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巩固练习学案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4、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5 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预习形成】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比比谁知道的多。
2、认识这些字词吗?标上拼音。
确凿()菜畦()皂荚树()桑葚()油蛉()斑蝥()脊梁()缠络()攒()脑髓()3、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把你的想法大胆的写出来。
4、细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5、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它们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6、你喜欢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吗?为什么?从作者对百草园的介绍中,可看出他对百草园是怎样的态度?7、我认为课文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很精彩,你再反复的读一读,把你认为好的地方及你的感受写下来。
8、在写百草园的部分,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写的比较好?把它抄下来,写出理由。
【合作展示】1、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明确后准备展示。
①作者和作品②字音字形③结构层次④文章内容、主旨⑤文章写了百草园、三味书屋哪些趣事⑥为何要写美女蛇的故事⑦赏析第二段的精彩景物描写⑧“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关系2、精彩展示【检测反馈】一、判断题: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是作者童年生活过的场所,用从……到……的标题,把二者联系起来,带有比照意味。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不同环境的对比,表现出百草园有趣,好玩,而三味书屋则令味元聊。
()③三味书屋的先生讲课死板,所以"我"在底下描绣像,对先生不太尊重。
()二、选择适当的动词填入___中。
___开一块雪,___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些秕谷,棒上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着,看鸟雀下来___食,___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便___住了。
《伤仲永》学案 No.1【自学指导】⒈学习目标:①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②能全文翻译,掌握课文内容。
③能由事到理,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
⒉重点难点提示: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内容。
⒊学习流程:请同学们在新课前完成“自学检测”局部,并思考、讨论“合作探究”局部,“巩固练习”课后过关,“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在课后独立完成。
【自学检测】⒈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作者,字,号,(朝代)著名的家、家、家,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集》,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苏轼、苏洵、苏辙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⒉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世隶.耕邑.人日扳.环谒.不能称.泯.然⒊解释以下标记了的字、词的含义: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皆有可观者。
..(),其文理邑人奇.()之.(),稍稍..()其...()宾客()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④余闻.()之也久⑤不能称.()前时之闻⑥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矣.()。
”..()众人⑦仲永之通悟..()⑧贤.()于材人..()远矣⑨彼其..()受之天也⑩固.()众人⒋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合作探究】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巩固练习】⒈文章背诵与翻译过关。
⒉阅读课文和以下这则短文,回答:李贺作诗(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
第五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5.2 练一练【课题名称】第2课时练一练【课型、课时】复习课 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90页。
【教学目标】1. 进一步巩固9加几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
2.正确地口算9加几的加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发现9加几的和的规律。
【课前准备】1.教师:教学课件:《七彩课堂》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标注完成《七彩课堂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学具:9加几的口算卡。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9加几”,谁还记得计算时最简便的方法?预设:计算9加几,凑十法最简便;看大数分小数,小数分成1和几;9和1凑成10, 10加几得十几。
教师:比一比这几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再计算。
同桌相互交流,然后独立完成。
教师指名说一说算式的区别。
二、跟进练习教师:同学们对9加几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呢?我们来闯关试一试吧!1.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1题。
教师演示移动9,用9依次加上卡片上的数,学生说出口算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部分算式卡(有意识地按顺序摆)。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2.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2题。
教师:图中有哪些信息?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吗?预设1:左边有9只蜜蜂,右边有5只蜜蜂,一共有几只蜜蜂?列式是9+5=14。
预设2:左边有9朵红花,右边有4朵红花,一共有几朵红花?列式是9+4=13。
【设计意图】这道题的信息比较丰富,在收集信息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把数出的数记录在图中,让学生养成细致的学习习惯。
3.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先按照要求圈一圈,并计算出答案。
教师:观察这些9加几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这些算式的和都是十几,还有的学生会发现和的个位上的数字比9加几的“几”少1。
《列夫托尔斯泰》学案及课后练习答案主备人李俭林教师寄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相信同学们阅读托尔斯泰,定会获得精神激励。
学习目标:1、感知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品评语言,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4、了解文章涉及的深广的人文背景学习重难点:1、对托尔斯泰进行的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一、艺海拾贝1、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作为中学生应当有所了解,请利用图书或网络,从生平、思想、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查找资料,摘录在下面。
2、从生平、代表作品和写作托尔斯泰传记缘由方面搜集斯蒂芬·茨威格的资料,摘录在下面。
二、初读标疑1、读准下列加点汉字的音或完成四字短语填空。
黝()黑滞()留禁锢()甲胄()锃()亮炽()热广袤()长髯()粲()然一绺()()制()造藏()纳()郁郁()欢()立()群正()危坐()首()眉()诚()诚()无可()疑()然失色广()无()2、解释下列词语器宇:禁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广袤无垠:三、复读感知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这篇课文尽管是肖像描写,但内涵丰富,有些地方需要阅读一些背景资料,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要有所了解,这样才更有助于你理解课文,完成学习任务呦!1、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请同学们细致地阅读一遍课文,相信你一定能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每段的主要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吧。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的特点。
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重点描写其。
第4段,写托尔斯泰。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小结复习(一)》学习任务单及课后练习【学习目标】1.理清有理数这一章的知识结构;2.能熟练地运用有理数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题.【课前学习任务】复习有理数全章的相关概念.【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学习任务二:例题精讲例1、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内:正分数集合{ …};负数集合{ …};非负整数集合{ …};有理数集合{ …}.小结:以上各组数中,互为倒数的是:;互为相反数的是:;绝对值相同的是:;小结:例3、(1)比较大小(用“> ”、“< ”或“= ”连接).(2)如图所示,O 是原点,A,B,C 三点所表示的数分别为a,b,c.根据图中各点的位置,下列各数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小结:学习任务三:本节课小结:小结复习(一)【课后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正整数和正分数统称为有理数B.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有理数C.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D.0 不是有理数2. 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的数一定是()A.负数B.正数 C.正数或零D.负数或零3. 若有理数a,b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4.下列不等式中,正确的个数是()A. 1 个B. 2 个C. 3 个D. 4 个7. 设a 是最小的自然数,b 是最小的正整数,c 是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则a+b+c 等于.8. 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额大括号内:整数集合{…};非负有理数集合{…};负分数集合{…}.课后练习答案:。
《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和复习》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20以内进位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2.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运算;3.能够通过练习巩固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掌握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进位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2.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内容1. 进位加法的概念进位加法是指在进行加法运算时,当两个数位相加的结果大于等于10时,需要将进位的数加到高一位。
例如,计算12+8时,先将2和8相加得到10,需要将进位的1加到十位上,最终的结果为20。
2. 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则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则如下:1.从个位开始依次相加,如果相加的结果小于10,则直接写下该数位的结果;2.如果相加的结果大于等于10,则需要将进位的数加到高一位;3.如果高一位没有数,则需要在第一个数前面加上0,然后再进行进位加法。
例如,计算17+8时,先将7和8相加得到15,需要将进位的1加到十位上,最终的结果为25。
3. 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为:1.将两个数对齐,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2.如果有进位,则将进位的数加到高一位上,并在该数位上写下进位的余数;3.继续向高位逐个进行加法运算,直到所有数位都计算完成。
例如,计算15+8时,将两个数对齐,相同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先将5和8相加得到13,需要将进位的1加到十位上,最终的结果为23。
四、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进位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2.演示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并进行示范计算;3.让学生进行练习,并在练习中逐步掌握进位加法的方法和技巧;4.对练习结果进行讲解和评价,指导学生改正错误;5.继续进行进阶训练,巩固学生对进位加法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评价1.练习课后作业;2.课堂测试。
六、教学资源1.课本教材;2.教师准备的练习题;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竞赛或比赛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编者按:高考前的第一轮复习正在火热进行中,同学们要利用这些复习的时间强化学习,免费范文为大家整理了一系列语文复习资料,在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时,给您最及时的帮助!一、第一轮复习进度安排。
在开学前,确定整个复习的大框架,每个月的25号又细化下个月的复习内容。
每周二晚讨论下周授课内容。
具体安排见附表。
二、教学案的编制和使用。
1、及早思考,明确到人。
在开学初就明确了各个专题的具体责任人,要求责任人及早思考,深思熟虑,形成草稿。
2、具体智慧,完善学案。
在授课前一周,将草稿发到每个教师手中,每个教师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学案。
3、统一行动,重视个体。
在周二备课组会议上,所有教师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最终讨论确定正式学案。
但由于文科与理科学生实际不尽相同,不同班级之间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还特别重视个体差异,要求所有教师针对自己班级的实际,进行二次备课。
4、学案确定后,提前一天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做好预习。
5、学案一般包括典型例题、知识讲解、课堂巩固练习、课后巩固练习四部分。
课后巩固练习主要是针对知识讲解的内容来命题。
三、第一轮复习的具体措施。
(一)、采取“超低空、地毯式、拉网式”的复习策略,夯实基础,建立知识体系。
我校学生底子薄弱,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对此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
这就决定了我们语文第一轮复习起点不能高,容量不能过大。
与其在高空作业,不如踏踏实实地给学生一些东西。
因此我们采取了“超低空、地毯式、拉网式”的复习策略,把知识全面的给学生,学生得到的知识是实实在在的。
(二)、构建立体式复习体制,早读、课堂、自修处处到位,知识、方法、能力层层推进。
说实话,我们的学生学习自觉性是不高的,而且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也不高,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复习中抓一个“实”字。
要求“实效”,就必须实在的工作,早读、课堂、自修处处到位,构建立体式的复习体制,让学生时刻感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
当然实在的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求的高效,因此我们先行实基础,再点播方法,最后才提高能力,层层推进。
关于课后巩固练习学案设计的
指导意见
《论语》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关于学习的名言,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仍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按照教育局统一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各年级各学科使用了课后巩固练习学案,为了进一步发挥此学案的作用,提出以下指导意见,望认真落实。
一、总体框架。
课后巩固练习学案总体上设置两大部分,一是知识回顾,二是巩固练习。
二、知识回顾部分。
包含三个题:
1、回忆今天的课,回答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哪些,其内容是什么?(方法:详细叙述知识内容,先试着默写,写不上来时再看课本,记住以后再写出来)
解读:本题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回忆、复习书本知识,促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画出本课或本单元、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解读:本题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掌握知识,促其完善认知结构,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培养系统学习的方法。
3、本节课还存在哪些不理解的、困惑的问题:
解读: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本题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反思所学知识,产生质疑并适时存疑,用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加深理解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习部分。
可以包含三个题组:(每个题组题目可多可少,要根据实际情况,既要巩固知识,又要保证学生能够完成,要给予足够的时间)
第一个题组,叫简单题,或直接应用的题,要覆盖当堂所学的知识。
第二个题组,叫中档题,或变式题,由直接应用型题目变式而来,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能力。
第三个题组,叫简单的综合题,可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使用两个以上知识点或两步以上思考分析的较复杂的题目。
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分析思维能力。
根据情况可注明为选做题。
四、课后巩固练习学案样式
题头统一为:
__年级__(学科)第__章第__节(或单元、课)
课后巩固练习学案
班级__姓名__得分__文本部分设计成试卷形式,留出答题空白处,设定每题分值,教师批改时可定出应得分数。
五、要求:课后及时发,按实收交,教师全批全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