为硫化银沉淀,以及除水垢的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掌握溶解平衡建立的条件,沉淀转化和沉淀溶解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探究,应用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
教学思路(见下表一)知识主线 教学目标达成主线表一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
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实验探究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NaCl 溶解平衡向饱和NaCl 溶液中加浓盐酸 AgCl 溶解平衡 沉淀转化氯化银沉淀转化为碘化银沉淀,碘化银沉淀转为硫化银沉淀沉淀转化规律趋向于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质 设计实验方案去工业废水中含有Ag + ,NaCl 溶液中含有SO 42- 离子 沉淀的溶解条件的改变破坏了原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设计实验方案1.如何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CaCO 3) 2.如何验证Mg(OH)2的溶解度大于Fe(OH)3的溶解度用多媒体动画突破难点培养自学能力实验验证理论,实验操作训练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学会合作交流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培养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类推的学习方法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实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根据实验现象,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沉淀的转化四、教学难点:沉淀的转化和溶解五、教学方法:实验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动画展示六、教学过程[引入] 多媒体动画展示NaCl溶解平衡,并用初中学习的溶解度知识和高中学习的化学平衡理论。
来分析NaCl溶解于水的几种情况,引入新课。
【高三】2021届高考化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复习教案2021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必修部分讲义第七单元第4讲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解读与阐释考纲要求权威解读1.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2.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转化的本质。
本部分是新课标新增内容,是高考的重点,常见的考查形式:①结合图像考查溶解平衡的建立、溶度积常数在生产、科研、环保中的应用;②根据物质的溶度积常数判断沉淀的溶解及转化;③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
梳理与整合一、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导学诱思(1)0.1 mol?L-1的盐酸与0.1 mol?L-1的AgNO3溶液等体积混合完全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的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方程式①AgCl(s) Ag+(aq)+Cl-(aq)、②AgCl===Ag++Cl-、③CH3COOH CH3COO-+H+各表示什么意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回归1.AgCl溶解平衡的建立在AgCl的溶液中存在下述两个过程:一方面,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少量Ag+和Cl-脱离AgCl的表面而溶于水中;另一方面,溶液中的Ag+和Cl-受AgCl表面正、负离子的吸引,回到AgCl的表面而析出沉淀。
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得到AgCl的饱和溶液。
2.溶解平衡固体溶质溶液中的溶质(1)v溶解____v沉淀,固体溶解。
(2)v溶解____v沉淀,溶解平衡。
(3)v溶解____v沉淀,析出固体。
二、溶度积导学诱思AgCl的Ksp=1.80×10-10,将0.002 mol?L-1的NaCl和0.002 mol?L-1的AgNO3溶液等体积混合,是否有AgCl沉淀生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化学第29讲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化学组:xxx2、表达式:AgCl(s) Ag+(aq) + Cl-(aq)3、溶解平衡的建立固体溶质 溶液中的溶质【过渡】根据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请同学们归纳出溶解平衡的特征。
4、溶解平衡的特征【板书】二、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1、内因: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是决定因素。
【讲解】不同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溶解的程度不一样,而且差别很大,有的能溶解很多,像NaCl、KCl、NaOH等,这些物质的溶解度大于0.1克,我们通常把它们称作易溶物质。
有的溶解的不多,如CaSO4、Ca(OH)2等,这些物质的溶解度在0.01克到0.1克之间,我们通常把它们称作微溶物质,有的溶解的很少,像CaCO3、AgCl、AgS等,这些物质的溶解度小于0.01克,我们通常把它们称作难溶物质,在水溶液中我们把它们称作沉淀。
【过渡】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大家一起来探讨影响溶解平衡的外界因素。
2、外因:遵循平衡移动原理以AgCl(s) ⇌Ag+(aq)+Cl-(aq)ΔH>0为例【解题探究】1.将AgCl分别加入盛有:①5 mL水②6 mL 0.5 mol/L NaCl 溶液③10 mL 0.2 mol/L CaCl2溶液④50 mL 0.1 mol/L盐酸的烧杯中,均有固体剩余,各溶液中c(Ag+)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C ) A.④③②①B.②③④①C.①④③②D.①③②④由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推理出新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迁移能力。
不变3、(2016·课标全国Ⅰ,节选)在化学分析中采用K2CrO4为指示剂,以AgNO3标准溶液滴定溶液中Cl-,利用Ag+与CrO42-生成砖红色沉淀,指示到达滴定终点。
当溶液中Cl-恰好沉淀完全(浓度等于1.0×10-5 mol·L-1)时,溶液中c(Ag+)为________mol·L-1,此时溶液中c(CrO42-)等于________mol·L-1。
教学指导意见核心素养1.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沉淀的形成、溶解与转化2.理解溶度积(K sp)的含义,能进行相关的计算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并运用溶解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沉淀生成处理污水等)。
2.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能提出有关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判断问题;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沉淀转化等实验探究。
考点一沉淀溶解平衡及应用[学在课内]1.沉淀溶解平衡(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速率和沉淀生成速率相等时,形成饱和溶液,达到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2)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
1v(溶解)>v(沉淀),固体溶解。
2v(溶解)=v(沉淀),溶解平衡。
3v(溶解)<v(沉淀),析出固体。
2.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1)内因(决定因素)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1浓度:加水稀释,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2温度:绝大多数难溶盐的溶解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3同离子效应:向平衡体系中加入难溶物溶解产生的离子,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4其他:向平衡体系中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或更难电离或气体的离子时,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
[名师点拨]1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2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3)以AgCl(s)Ag+(aq)+Cl—(aq)为例,填写外界条件对溶解平衡的影响。
外界条件移动方向平衡后c(Ag+)平衡后c(Cl—)K sp升高温度正向增大增大增大加水稀释正向不变不变不变加入少量AgNO3逆向增大减小不变通入HCl逆向减小增大不变通入H2S正向减小增大不变3.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1)沉淀的生成1调节pH法如除去NH4Cl溶液中的FeCl3杂质,可加入氨水调节pH至3~4,离子方程式为Fe3++3NH3·H2O===Fe(OH)3↓+3NH错误!。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学为主体,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解决自然现象,联系生活,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节是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四第三章第4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知道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平衡;学生学习了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移动的影响因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材在已有基础上又引出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认识物质的新视角,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实验探究是认识化学、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以美丽的溶洞、难看的龋齿作为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以“先学指导”引领学生做好预习,以“先学检查”为抓手,查知学情确定最近发展区;以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氯化银存在溶解平衡为抓手,引导学生从动态的视角认识溶解平衡,强化动态平衡的思想,帮助学生掌握溶解平衡建立的条件;通过讨论不同条件对氢氧化镁沉淀溶解平衡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自主生成影响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探究,应用化学原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学科素养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2. 能描述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3. 会分析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独立思考后交流展示,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概念。
难点: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沉淀溶解平衡
授课题目课题:沉淀溶解平衡
拟1 课时
第1课时
明确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究、归纳概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渗透矛盾的对立统一、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
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难点: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
课型□讲授□习题□复习□讨论□其它
教学内容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高考知识点梳理】
九、溶解平衡
1、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一些常见知识
(1)溶解度小于0.01g的电解质称难溶电解质。
生成难溶电解质的反应为完全反应,用“=”。
(2)反应后离子浓度降至1×10-5mol/L以下的反应为完全反应,用“=”。
如酸碱中和时c(H+)降至10-7mol/L<10-5mol/L,故为完全反应,用“=”,常见的难溶物在水中的离子浓度均远低于10-5mol/L,故均用“=”。
(3)难溶并非不溶,任何难溶物在水中均存在溶解平衡。
(4)掌握三种微溶物质:CaSO4、Ca(OH)2、Ag2SO4
(5)溶解平衡常为吸热,但Ca(OH)2为放热,升温其溶解度减少。
教师评讲例题,师生总结。
学生回顾相关内容,并练习《金版学案》对应内容
(6)溶解平衡存在的前提是:必须存在沉淀,否则不存在平衡。
(7)Q c与K
Q c为浓度商:是指刚开始反应(但未反应)时平衡体系各物质浓度幂次方之积之比(对于溶液是指混合后但不反应时的浓度)
K为平衡常数:是指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体系各物质浓度幂次方之积之比。
在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四大平衡中分别有不同的名称:化学平衡常数(K)、电离常数(K a)、水解常数(K h)、溶度积(K sp)。
Q c与K的相对大小可反映出体系是否为平衡状态:
(1)Q c>K,过平衡状态,反应将逆向进行;
(2)Q c=K,平衡状态;
(3)Q c<K,未平衡状态,反应将正向进行
【练习】已知25℃时CaSO4的K sp=9.1×10-6,若将0.02mol/L的Na2SO4溶液与0.004mol/LCaCl2溶液等体积混合,试通过计算溶液中是否有沉淀析出.
2、溶解平衡方程式的书写
注意在沉淀后用(s)标明状态,并用“”。
如:Ag2S(s)2Ag+(aq)+ S2-(aq)
3、沉淀生成的三种主要方式
(1)加沉淀剂法:K sp越小(即沉淀越难溶),沉淀越完全;沉淀剂过量能使沉淀更完全。
(2)调pH值除某些易水解的金属阳离子:常加入难溶性的MO、M(OH)2、MCO3等除M2+溶液中易水解的阳离子。
如加MgO除去MgCl2溶液中
FeCl3。
(3)氧化还原沉淀法:加氧化剂或还原剂将要除去的离子变成沉淀而除去(较少见)
4、沉淀的溶解:
沉淀的溶解就是使溶解平衡正向移动。
常采用的方法有:①加水;②加热;
③减少生成物(离子)的浓度。
使沉淀溶解的方法一般为减少生成物的浓度,因为对于难溶物加水和加热对其溶解度的影响并不大。
5、沉淀的转化:
溶液中的沉淀反应总是向着离子浓度减少的方向进行,简而言之,即溶解度大的生成溶解度小的,溶解度小的生成溶解度更小的。
【练习】(1)对于Ag2S(s)2Ag+(aq)+ S2-(aq),其K sp的表达式为。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①用稀HCl洗涤AgCl沉淀比用水洗涤损耗AgCl小;
②一般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故物质的溶解大多是吸热的;
③对于Al(OH)3(s) Al(OH)3Al3+ + 3OH-,前者为溶解平衡,后者为电离平衡;
④除去溶液中的Mg2+,用OH-沉淀比用CO32-好,说明Mg(OH)2的溶解度比MgCO3大;
⑤沉淀反应中常加过量的沉淀剂,其目的是使沉淀更完全。
(3)如何除去Mg(OH)2中混有的Ca(OH)2?
答案:略④加足量MgCl2溶液,充分搅拌,过滤,洗涤即得纯Mg(OH)2
6、四种动态平衡、五种平衡常数的比较
比较
项目
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
平衡特征五个字:逆、等、动、定、变
V(正)=V(逆)V(离子化)=V(分子化)V(水解)=V(中和)V(沉淀)=V(溶解)
存在条件一定条件下的可
逆反应
一定条件下弱
电解质的水溶
液
一定条件下含弱
离子的盐溶液
一定条件下难溶
电解质的饱和溶
液
影响因素(外因)温度、浓度、压强温度、浓度、
同离子效应
温度、浓度、酸
碱度
温度、浓度、酸碱
盐
实例N2(g)+3H2(g)2N
H3(g)HA C H++A C-
H2O H++OH-
NH4++H2O NH3
·H2O
AgCl(S)Ag+
+Cl-(aq)
平衡
移动
方向
判据
勒夏特列原理
表示方法平衡常数K 电离常数Ka Kb
水的离子积Kw
水解常数
Kh=Kw/Kb
溶度积Ksp
影响
K因
素
只与温度有关、受温度影响。
因材施教: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