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试验区区情
- 格式:ppt
- 大小:4.10 MB
- 文档页数:45
毕节试验区旅游开发SWOT分析摘要:“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毕节试验区,是为生态脆弱、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的全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国家级的试验区。
运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毕节试验区旅游发展的环境,找出旅游本身的优势和劣势,发现并确定其外部机遇和挑战,以有助于毕节试验区旅游发挥优势,转化劣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为以旅游统筹开发扶贫与生态保护,不断深化和发展试验区的新内涵提供支持。
关键词:贫困山区;旅游开发;swot分析;可持续战略1 优势分析(strenth)1.1 有一批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独占性强,比较优势明显。
自然资源方面:以织金洞、九洞天、韭菜坪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以百里杜鹃为代表的植物观赏旅游资源;草海、东风湖等为代表的湖泊生态旅游资源等。
人文资源方面:以奢香博物馆、大屯土司庄园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迹类旅游资源;以川滇黔革命委员会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彝族、苗族等民族文化风情。
此外,还有神秘的夜郎文化,神奇的石门坎,以及舒适的气候资源等。
其中,世界级的占 4.9%,国家级的占7.4%,省地级的占30.9%,市县级的占56.8%。
这些都是具有较强垄断性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
1.2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毕节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全区共有古文化遗址5处,古墓33处,古建筑、历史纪念建筑66处,彝汉文石刻181处,革命遗址、遗迹34处,文物葬品98件。
尤具特色的大方城北“奢香墓葬”、黔西沙窝区的“观音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毕节青场镇“新石器时代遗址”、龙场镇的“大屯土司庄园遗址”、威宁中水镇的汉墓群、赫章可乐汉墓遗址;省级历史名城大方、织金。
这些无不体现毕节地区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1.3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毕节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在全区2.6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汉、彝、苗、回、仡佬、白族等30多个民族共670多万人口。
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如具有浓郁气息的民族节日如彝家的“茶花节”、“火把节”,苗家的“跳花坡”及获过国际大奖的苗族舞蹈“滚山珠”,“贵州省苗族歌舞之乡”化屋基,彝族的“摄泰吉”民族戏曲乐器、古籍文化等。
感受沧桑巨变解读贵州毕节试验区科学发展之路(中国报道记者王静甫):贵州省毕节地区位于贵州西北乌蒙山区,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赫章等8个县(市),总面积2.68万平方公里,山地占了93.3%,全区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地形破碎、土地贫瘠,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喀斯特地貌占总面积的73%。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主要由碳酸盐组成,保水性差,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由于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毕节地区从建国到改革开放,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前,这里一直是我国西南贫困带的核心区域,曾被联合国确定为不适应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1987年,毕节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仅28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4元;人均产粮不到200公斤,每年需国家调进粮食1.5亿公斤,在当时558.86万人口中没有解决温饱的有315万;有147万人和12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水土流失面积达60%以上,森林覆盖率仅8.53%;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1.29‰,文盲半文盲占青壮年人口的50%以上。
然而,今天的毕节,与试验区建立之前的1987年相比,全市生产总值从4.53亿元增长到73.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0.08亿元增长到23.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0.16亿元增长到35.92亿元,财政总收入从0.28亿元增长到4.3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74亿元增长到11.1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741元增长到101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1元增长到2484元。
总投资12.4亿元的煤电化热电厂项目、总投资7.7亿元的煤基气化替代燃料项目等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城区面积从不足5平方公里扩展到16.7平方公里;先后建成低压耐硫甲烷化煤气厂、日产10万吨水厂、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爱民广场等工程项目;基本完成旧城区主要街道的改造和主要地段的拆迁及开发建设,积极推进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城市提质扩容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公路通车里程从不足500公里增加到2748公里;城乡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安装固定电话10余万门,移动电话用户超过20万户;实施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26.33万亩,农业综合开发惠及10万余人。
毕节试验区的价值与意义毕节试验区发生的这些深刻变化,证明了胡锦涛同志的构想是前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改革动力与发展思路的统一、局部突破与整体推进的统一。
从其后的发展实践看,毕节地区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进行了超前性试验,是国家实施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场,其改革试验,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这些涉及发展观的根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答,是对科学发展理论的先行探索与实践,具有跨区域、跨时代的巨大价值与意义。
第一,在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上,毕节试验区包含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导致了发展观的重大变化,这是20世纪发展观演变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关于发展观的争论,在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增长所出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下,把发展简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遭到了普遍批评。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大会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同的心声。
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结合在一起,把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结合在一起,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政策和行动措施。
毕节试验区与当时国际上方兴未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吻合,包含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具有前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目标。
与当时全国已经启动的经济特区、开发区不同,毕节试验区从一开始就不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是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将物质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以及人口生产力统一协调起来,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展开的综合性社会发展试验。
开发扶贫,就是启动市场经济机制、遵循商品经济规律,变“救济型”、“输血式”的扶贫为“自救型”、“造血式”的扶贫;生态建设,就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进行环境治理,实行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植物措施为主、并与“坡改梯”等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以形成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人口控制,就是把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结构优化、人力资源开发进行通盘考虑,在一定时期内,着重以人口数量控制为核心,以人口素质提高为宗旨,以人口结构优化为关键,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动力,使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最大限度地保持相适应的关系。
试验区中的“试验区”——大方县星宿乡立体式扶贫开发记实近年来,星宿乡紧紧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按照地委秦如培书记“建设毕节试验区中的试验区”的要求,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扶贫模式,大力实施扶贫攻坚战略,使全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基本情况星宿乡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47公里,辖10个村55个村民组,总面积127.47平方公里,总人口12459人,居住汉、苗、彝、仡佬、蒙古、白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7%,是贵州省100个、毕节地区20个、大方县4个一类贫困乡之一。
农村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星宿乡幅员辽阔,森林覆盖率达51%,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地委、行署在星宿乡实施“集团帮扶、整乡推进”扶贫战略,以“地级领导联系,县市党政领导、帮扶单位牵头,社会力量参与,乡村组织实施”为主要内容,将星宿乡作为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的试点乡;地委书记秦如培和县委书记卢林联系帮扶星宿乡,着力构建“三大机制”,创新扶贫“五种模式”,强力推进“六大工程”,全乡面貌大有改观。
二、实施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星宿乡实施扶贫开发以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效果,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2069元增加到2010年的3460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
(一)基础设施明显改善1、以交通和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突破发展瓶颈。
建设村村通油路40公里,组组通公路31.31公里,基本形成覆盖全乡境内的交通网络;完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通组路13.4公里、窜寨路18公里和联户路27.7公里;正在建设投资50万元的客运站、油杉河进口油路500米。
交通设施落后一直是影响星宿乡经济发展的瓶颈,丰富的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油杉河景区横跨星宿乡和雨冲乡,景区油路建设为旅游业开发打开了大门,乡、村、组三位一体的公路建设为发展打下了基础。
毕节市地处贵州省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交汇处,元代置驿,明代建卫,清代设县,红军长征途中在此建立革命根据地,有“三省红都故地”之称,是毕节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信息中心,也是胡锦涛同志倡导建立的毕节“生态建设、开发扶贫”试验区指挥中心。
1994年撤县设市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市”、全省“科技先进县市”、“省级卫生城市”,被国家、省分别列为全国第七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之一、全省20个“经济强县”之一。
毕节市界于东经105°36′至106°43′和北纬26°21′至27°46′之间,与云南省镇雄县、威信县,四川省叙永县、古蔺县相邻。
全市总面积3410.98平方公里,辖27个镇、8个乡(其中6个民族乡)、6个城区办事处,聚居着22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40余万。
市内地形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511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境内属喀斯特地貌,峰峦叠嶂、溪流纵横,水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150余条,蕴藏着大理石、粘土、重晶石、煤炭等2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尤以煤炭储量最为可观,地质储量达54亿吨,硫、铁、锌的探明储备也分别达到2.99亿吨、4042万吨、1.55亿吨以上,极具开发价值。
毕节市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自然景观众多。
有川滇黔苏维埃革命政权旧址、红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鸡鸣三省”会议会址等红色旅游胜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屯彝族土司庄园、七星关古遗址;有天坑、地缝、峡谷、高原、草甸和原始森林融为一体的国家森林公园拱拢坪林场;有奇峰高耸、溪瀑多姿、暗河神秘、平塘潋滟的小河奇景等旅游胜地。
近年来,随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毕节市在继续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以城市路网建设为重点,以试验区建设和地市共建政策机制为契机,投入数十亿元资金,全方位推进城市建设,通过整合城镇空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构筑起了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改善的城市框架,城区建成区总面积从1988年的5.7平方公里上升到现在的16.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已逾35.9228万,城镇化率达到30.18%。
毕节试验区区情七星关区毕节市七星关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交汇处,是毕节市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信息中心。
东与金沙、大方两县接壤,南与纳雍县毗邻,西与赫章县及云南省镇雄县、威信县相连,北与四川省古蔺、叙永两县交界,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全区总面积3412平方公里,辖27个镇、8个乡、6个办事处,聚居着汉、彝、白、苗、布依等23个民族,总人口148万人.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511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2。
5摄氏度,最适于生态疗养、避暑度假,被誉为“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51.34亿元,同比增长18。
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6。
1亿元,同比增长55。
10%;财政总收入完成21.57亿元,同比增长86。
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2亿元,同比增长17。
1%;农民人均纯收入4296元,同比增长18。
5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区经济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现已成为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地区.有识之士不妨来这片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沃土一展身手。
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正以淳朴的笑容、真挚的感情、热情的服务期待着您的到来,期待着您来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共创辉煌!大方县大方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全县境内海拔720米—2325米,年平均气温11.8℃,无霜期257天,年平均降雨量1150。
4毫米,年日照时数1335.5小时。
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
全县有天然林1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2.5%,空气清新,被喻为天然氧吧。
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中部、乌江上游六冲河北岸,东与黔西县毗邻,东北抵金沙,南靠六冲河同织金县接壤,西南以瓜仲河为界与纳雍县相望,西部和西北部同毕节市相连。
总面积3505。
21平方公里,大方县辖36个乡镇:大方镇、双山镇、猫场镇、马场镇、羊场镇、黄泥塘镇、六龙镇、达溪镇、瓢井镇、长石镇、东关乡、竹园彝族苗族乡、响水白族彝族仡佬族乡、文阁乡、绿塘乡、鼎新彝族苗族乡、牛场苗族彝族乡、高店乡、小屯乡、理化苗族彝族乡、鸡场乡、凤山彝族蒙古族乡、安乐彝族仡佬族乡、核桃彝族白族乡、八堡彝族苗族乡、兴隆苗族乡、果瓦乡、大山苗族彝族乡、雨冲乡、黄泥彝族苗族满族乡、大水彝族苗族布依族乡、沙厂彝族乡、普底彝族苗族白族乡、百纳彝族乡、三元彝族苗族白族乡、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乡。
毕节试验区区情七星关区毕节市七星关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交汇处,是毕节市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信息中心。
东与金沙、大方两县接壤,南与纳雍县毗邻,西与赫章县及云南省镇雄县、威信县相连,北与四川省古蔺、叙永两县交界,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全区总面积3412平方公里,辖27个镇、8个乡、6个办事处,聚居着汉、彝、白、苗、布依等23个民族,总人口148万人。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511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2.5摄氏度,最适于生态疗养、避暑度假,被誉为“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
2019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51.34亿元,同比增长18.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6.1亿元,同比增长55.10%;财政总收入完成21.57亿元,同比增长86.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2亿元,同比增长17.1%;农民人均纯收入4296元,同比增长18.5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区经济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现已成为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地区。
有识之士不妨来这片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沃土一展身手。
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正以淳朴的笑容、真挚的感情、热情的服务期待着您的到来,期待着您来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共创辉煌!大方县大方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全县境内海拔720米—2325米,年平均气温11.8℃,无霜期257天,年平均降雨量1150.4毫米,年日照时数1335.5小时。
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
全县有天然林1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2.5%,空气清新,被喻为天然氧吧。
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中部、乌江上游六冲河北岸,东与黔西县毗邻,东北抵金沙,南靠六冲河同织金县接壤,西南以瓜仲河为界与纳雍县相望,西部和西北部同毕节市相连。
总面积3505.21平方公里,大方县辖36个乡镇:大方镇、双山镇、猫场镇、马场镇、羊场镇、黄泥塘镇、六龙镇、达溪镇、瓢井镇、长石镇、东关乡、竹园彝族苗族乡、响水白族彝族仡佬族乡、文阁乡、绿塘乡、鼎新彝族苗族乡、牛场苗族彝族乡、高店乡、小屯乡、理化苗族彝族乡、鸡场乡、凤山彝族蒙古族乡、安乐彝族仡佬族乡、核桃彝族白族乡、八堡彝族苗族乡、兴隆苗族乡、果瓦乡、大山苗族彝族乡、雨冲乡、黄泥彝族苗族满族乡、大水彝族苗族布依族乡、沙厂彝族乡、普底彝族苗族白族乡、百纳彝族乡、三元彝族苗族白族乡、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乡。
《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设想,是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产物。
我省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经济社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各种客观条件制约,加上我们工作的原因,使我省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就省内而言,一个贫困,一个生态恶化,仍然是严重困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突出问题。
实践告诉我们,在同样的政策条件下,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着效益上的差距,其结果将是地区差距扩大,如果不清醒看到这一点,并相应采取有力措施,贫困地区将会更加落后。
面对这一现实,通过对过去工作的反思,我们提出了用灵活的梯度政策来弥补日益扩大的效益差距、探索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子的想法。
也就是说,要以改革总揽全局,坚持从贵州实际出发,坚持生产力标准,采取一切有利于消除贫困落后的特殊措施,探索解决贫困和生态恶化新途径。
为此,省委和省政府决定变全面推进为重点突破,选择典型地区进行改革试验,把毕节地区作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经过前段时间酝酿准备,加上这次会议所做工作,建立试验区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序幕已经拉开。
这次会议后,毕节试验区就要由准备阶段转入起步阶段。
如何把试验区工作迅速展开,如何加快试验区建设步伐,我讲几点看法。
一、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这个主题毕节地区是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这是毕节地区情况所决定的,也是毕节试验区与全国其他经济特区、开发区所不同的。
全国所有经济特区、开发区都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采取出口导向的经济战略,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目标;而毕节地区作为内陆边远山区,则是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以发展商品经济为目标。
经济特区、开发区是解决经济起飞先富起来的问题,而毕节则是改变贫困面貌、继续解决温饱的问题。
我们必须对毕节试验区的目标、任务特别是自身特点有清醒认识,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这个主题。
毕节试验区区情简介一、总况毕节是1988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辖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和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等9县(市、区),250个乡(镇、办事处),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苗、回、白、布依、仡佬等38个民族。
毕节试验区平均海拔1600米,最高点赫章韭菜坪2900.6米,为全省最高点;最低处位于金沙县与仁怀市、四川省古蔺县交界的赤水河谷,海拔457米。
毕节试验区是典型的岩溶山区,山高谷深,切割度大,相对高差达2443米。
大部分地方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森林覆盖率38.75%。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适合于多种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繁衍。
区内河流分属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93条,100平方公里的有80条,总流量128.2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21.2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61万千瓦。
毕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夏为梁州献域,殷周至元朝,属古夜郎、罗施等国,明隶属贵州布政司水西宣慰司,解放后设毕节专员公署,1970年更名为毕节地区行政公署。
奢香博物馆、可乐遗址(夜郎古都)、彝族大屯土司庄园、黔西观音洞遗址(旧石器时代)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史前文物和建筑群,展示着古人类的历史遗踪、夜郎古国的神秘、水西文化的灿烂。
勇开九驿的明初彝族女杰奢香、报国爱民的清代重臣丁宝桢、李世杰,多彩的民族服饰,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婀娜多姿的民族舞蹈,彰显出毕节地区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民族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
毕节,资源富集,生物多样。
矿产资源丰富。
已探明矿产资源40多种,其中,优质无烟煤可开采储量达256亿吨,占贵州己探明的煤炭储量的48%以上,硫铁矿、铁、磷储量居贵州之首。
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22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60万千瓦。
生物资源多样。
毕节试验区区情概要毕节是1988年6月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赫章、威宁和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7县1市1区、250个乡(镇、办事处),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平均海拔1400米。
总人口750多万,境内居住着汉、彝、苗、回、白、仡佬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8.2%。
毕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均日照1231小时,年平气温13.09℃,年均降水量1129毫米,森林覆盖率40.03%,是夏季最好的避暑之地。
毕节是红色热土、革命老区,193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在云贵川三省交界的毕节市林口镇“鸡鸣三省”村召开了政治局常委分工会议,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在毕节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贵州省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在毕节建立。
试验区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和国家有关部委给予了大力支持,共同推进试验区改革发展。
目前,教育部把毕节列为“贫困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试验区”;科技部把毕节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土资源部把毕节列为国土资源管理制度配套改革试点地区;水利部和贵州省签订了重点扶持对口支援毕节水利建设的协议;农业部建立了“农业部、贵州省农委、毕节地区”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并把威宁县作为农业部部长重点联系县;国家人口计生委帮助指导毕节“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和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国务院扶贫办在威宁县实施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国家林业局把毕节列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开发银行率先与毕节建立银政合作;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把毕节列为重点支持地区。
毕节地区优势资源一是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形成的政治优势。
23年来,特别是“4•14”、“6•28”会议召开以来,在中央统战部的牵头组织下,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等优势,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实施“同心工程”等措施,使试验区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机遇期。
毕节试验区建设知识题1、毕节实验区的建立时间.1988年,倡导者,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全称.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特点.以农村综合改革为突破口,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试验区2、试验区的‘三大主题’。
.‘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控制人口’3 、毕节试验区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4、试验区的三大建设①、新型能源基地②、特色农业基地③、旅游农业基地5、试验区的四个转变①、从资源大区向经济强区转变②、从石漠化严重地区向生态环境优美地区转变③、从人口大区向人力资源强区转变④、从欠开放地区向全方位开放地区转变6、试验区的四大目标①、经济快速发展②、生态不断改善③、社会和谐稳定④、人民安居乐业7、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主要指标——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以上,年增色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基本实现全面小康。
8交通规划A、高速铁路:2011―2015,夏蓉高速和杭瑞高速过境毕节地区B、高速铁路:2011―2015,成贵高铁过境毕节地区C、飞机场:毕节支线飞机场—飞雄机场9试验区的主要功能——小试验,大方向。
为岩溶贫困落后地区和贵州省改革发展作近期示范,长远探路。
10、试验区的创新范例“五子登科”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种地砍树、搞坡改梯栓“带子”坡地种植绿肥、覆盖地膜铺“毯子”,山下搞乡镇企业、发展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
11、什么是“五园新村”——指科学发展的致富田圆,循环发展的生态庭园,布局规范的特色庄园,繁荣发展的文化乐园,安居乐业的和谐家园。
12、毕节试验区发展目标——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13、城市发展目标——“两创一建”、创国家级卫生城市,创省级文明城市,建山水园林宜居城市14、建立毕节试验区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开发扶贫”促进人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通过“生态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人口控制”推进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发展15、毕节地区已成为什么重要能源基地?——西电东送16、毕节试验区二十年成功说明了什么?毕节试验区率先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率先在全球迈出了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变为实践的步法;率先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优越性;率先在物质生产力、生态生产力、人口生产力严重失调的西部地区进行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成功探索。
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调研报告(贵州省毕节地区林业局张槐安)一、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及主要做法(一)生态建设成效显著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相继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国3356、生态工程、农田基本建设、退耕还林、天保工程、长治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水土保持等多个生态建设项目。
这些项目立足生态重建与经济开发相结合,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以基本农田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恢复林草植被为重点,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和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和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不断调整,探索出岩溶山区独具特色的多目标、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的水土保持与石漠化综合防治体系,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初步实现了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使生态建设出现了“六增三减三改善”的良好格局。
1、“六增”。
森林面积从试验区建立前1988年的601.8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162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4%增加到40.03%;林木蓄积量从872万立方米增长到2092万立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184元增长到3100多元;农民人均粮食从188公斤增加到370公斤,是当年农民人均粮食的两倍;农民人均基本农田从0.28亩增加到0.50亩。
2、“三减”。
水土流失面积从1683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2.67%减少到1581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8.89%,减少了6%;土壤侵蚀模数从5446吨/年·公里减少到3389吨/年·公里,土壤侵蚀量减少了37.1%,其中工程项目区的土壤侵蚀量减少57.8%;工程性缺水田土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