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中“求女”与《洛神赋》中“恋爱”之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山鬼》的恋爱和《离骚》的求女
周云峰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24)006
【摘要】屈原在<离骚>中写了三次"求女":求宓妃、求简狄、求二姚;在<山鬼>中写了美丽的女性山神对"公子"的深深依恋与追求.本文认为<离骚>的"求女"和<山鬼>的"恋爱"表现的都是诗人屈原在屡遭打击迫害之后,渴求得到志同道合的朝臣贤士的理解与支持,以继承他的事业,实现他的"美政"理想.
【总页数】2页(P65-66)
【作者】周云峰
【作者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湖南,永州,425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2
【相关文献】
1.《离骚》中"求女"与《洛神赋》中"恋爱"之比较 [J], 王绍燕
2.衣饰与“求女”:《离骚》新探 [J], 孙华娟
3.《离骚》中"求女"之寓意 [J], 侯晶
4.《离骚》中“求女”与《洛神赋》中“恋爱”之比较 [J], 王绍燕
5.屈原《离骚》诉舜、谒帝、求女为何均告失败 [J], 王章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离骚的两大意象“香草”“美人”《离骚》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特点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离骚》对自己的上下求索有出色的描写。
第一次远逝历经多处神界,最后受阻于帝阍。
第二次远逝,由于目睹故国而不忍离去。
对这两个情节的理解,一般根据“灵氛”所言“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认为象征屈原试图离开楚国另寻可以实现自己理想之处,但由于对宗国的留恋而终于不能成行。
这两次远逝中都有十分壮丽的场景,试看这一段的描写: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望舒先驱,飞廉奔属、凤凰承旂、蛟龙为梁,在这些神圣形象的支持下,屈原显得如此从容、自由,他伟岸的人格也更加光辉灿烂。
这里显出了对自己信念的执著,表现了对世俗的蔑视。
屈原《离骚》求女论微摘要:苟德培《千里江陵》文论卷《白璧微瑕:伦理关系谈》认为“屈原《离骚》‘周流求女’一节似有悖逆伦常之嫌”,对此,敝人不敢苟同。
敝人认为屈原求女当为虚求幻化之女以喻求贤君而两美相合也。
关键词:有娀之佚女;屈原;离骚;求女中图分类号:I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9)09-033-009学生求学荆楚,师从楚骚,近观师兄苟敏恭德培公《白璧微瑕:伦常关系谈——“周流求女”节似有悖逆伦常之嫌考》,颇有微词,是以略陈管见,师门切磋,不足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苟敏恭考证得出,帝喾高辛氏为屈原的远房高远叔伯祖父,有娀之佚女为其远房高远叔伯祖母。
因而,“屈原‘周流求女’能求有娀之佚女吗?屈原能求自己的‘高远叔伯祖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乍一看,似乎合情合理,实则断章取义,本末倒置。
且看屈公原文“凤凰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显然,纵使“博闻强识,娴于词令”的屈原不知道高辛氏为他远房高远叔伯祖父,他也是知道有高辛这个人的;并且,这人有意于有娀之佚女。
因此,他要先于高辛氏求得有娀之佚女。
既然是“恐高辛之先我”,就说明有娀之佚女尚待字闺中。
既然是“未嫁时”,那么她与高辛氏的夫妻关系自然就不成立。
因此,苟师兄认为屈原此举即“要先于高远叔伯祖父帝喾高辛氏求得高远叔伯祖母”显然本末倒置了。
为何?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古皆然,这一点我们都知道。
佚女,美女之谓也。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为美女的有娀氏自然使人趋之若鹜,求娶者络绎不绝。
屈原“恐高辛之先我”足见他把高辛当成了“情敌”,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他们只是众多有娀之佚女的追求者中的两个。
如果屈原成功了,有娀之佚女当为自己妻子;若高辛氏成功了,那么有娀之佚女当为屈原高远叔伯祖母;如果两人都失败了,那么有娀之佚女当与屈原和高辛毫无瓜葛,充其量也就是两人曾经暗恋思慕的对象。
幸运的是,高辛氏成功了,有娀之佚女这才成为屈原的高远叔伯祖母。
《离骚》“求女”指意探微韩国良摘要:关于《离骚》“求女”的蕴意说法甚多,然以王逸的“求贤臣”之说最为确当。
“高丘之女”象征楚国王廷里的近臣。
“下女”,也即闺中待嫁之女,象征即将成为楚王近臣的楚国地方官员或楚国贵族。
他国之女象征其他侯国的臣僚。
屈原“求贤臣”的目的乃是希望通过这些贤臣的帮助,获得楚国或他国国君的信任,以顺利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关键词:屈原;《离骚》;求女;指意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离骚》一诗是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杰作,但是由于文献材料的阙失,有很多问题都在后世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虽然这些争论多数已被解决,但是也还有一些,如《离骚》到底作于何时,“离骚”一词究竟何意,“求女”活动究竟何指等等,则直到今天我们也仍没有一个确切的认识。
关于《离骚》的作年等我们将另文讨论,本文拟着重探讨“求女”的指意问题。
“求女”是《离骚》后半部的中心,它在全诗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果对“求女”的蕴意不能正确把握,我们对《离骚》就很难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首先来看前人的诠释。
关于《离骚》“求女”的寓意前人主要有十种解释,对这一点当代楚辞研究专家周建忠先生曾作过详细归纳:(一)求贤臣。
王逸《楚辞章句》:“女以喻臣”,“吾方上下左右,以求索贤臣,与己道合者也。
”(二)求贤君。
汪瑗《楚辞集解》:“女,神女,盖以比贤君也”,“屈子之意直取佚女之美以喻贤君耳。
”(三)求贤妃。
赵南星《离骚经订注》:“思得贤女以配君子”,“求古圣帝之妃以配怀王”。
钱澄之《屈诂》:“思得贤女,正位宫中,以废嬖而沮谗也。
”(四)求君臣。
游国恩《离骚纂义》:“以帝阍见阻者,喻君门之难返;复以求女不偶者,喻君侧之难通。
”金开诚《〈离骚〉的整体结构和求女、问卜、降神解》:“‘叩阍’一节即求君,而‘求女’一节即求贤。
”(五)综合说。
胡念贻《楚辞选注及考证》:“女指理想人物和理想事物。
”又,《楚辞考证·离骚》:“《离骚》里面的‘女’,有时看起来象指贤君,有时看起来象指贤臣,例如求宓妃,求有娀佚女、有虞二姚,似是求贤人,而‘岂惟是其有女’、‘聊浮游而求女’又似乎是要外出求诸侯。
从《离骚》\《神女赋》中神女模式窥探君臣之间的角逐作者:罗吴颖来源:《神州》2011年第23期摘要:自屈原、宋玉以来,一系列以神女追寻为题的辞赋,连同赋写情、色的相关作品,形成中国辞赋史上极为重要的“神女论述”传统。
在不同时代下,男性书写者策略性地展示出他们在政治、情欲上的对应姿态。
换言之,成为同是男性的君臣双方,彼此交涉对应的身份筹码;作者如何出场,君王如何观看,性别的模拟与转换,刻画出政治场中的角力网络。
关键词:神女君臣角逐前人对神女模式的研究最为普遍的是讽谏说和原型说。
讽谏说认为追求神女即是追求淫乐,忽视了神女论述中潜藏的的性别意识,但原型说却因过于注意普遍性的情欲经历而抹灭了专属辞赋体类的政治用途。
从赋诗言志到纵横游说,兴盛于先秦两汉间的辞赋写作,最基本而积极的目的莫不是为了上达天听。
屈原、宋玉与楚王就性别而言都是男人,很多评论者将男女比作是君臣,这一开始就站在了刻意矮化女性的角色,而蔑视了作者在书写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对同性关系的要求。
所以,对先前那两种學说我都不赞同。
先秦由《离骚》至《神女赋》,利用“神女”这个意符,一方面是以自身的弱势景观,博取君王的同情赏爱,进而构筑同性结盟的政治理想国;另一方面藉以揭露赋家所谓“失志不遇”的悲哀,其实是原由君王视臣属如女色的性别扭曲,以致在自我认知上无法解脱的迫害阴影。
传统中神女的出场无论再怎么神妙无端,重点也都一致摆在体貌姿态的精雕细琢,来诱发对方或自己的感官物欲。
自屈原以来,追寻神女而不得一般都视为是君臣关系难以和契的隐喻。
如曹植《洛神赋》的结局则像是《离骚》中屈原求女的经验,总是因为“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①”。
屈原在《离骚》中有一段形象、生动的描述,即来求宓妃、见简狄、留二姚,就是所谓的“求女”,这完全是屈原的一种精神活动。
而屈原在三次求女失败后,先后使“灵氛”、“巫咸”占卜吉凶,这占卜的行动正是透过剖析因果(为什么追寻不得)、规划未来(怎样重新面对),来思索事件遭遇而完成一个陈情的诉状:“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略论屈原与曹植笔下的宓妃形象侯素利【摘要】在屈原的<离骚>与曹植的<洛神赋>中,宓妃以不同的面目出现:一是反面形象;一是悲剧形象.因为两者源出于神话中的宓妃意象,本文试图从神话隐喻的角度出发分析两者差异的原因.宓妃意象作为神话中的一个隐喻具有多重意义.屈原与曹植根据创作需要,分别利用了多义中的不同义.二人的选择不同,所以他们笔下的宓妃形象也不同.【期刊名称】《宿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05(020)001【总页数】3页(P79-81)【关键词】屈原;曹植;宓妃;神话隐喻;多义【作者】侯素利【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在屈原的《离骚》与曹植的《洛神赋》中,宓妃分别以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现:一是骄傲淫游、信美无礼的反面形象;一是迷人多情、虽遭猜疑仍不改其缱绻痴心的悲剧形象。
虽然相差甚远,但两者源出于同一意象——神话中的宓妃意象。
二人笔下宓妃形象差异的原因何在,首先要追溯宓妃神话。
有关宓妃的神话记载只有只言片语,且散落在各处,综合起来,大致如下:帝降夷羿,革孽下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屈原《天问》)[1]雒嫔,水神,谓宓妃也。
传曰:河伯化为白龙,游于水旁,羿见射之,眇其左目。
河伯上诉天帝,曰:为我杀羿。
天帝曰:尔何故得见射?河伯曰:我时化为白龙出游。
天帝曰:使汝深守神灵,羿何从得犯?汝今为虫兽,当为人所射,固其宜也。
羿何罪欤?羿又梦与雒水神宓妃交接也。
(《天问》王逸注)[1]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镶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糹畫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屈原《离骚》)[1]洛川……之神,名曰宓妃。
(丁晏《曹集诠评·洛神赋》)① 〔魏〕曹植撰、〔清〕丁晏诠评,收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2003年版132册第590页宓妃,宓牛羲氏之女,溺死洛水,为洛神。
《离骚》中“求女”与《洛神赋》中“恋爱”之比较本文通过对《离骚》中的“求女”和《洛神赋》中“恋爱”情节的比较分析,指出这两篇的作者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求女”与“恋爱”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对美政理想途径的追求。
标签:求女;恋爱;途径;美政理想《离骚》是伟大诗人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文章中的求女情节在《离骚》里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整个后半篇以此为线索展开。
清代王邦采曾说:“屈原之作,洋洋焉洒洒焉,其最难读者,莫如《离骚》一篇。
而《离骚》之尤难读者,在中间见帝、求女两段,必得其解,方不失之背谬,不流于奇幻,不入于淫靡。
”[1]78可见,求女的喻意对于理解《离骚》的主旨是非常重要的。
而《洛神赋》则是曹植辞赋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正如开头写到的是“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赋中描写了人神相恋,但却无果而终。
它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受到楚辞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楚辞的继承和创新。
不仅如此,这两篇作品在思想上是有相通之处的,因为屈原与曹植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
具体来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屈原与曹植都有着优越的出身和引以自豪的政治才干。
屈原与楚国是同宗室,屈姓又是楚三大姓之一,可见其出生王室,身份是很尊贵的。
又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入则与图议国事,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
”可见当时他是受怀王信任和器重,具有政治才能的。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地位也是很高的。
他“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并且“言出为论,下笔成章”[2]95。
很有文学才华,也很受曹操的器重,几次想立他为太子,同时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在随军出征当中也显示了一定的政治才干。
二、作为时代的精英和先躯,他们都曾体验了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孤独感,心中充满愤慨之情。
屈原在怀王时遭疏,顷襄王时期又被放逐江南,他的美政理想和对国家的忠心都遭到了拒绝,周围是奸馋之人,国君又被蒙蔽,正如在《渔父》中所写的一样,“世人皆醉而我独醒”,当时屈原的处境是很困难的。
古诗中的以求女喻求善手法同学们知道,“诗经六艺”中有一项是“比”,用“比”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手法。
而且我国古代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香草美人”的意象,贯穿着“以求女喻求善”的写法。
在纯洁、温柔、美丽的女子身上,寄托着诗人美好的品德、高上的情操和高洁的志向。
“比”这一手法在《楚辞》中是运用得很成功的,如《离骚》中以“众芳”比喻群贤,以“美人”比喻君主,以“黄昏以为期”(指黄昏时成婚)比喻君臣亲密合作等等。
诗人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比喻抽象的品质和复杂的事物,用以作比的形象又各成系列,具有整体的象征意义,大大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离骚》全诗中诗人三次求女的经历,实际上是比喻自己追求理想的历程。
同学们还记得在初中学习的《蒹葭》吧,诗中那位多次“溯洄从之”却始终不可接近的“在水一方”的佳人,实则象征着诗人努力追求、苦苦求索的美好理想。
下面,我们来看看曹植的《美女篇》吧。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诗中诗人把那位“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的绝代美女,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
篇中的美女不嫁,实际上是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
我们再来看看唐代诗人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这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是诗人在应进士科举时,向水部郎中张籍行卷的诗作。
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赞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
但这种事总不能说得太直白了吧。
作者: 黄灵庚
作者机构: 浙江省长广公司三中 教导主任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92-95页
主题词: “求女”;《离骚》;宓妃;君侧;求贤;屈原;彭咸;下女;帝阍;楚辞
摘要: <正> 屈原《离骚》中的“三求女”一章,注家聚讼纷纷,争论焦点是“无女”及下女宓妃、佚女、二姚这些美人究竟比什么,三求女的用意何在。
归纳起来,大体上有四说。
(1)女比忠贤、同志,求女比求贤、求同志说。
汉人王逸以为“女以喻贤”,宓妃比“隐士”,佚女、二姚比“贤士”,三求女的动机是“视天下贤人,将持玉帛而聘遗,与之俱事君也”。
(《楚辞章句》)其后,唐人《文选》五臣注,宋人洪兴祖《楚辞补注》钱杲之《离骚集传》等均依王说。
.浅谈《离骚》中的香草美人屈原的人格气质与环境的矛盾造成了他的人生的悲剧,同时也造就了优秀的文学产品——不朽之作,《楚辞》。
王逸为《离骚》做序云:“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云、云霓以为小人。
”以《离骚》为代表的香草美人系统是屈原的骄人成就。
作为诗歌的象征手法,《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是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表达着作者追求内性美,对贤臣明君的渴慕等,从香草美人的意象中,我们可以透视出屈原的高尚峻洁的人格魅力,也使得整部辞赋蕴藉而生动。
一、香草美人与南楚文化确切地说“香草美人”是从楚辞中生长出来的,《诗经》中涉及的香草美人,不过是简单的比喻或者起兴,多用本义,托喻的成分很少,《荀子·议兵》篇有:“其民之亲我,观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这里以香草象征美德。
屈原发展了这种手法,以香草比美德,以臭草比恶德,并进而把二者都人格化了。
屈原以美人象征君子,以香草象征贤人,以恶禽臭物象征奸佞,这不仅在他的各个诗歌中是统一的、固定的,就是其后的几百年间这种象征还为文人所尊奉。
南楚之地,人杰地灵,树木花草也赋有灵气,据记载,楚国早先向周王室进贡之物,是祭祀用的灵草。
诗人用它们来表达一种特别的情结。
如用“荃荪”为喻,象征君王,缘于“荃荪”这种香草,它保存着楚人远古残留着的意识,留存着楚人对远古先祖的崇拜和怀念的情愫,它作为先王的象征,其实早已积淀在楚人的集体无意识中了,而在屈原的笔下发挥到了极致。
香草美人意象,带有着浓郁的原始巫风文化的色彩。
据《九歌》看,巫觋在祭祀中表演不仅情感真挚,虔诚,还运用大量的香草来刻意修饰自己的服饰、车乘,“瑶席兮玉缜,盍将把兮琼芳”(《东皇太一》),“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湘君》),以显得圣洁高尚。
这些是身为三闾大夫的屈原,被流放到沅湘之间的屈原耳熟能详的,香草是他所欣赏和赞美的,《九歌》祭祀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神交际之艰难以及生离死别,使得屈原从那些圣洁的巫灵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形象,产生了共鸣。
《离骚》抒情主人公求女综考《离骚》抒情主人公三次求女的空间方位分别是西方、北方和东方。
求女是象征求贤君,楚地位于南方,没有贤君可求,所以没有出现到南方求女的情节。
同时,三次求女反映的是楚地与秦、赵、齐三国的关系及屈原的态度。
求女使者的原型是图腾对象,屈原对它们作了艺术改造。
求女情节具有现实依据,屈原化腐朽为神奇,把现实中人生转向的堕落变成人生价值的提升。
《离骚》抒情主人公四次神游,并且还有三次求女。
求女和神游共同构成《离骚》浪漫的基调,是《离骚》浪漫之舟的双桨。
抒情主人公的求女和神游一样,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并且都是未能遂愿。
《离骚》的求女情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对神话传说的利用和改造进行得极为成功。
一、求女的空间方位《离骚》的抒情主人公是在第三次神游之后启动求女历程,对此,作品是这样叙述的: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抒情主人公想要进入天宫受阻,返回途中经过昆仑山。
白水、阆风都是昆仑仙境的组成部分。
昆仑山很高,故称高丘。
那里无女可求,故转向世间。
所谓的“下女”,指九州大地之女。
对春宫一词,王逸注:“春宫,东方青帝舍也。
”所说方位指的是东方。
在五行说中,春与东方相配,故东方之宫可称为春宫。
昆仑山位于中土西部,中土在昆仑山之东,抒情主人公离开昆仑山前往中土,是朝东行进。
相对于昆仑山而言,他是到东方求女,这是指求女的大范围,整个中土都包括在内。
抒情主人公确定的第一位求女对象是宓妃,对宓妃的活动地域,诗中有如下交代:“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穷石,神话传说中的地名。
《淮南子·地形训》:“赤水之东,弱水出自穷石,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南海。
”赤水、弱水都是昆仑仙境的组成部分,位于西部地区。
弱水出自穷石,穷石是西方之地,并且与昆仑仙境相邻。
洧盘,王逸注引《禹大传》:“洧盘之水,出崦嵫之山。
文学:诗歌与散文考试答案三1、单选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喟(kuì)然比(bǐ)及飧(sūn)千乘(chéng)B、侍(shì)坐先妣(bǐ)李存勖(xù)窥(kuī)伺(江南博哥)C、哂(shěn)笑栏楯(shǔn)铿(kēng)尔呱呱而泣(guāguā)D、象笏(hù)老妪(ōu)实以蕃(fán)偃仰啸歌(yǎn)正确答案:B2、问答题《诗经》中的讽喻规谏诗和怨刺批判诗在思想情感上有哪些异同?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1)其不同在于讽喻规谏诗的主要内容是对统治者的谆谆劝告儆诫其感情基调表现为对周王朝行将倾圮的命运的忧心如焚即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怨刺批判诗的主要内容是对社会的黑暗现实直言不讳的大胆批判其感情基调表现为抒愤述伤即感慨个人际遇的忧生之情。
(2)其精神实质上的共同点是对国家命运的的关注对现实政治的关注它们共同构成了《诗经》的讽喻精神。
3、问答题结合作品分析左思咏史诗的特点及其对咏史诗发展的贡献。
正确答案:左思咏史诗的特点是借史言志通过咏史来抒写自己在门阀世族社会里才能无法施展、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愤懑。
如其二借金张世家和冯唐的对比影射现实其六借荆轲表达对世族豪门的鄙弃、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其对咏史诗发展的贡献在于真正将“诗”和“史”结合在一起将史事的叙述和言志咏怀结合在一起为咏史诗的发展开阔了的道路。
4、填空题()是宋代作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句子这首词也是咏史怀古词中的名作。
正确答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5、填空题《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是作家()追忆早年经历寄托故国之思的作品。
正确答案:张岱6、填空题()是诗人屈原早期创作的一首咏物述志诗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橘树受命不迁、秉德无私的品性并将它作为自己的师表。
正确答案:《橘颂》7、单选?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屈原《离骚》求女论微摘要:苟德培《千里江陵》文论卷《白璧微瑕:伦理关系谈》认为“屈原《离骚》‘周流求女’一节似有悖逆伦常之嫌”,对此,敝人不敢苟同。
敝人认为屈原求女当为虚求幻化之女以喻求贤君而两美相合也。
关键词:有娀之佚女;屈原;离骚;求女中图分类号:I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9)09-033-009学生求学荆楚,师从楚骚,近观师兄苟敏恭德培公《白璧微瑕:伦常关系谈——“周流求女”节似有悖逆伦常之嫌考》,颇有微词,是以略陈管见,师门切磋,不足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苟敏恭考证得出,帝喾高辛氏为屈原的远房高远叔伯祖父,有娀之佚女为其远房高远叔伯祖母。
因而,“屈原‘周流求女’能求有娀之佚女吗?屈原能求自己的‘高远叔伯祖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乍一看,似乎合情合理,实则断章取义,本末倒置。
且看屈公原文“凤凰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显然,纵使“博闻强识,娴于词令”的屈原不知道高辛氏为他远房高远叔伯祖父,他也是知道有高辛这个人的;并且,这人有意于有娀之佚女。
因此,他要先于高辛氏求得有娀之佚女。
既然是“恐高辛之先我”,就说明有娀之佚女尚待字闺中。
既然是“未嫁时”,那么她与高辛氏的夫妻关系自然就不成立。
因此,苟师兄认为屈原此举即“要先于高远叔伯祖父帝喾高辛氏求得高远叔伯祖母”显然本末倒置了。
为何?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古皆然,这一点我们都知道。
佚女,美女之谓也。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为美女的有娀氏自然使人趋之若鹜,求娶者络绎不绝。
屈原“恐高辛之先我”足见他把高辛当成了“情敌”,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他们只是众多有娀之佚女的追求者中的两个。
如果屈原成功了,有娀之佚女当为自己妻子;若高辛氏成功了,那么有娀之佚女当为屈原高远叔伯祖母;如果两人都失败了,那么有娀之佚女当与屈原和高辛毫无瓜葛,充其量也就是两人曾经暗恋思慕的对象。
幸运的是,高辛氏成功了,有娀之佚女这才成为屈原的高远叔伯祖母。
《离骚》“求女”研究回顾与思考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评委们:
我将要研究的论题是《离骚》中的“求女”情节,我计划借此探究这一情节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研究计划将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文学作品“求女”情节的研究回顾。
“求女”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多次出现于文学作品中。
自战国时期的《离骚》以来,这一情节一直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迁发展着,得到了多位文学家和学者的研究。
近年来,针对经典名篇的研究也获得了许多的关注。
我计划对此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回顾,以便更好地理解《离骚》中“求女”情节的发展历程及其中的隐喻。
第二部分,从《离骚》的角度分析“求女”情节。
在《离骚》中,“求女”情节是作者屈原的一种表现手法,而非一个真实的情节。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符号和隐喻来构建一个象征性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形象和情节。
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如何理解这个象征性的世界和情节,以及其中的“求女”情节如何成为整个作品的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对“求女”情节的现代意义进行探究。
尽管《离骚》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它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仍为各界所称颂。
在这个时代,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它的现代意义。
因此,在研究《离骚》中的“求女”情节之后,我将在这个部分中探究它在当下文化环境中的意义和现实价值,以及它对我们当代文学艺术的启示和借鉴。
在此研究中,我将采用分析文献的方法,深入分析《离骚》中的“求女”情节及其现代意义,以期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同时,我也
希望可以通过此次研究,对《离骚》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做出一点贡献。
谢谢!。
离骚阅读理解(2)离骚阅读理解比兴手法在《离骚》中广泛运用。
它“依诗取兴、引兴比喻”,而且还把比兴与要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了象征意义。
比如通篇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品质就是这种情况。
《离骚》中的比兴,不像《诗经》那样只是一个片断,而是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充分表现了所要表达的内容。
诗中诗人以女子比贤者,由此出发,又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妒贤,如课文中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以求媒比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
这样一来,使所用的比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全诗也就因此而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离骚》主要内容《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
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好的德行。
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又申之以揽茝”,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
对此,作者坚定地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竞周容以为度”,写群小对自己的诬陷以及周围风气的败坏。
“众女”“时俗”两词,说明当时社会环境一团糟,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可言,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面对如此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作者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释《离骚》中“求女”的意象摘要:屈原在《离骚》中,多次“求女”,众家各有所说,求贤君或贤臣、抑或通君侧之人等等,本文主要观点:屈原借“求女”,概叹那样一种“君臣遇合”的难遇,奋发有为之“美政”的难求。
即不仅希望有贤君,更希望围绕贤君身边多是贤臣,从而两者和衷共济,使美政得以实现。
关键词:求女;美政;君臣遇合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一、君臣相合之“美政”屈原在“遨游”中,“相下女之可佚”,求“宓妃”、“有娀之佚女”、“有虞之二姚”,甚至幻想凤凰来做中间人,历来众说纷纭,到底是求贤臣,还是贤君,抑或就是求得美满姻缘,笔者以为都不完全应和全文主旨,屈原在离骚中,最强烈要表达出的情感需求莫过于:君王英明,臣子贤德,君臣一心,将有大作为于天下苍生。
所以他“求女”,求的其实是一种君臣遇合的理想状态、最佳关系,即对于“美政”的渴求。
1.求“美政”的思想抱负1,1外部环境身为左徒之时,楚国国力仍然强盛,当时楚国领土幅员五千里,地跨现今11余省,确属当时战国时期最大之国家,可以想见年纪轻轻就位列“三公”的屈原,踌躇满志的心情是何等的难以言表,若屈原能遇明主,就如同当年孙叔敖得遇楚庄王、吴起相逢楚悼王那样,在政治上能一以贯之的实现自己的治国才能,统一天下的或许就不当是秦国,历史是无法重来的,离骚也已是名垂日月至今而成为浪漫主义抒情长诗的经典之作,国家不幸诗家幸,不免惹人唏嘘,短暂的“君臣相合”时期,屈原备受怀王的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有这样对美好“美政”的回忆,在仕途失意不被重用的悲伤之时,作《离骚》以抒怀,就不难不对“美政”再一次生发憧憬。
1,2屈原的性格特点——过于刚直的秉性,对“美政”有执着的追求屈原应该是怀着经世致用的抱负、祈求被重用却又不得的怨愤,发愤抒情而作离骚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离骚》中“求女”与《洛神赋》中“恋爱”之比较
作者:王绍燕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12期
[摘要] 香草美人描写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到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体现出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屈原和曹植作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家他们的很多作品中,也体现出这一特征,而通过其作品比较,可以发掘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特色,并反映出他们的政治理想。
[关键词] 求女;恋爱;途径;美政理想
《离骚》是伟大诗人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文章中的求女情节在《离骚》里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整个后半篇以此为线索展开。
清代王邦采曾说:“屈原之作,洋洋焉洒洒焉,其最难读者,莫如《离骚》一篇。
而《离骚》之尤难读者,在中间见帝、求女两段,必得其解,方不失之背谬,不流于奇幻,不入于淫靡。
”[1]可见,求女的喻意对于理解《离骚》的主旨是非常重要的。
而《洛神赋》则是曹植辞赋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正如开头写到的是“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赋中描写了人神相恋,但却无果而终。
它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受到楚辞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楚辞的继承和创新。
不仅如此,这两篇作品在思想上是有相通之处的,因为屈原与曹植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
具体来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屈原与曹植都有着优越的出身和引以自豪的政治才干。
屈原与楚国是同宗室,屈姓又是楚三大姓之一,可见其出生王室,身份是很尊贵的。
又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入则与图议国事,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
”可见当时他是受怀王信任和器重,具有政治才能的。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地位也是很高的。
他“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并且“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2]很有文学才华,也很受曹操的器重,几次想立他为太子,同时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在随军出征当中也显示了一定的政治才干。
二、作为时代的精英和先躯,他们都曾体验了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孤独感,心中充满愤慨之情。
屈原在怀王时遭疏,顷襄王时期又被放逐江南,他的美政理想和对国家的忠心都遭到了拒绝,周围是奸馋之人,国君又被蒙蔽,正如在《渔父》中所写的一样,“世人皆醉而我独醒”,当时屈原的处境是很困难的。
而曹植则是在黄初,太和年间,不断被曹丕父子猜测、排斥、迫害,他一心想着“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3]但在残酷的现实中,理想不断被击破,使其思想抑郁不安,生活险入困境,一方面是“常汲汲无欢,一方面又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可见他当时的心情是很苦闷的。
三、现实斗争的失败,政治抱负的无从施展,他们只好以诗言志,借助文字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
在屈原的作品中,他反复叙说了自己的高贵品格和对祖国、民族的热爱,但他的一
系列政治主张不能被采用。
所以只好反复陈情,表明自己的决心。
曹植是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在遭贬后,曾写了《求自试表》,不断陈述自己的忠心,虽然在这种心情下还伴有恐惧心理,但他还是把自己的这种心情寄托于文字中。
也许是政治上的失意,才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创造了一系列优秀作品,成为后世敬仰的文学家。
通过以上三点的比较,我们能看到屈原与曹植身上是有相同的地方。
那么理解他们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相通之处也就不难了。
再来看《洛神赋》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洛神形象。
作者与洛神一间倾心,双方进行了许诺,但二人的爱情进展并不顺利。
先是作者起疑,失去对爱情追求的力量,使得洛神“声哀厉而弥长”,接着又是洛神“转眄流精,光润玉颜”的神态燃起了作者的爱恋之情。
然而此时洛神又没有了热情,要返回故地,最后双方只能怀恨而别。
作品中通过对“柔情绰态”的女神宓妃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诗人“恨人神之道殊,怨盛年之莫当”的感慨,寄托了作者对事业和理想途径的追求。
黄初二年,临淄侯曹植连遭恶运,上半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旨,奏植醉酒悖慢却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候”,[5]七月改封鄄城侯。
当年下半年他再度出事,又被拘至首都洛阳治罪,一直到第二年即黄初三年,问题才告一段落,返回鄄城。
《洛神赋》正是作于这一时期。
事实上,曹植是很渴望报效国家的在《白马篇》中曾写下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的豪言壮语,但他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无法实现。
在《洛神赋》中他对洛神既敬又怕,对洛神有过怀疑和试探,这放映了作者对美政理想途径的探求。
他渴望国家的大一统,希望自己的才华的得以施展,但现实的无奈使作者陷入了矛盾中,现实的处境尽管令人失望,但作者仍有美好的愿望和对理想的追求。
洛神这一美好形象正是作者渴望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化身。
综合上述,可看到,《离骚》中的求女和《洛神赋》中的恋爱情节,都是作者在现实中遭挫折后,在自己构造的理想世界中,去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
虽然,屈原是继续上天求路,去寻找新的出路,而曹植是怅然而归,但最终结果是一样的,没有找到理想对象即合适的理想途径,可见两这二者是有同工异曲之处的。
参考文献:
[1]王邦采.《离骚汇订·序》[M].北京:中华书局,2000.78.
[2]陈寿.《三国志·魏书》[H].北京:中华书局,2002.95.
[3]萧统.《昭明文选曹植篇》[I].北京:中华书局,2001.311.
[5]陈寿.《三国志·魏书》[H].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98.
[6]李金善 .《离骚》求女喻意何在河北大学学报 [J].1993 ,4:231.
作者简介:王绍燕(1980—),汉,山西省汾阳市,职称:助教,学位: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工作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