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
- 格式:ppt
- 大小:16.86 MB
- 文档页数:35
第三节生物圈与植被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运用生物圈示意图,说明生物圈的分布范围,认识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变化、调节和稳定的重要作用。
(综合思维) 2。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类型并了解其分布范围。
(地理实践力)3。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综合思维)一、认识生物圈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对地表环境的影响(1)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
②生物通过新陈代谢,影响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
(2)对地表环境具有调节和稳定的作用,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二、识别植被类型1.森林植被(1)常绿阔叶林(2)落叶阔叶林(3)针叶林2.草原植被3.荒漠植被三、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自然环境影响植被的种类与分布①气候:不同的热量、降水及组合状况,植物种类和植被特点不同.②土壤:碱性土壤利于紫薇生长;酸性土壤利于马尾松、茶树生长。
③地形:海拔不同,会引起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变化。
(2)植物的生长状况及分布可以指示环境:铁芒萁酸性土壤碱蓬碱性土壤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以森林植被为例)(1)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2)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3)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4)防风固沙,减轻灾害.1.植被就是植物. ()2.针叶林中的针叶叶片特征主要是抗寒。
()3.热带草原上没有树木。
4.荒漠中有的植物茎叶覆盖茸毛,以贮存水分.5.下列植物能反映出生长环境为碱性土壤的是A.苔藓B.铁芒萁C.碱蓬D.映山红提示:1。
×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针叶林中针叶叶片可以抗寒抗旱。
3.×热带草原上也会存在一些乔木或灌木。
4.×荒漠中有的植物茎叶覆盖茸毛,以抵抗灼热.5.C[碱蓬的分布指示碱性土壤环境,铁芒萁、映山红的分布指示酸性土壤环境,苔藓植物的分布能反映阴湿环境。
第三节生物圈与植被【热点链接】2020年3月11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9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全年共完成造林706.7万公顷、森林抚育773.3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14.7万公顷。
截至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2.96%,森林面积2.2亿公顷。
2019年新增的森林类型主要是什么?提示新增的森林为人工林,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主要植被类型。
水平2:根据景观和影像图,归纳主要植被类型的景观特点。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说明植被与气候的关系。
水平4: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说明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布局植被。
综合思维: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明植被的分布规律及主要分布地区。
地理实践力:观察校园植被,总结其特征,探讨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认识生物圈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01下层、岩石圈的□02上层和整个□03水圈。
2.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影响(1)对□04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2)具有□05调节和稳定地表环境的作用。
1.判断正误。
(1)生物圈是最厚地球圈层。
(×)(2)生物圈不能影响地表形态。
(×)2.生物圈能够促进地表环境的形成,根本原因是绿色植物的()A.呼吸作用B.光合作用C.合成作用D.分解作用答案 B解析生物圈能够促进地表环境的形成,根本原因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举例说明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的物质迁移过程。
提示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大气圈进行物质迁移;通过植物根吸收及生物体死亡与岩石圈进行物质迁移;通过根吸收与叶面蒸腾与水圈进行物质迁移。
二识别植被类型1.森林植被森林类型典型特征分布常绿阔叶林四季□01常青;树冠浑圆,叶面多呈革质□02温暖湿润的热带、□03亚热带气候区落叶阔叶林夏季葱绿,□04冬季落叶;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湿润、半湿润的□05温带气候区针叶林叶子呈□06针状寒温带(□07亚寒带)气候区2.草原植被植被类型分布特征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08南北纬10度到20度的热带大陆植物具有耐旱性,湿季时□09郁郁葱葱,干季时□10凋萎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11温带半湿润、半群落结构简单,仅有草本层,干旱地区植物具有□12耐旱的特征1.判断正误。
《生物圈与植被》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生物圈与植被”。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物圈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与植被的关系,掌握植被的分类、分布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护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生物圈的定义和基本特点;理解植被的分类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了解我国植被分布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圈和植被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三、评价任务1. 课堂互动评价: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2. 作业评价:完成课后作业,包括对生物圈和植被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测验或考试评价:通过阶段性测验或期末考试,评价学生对生物圈与植被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是什么,从而引出生物圈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生物圈的定义和特点:通过讲解和图示,让学生了解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和特点。
(2)植被的概念和分类:介绍植被的定义,通过图片和地图展示不同类型植被的分布和特征。
(3)我国植被的主要类型及特征:重点介绍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并分析其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3.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我国的主要植被类型,进行讨论并制作PPT展示,内容包括植被类型的特点、分布、生态环境影响等。
4.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和展示,强调生物圈与植被的关系,以及保护生物圈和植被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生物圈和植被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和阅读材料,巩固学生对生物圈与植被知识的理解。
第二单元第三节生物圈与植被一、认识生物圈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下层、岩石圈上层和整个水圈。
2、生物圈的作用(1)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
②各种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使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影响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
(2)具有调节和稳定地表环境的作用。
生物圈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地表平均温度长期稳定在15℃(地面气温)上下。
二、识别植被类型1、植被定义: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
2、植被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人工草场、经济林、花园等。
3、森林植被主要由树木组成的植物群落。
典型的森林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等。
(1)热带雨林①主要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世界3个热带雨林分布区:美洲热带雨林区、非洲雨林区和亚洲雨林区)②环境特征:终年高温,降水丰沛③植被特征:植物全年生长旺盛,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
各月都有花开。
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常绿的阔叶树组成)①主要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②环境特征: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旱季③植被特征:森林常绿(四季常青),树冠浑圆,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无绒毛,质地较硬。
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群落结构较简单。
④常见树种:樟树、椰子树等(3)落叶阔叶林(主要由落叶的阔叶树组成)①主要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②环境特征:夏季炎热或温暖,冬季寒冷,且降水适宜。
③植被特征:春季发芽,夏季葱绿,秋冬季落叶,树叶多呈纸质,宽而薄。
(有明显的季相变化)④常见树种: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等。
(4)(亚寒带)针叶林(主要由针叶树组成)①主要分布:分布比较广泛,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热带都有分布;大规模成片分布的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其北界就是森林的北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