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敬游园文言文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5
余游于花园,时维春日,草木葱茏,花团锦簇,心悦之,遂命笔以记其胜。
花园之东,有湖光一碧,波光潋滟,如镜映天。
湖畔垂柳依依,随风轻摆,宛若翠带。
湖水清澈,鱼跃其中,时或跃出水面,溅起水花,如珠玉散落。
湖中有一小岛,岛上花木繁盛,时有鹤舞其中,姿态翩翩,引人遐思。
行至花园之中,见一亭台,飞檐翘角,朱栏碧瓦,美不胜收。
亭前有一池,池水碧绿,如翡翠镶嵌于绿茵之上。
池中荷花盛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
鱼儿在池中游弋,荷叶间不时传来蛙鸣,声声悦耳。
转至花园之西,有一曲径通幽处,两旁绿树成荫,花香四溢。
步入曲径,只见一石桥横跨于小溪之上,溪水潺潺,清澈见底。
桥畔有一座小亭,亭内供有佛像,香火旺盛。
游客至此,纷纷驻足,或拜佛祈福,或品茗谈心,好不热闹。
沿曲径前行,又见一园中园,园内花卉争艳,四季常开。
春有桃花、梨花,夏有荷花、莲花,秋有菊花、桂花,冬有梅花、山茶。
园中有一亭,名为“赏心亭”,游客至此,尽可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行至花园之南,有一座假山,山势险峻,奇石嶙峋。
山上古木参天,青藤缠绕,宛如仙境。
山巅有一亭,名为“望月亭”,登高望远,可尽览花园全景。
夜幕降临,明月高悬,游客至此,或吟诗作赋,或抚琴赏月,其乐融融。
日暮时分,余步出花园,回首望去,花影摇曳,鸟语花香,美景如画。
心中感慨万分,遂作诗以记之:花园春色浓,草木竞相荣。
湖光潋滟美,鱼跃水花中。
亭台飞檐翘,池荷香满径。
曲径通幽处,石桥溪水声。
假山奇石立,望月亭上情。
游罢心未已,美景永留存。
王荆公独游文言文翻译1. 王荆公独游翻译【原文】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
苏明允著《辩奸》,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近人情”者,盖谓是也。
然少喜与吕惠穆、韩献肃兄弟游。
为馆职时,玉汝尝率与同浴于僧寺,潜备新衣一袭,易其弊衣,俟其浴出,俾其从者举以衣之,而不以告。
荆公服之如固有,初不以为异也。
及为执政,或言其喜食獐脯者,其夫人闻而疑之,曰:“公平日未尝有择于饮食,何忽独嗜此?” 因令问左右执事者曰:“何以知公之嗜獐脯耶?”曰:“每食不顾他物,而獐脯独尽,是以知之。
”复问:“食时置獐脯何所?”曰:“在近匕箸处。
”夫人曰:“明日姑易他物近匕箸。
”既而果食他物尽,而獐脯固在。
而后,人知其特以其近故食之,而初非有所嗜也。
(宋..朱弁《曲洧旧闻》)【翻译】王安石(荆公是他的爵位)生性简朴率真,不讲究吃饭、穿戴,衣服满是污垢,饮食粗糙难咽,都不计较,从小就是这样。
苏明允《辨奸》写的“不近人情”的人,大概就是他这样的,王安石少年时喜欢和吕公弼(惠穆是他的谥号)、韩绛(献肃是他的谥号)、韩缜兄弟交游,在学府里任职的时候,魏完(字玉汝)曾经和他在寺院里沐浴,暗地准备了一套新衣服,更换了王安石的破衣服,等他洗完了,嘱咐王安石的从人拿新衣服给他,并不告知他。
王安石穿上衣服依然以为是他从前的,始终没有看出来。
后来做了宰相,有人说他喜欢吃獐的胸脯肉。
王安石的夫人听说后疑惑的说:‘大人平时不曾在饮食上有所挑食,怎么会单单有这个嗜好呢?’又问下人王安石吃饭时獐肉放在哪个位置,下人回答说:‘在靠近大人筷子的地方。
’夫人说:‘明天你换别的菜放在这个地方试试看。
’果然王安石把放在那个位置的菜都吃光了,而獐脯肉依然没动,这之后人们才知道王安石只吃他够得着的食物。
其实并没有什么嗜好。
2. 文言文《王荆公独游》原文的翻译,王荆公(安石)退休后住在金陵(即今南京)。
人琴俱亡文言文翻译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
王子猷问身边的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由此看来(他)已经死了。
”(他)说话时(似乎)毫不悲伤。
便要来轿子去料理丧事,一路上(他)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就径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可是)琴弦已经调不出和声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
”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离开了人世。
王子猷,字子猷,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
他的文风清丽脱俗,语言优美,被誉为“江左风流第一人”。
今天,我们就来翻译一下他的文言文作品,领略一下这位文学巨匠的才华。
原文:王子猷尝与子敬同游山阴,子敬曰:“君看此山,何如?”王子猷曰:“此山清幽,令人心旷神怡。
”子敬曰:“吾亦以为然。
然吾观山之清幽,犹不如水之清澈。
”王子猷曰:“水清固然,然水亦有其不足之处。
”子敬曰:“愿闻其详。
”王子猷曰:“水之清澈,非一日之功。
其清澈之源,在于源头的清澈。
若源头之水混浊,则下游之水亦将混浊。
是以,源头之清澈,乃水之灵魂。
”子敬听罢,叹曰:“吾闻君子之行,必以清为尚。
今观王子猷之言,方知水之清澈,实为君子之象征。
”翻译:王子猷曾与王献之一起游览山阴,王献之说:“你看这山,怎么样?”王子猷说:“这山清幽,让人心旷神怡。
”王献之说:“我也这么认为。
不过我觉得,山的清幽,还比不上水的清澈。
”王子猷说:“水清澈固然好,但水也有其不足之处。
”王献之说:“希望你能详细说说。
”王子猷说:“水的清澈,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达到的。
其清澈的根源,在于源头的水清澈。
如果源头的水混浊,那么下游的水也会变得混浊。
因此,源头的水清澈,是水的灵魂。
”王献之听后,感叹道:“我听说君子的行为,都是以清为尚。
今天听了王子猷的话,才知道水的清澈,实际上是君子的象征。
”在这段对话中,王子猷以山水为喻,表达了自己对君子品质的追求。
他认为,君子的品质如同清澈的水,清澈源于源头,需要长时间的修炼和积累。
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王子猷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君子品质的深刻理解。
此外,这段文言文还体现了东晋时期文人的风雅情趣。
在当时,文人墨客们以山水为题材,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抱负,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王子猷与王献之的这段对话,正是这种风雅情趣的体现。
总之,王子猷的这段文言文作品,不仅展现了其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东晋时期文人的精神风貌。
通过翻译这段文言文,我们得以领略到这位文学巨匠的风采,同时也对东晋时期的文学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游敬亭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游敬亭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游敬亭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游敬亭山记》原文及翻译王思任游敬亭山记王思任①“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者之赏心也。
姑孰据江之上游,山魁而水怒。
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而清矣。
曾过响潭,鸟语入流,两壁互答。
望敬亭,绛雰浮嶾",令我杳然生翼,而吏卒守之不得动。
既束带竣谒事,乃以青鞋走眺之。
②一径千绕,绿霞翳染,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阴寒,使人骨面之血皆为蒏碧#,而向之所谓鸟鸣莺啭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
厨人尾我,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
至此,而又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造句之精也。
朓乎?白乎?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
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予憟然不能止。
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围,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想不及,峭崿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与予所游者异。
嗟乎!昼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长$,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
【注释】①雰:云霞。
嶾(yǐn):山势高耸突兀。
②蒏(yǒng):酗酒。
③牛山:比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
蕉鹿:喻人生梦幻。
译文:“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没到过宣城,不知道写这诗句的诗人心中有多么愉悦。
姑孰位于江水的上游,那里山高水急,江水沿着青山蜿蜒流淌,弯弯曲曲的水面上雾气缭绕,山水非常秀丽。
我曾经路过响潭,那里鸟儿鸣叫的声音和流水声汇集起来,连两岸的山壁都有回响。
我平时看到敬亭山上有赤色的雾气,山势高耸突兀,一直都有前去攀登的想法,但由于官职在身,不得动身。
等到了却公事,我就去敬亭山眺望四周的景色。
一条小道蜿蜒延伸,所见之处全都被植物的绿色覆盖沁染,数不清的篁竹幽树,连成一片,寒气逼人,使人体内的血液,都变成了绿色,而一直所说的鸟鸣莺啼,只能远远听见,竟然不知由何处发出。
吾童子,年方弱冠,性喜游玩。
一日,晴空万里,微风拂面,童子遂携友数人,游于后园。
童子见园中花木葱茏,绿意盎然。
柳枝轻拂,如丝如缕;桃花盛开,似霞似火。
友童亦赞曰:“此园之景,真乃人间仙境也。
”童子闻言,微笑点头。
遂引友童至池畔,池水清澈见底,游鱼戏水,悠然自得。
童子取石投水,激起圈圈涟漪,水面泛起片片碎金。
友童亦随之投石,笑语盈盈。
游至亭台,童子见其建筑古朴典雅,飞檐翘角,气势恢宏。
亭内有一石桌,四周围以石凳,童子与友童遂围桌而坐,品茗论诗。
童子吟曰:“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友童亦和之:“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品茗之际,童子见一老者,须发皆白,步履蹒跚,于园中漫步。
童子趋前施礼,问曰:“老丈,此园何名?”老者答曰:“此乃吾家之园,名之曰‘悦园’。
园中景致,虽不及名山大川,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童子闻言,心中生敬。
老者又曰:“童子,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故当珍惜光阴,尽情游玩,以陶冶性情。
”童子唯唯诺诺,铭记于心。
游至园之西南角,童子见一花径,花径通幽,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童子与友童沿径而行,忽闻一阵鸟鸣,清脆悦耳。
童子举头仰望,见一群鸟儿在空中盘旋,翩翩起舞。
友童亦惊叹不已:“童子,此鸟之舞,真乃天人合一之境也。
”童子闻言,心中生喜。
遂与友童继续前行,直至花径尽头,见一石桥横跨于小溪之上。
桥下流水潺潺,清澈见底。
童子与友童遂过桥,桥畔有一小亭,亭内设有石桌石凳,童子与友童遂于亭中歇息。
童子见日已西斜,遂起身与友童告别。
友童亦依依不舍,相约他日再游。
童子应诺,遂携手共赴夕阳之下,渐行渐远。
此次游园,童子受益匪浅。
他深知,人生如梦,应当珍惜时光,尽情享受生活。
自此后,童子每逢佳节,必邀友童共游,以抒胸臆,陶冶性情。
时值春秋之际,万物生长,生机勃勃。
童子游园之际,感慨万千,遂挥毫泼墨,以记其事。
愿此记传颂后世,激励后人珍惜时光,尽情游玩,以追求美好人生。
甲子春日,余游于城西之园。
园虽不大,然景色宜人,花木葱茏,鸟语花香,实为休闲之所。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余兴之所致,遂携酒一壶,琴一张,欲寻一幽静之处,以抒怀抱。
行至园中,见一亭台巍峨,碧瓦朱甍,颇为壮观。
亭前有石径,曲折蜿蜒,通向园之深处。
余循径而行,耳畔风声飒飒,花香袭人。
未几,至一院落,红梅争艳,绿竹婆娑,景色绝佳。
正欲驻足欣赏,忽闻一阵犬吠之声,从院落深处传来。
余微愠,心道:“此园虽好,然有犬吠之声,亦为不美。
”遂欲转身离去。
未行数步,忽见一老翁,须发皆白,衣衫褴褛,手执竹杖,从院落深处缓缓走出。
老翁见余,目光如炬,似有深意。
余拱手施礼,问:“翁何人?此园何许人也?”老翁微笑,答曰:“老夫乃此园之主,此园虽小,然乃吾一生心血,翁来游园,实为幸事。
”余闻言,心中颇感惊讶。
老翁乃园主,何以衣衫褴褛,似有隐士之风?遂请老翁入亭,以酒相待。
酒过三巡,余问老翁:“翁为何人?何以至此?”老翁叹曰:“吾乃城西一隐士,性喜清静,不问世事。
此园乃吾之避世之地,故而衣衫褴褛,不求名利。
”余闻之,心中肃然起敬。
遂请老翁为余弹琴,以抒胸臆。
老翁抚琴一曲,琴声悠扬,如泣如诉,余听之,心潮澎湃,不禁感慨万分。
日暮时分,余与老翁相谈甚欢,直至夜幕降临,方才告别。
余游园而归,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想那老翁,虽隐居园中,然心怀天下,不染尘嚣,实为世之楷模。
余归后,作诗以记其事:城西园林好,花木共争妍。
老翁衣衫褴,琴声入云天。
避世非求名,心怀天下安。
游园得真趣,心旷神怡然。
译为现代汉语:在城西的园林中,花儿树木争相绽放美丽。
那位老翁虽然衣服破旧,但琴声却飘扬到云天。
他避世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心怀天下,追求内心的安宁。
我在园林中游玩,得到了真正的乐趣,心情舒畅,神清气爽。
【原文】:
王子猷①、子敬②俱病笃③,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④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⑤不悲。
便索舆⑥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⑦,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⑧不调⑨,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⑩,月余亦卒。
《世说新语伤逝》【注释】:
①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
他卓荦放诞,清高自恃,因此引来很多非议,后世更有人称他为“伪名士”。
②子敬: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死时四十三岁。
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舆(yú):轿子。
调:协调。
“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③笃:(病)重。
④都:总,竟。
⑤了(liǎo):完全。
⑥舆:(yú)轿子。
⑦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⑧既:已经。
⑨调:协调。
⑩恸(tòng)绝良久:痛哭了很久,几乎昏死过去。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的样子。
就要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人琴俱亡》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原文]王子猷①、子敬②俱病笃③,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④都⑤不闻消息?此已丧矣⑥。
”语⑦时了⑧不悲。
便索⑨舆⑩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11)琴,便径(12)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13)不调(14),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15)良(16)久。
月余,亦卒。
[注释]①王子猷(yóu):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之兄。
②子敬: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
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
书法名家,与王羲之并称“二王”。
③笃;(病)重。
④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以,因为。
⑤都:全,总。
⑥此已丧矣:“此子敬已丧矣”的省略。
此,由此看来。
⑦语:说话,动词。
⑧了:完全。
⑨索:要。
⑩舆(yú):轿子。
(11)好(hào):爱好。
(12)径:径直。
(13)既:已经。
(14)调(tiáo):协调,这里指调试出和声。
(15)恸(tòng)绝:悲痛欲绝。
(16)良:很。
[译文]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
王子猷问身边的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由此看来(他)已经死了。
”(他)说话时(似乎)毫不悲伤。
便要来轿子去料理丧事,一路上(他)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就径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可是)琴弦已经调不出和声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
”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离开了人世。
[鉴赏]每当读到子猷心知最亲近的人已离世而“不悲”而“不哭”时,我们必然觉得此人太不近人情,哪里会想到这是作者故意设置的一个悬念呢?设置悬念是激起人们阅读兴趣的一种好办法。
不过,悬念的设置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合乎逻辑。
如果前文不写子猷亦“病笃”,为了去奔丧,不得不抑制自己强烈的感情;不写子敬的死,起初只是出自子猷因老是听不到子敬的病况而做出的推断,而并非确讯,岂不抹去了子猷对子敬仍可能在世的热切的哪怕是不切实际的祈望。
佳节也,胜游也,良会也原文及翻译原文:佳节也,胜游也,良会也,茫茫尘网中,恒苦不能自适,况得而兼之邪?丁未嘉平,余始来此园,池馆已荒,以芟以葺,乃复旧规。
然每当花晨月夕,无故知往还,辄悄焉③寡欢。
越明年七月中元,余友雪楼来访,余为投辖。
雪楼与余为患难交,生年同、志趣同、宦游之地同、退居之迟早又同。
于是执酒相慰劳,滔酣论今古。
时宵深烛炮,往往说前事以为乐,或循池走,倚石而歌,与泉声相唱和也。
夫人生行乐,不过须臾间耳,今宾主雍雍,当风清月满之时,相与回旋台榭间,所谓佳节、胜游、良会者,不皆欣如所遇邪?译文:走进网师园,即可看到半亩方塘位于园子中间,亭台楼阁,天光云色,静影沉璧,水草浮动,鱼翔浅底,相映成趣。
池塘东边有流水注入,是“槃涧”。
涧上有一米小桥,是“引静桥”,本是引的一汪清水,结果把一片幽静也引来了!看到此番景致,不由得想起了朱熹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的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都云,园林是诗意的栖居,此言不虚,因为园中有诗,诗中有园。
跨过引静桥,走在池塘东畔的石径上,穿过“射鸭廊”,即到池塘北岸的“竹外一枝轩”,竹立翠窗,桃依红栏,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不过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既然取意于诗境,为什么园主在给此轩取名之时,不叫“竹外三枝轩”或“竹外两枝轩”,而单单叫“竹外一枝轩”呢?“竹外”是指桃。
竹是君子,桃是佳人。
岂不闻,“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所谓借物言志,园主之心意可见一斑。
站在轩内,往西看,有亭翼然临于池水之上,是“月到风来亭”。
夏夜,约三五知己,略备佳茗,畅谈于亭中,听清风徐来。
或驾一叶扁舟,独立船头,把盏问天,邀月同饮,恍如仙境。
如此待遇,只有居住在园林之中的人,才能长享,我辈现代俗人,唯有对此亭台畅想了!池塘南边是“濯缨水阁”,“濯缨”之意与“网师”交相呼应。
阁中有板桥所书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八个字,四个典故,微言大义,字字珠玑。
古诗人琴俱亡翻译赏析文言文《人琴俱亡》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王子猷(yóu)、子敬俱病笃(dǔ),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dōu)不闻消息?此已丧(àn)矣。
”语时了(iǎ)不悲。
便索舆(yú)来奔丧(ān),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tiá),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tòn)绝良久,月余亦卒(zú)。
【注释】人琴俱亡: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王子猷:即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
子敬:即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俱:副词,表范围,都。
笃:(病)重。
而:表承接,不译。
左右:手下的人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都:总,竟有没有。
此:这。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了”。
语:动词,说话。
了:完全。
便:就。
索:要。
舆:车,轿子。
奔丧:原指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这里指到王子敬家去看望丧事。
素:向来,一向。
好:喜欢。
琴:动词,弹琴。
【翻译】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去世了。
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呀?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他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于是子猷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琴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攻郡③,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郡尽空。
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视④谓曰:“我辈败⑤义之人,而入有义国。
”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荀巨伯:人名。
②值:适逢。
③郡:城。
④相视:看望。
⑤败:毁坏。
⑥班军:调回军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
B.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
C.而入有义国/与儿女讲论文义。
D.而敢独止?/人不知而不愠。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案】(1)C(2)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解析】【分析】(1)A项的“去”解释为:离开;B项的“委”解释为:丢弃;C项的“义”解释为:正义,情义/含义;D项的“而”解释为:表转折关系。
故选C。
(2)句子翻译为: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
故断句为: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结合“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分析得出:对友忠诚;结合“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分析得出:舍生取义;结合“我辈败义之人,而入有义国。
”分析得出:坚守信义。
故答案为:⑴ C⑵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⑶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王子猷軼事的翻译注释以及原文1. 求两篇关于王子猷,王子敬的文言文小故事要有原文和翻译,除《人琴王子猷雪夜访戴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
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译文:王子猷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家人种竹子。
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王子猷住在山阴。
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
看到四面皎洁的月光,于是感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
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
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
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王子敬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
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
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
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
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
译文: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
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
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做视别人,这是无理。
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
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
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坦然自若,置之不理。
王子敬游园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时候需要学习的,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王子敬游园文言文翻译吧!
王子敬游园文言文翻译王子敬游园文言文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①。
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②。
顾勃然不堪曰:“做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他耳③!”便驱其左右出门。
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
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
【注释】
①顾辟疆:吴郡人,他的花园,池馆林泉之盛,号吴中第一。
②酣燕:通“酣宴”。
指麾:同“指挥”,指点。
③伦:吴人称中州人为伧,含鄙薄意。
【译文】
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
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
顾辟疆气得脸负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
贵来做视别人,这是无理。
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
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
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
王子敬 王子敬(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
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又:王子敬,明初大将。
见本条末】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子敬与其妾桃叶的故事历来是民间传说中热门的话题,据说他曾作“桃叶歌”以送佳人。
王子敬的女儿王神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痴呆皇帝之一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皇后.
王子敬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
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
由于他是魏
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王子敬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
因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子敬书迹“仅有存焉”。
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
“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
”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
单著录王子敬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子敬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子敬书迹增至八十余件。
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
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给我们学习了解王子敬书法留下宝贵资料。
十八口大缸
王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子敬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子敬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子敬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子敬在扇子上写字,子敬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
小子敬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子敬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子敬滋长了骄傲情绪。
子敬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子敬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子敬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子敬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子敬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子敬。
小子敬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
的!” 子敬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子敬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子敬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子敬游园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1.于园翻译文言文翻译
2.活板文言文及翻译
3.曾子文言文翻译
4.《伤仲永》文言文翻译
5.《心术》文言文及翻译
6.《外戚》的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7.以凫为鹘文言文翻译
8.龙说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