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的形成条件
- 格式:ppt
- 大小:2.37 MB
- 文档页数:55
化石形成过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
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他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
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来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
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
化石形成条件: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在被沉积埋藏后可以随着漫长地质年代里沉积物的成岩过程石化成化石。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史前生物都能够形成化石。
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后期的保存都要求一定的特殊条件。
化石的形成及保存首先需要一定的生物自身条件。
具有硬体的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
无脊椎动物中的各种贝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等主要由矿物质构成,能够较为持久地抵御各种破坏作用。
此外,具有角质层、纤维质和几丁质薄膜的生物,例如植物的叶子和笔石的体壁等,虽然容易遭受破坏,但是不容易溶解,在高温下能够炭化而成为化石。
而动物的内脏和肌肉等软体容易被氧化和腐蚀,除了在极特殊的条件下就很难保存为化石。
化石的形成和保存还需要一定的埋藏条件。
生物死亡后如果能够被迅速埋藏则保存为化石的机会就多。
如果生物遗体长期暴露在地表或者长久留在水底不被泥沙掩埋,它们就很容易遭到活动物的吞食或细菌的腐蚀,还容易遭受风化、水动力作用等破坏。
不同的掩埋的沉积物也会使生物形成化石并被保存的可能性及状况产生差别。
如果生物遗体被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和细碎屑沉积物(指颗粒较细的沉积物)所埋藏,它们在埋藏期就不容易遭到破坏。
但是如果被粗碎屑沉积物(指颗粒较粗的沉积物)所埋藏,它们在埋藏期间就容易因机械运动(粗碎屑的滚动和摩擦)而被破坏。
在特殊的条件下,松脂的包裹和冻土的掩埋甚至可以保存完好的古生物软体,为科学家提供更为全面丰富的科学研究材料,琥珀里的蜘蛛和第四纪冻土中的猛犸象就是这样被保存下来的。
化石(fossil)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活动遗迹。
化石一词源自拉丁文fossillis,意为挖掘。
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为研究地质时期的动、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证据。
中国古籍中早已有关于化石的记载,如春秋时代的计然和三国时代的吴晋,都曾提到山西省产“龙骨”,“龙骨”即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的化石;《山海经》也有“石鱼”(即鱼化石)的记述;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有对琥珀中古昆虫的记述;宋朝沈括对螺蚌化石和杜绾对鱼化石的起源,已有了正确认识。
迄今,发现最早的细菌化石为距今35亿年前的澳大利亚瓦拉翁纳群中的丝状细菌化石。
形成条件地史时期的生物,只有一小部分与地质环境相适宜,保存下来成为化石:①生物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体,如无脊椎动物的贝壳、甲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牙齿,植物的树干、叶子和孢子、花粉等;②生物死亡后必须迅速地被沉积物埋藏起来,免遭生物、机械或化学作用的破坏;③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各种石化作用。
生物遗体如果是原地埋藏,就比较容易形成完整的化石,如中国山东临朐晚第三纪中新统山旺组中保存大量完好的动、植物化石。
另一种情况是生物死后的遗体可能经受各种搬运作用,这些在异地埋藏的化石,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分选程度较好,有时还有定向排列现象。
以生物的遗体、遗迹的埋藏和化石的形成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埋藏学。
保存类型化石保存类型一般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①实体化石是指古生物遗体本身全部或部分被保存下来的化石,如中国抚顺第三纪煤层中琥珀内的昆虫化石,是在严密封闭的情况下保存下来的。
西伯利亚第四纪冰期冻土中的猛犸象,是在严寒冷冻的条件下整体保存的。
但多数化石仅能保存生物的硬体部分,而且经受了明显的变化,即石化作用。
具有几丁质、几丁—蛋白质或蛋白质骨骼中容易挥发的成分(氧、氢、氮)经升溜作用而消失,仅留下碳质薄膜,因而又称炭化作用,如笔石和植物的叶子经炭化作用保存下来。
化石是怎样形成的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10-5-5 19:06提问者:我是陈呵呵- 一级其他回答共3 条化石形成过程:先是动物死亡并腐烂然后渐渐被沉积物掩埋,随着化石上的沉积物越来越多,化石就有可能因为压力而扭曲,后来由于地表侵蚀与风化作用让化石不断露出,化石一旦露出地表就会让人发现。
回答者:l1209065825 - 一级2010-5-5 19:37 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
简单的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是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
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
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
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如果想具体了解,看看下面这个链接/view/9328.htm回答者:多1°C热爱- 十二级2010-5-5 19:39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
最常见的化石是由牙齿和骨骼形成的。
古代动物死后,尸体的内脏、肌肉等柔软的组织很快便会腐烂,牙齿和骨骼因为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却能保存较长的时间。
如果尸体恰好被泥沙掩埋,与空气隔绝,腐烂的过程便会放慢。
泥沙空隙中有缓慢流动的地下水。
水流一方面溶解岩石和泥沙内的矿物质,另一方面将水中过剩的矿物质沉淀下来或成为晶体,随着水流会逐渐渗进埋在泥沙中的骨内,填补牙齿和骨骼有机质腐烂后留下的空间。
古生物学: 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并且包括各时期地层中所保存的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古生物学研究内容: 1.生物学方面: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构造、分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生物演变和环境适应,乃至生物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等。
2.地质学方面:研究古生物的地质时间含义、古生物的兴衰与迁移、古生物地理以及古生物与能源、矿产等。
化石: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分子。
化石的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 3.埋藏条件 4.时间条件 5.成岩石化条件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埋藏学:研究生物死亡后埋藏在沉积物中,随同沉积物变为岩石而本身经石化作用形成化石过程的学科称为化石埋藏学。
化石埋藏类型判断标志:1.完整程度:原地埋藏类型化石完整,细微结构未破坏;异地埋藏多破碎2.分选:大小、个体发育阶段不一者为原地埋藏,有明显分选性,个体基本一致为异地埋藏3.两壳比例:基本1:1者为原地埋藏,否则为异地埋藏4.生态类型的保存位置:原地埋藏往往保存生物生存时的位置和状态5.其他:原地埋藏者,化石的古生态分析和含化石层的沉积环境一致。
否则为异地埋藏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保存下来的化石。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如觅食迹、脚印、卵等化学化石(分子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模铸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生物体的印模和铸型。
1.印痕化石: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如水母、蠕虫等的印痕。
2.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3.核化石: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4.铸型化石:在形成外模和内核后,原壳体被全部溶解,沉积物在溶解后的空间再次充填形成的化石古生物学的命名原则:1.所有经过研究的生物,都要给予科学的名称,即学名。
化石形成的研究报告总结
化石形成的研究报告总结
该研究报告主要探讨了化石形成的过程,并总结了现有的研究成果。
报告指出,化石形成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满足多个条件才能成功形成。
首先,报告提到了化石形成的基本过程。
当一个生物死亡后,它的尸体通常会被埋在泥沙或岩石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压力和温度会导致尸体中的有机物逐渐分解,最终形成矿物质。
这个过程需要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其次,报告解释了影响化石形成的因素。
首先是埋藏条件,包括沉积速度、泥沙类型和地质环境等。
这些条件将决定尸体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保存。
其次是地质过程,如地壳活动和火山喷发,这些过程可能会破坏和破坏埋藏的化石。
此外,报告还讨论了不同类型的化石。
最常见的化石是骨化石,它们是动物的骨骼或骨头的石化。
此外,还有壳化石、植物化石和微化石等其他类型的化石。
这些化石能够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信息,帮助他们了解过去的生物和地球历史。
最后,报告总结了目前对化石形成的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室实验和数学模拟等多种方法,努力揭示化石形成的机制和过程。
他们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保护化石和识别化石的建议,以促进化石学研究的发展。
总而言之,该研究报告通过概述化石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为读者提供了对这一主题的深入理解。
它还强调了当前研究的重点和挑战,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建议。
形成化石的条件化石是指古代生物或植物的遗体或痕迹在地质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化石是研究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它记录了地球上生物演化的历史。
那么,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形成化石的条件。
1. 适当的沉积环境形成化石的第一个条件是适当的沉积环境。
当生物死亡后,它的遗体或痕迹需要被迅速埋葬,以防止其被风化或被其他生物破坏。
通常,沉积环境包括湖泊、河流、海洋等水体,或者是沙漠、湿地等陆地环境。
在这些环境中,生物遗体很容易被沉积物覆盖,形成化石的过程就开始了。
2. 适当的保护条件除了适当的沉积环境之外,适当的保护条件也是形成化石的关键。
保护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等环境因素。
在高温、湿度和氧气含量较高的环境下,生物遗体容易腐烂,不利于化石的形成。
相反,在低温、湿度和氧气含量较低的环境下,生物遗体会逐渐干燥并与周围的沉积物结合,形成固定的岩石结构,有利于形成化石。
3. 适当的地质作用形成化石的过程中,地质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质作用包括压实、水分渗透、溶解等过程。
当生物遗体被沉积物覆盖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方的沉积物会逐渐增加,对下方的沉积物施加压力。
这种压力会使下方的沉积物逐渐变得更加致密,形成固定的岩石结构。
水分渗透也是形成化石的重要过程。
在地下水的作用下,一些矿物质会渗入生物遗体中,取代原有的有机物质,使其变得更加坚固。
这种过程被称为矿化,是形成化石的关键。
4. 适当的时间跨度形成化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通常,化石的形成需要数百万到数亿年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生物遗体逐渐与沉积物结合,并经历了一系列的地质作用,最终形成化石。
因此,只有在适当的时间跨度内,化石才能完整地保存下来。
形成化石的条件包括适当的沉积环境、适当的保护条件、适当的地质作用和适当的时间跨度。
只有当这些条件同时满足时,生物遗体才能形成化石,并能够保存下来。
化石的形成对于研究古生物学和地质学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我们了解地球上生物演化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证据。
古生物学1.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分子。
化石形成的一般条件:1.生物条件最好有硬体(矿化硬体,有机质硬体)软体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能保存为印痕化石。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化学,物理,生物条件。
高能水动力,生物尸体易被破坏,pH小于7.8碳酸钙硬体易溶解,氧化环境有机质易腐烂,食腐动物和细菌会破坏尸体。
3.埋藏条件。
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和生物沉积物。
4.时间条件及时埋藏,不被挖出来,经过地史时间成岩石化作用。
5.成岩条件压实和重结晶作用较小。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及其意义:化石形成和保存需要严格的条件,因此地层中的化石只能代表地质历史中生物的一小部分。
同时已经形成的化石在地层中尚未被发掘出来所以人们观察到的化石记录是不完备的。
所以研究古生物群面貌及其演化规律时,必须考虑到这点,避免得出片面的结论。
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保存下来的化石,分为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两种类型。
模铸化石:不是生物遗体本身形成的化石,而是生物遗体在底质,围岩,填充物中留下的各种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尸体在细碎屑和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的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和内部留下的印模。
核化石:由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
铸型化石:生物体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另一种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
遗迹化石(痕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各类生物生命活动时留下的遗迹和遗物。
化学化石(分子化石):地质体中来自生物的有机体分子。
2.自然分类:按照生物亲缘关系所做的分类。
化石的形成和提供的证据化石是指在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并保存下来的生物或植物遗骸或痕迹。
它们是研究古生态学、古生物学以及地球演化的重要证据。
化石的形成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包括埋藏、保存条件和地质作用等。
本文将就化石的形成以及它们提供的证据展开一番探讨。
一、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的形成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首先,生物个体的遗骸或痕迹需要被快速而适当地埋藏,以避免被氧化分解和机械破坏。
常见的埋藏方式包括泥沙的沉积以及矿物质的沉淀。
其次,在埋藏后,遗骸或痕迹需要保护免受氧化、生物破坏以及物理磨损的侵害。
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质作用如压实、加热和溶解等会进一步影响遗骸的形态和组成。
二、化石提供的证据1. 物种起源和灭绝:化石是研究物种起源和灭绝的重要依据。
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地层中的化石,科学家可以了解生物演化的过程以及灭绝事件的原因。
例如,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中,恐龙化石的减少与环境变化和陨石撞击相关。
2. 古生态重建:通过研究化石,科学家可以了解古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通过分析植物和动物化石的分布和特征,可以重建过去生物之间的食物链、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地质演化与地层划分:化石记录了地球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生物组成和地理环境。
通过研究不同年代地层中的化石,地质学家可以划分地质年代,并推断地球的演化过程,如大陆漂移、海平面变化等。
4. 生物进化研究:化石记录了生物演化的中间环节和转折点。
通过分析不同地层不同时期的化石,科学家可以推断物种的进化路径和演化速度。
例如,古人类化石为研究人类进化历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5. 气候与环境变化:化石中的气候敏感标志物可以提供关于古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信息。
例如,通过古植物化石的组成,可以推测某一地区古代的气候类型,而古动物化石的分布可以反映古代环境的多样性和变化。
综上所述,化石作为地球历史上珍稀的遗产,为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证据。
化石知识点总结归纳化石种类1.骨骸化石: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化石,是由古生物的骨骼组成的。
骨骸化石可以包括恐龙、哺乳动物、鱼类等。
2.痕迹化石:这种化石是古生物的活动留下来的痕迹,比如足迹、排泄物、啃食痕迹等。
3.植物化石:这种化石是由古代植物化石化而成的,比如树木、植物叶片等。
4.微体化石:这种化石是由微小生物的遗骸组成的,比如鱼类的鳞片、贝壳类动物的壳等。
5.孢子化石:这种化石是由古代植物的孢子形成的,可以提供古代植物的分类和分布信息。
化石形成过程1.埋藏:动物或植物死后,如果被埋在沉积物中,就会逐渐腐烂,留下的骨骼或植物组织就会逐渐变成化石。
2.矿化:随着死物逐渐腐烂,其中的有机物质会被渗透的地下水中的矿物质取代,形成矿物化石。
3.保存:如果遇到一些特殊环境,比如湖泊或者泥沼,这些地方的沉积速度会很快,可以很好地保护骨骼或植物的遗骸,形成完整的化石。
化石的用途1.生物演化研究:化石是研究古生物的重要工具,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的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历程及物种之间的关系。
2.古气候研究:通过分析古植物和古动物的化石,可以推断出古气候的变化,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3.资源勘探:有些化石可以指示出地下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分布,对资源勘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地质年代研究:通过化石的分布,可以推断出地层的年代,为地质年代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
5.生物资源研究:一些古代植物和动物的化石,有可能含有一定的药用或者工业用途,可以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化石的发现与保护1.流动河床和海岸线:流动河床和海岸线是化石的主要产地,因为水流的冲刷会将化石从地层中冲刷出来。
2.耕地和矿产开采:很多化石都是在农田耕地或者矿产的开采中被发现的,比如辽宁盘古化石、内蒙古的恐龙化石等。
3.保护与管理:很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化石的保护,同时也设立了博物馆和研究中心,专门用来展示和研究化石。
总的来说,化石是地球上古生物的见证,是我们了解地球历史和生物演化的重要工具。
化石形成条件一、生物死亡的数量一般地说,生物死亡数量越多,形成化石的机会也就越多,反之亦然。
因此,在由海洋环境形成的地层中,比较容易发现动物化石,特别是珊瑚一类的化石。
在含煤的地层中,比较容易得到植物化石,在一些由陆地环境形成的地层中难以找到化石,尤其是哺乳动物的化石。
二、生物体组成部分的坚硬程度凡是硬体部分如介壳、骨胳、牙齿、角、树干、孢子、花粉等,不易腐烂而毁灭;凡是软体部分如皮肤、肌肉与各种器官,则容易腐烂而消失。
所以,常见的化石,大多数由生物体的硬体部分所形成。
恐龙化石多为其骨架,象的化石多为牙齿与骨胳,河蚌化石多为介壳,三叶虫化石大多数是甲壳,硅化木是裸子植物的次生木质部的木质纤维形成的。
孢粉等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古代植物孢子与花粉的形态、分类、组成与分布等,实际上是通过孢子与花粉的化石来研究的。
三、生物尸体的掩埋速度生物尸体如果暴露于空气中,会受氧化作用或被其他生物吞食而遭破坏,即使是硬体部分,天长日久,也会被风化与毁坏。
因此,生物死后,必须要有某种沉积作用将其迅速掩埋,才能较好地保存。
凡是生物繁盛而地质沉积作用急剧进行的地区,化石就比较多。
我国甘肃东部、山西西北部、河南西部、陕西等地的地层多数在河湖中形成,由于动物的遗体埋在水底,盆地周围的沉积物不断覆盖,几沧桑变迁,河湖干涸,沉积物变成坚硬的石,并且暴露到地表。
因此,这些地区是哺动物化石较多的产地,我国著名的黄河剑齿就发现在这里。
四、石化的程度与快慢石化包括钙化、硅化、碳化、矿化,是把古生物的遗体、遗物与遗迹通过物理与化学作用,使其变得坚硬如石的过强。
物理作用指的是生物体的外形印烙在岩层上,或是壳体、骨赂等空隙被泥沙或其他矿物质所充填使其变硬的过程。
如古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与古动物的触须、附肢、羽毛等形成的印痕化石就通过这种作用。
化学作用是指化学溶液,如碳酸钙、二氧化硅、黄铁矿等溶液对古生物硬体部分的作用。
这些溶液在地层中流动时,不断接触古生物硬体部分,其矿物质成分不断与生物体物质进行化学置换,久而久之,这些生物体的物质成分几乎全部为矿物质成分所取代,而形态则保持原样。
化石形成需要什么条件(2)化石的形成途径动物和植物变成化石可以通过很多不同途径,但究竟通过哪种途径,通常取决于:1、生物的本来构成2、它所生存的地方3、生物死后,影响生物遗体的力。
大多数古生物学家认为生物残体的保存有四种形式,每一种形式取决于生物遗体的构成或者生物遗体所经历的变化。
化石生物的本来的柔软部分只有当它被埋在能够阻止其柔软部分分解的介质中时,才能得以保存。
这种介质有冻土或冰,饱含油的土壤和琥珀。
当生物在非常干燥的条件下变成木乃伊,也能保存它的身体上本来的柔软部分。
这种情况一般只发生于干旱地区或沙漠地区,并且在遗体不被野兽吃掉的情况下。
大概动物柔软部分的化石得以保存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
在这两个地区的冻原上发现的大量的冻结的多毛的猛犸遗体——一种绝灭的象。
这些巨兽有的已被埋藏达25000年。
当冻土融解,猛犸的遗体就暴露出来。
也有些尸体保存得很不好,当它们暴露出来时,其肉被狗吃了,其长牙被象牙商倒卖。
猛犸象的毛皮现在在很多博物馆展览,有的把猛犸象的肉体或肌肉放在乙醇中保存。
生物身体的柔软部分在东波兰的饱含油的土壤中也发现到,在这里有保存很好的一种绝灭的犀牛的鼻角、前腿和部分皮。
在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的洞穴中和火山口里发现了地树懒的天然形成的木乃伊。
这里的极端干燥的沙漠气候能够使动物的软组织在腐烂之前就全部脱水,并能保存部分的皮、毛、腱、爪等。
生物变成化石的更有趣和不寻常的一种方式就是在琥珀中保存。
古代的昆虫可被某些针叶树分泌出的粘树胶所捕获。
当松脂硬结后并进一步变成琥珀,昆虫便留在其中。
有些昆虫和蜘蛛被保存得非常好,甚至能在显微镜下研究它的细毛和肌肉组织。
虽然生物体的软组织的保存形成了一些有趣的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化石,但这种方式形成的化石是相对罕见的。
古生物学家更经常地是研究保存在岩石中的化石。
生物体上的硬组织也能被保存下来。
差不多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拥有一些硬部分,例如蛤、蚝或蜗牛;脊椎动物的牙和骨头;蟹的外壳和能够变成化石的植物的木质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