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认识论部分
- 格式:docx
- 大小:68.38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认识论部分)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纲再现]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课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考点突破]考点一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二、实践的特点及其关系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客观物质性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的区别所在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联系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必修4常用原理及方法论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内容)【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防止错误意识的阻碍作用。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略)4、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事物运动都有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5、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同时,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方法论】: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方法论】:要求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投生社会实践。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变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原理内容也表述为,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在高中政治必修4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认识论的知识点。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一、认识的本质和作用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对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认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实践。
人们通过认识来了解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2.认识世界。
通过认识,人们能够了解到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3.改造世界。
人们通过认识世界的规律,不断改造和完善世界。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过程既是主体(人)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复杂的辩证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联系。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获得对事物的直观认识,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和抽象的过程。
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是认识的基础,但同时也要遵循客观规律来进行认识。
3.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它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过程。
三、认识的方法和过程认识的方法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取认识的工具和方式,它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和抽象。
2.分析和综合。
认识一个事物时,需要将其进行分析,逐步深入了解其各个方面,并进行综合,将各个方面的认识进行统一。
3.抽象和具体。
抽象是从具体事物中提取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
四、真理的判断和反思真理是认识的目标,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
在判断真理时,我们要进行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事求是。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以实事为依据。
2.辩证思维。
在判断真理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综合各种因素,防止片面性。
3.批判精神。
对于已有的知识和观点,应该持有批判精神,不断进行反思和修正。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四大板块的划分及识别的关键词板块一、唯物论(又叫辩证的唯物论,教材第四、第五两课的内容)该板块的关键词共六个大字:物质、意识、规律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经常出现的关键词:“根据或针对…情况,制定或实行…方针、路线、政策、发展战略”/立足或着眼于…情/2、原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经常出现的关键词:意识的双重作用,取得成功或失败/强调科学发展观/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克服困难/3、原理: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
方法论: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受到规律的惩罚(如环境)/做事遭遇失败/办事情要讲究科学态度/讲科学/办事情要坚持实事求是/板块二、认识论(教材第六课的内容)该板块的关键词共六个大字:实践、认识、真理1、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共包括四点内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如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等等。
格言:实践出真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路遥知马力/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寻真理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得出某种认识,需要再认识/山外有山,学无止境/3、原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经常出现的关键词: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认识/对某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板块三、辩证法(又叫唯物辩证法,教材第七、八、九、十课内容)该板块的关键词共十二个大字:即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否定观(一)联系观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普遍性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影响/制约/关系到/引起/相结合/合作/协作/协调/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一体化、系统化/有利于/会促进/会带来/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①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中学政治相识论学问点总结相识论是中学诊治哲学的重点学问,详细哪些学问点须要学生驾驭?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中学政治相识论学问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学政治相识论学问点1、实践和相识(理论)的辩证关系的原理:⑴实践对相识有确定作用(实践是相识的基础):实践是相识的来源,是相识进展的动力,是检验相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相识的目的和归宿。
⑴相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相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相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真理的条件性和详细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但真理是详细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详细的历史的统一。
:(1)真理的条件性和详细性要求我们,假如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更而丰富、进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相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肯定条件下的科学相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真理的条件性和详细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究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行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相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⑴相识具有反复性。
⑴相识具有反复性。
人的相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相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相识总要受到详细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学问水平、思维实力、生理素养等条件的限制;从相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困难性、变更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呈现有一个过程。
这就确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相识往往要经从实践到相识,再从相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⑴相识具有无限性。
相识的对象是无限变更着的物质世界,作为相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持续的,作为相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进展的,因此,人类的相识是无限进展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
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理解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
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
践服务
属性 理解 误区
真理是客观的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
律;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第二性的 ①对同一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
②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 ③真理是一成不变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
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追求真理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原理世界观方法论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
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
反复才能完成。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
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的无限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
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上升性
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类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
和螺旋式的上升。
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