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19.56 KB
- 文档页数:3
⾃我决定理论美国⼼理学家Deci Edward L. 和Ryan Richard M. 等⼈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种关于⼈类⾃我决定⾏为的动机过程理论。
⾃我决定理论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和⽆动机(Amotivation)三种类型。
内部动机⼈类固有的⼀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能⼒、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Deci 和 Ryan,1985)。
它与个体的内部因素如兴趣、满⾜感等密切相关,是⾼度⾃主的动机类型,代表了⾃我决定的原型。
Vallerand(1997)把内部动机分为三种类型:(1)了解刺激型(IM-Knowledge)。
它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新的知识,了解周围的事物,探索世界,满⾜个⼈好奇⼼或兴趣的动机类型。
如:喜欢了解说英语的国家的⼈们的⽣活⽅式。
书中提到的关联性Relatedness(2)取得成就型(IM-Achievement)。
它是与个体试图达到某⼀⽬标或完成某项任务相关的动机类型,在这种动机的调节下,个体遵循内在需要迎接挑战,超越⾃我。
与了解刺激型动机⽐较,它具有更多的⾃我决定的成分。
如:在英语课上表现良好会感到很⾼兴。
书中提到的Competence胜任某项技能。
(3)体验刺激型(IM-Stimulation)。
它是最具有⾃主性的内部动机形式,个体把⾏为完全接纳为⾃我的⼀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从事某种活动是为了⾏为本⾝内在的快乐。
在这种动机驱动下的外语学习者通常认为英语是⼀种美丽的语⾔,因此在听或者说英语时感到很愉快。
如书中提到的Autonomy⾃主性。
外部动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的兴趣,⽽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separable outcome)⽽去从事⼀项活动的倾向,例如为了获得⾼分或避免受到惩罚等。
⾃我决定理论根据个体对⾏为的⾃主程度由低到⾼,把外部动机分为三种类型:(1)外在调节型(External Regulation)。
自我决定理论一、引言自我决定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个体内在动机的发展和支持。
该理论探讨个体在行为和决定背后的动机,并提供了洞察力,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背后的驱动力。
二、自我决定理论的基本概念1. 自主性自主性指个体对其行为和选择的主动性,其内在驱动力是个体内部的需求和欲望。
自主性是自我决定理论中核心概念之一,强调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
2. 立场感立场感是指个体对于某个行为或决定的内在认同感。
当个体感到立场感,他们更有可能持续和投入到这个行为或决定中,因为这符合他们内心真实的需求和欲望。
3. 外部激励与内部动机自我决定理论将动机分为外部激励和内部动机两种类型。
外部激励来自外部的奖励和惩罚,而内部动机则是个体内在的需求和欲望驱动的行为。
三、自我决定理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1. 自我决定支持自我决定支持会提升个体的内在动机,促使其更多地实现自己真实的愿望和目标。
这种支持可以来自他人的鼓励、社会环境的认可,以及个体内部自我肯定的力量。
2. 自我决定阻碍自我决定阻碍会负面影响个体的内在动机,造成个体不愿意投入到某种行为或决定中。
这种阻碍可能来自外部限制、强制性的要求,或个体内部自我怀疑和不安全感。
四、自我决定理论在教育和工作中的应用1. 教育中的应用在教育领域,了解自我决定理论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促进他们更深入地学习和探索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和鼓励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立场感。
2. 工作中的应用在工作场所,自我决定理论可以帮助领导者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促使他们更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地工作。
领导者可以通过赋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决策的机会,来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表现。
五、结论自我决定理论提供了对个体内在动机的深入理解,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内在动机对行为和决定的影响。
了解和应用自我决定理论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提升其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用于解释人类行为和动机背后的动力和原因。
本文将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人们的自我决定程度对行为和动机的影响,并通过实例说明自我决定理论的实际应用。
一、自我决定理论概述自我决定理论由心理学家理查德·瑞恩和愈·迪西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主要关注人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之间的关系。
根据该理论,自我决定是指个体在行动时感到自主、自发、内心自愿的状态,而非受到外界压力或强制的结果。
二、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概念1. 内在动机:个体基于兴趣、乐趣、满足感等内在因素而进行行为,这些行为本身就带来了满足感和成就感。
2. 外在动机:个体基于外界奖励、惩罚、社会压力等外在因素而进行行为,这种行为是为了获得外界的赞美、回报或避免惩罚。
3. 聚焦于认同、自主和有趣: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在满足个体的内在需要,即自主、与他人的关系和成就感方面,会增强其内在动机,促进更有成效的行为。
4. 心流体验:在自我决定理论中,心流是指一种深入投入活动,沉浸在其中,对时间和自我消失的状态,这种状态会增强个体的内在动机。
三、自我决定理论的实际应用1. 教育领域:在教育中,通过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学习,并与其个人价值观和兴趣相对应,可以增强其内在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2. 组织管理:在组织中,领导者可以提供具有挑战性和意义的工作任务,给予员工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奖励,以增强员工的内在动机,提高工作投入和绩效。
3. 跨文化研究: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表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自我决定水平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个人主义文化中更注重个体自主,而集体主义文化中更注重社会关系和集体利益。
四、自我决定理论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自我决定理论的发展至今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自我决定的程度可能会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社会文化背景对于自我决定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考研教育学考点总结-自我决定理论引言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是由心理学家Deci和Ry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
在教育学领域,SDT为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
第一部分:自我决定理论概述1. 理论背景创立者:Deci和Ryan时间:20世纪80年代核心观点:强调自主性、能力感和关联性在个体动机发展中的重要性2. 理论构成自主性(Autonomy):个体行为的自我驱动能力感(Competence):个体对自身能力的感知关联性(Relatedness):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和归属感第二部分:自我决定理论在教育学中的应用1. 学习动机的分类内在动机:出于兴趣和满足感外在动机:受到外部奖励或惩罚的影响认同动机:认同行为的价值和意义整合动机:将外在动机内化为个人价值观2. 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自主支持:教师应支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决策能力培养:通过挑战和支持帮助学生发展能力感社会支持: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 教育策略任务设计: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相关性的任务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减少单一的评价压力反馈提供:提供及时、具体、建设性的反馈第三部分:自我决定理论的教育学考点1. 考点一:自主性的重要性考点内容:自主性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就考点分析:自主性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的关系2. 考点二:能力感的培养考点内容:教育者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感考点分析:能力感与学生的自信心、学习策略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3. 考点三:关联性的社会文化背景考点内容: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生的关联性需求考点分析:文化差异、家庭背景和社会支持对学生关联性的影响...(此处省略其他考点,实际文档中应包含所有考点)第四部分: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1. 案例分析案例一:自主学习项目的成功与挑战案例二:能力感培养的实践案例案例三:建立积极师生关系的策略2. 实践指导指导一:如何设计自主支持的课堂环境指导二: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能力感指导三:如何建立和维护积极的师生关系结语自我决定理论为教育学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自我决定理论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02-22 00:00:00查看( 1055 ) / 评论( 1 ) / 评分( 5 / 0 )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是一种激励理论。
在英语学习中,SDT经常被用于定义一个学生学习的动机。
SDT主张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
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
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自我决定论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关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体系,并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咨询等各实践领域。
自我决定理论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和无动机(Amotivation)三种类型。
内部动机的类型内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Deci 和Ryan,1985)。
它与个体的内部因素如兴趣、满足感等密切相关,是高度自主的动机类型,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
Vallerand(1997)把内部动机分为三种类型:1. 了解刺激型(IM-Knowledge)。
它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新的知识,了解周围的事物,探索世界,满足个人好奇心或兴趣的动机类型。
如:喜欢了解说英语的国家的人们的生活方式。
2. 取得成就型(IM-Achievement)。
它是与个体试图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相关的动机类型,在这种动机的调节下,个体遵循内在需要迎接挑战,超越自我。
与了解刺激型动机比较,它具有更多的自我决定的成分。
如:在英语课上表现良好会感到很高兴。
3. 体验刺激型(IM-Stimulation)。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由DECI等提出[1],该理论认为人是具有主动性的有机体,个体具有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能够指引个体从事感兴趣的,并且能够对其发展产生益处的活动。
除此之外,个体的活动还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外界因素对个体活动产生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而这些影响的来源则是个体固有的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
外界环境的如果能够满足这些心理需求,个体执行活动的可能性和成功性就会提高,反之则降低[2]。
自我决定理论的分支
1.基本心理需求:可以从自主需要、归属需要、胜任需要三个层面来分析个体的行为动机。
心理需求是个体执行特定行为的源动力,不同类别的心理需求的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动机,不同程度的心理需求程则会使个体在执行行为时产生不同强度的执行动力,从而行为结果的也是有差异的。
自主需求反映了个体能够依据自我意识进行选择和执行特定的活动,这种自主决定的感觉越强,个体的自主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就越高。
有自主需求的个体不希望受到来自外界阻碍或者不利因素的影响,个体希望的是”想做就做”或者“我的行为我做主”的状态。
换言之,当外界环境能够促进个体进行自主活动时,个体的自主需求就得到了满足。
自主需求表达了个体对自我层面的要求,归属需求则描述了个体对人际关系之间的要求。
个体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不管是在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社区中,个体都渴望得到来自他人或群体的关注,进而获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的情感上的亲密感,这
种对亲密感的渴望实际上就是个体的归属需求。
个体对亲密感的测量主要是通过主观的感知。
当个体感知到的其他人或者团体对个体的关注程度越高、亲密关系的程度越深、获得的支持力度越大时,个体的归属需求的满足程度也会越高,获得的归属感也就越强。
注意:围绕归属需求,除了本意(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以外,可以使用社会规范的相关概念,社会规范描述个体感知到的来自他人或者团体的支持所带来的压力。
别人对个体的期待越强,个体执行活动的动机也会越强。
能力需求描述了个体希望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的活动。
能力需求的满足程度能够用自我效能感来测量。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感知到的其能够有效完成特定活动的能力,它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个体感知到的自我能力越强,个体的能力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
2.认识评价理论:外界环境会影响个体内部的行为动机,从而影响行为的执行状况。
外界的环境因素包括三种类型:信息性因素、控制性因素、去动机性因素。
3.有机整合理论:把个体的行为动机分为内在、外在、无动机三种类型。
内在动机通常指个体的特征方面:对挑战的偏好、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不断地外界环境进行探索学习、热衷于追求自我的发展进步。
外在动机则突出了外界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个体行为的外在动机通常不是指活动本身具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而是个体为了得到某种特殊结果“被迫”采取特定的行为,比如,工人努力的工作,可能
并不是因为这份工作本身有吸引力,而是为了谋生。
无动机状态的个体对待行为的态度通常是随性的、顺其自然的。
这种情形下,行为似乎对个体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做与不做对个体而言是没有差别的[3]。
在上述三种类型的动机下,相对于具有外部动机的个体而言,具有内部动机的个体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更多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兴趣,活动的结果也会更好,个体会获得更高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Deci E L, Ryan R M.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1985.
[2] Deci E L, Eghrari H, Patrick B C, et al. Facilitating internalization: Th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4, 62(1): 119-142.
[3] Ryan R M, Deci E 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 68.
校对报告
当前使用的样式是[通信学报]
当前文档包含的题录共3条
有0条题录存在必填字段内容缺失的问题
所有题录的数据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