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1)(1)(2)(3)(4)1.“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这句话的意思是答案: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解析:略2.按课文内容填空并作答。
虽与之俱学,。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这段话选自,作者,课文告诉了我们。
(1)答案:弗若之矣非然也《学弈》孟子学习与智力无关,必须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解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出自《学弈》,是孟子的一篇文章,讲述的道理是学习与智力无关,必须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3.公仪休拒收鱼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休不受。
其弟子子明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免于相,则虽嗜鱼,此不必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嗜鱼( ) (2)一国争买鱼而献之( )(3)免于相( ) (4)恃人不如自恃也(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弟子子明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仪休是一个怎样的人?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公仪休是一个非常喜欢吃鱼、但从来不买鱼的人B.公仪休是一个非常固执、甚至有些不识好歹的人C.公仪休是一个明智的、目光长远的、能够拒绝诱惑的、保持清廉品格的宰相读了这则故事,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有何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案:喜欢送被罢免依靠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重点字的解释。
(1)1.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夸父先喝完了黄河的水。
B.夸父先喝完了渭河的水。
C.夸父先喝完了北方的一个大湖的水。
答案:A解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原文: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写出”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的意思。
答案: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不上其他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啊。
解析:“为是“指”难道这是”;“其”代词,指他的;“智”指智力“弗”否定副词,指的是没有、不;“与”语气词。
3.有所期诺,,有所期约,。
答案:纤毫必偿时刻不易解析:略4.学而不思则罔,。
答案:思而不学则殆解析:略5.学而时习之,?答案:不亦说乎解析:略6.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
”乃罢其兵。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划线词语的意思。
(1)欲取蝉( )(2)黄雀延颈( )(2)(3)(1)(2)(3)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三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年轻人为了规劝吴王罢兵,先是怎么做的?请从文中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为了规劝吴王,又是怎么说的?请从文中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所说的这番话,其实可以用一个8字成语来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案:捕伸长脖子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字词意思的理解。
部编人教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考试(含答案)本次考试共设12道选择题和2篇阅读理解题,分别为古诗文《登高》和《孔乙己》。
总分为100分,满分为120分。
选择题1. 以下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是:(B)A. 我们要学会研究,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B.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 人生苦短,何必念念不忘。
2. 古诗《登高》的作者是(D)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3. 下面哪个成语的意思与众不同?(A)A. 掩耳盗铃B. 调虎离山C. 孟母三迁D. 画龙点睛4. 古诗《登高》中的“千山鸟飞绝”一句的意思是(B)A. 千山之中没有鸟儿B. 在登高之处可以看到千山和飞鸟的美景C. 天空中有千只飞鸟D. 千山的其他地方有飞鸟5. 古诗《登高》的下一句是(C)A.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C. 单怀万古心,无为谁生外。
D.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6. 古诗《孔乙己》中的“小店”是(A)A. 饮食店B. 木材店C. 衣帽店D. 鞋店7. 古诗《孔乙己》中的“饱经忧患”一句的意思是(D)A. 没有经历过什么悲伤和困难B. 活得非常优哉游哉C. 时常感到惆怅D. 面对很多的烦恼和痛苦8. 下列哪句话体现了《孔乙己》中的“儒雅”主题?(C)A. “那时店内的一切——破旧粗陋的茶几凳子,柜里凌乱的饭食酒菜轻盈的小贩——都凝聚成庄严而又优美的涵义,深深地侵入我们的记忆。
”B. “我早已饱吃了数不清的爆米花和饮料,也看厌了现场放映的电影,乘机准备离开,可一个人突然走到了我的身边。
”C. “那人举止儒雅,走起路来依旧双手负在腰间,显得极有风度。
”D. “酒醒后漏长,罚款二元,留店工作一个时辰。
”9. 古诗《孔乙己》的作者是(B)A. 贾平凹B. 鲁迅C. 龚自珍D. 钱钟书10. “守株待兔”这个典故出自于(C)A. 《左传》B. 《孟子》C. 《列子》D. 《庄子》11. 唐代诗人中,以思想深邃著称的是(A)A. 李白B. 王维C. 杜牧D. 白居易12. 古诗《登高》和《孔乙己》的时代相差(D)A. 战国B. 秦朝C. 汉朝D. 五代阅读理解古诗文《登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划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练习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曾子之妻之市之:____(2)顾反为女杀彘反:____(3)特与婴儿戏耳特:____(4)遂烹彘也遂:____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曾子之妻之市听父母之教B 其子随之而泣今子欺之C 女还待父母而学者也D 顾反为女杀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之”:去、往。
(2)“反”:同“返”,返回。
(3)“特”:只是。
(4)“遂”:于是,就。
2、 B (A 项“曾子之妻之市”的“之”是“去、往”的意思,“听父母之教”的“之”是“的”的意思;B 项“其子随之而泣”和“今子欺之”的“子”都指“孩子”;C 项“女还”的“女”同“汝”,你,“待父母而学者也”的“者”指“……的人”;D 项“顾反为女杀彘”的“为”是“给”的意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为”是“为了”的意思。
)3、(1)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2)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要讲诚信,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1.“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
”(《庄子·齐物论》)句中“蘧蘧然”的意思是( )。
A.生动活泼的样子B.惊慌失措的样子C.手舞足蹈的样子D.高兴愉快的样子答案:B解析:译文: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
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
蘧(qú):蘧,原意为惊喜的样子,此处为惊疑动容的样子。
2.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一人虽听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曰:。
答案: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非然也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言文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及上下句默写即可。
填写句子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时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比如本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盖、盘、盂、沧、探、汤、孰。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使弈秋诲二人弈。
③虽与之俱学。
④弗若之矣。
⑤孔子不能决也。
⑥见两小儿辩斗。
⑦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⑧及其日中如探汤。
(1)(2)(3)(4)答案:全国教导一起不判断辩论,争论离热水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言中字词意思的掌握情况。
本题中”去“”探汤“的意思与我们现在字义不同,因此要格外关注。
故答案为:全国 教导 一起 不 判断 辩论,争论 离 热水4.按照课文内容回答。
翻译成现代汉语。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除了开头描写“悼念鲁迅”之外,还写了、、、四件事,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一个的人。
詹天佑是我国,他修铁路,采取的两种方法是:、。
《穷人》一课中,采取了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人物对话等,从这些描写中,你看出桑娜是一个人。
(1)答案: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六年级古代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译文)
阅读一:《孙子兵法》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
孙子说:兵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地方,是一个不
能不仔细观察的事情。
答案
这道题没有具体的答案,因为它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用
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
阅读二:《论语》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研究并且时常复,不也是一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种喜乐吗?被人不了解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君子吗?”
答案
这道题的答案是主观的,因为它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阅读三:《山海经》
原文
大泽之次有兽焉,其状如狐而四足,其音如婴儿,见则不殃。
译文
在大泽的附近有一种动物,它的形状像狐狸,有四只脚,它的叫声像婴儿的声音,见到它不会有灾难发生。
答案
这道题的答案是个人解释性质的,没有具体的答案。
总结
以上是三篇古代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答案。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请记得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刻舟求剑、画蛇添足、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试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
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⒈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翻译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
答案
1.到它,代剑可是,但是
2.(1)这是我们的剑坠下去的地方。
(2)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的吗?
3.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4、(略)。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三篇导读:本文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狐假虎威一、阅读《狐假虎威》,完成习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 ,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2.翻译句子。
(1)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2)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3)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2)故遂与之行:(3)其不善者而改之:(4)曾子之妻之市:(5)学而时习之:(6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______,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______,它们都是用来比喻_____一类人。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欣赏寓言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完成习题。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出处:晋·傅玄《》。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意思是。
3.这句话被人们用来比喻什么,不正确的选项是()A.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
B .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C.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D.客观环境对人没有太大影响。
答案一、1.(1)做首领(2)认为(3)对的(4)逃跑2.(1)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2)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3)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1)助词,无义(2)它,代狐狸(3)它,代缺点或错误(4)到(5)它,代学过的知识(6)的4.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5.从正反两面评价都可以二、1. 太子少傅箴2. 靠近朱砂的变红,靠近墨的变黑3.D 篇二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一、阅读《狐假虎威》完成习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亡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4)兽见之皆走:
2。
翻译句子
(1)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2)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3)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2)故遂与之行:
(3)其不善者而改之:
(4)曾子之妻之市:
(5)学而时习之:
(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它们都是用来比喻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欣赏寓言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完成习题。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出处:晋·傅玄《》。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意思是。
3.这句话被人们用来比喻什么,不正确的选项是()
A.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
B.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C.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口
D。
客观环境对人没有太大影响。
答案
一、1.(1)做首领(2)认为(3)对的(4)逃跑
2.(1)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2)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3)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1)助词,无义(2)它,代狐狸(3)它,代缺点或错误(4)到
(4)它,代学过的知识(6)的
4.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5.从正反两面评价都可以。
二、1.太子少傅箴 2.靠近朱砂的变红,靠近墨的变黑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