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古代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二课时:古代文学知识介绍3. 第三课时:艺术知识介绍4. 第四课时:历史知识介绍5. 第五课时:哲学知识介绍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
3. 单元测试成绩: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4. 个人成长记录: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
六、教学内容(续)6. 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如节日习俗、礼仪规范、传统手工艺等。
7.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包括现代教育、媒体传播、政策支持等方面。
8. 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9. 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如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等。
10. 传统文化在未来发展中的角色:展望传统文化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以及学生如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七、教学方法(续)5.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博物馆等,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备课教师:第1课《周易》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是如何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概括中华民族文化的三个显著特点的。
2. 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从广度和时间一横一纵两个方面来看待中华民族文化各个特点的思维模式;关注社会文化现象,联系自身生活看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本文为阐明中华民族文化的三个显著特点所列举的众多事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二、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影响深远。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现象,深入思考一些文化问题,训练思维的深度。
四、教学步骤:《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千年古县汤阴县(河南安阳的一个县城)。
羑里城位于汤阴县北2公里处。
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
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
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
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
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亦称“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
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
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
《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
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
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方案八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方案精选4篇〔一〕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开展,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八年级作为初中阶段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至关重要。
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份八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化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
3.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开展。
学习经典文化,理解国学大师名言警句,感悟语言背后的深化意义。
学习写字和绘画的根本技能,欣赏范老师的书画作品。
理解中国文化开展史,体验古典文学的内涵和魅力。
学习篆刻的根本知识,亲自体验印章制作的过程,理解印章文化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才能,让学生体验中华民族音乐的魅力和美妙。
1. 以传统文化教学为根底,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
2. 组织亲身理论活动,让学生守住传统文化的坚守信念。
3. 以故事传承为手段,让学生深化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渊和深沉底蕴。
通过文献资料,我们要对每一门传统文化课程进展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针对不同的传统文化课程及学生年级,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举例来说:在书法书画课程中,我们可以先介绍篆刻与印制知识,然后以写字为根底让学生体会书法技艺的困难和乐趣。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体进展书写,并进展评比和学习。
在古文诵读课程中,我们可以选取几篇古文作为阅读素材,要求学生在体会古文意义的根底上,可以做到正确的背诵和理解。
在学生课外时间,我们组织一些相关活动,比方观看传统文化经典电影,并就电影主题进展深化讨论,或者组织诗歌创作,让学生自由发挥。
我们将通过各种方式来对学生的每个传统文化课程进展评价,如评分、手工制作等方式。
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也会定期对学生进展问卷调查,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感受,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案。
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方案,我们相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这也是对我们老师教学程度和思想素质的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传授中华文化的精华。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3. 传统诗词的鉴赏和创作4. 传统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和欣赏5. 传统礼仪和道德观念的含义和作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基本概念、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词、书法、绘画等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4.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体验传统礼仪和道德观念。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二课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3. 第三课时:传统诗词的鉴赏和创作4. 第四课时:传统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和欣赏5. 第五课时:传统礼仪和道德观念的含义和作用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表现:观察学生在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单元测试成绩:进行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6. 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7. 传统服饰的演变和特色8. 传统饮食文化及其礼仪9. 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和现状10. 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建筑、服饰、饮食文化、体育项目、医学等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图片展示法:展示传统建筑、服饰、饮食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实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体育项目、医学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其内涵和价值。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2. 第七课时:传统服饰的演变和特色3. 第八课时:传统饮食文化及其礼仪4. 第九课时: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和现状5. 第十课时: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3.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4.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5. 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4. 情景教学法:设置相关情景,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八年级《语文》、《历史》等相关教材。
2. 课件: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3-4周: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3. 第5-6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4. 第7-8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5. 第9-10周: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教师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2.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4. 情景教学:教师设置相关情景,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传统节日、习俗、艺术等。
5.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的场所,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感受。
一、教案名称: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二、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中华文明的起源2. 古代文化的演变3.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二章:儒家思想1. 孔子的生平与思想2. 孟子的民本思想3.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第三章:道家哲学1. 老子的道德经2. 庄子的逍遥游3. 道家思想对个人修养的影响第四章:佛教文化1.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2.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3. 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第五章:古代文学艺术1. 古代诗词的魅力2. 散文的发展历程3. 古代戏曲与小说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相关知识,阐述其内涵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传统文化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提高思辨能力。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4. 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材2. 参考书籍:关于儒家、道家、佛教文化及古代文学艺术的书籍3. 网络资源:相关传统文化网站、视频资料等4. 实践活动资源: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博物馆等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2课时3. 第三章:2课时4. 第四章:2课时5. 第五章:2课时九、教学总结: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初中课本传统文化教案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诗词、书画、戏曲、建筑等,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诗词:唐诗、宋词、元曲等3. 书画:书法、绘画、篆刻等4. 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等5. 建筑:古代建筑、园林等6.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古诗词或一幅古画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课堂讲解:分别讲解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如诗词、书画、戏曲、建筑等,让学生了解其起源、发展和特点。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某个传统文化领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成功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5. 课堂互动:设置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题目,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作业和练习:通过学生的作业和练习,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同时进行同学之间的互评,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生的传统文化教材,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等。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传统文化内容。
3. 视频和图片:收集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视频和图片,如古诗词朗诵、书画作品、戏曲表演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欣赏。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教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能够分析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3.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4.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1. 听课与讲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2. 学习: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分析:与学生一起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如尊重长辈、重视家庭、注重礼仪等。
4. 思考:让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如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等。
5. 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6. 总结: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传承。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2. 学生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成果评价。
七、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或文化古迹,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 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材的创作,如书法、绘画、剪纸等。
3.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品德传统文化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诗词、书画、戏曲等。
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道德教化、精神寄托、审美娱乐等。
4. 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实践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
(2)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4)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确自己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责任。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实例,让学生看到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5. 总结: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视频资料: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
2. 教材:思想品德教材。
3. 网络资源:有关传统文化的文章、图片、视频等。
4. 课外读物: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杂志等。
六、教学建议:1. 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看到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教案主题:初中传统文化教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3.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4. 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传统文化相关的音乐、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授课:分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代表人物、经典著作、传承发展以及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进行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
3.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问答,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4.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传统文化在案例中的体现和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传承传统文化。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作业,如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心得体会等,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代表人物、经典著作等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3.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剪纸、书法、绘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传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1.1 教学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与内涵掌握传统文化的特点与表现形式1.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定义与内涵传统文化的特点:传承性、地域性、时代性、多样性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节日、习俗、艺术、文学、建筑等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1.3.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与表现形式1.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1.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分享各自的见解1.3.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1.4 作业布置第二章: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2.1 教学目标了解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掌握传统文化的弘扬方法与途径2.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传统文化的弘扬方法:教育、媒体、公益活动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案例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通过案例引入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主题2.3.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弘扬的方法2.3.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学校中弘扬传统文化,并提出具体建议2.3.4 分享:分享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2.3.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2.4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学校和社区实际情况,制定一份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计划第三章:传统文化的节日与习俗3.1 教学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节日与习俗掌握节日与习俗的起源、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3.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文化的习俗:饮食、服饰、婚丧、节日庆典等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通过讲解一个具体的传统节日,引发学生对节日与习俗的兴趣3.3.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节日与习俗的起源、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3.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节日与习俗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3.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节日与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变迁3.3.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节日与习俗的认识3.4 作业布置第四章:传统文化的艺术与文学4.1 教学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与文学掌握艺术与文学的种类、特点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4.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的文学:诗词、小说、戏曲等4.3 教学步骤4.3.1 引入:通过一个具体的传统文化艺术或文学案例,引发学生对艺术与文学的兴趣4.3.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艺术与文学的种类、特点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4.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艺术与文学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4.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艺术与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4.3.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与文学的认识4.4 作业布置第五章:传统文化的建筑与园林5.1 教学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建筑与园林掌握建筑与园林的种类、特点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5.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建筑:宫殿、寺庙、民居、园林等传统文化的园林:山水、花草、建筑布局等5.3 教学步骤5.3.1 引入:通过一个具体的传统文化建筑或园林案例,引发学生对建筑与园林的兴趣5.3.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建筑与园林的种类、特点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5.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建筑与园林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5.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建筑与园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5.3.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建筑与园林的认识5.4 作业布置第十章: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0.1 教学目标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10.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社会和谐、创新发展等方面的价值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与融合10.3 教学步骤10.3.1 引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10.3.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10.3.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10.3.4 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经验10.3.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在现代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10.4 作业布置第十一章: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振兴11.1 教学目标了解传统文化保护与振兴的重要性掌握传统文化保护与振兴的基本方法11.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与危机传统文化保护与振兴的方法:法律保护、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等国内外传统文化保护与振兴的成功案例11.3 教学步骤11.3.1 引入:通过一个具体的传统文化保护与振兴案例,引发学生对保护与振兴的兴趣11.3.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保护与振兴的重要性及基本方法11.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保护与振兴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保护与振兴的实践11.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社区或学校中开展传统文化保护与振兴活动11.3.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振兴中来11.4 作业布置让学生调查并报告一个本地或校内的传统文化保护与振兴项目,分析其效果和意义第十二章: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12.1 教学目标了解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掌握传统文化国际交流的基本形式与途径12.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意义:增进了解、促进友好、展示文化软实力等传统文化国际交流的形式:文化展览、学术研讨会、艺术交流等传统文化国际交流的途径:政府间合作、民间组织、教育机构等12.3 教学步骤12.3.1 引入:通过一个具体的传统文化国际交流案例,引发学生对国际交流的兴趣12.3.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及其基本形式与途径12.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国际交流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际交流的实践12.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通过国际交流推广本国的传统文化12.3.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中来12.4 作业布置第十三章:传统文化的未来展望13.1 教学目标展望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探讨如何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13.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数字化、现代化、全球化等作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责任和机遇13.3 教学步骤13.3.1 引入:通过展望传统文化未来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13.3.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13.3.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为青少年如何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13.3.4 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看法和期望13.3.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13.4 作业布置第十四章: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1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意识14.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的类型:手工制作、表演艺术、传统游戏等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意义:增强文化体验、提高动手能力、促进文化传承14.3 教学步骤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以八年级传统文化为主题,涵盖了传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传承与弘扬、节日与习俗、艺术与文学、建筑与园林、当代价值、保护与振兴、国际交流、未来展望以及实践活动等十五个章节。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最新4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一《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实验学校赵建玲教学目标:1、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1、学会在生活中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一、再现生活师:同学们,你们好,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哪个国家的人吗?(中国)师:没错!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夸夸我们中国,你会怎么说?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具有许多传统佳节的国家……师:孩子们,你们说的没错,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它和外国有着太多不同。
孩子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又知多少呢?生:我知道我国的传统佳节就是一种民族文化。
生:我国的京剧、越剧、豫剧…… 等就是我们的戏曲文化。
生:我妈妈蒸的花馍、扎的花鞋垫也是一种民间文化。
……二、描述生活师:你们说的没错,哪你们都知道我国每年都在几月过什么节?生:每年正月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过元宵节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师:我编了一首对儿歌,你们也一起来想吧!几月几日是春节?几月几日是元宵节?几月几日是端午节?几月几日是中秋节?几月几日是重阳节?生:正月一日是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五月五日端午节。
八月十五中秋。
九月初九重阳节。
师:非常棒!那你们知道怎么过这些节吗?生:……师补充:春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守夜、拜年;元宵节:吃元宵、舞龙灯、猜灯谜;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蒲、戴荷包、洗药浴;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高、炸米果、饮菊花酒。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对节日有这么多的了解,老师很欣慰,不过其它同学还有没有什么感受或疑问吗?哪位同学还知道关于这些节日的更多内容?生:我还知道“福”字要倒贴,意思是福(倒)到了。
生: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写重阳节的。
教案:初中传统文化——汉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汉字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汉字的结构和书写规则3. 汉字的文化内涵4. 书法艺术的基本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汉字的结构和书写规则3. 书法艺术的基本技巧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历程、结构和书写规则,以及书法艺术的基本技巧。
2. 实践法: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书写汉字,掌握书法技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汉字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讲解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不同书体的特点,以及汉字的演变过程。
3. 讲解汉字的结构和书写规则:讲解汉字的笔画、部首、结构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书写汉字的基本技巧。
4. 讲解书法艺术的基本技巧:讲解书法的用笔、用墨、构图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书法的基本技巧。
5. 实践环节: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书写汉字,掌握书法技巧。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
6. 讨论汉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探讨汉字背后的文化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汉字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六、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练习书写汉字,掌握书法技巧。
3. 深入研究一个汉字的文化内涵,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汉字和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教案主题: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二、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影响3. 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影响4.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5.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和人物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思想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和人物,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传统文化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第二课时: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影响3. 第三课时: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影响4. 第四课时: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5. 第五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和人物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提高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品质。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代表作品和人物。
2. 教学难点: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的核心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传统文化内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4.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作业成绩:评估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验学习效果。
3.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试题,测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础知识,如古代文学、艺术、历史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帮助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代表性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
2. 第二章:中国古代艺术中国画、书法、京剧、民间艺术等代表性艺术形式的学习和欣赏。
3. 第三章:中国古代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重要事件。
4. 第四章:中国古代哲学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性哲学流派的思想内容和影响。
5. 第五章:中国古代民俗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传统手工艺等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作业和练习的质量,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
3.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的考试内容,全面考察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八年级传统文化》教科书,作为主要的学习材料。
2. 辅助读物:推荐相关的辅助读物,如经典文学作品、艺术史书籍等,供学生自主阅读。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文化网站、在线视频等,提供更多学习素材和信息。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中国古代科技古代四大发明、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和了解。
7. 第七章:中国古代建筑古代宫殿、寺庙、园林、城池等代表性建筑的特点和建造技艺。
8. 第八章:中国古代宗教道教、佛教、儒家、基督教等代表性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9. 第九章:中国现代文化发展近现代中国文化的重要事件、文学艺术作品、思想观念的变迁。
传统文化教案初中八年级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如诗词、成语、历史人物、典故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典诗词:介绍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词、赋、散文等,分析诗词的韵律、意境、情感等,让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美。
2. 中国历史人物:讲述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故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事迹贡献,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3. 成语故事:讲解成语的来源、含义、用法,通过成语故事让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4.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介绍我国的节日习俗、民间故事、传统礼仪等,让学生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阐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传统文化中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实践中,如书写诗词、表演历史剧等,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以一首古典诗词开场,引导学生进入传统文化的氛围。
2. 讲解: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如诗词、历史人物、成语等。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传统文化中的热点问题,如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等。
4. 实践:让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实践中,如书写诗词、表演历史剧等。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书写的诗词、表演的历史剧等,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中中华传统教案课程名称:中华传统文化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古代诗词: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魅力,学会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介绍中国书画艺术:让学生了解中国书画的历史和特点,欣赏名家的作品,学会欣赏书画艺术的美。
3. 介绍中国传统戏曲: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和特点,欣赏名段唱腔,学会欣赏戏曲艺术的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古代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 古代诗词:教师讲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魅力,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中国书画:教师讲解中国书画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名家的作品,学会欣赏书画艺术的美。
3. 中国传统戏曲:教师讲解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和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名段唱腔,学会欣赏戏曲艺术的美。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诗词欣赏: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欣赏和解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书画欣赏: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幅名家的书画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3. 戏曲欣赏: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传统戏曲进行欣赏和分析,分享自己的欣赏体验。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3. 教师给出对学生的评价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初中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2.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等。
3.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4.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如对个人修养、社会道德、国家治理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表现形式。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剪纸、书法、京剧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表现形式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具体的传统文化案例,如诗词、书画、戏曲等,让学生分析其价值和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教师巡回指导。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6. 总结: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其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1.周易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对周易有大体了解;2.注意积累周易中的名言名句;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搜集整理易经里的名言二、简介周易周易:又称易,包括经、传两部分;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时称“十翼”,是东周时人们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三、经典诵读: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解释:原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现指在穷困艰难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3.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赏析:迁善,改过是古人很看重的一种道德修养,属于修身的重要方面;“见善则迁”和“见贤思齐”有着同一目标,都是学习美好品德的人,对于改过,也需要有改正错误的勇气,人不可能没有错,即使圣贤也难免有过失,重要的是能够及时改正;四、知识链接认识周易的六十四卦五、作业读以下周易中的名言,揣摩其中所蕴含的道理;1.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2.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为之知;2诗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2. 通过学习蒹葭、关雎,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水一方”“知我者谓我心忧”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出自哪里呢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二、了解诗经概况: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诗经;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2.成书于春秋;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5.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三、关于式微和黍离的理解1. 原文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已经日暮已经日暮,为啥不让回家住若不是为你的缘故,怎么会身披露水之苦已经日暮已经日暮,为啥不让回家住若不是为了你这人,怎么会泥巴滚满一身式:作语助;微:昧,黄昏;诗经里面的话,字面的意思是,天就要黑;但可引申为:原指王室的衰微,现多指衰落,渐变的无足轻重也2.黍离原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译文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四、知识链接了解诗经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五、作业“式微”和“黍离之悲”现在已成为固定词语,弄懂它们的意思并会运用;3左传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对左传有大体了解;2、注意积累左传中的名言名句;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二、成语名言积累:1.东道主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2.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八年:“子犯曰:‘……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辟:同“避”,舍: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3.魑魅魍魉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本为传说中的鬼怪,现用以喻指各种各样的坏人;4.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三、故事链接子皮与子产的故事,进一步理解子产鲜明的“民本”思想;四、作业从左传中找两个经典战例,体会左传的语言特色;4礼记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对礼记有大体了解;2.注意积累礼记中的名言名句;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二、经典诵读:原文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说:通“悦”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译文礼,是用来确定亲疏,快断嫌疑,区别同异,明辨是非的;遵循礼仪,不随意讨好他人,不说多余的话;遵循礼仪,不超过节度,不侵辱他人,与人相交不轻佻;自修其身,言行统一就是善行;行为有修养,言谈符合礼仪,这就是礼的本质;原文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译文礼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我前往施惠于人而受惠者不来报答,这是不符合礼的;人施惠于我而我不前往报答,也是不符合礼的;人类社会有礼仪就安全,无礼则危险,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具备了礼仪的人,自我谦卑而尊重他人,即使是一个背负担子的商贩,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地方,而何况一个富贵的人呢富贵而知道喜礼,就会不骄纵不过分;贫贱而知道喜好礼,志向就不会怯懦;原文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凊:qìng,“凉”的意思,昏定而晨省省:看望,在丑夷丑夷:同辈不争;译文做儿子的礼节,就是要使父母冬天感到温暖,夏天感到清凉,傍晚要为父母铺上枕席,早晨要向父母请安,在同辈中不要与人争斗;原文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古人祭祀先祖时装扮成尸跳舞,一般由有地位的人充当“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訾:zǐ,诋毁,说人坏话,不苟笑;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译文做儿子的,生活起居不敢占据家中西南隅这个尊贵的中位,不敢在道路的中间行走,不敢在门中央站立;在举行食礼和飨礼中不敢做主人,祭祀时不敢充当“尸”;没听见父母的声音,但能猜想父母该召唤自己了,没见到父母的身影但能猜想父母要指使自己了;不登高处,不临深渊,不随便诋毁人,不随便嬉笑;父母在世,不可对朋友以死相许,不私存钱财;三、故事链接“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体现了祁奚的正直无私;四、作业搜集“嗟来之食”的例子,体会礼记的语言特色;5.老子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老子的思想内容,了解道家的主要思想;2.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教学过程一、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二、老子其人其书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三、经典诵读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译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译文人为万物之灵;王为万人之首;人因与物均有私情,故应取法地之至公的自然之德,地应取法天无不覆的无为之道,天应取法大道虚无清静的真一体性;道本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四、学习故事链接,对老子的思想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五、布置作业1、搜集有关老子的其他故事,加深对其主张的了解;2、课下阅读老子的道德经;6.庄子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初读庄子的逍遥游,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教学重点与难点1.深入理解“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道理;2.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二、庄子简介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三、逍遥游节选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而实无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号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共0条评论...”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四、学习故事链接,对庄子更进一步的感知;五、布置作业1、搜集有关庄子的生平资料,加深了解;2、课下阅读庄子的逍遥游;7.孙子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阅读人物剪影孙武,对孙武有初步了解;2、熟读背诵孙子兵法·谋政篇选段;3、查阅资料,搜集孙武的故事,对孙武有更深入的了解;4、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孙武孙子兵法;教学准备:查阅孙武的有关故事教学过程一、学习曹操集·孙子·序中人物剪影孙武;1、学生阅读人物剪影,借助注释读懂文章;2、教师范读,使学生对孙武有整体印象;二、学习孙子兵法·谋政篇选段1、学生自读选段,借助注释初步弄清意思;2、师生交流译文;原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译文预测胜负有五条: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战的,胜;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胜;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胜; 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胜; 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胜;这五条就是预知胜负的途径;原文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译文因此,可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对方而了解自己的,胜负各半;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战必败;3、熟练朗读,尝试背诵;三、学习故事链接,对孙武更进一步的感知;四、布置作业1、搜集有关孙武的生平资料,加深了解;2、课下阅读孙武的孙子兵法;8.墨子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学生明白“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道理;2.明确空间环境对人也很重要;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性格;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入境生趣:让同学们说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引入课文;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①变;五入必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以不慎②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重点字:①亦:也;②慎:慎重,谨慎;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我们不能盲目跟随别人,凡事都应该经过慎重考虑;不可人云亦云,亲近品德修养不高的人,这样只会玷污了自身的心性; 染丝的意思:将丝染色;喻受人熏陶感化;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如何理解“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的意思不仅仅染丝如此,做人治国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和“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旧日的蒙痒中,则是告诫孩子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要孩子们保持素白的心里,学善,则日趋高明,学恶,则日趋下流;类似的还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面,不要由纯洁而变成形形色色,从而希望孩子们要抱持一颗赤子之心;反法反刑“法者,所以齐众异,亦所以乖名分;反法也;”议曰:道德经云: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贾谊云: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至难知也;又云: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少匕乖分也;“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次暴;反刑也;”解释这是讲法治的道理,每个人处处规矩,每人都有他的守则或范围,这本来很好,可是毛病也出在这里,正如道德经上说的:一个社会法令越多,犯法的人越多,法令规定越繁,空隙漏洞毛病愈大,历史上秦始皇的法令那么严密,还是有人起来革命;汉高祖一打进咸阳,把秦始皇的法令全部废了,约法三章,只有三项法令: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很简单的三条,老百姓就服了他,所以贾谊也说,法令越严密,犯法的人也越多起来,有的人要做坏事之前,先去找法令的漏洞做根据,做出来的坏事就变成合法的,法律不能制裁他;法规定了,有时反而容易作假,真正会犯法的人,都是懂法的,法令对这种人毫无办法,这就是乖分;而刑与法不同,刑是杀人,或拘留人,或处罚人,给人精神上、肉体上一种痛苦的处罚;这是以刑树威,进而遏阻那些不守法的人;但是执行的人,会滥用刑法来欺负别人,有时好人也会受到刑法惩罚的痛苦,这便是刑的反作用;至于反法反刑其实就是墨子的“非攻”思想,“非攻”反映了墨家学派反对发动不义之战的和平愿望,那反法反刑就是同时表现了墨子“非攻”和“兼爱”的思想咯;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环境能改变人的性格,你对自己环境满意吗学生自由讨论;适应环境:我们不能让社会去适应我们,而是我们去适应社会啊,如果你想要做出成绩,如果你想要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那么学会去适应,我想你应该听说过适者生存这句话吧,你不可能靠你的个性活一辈子的,李白够有个性的但是仕途却是很不如意啊,如果你想要像他一样,那么你可以继续保持你的个性,但是,如果你想要作出不一样的成绩,就要学会去适应整个的大环境,这是大势所趋啦,有的时候个性强真的不是一件好事情啦,希望同学们好好考虑哦保有自己的个性:这是考入北中学生给我的信,今天听到有同学说我是个内向的人,我无语;记得在四中的时候,了解我的人都说我是个没有烦恼,永远都长不大的孩子;不管是谁,只要看到我那天真无暇的笑就能把一切烦恼抛在脑后;以前我在四中是个活跃分子,班上的活动我一般都会参加,特别是英语情景表演,我的表演次次都能赢得同学们的掌声和英语老师赞许的目光;记得去年我还被凭为了“最佳女主角”,奖品是英语老师从西安带来的剪纸;因为这个,我兴奋了好几天;现在可好,居然有人说我内向;仔细想想,这句话说的也没错,我在这边好象从来没有真正的放开过;下课的时候不喜欢找同学聊天,总是一个人呆在自己的位子上做自己的事情;我真的没有办法和他们打打闹闹,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可能是我比以前成熟了一些吧,可是每次回到四中,我又会变得和以前一样,活蹦乱跳,一刻也停不下来;所以我只能说,是这边的环境改变了我的性格,这里是一个令我感到陌生的地方;9.荀子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搜集荀子名言,对荀子的思想有初步了解;2、熟读背诵荀子·劝学选段;教学准备:查阅荀子的有关故事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二、解读劝学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三、指导学生根据注释解决疑难;原文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译文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编织作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吹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
传统文化教案初三第1课人格品位授课内容:以《论语•庸也》《孔子家语》为例,如何修炼高尚品徳。
教学目标: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何做一个品味高尚的人。
2.明确何谓有益的乐趣,何谓有害的乐趣。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徳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入境生趣好的孩子们在一起,攀比的不是梳妆打扮,吃喝玩乐,而是成绩,大家暗中较劲,你追我赶,看了就叫人舒心。
且不要说恶友,即使交上一个不对路的朋友,麻烦也就接踵而至。
初中的孩子,世界观尚未形成,这种年龄的孩子尤其有逆反心理,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父母的话很难听进去。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家庭环境、生活习惯,不同审美观点、生活情趣,不同处世原则,不同学习态度的朋友,便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重视交友,就是传统的文化也非常重视交友的重要。
俗话说:“鱼有鱼伙,虾有虾伴。
”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十分重视交友的选择。
孟母三迁接芳邻,是重视孩子耳濡IJ染的教育典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朗读选文,自学生疑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
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注释】①损:损害。
②谅:信实。
③便辟:阿谀奉承。
④善二次备课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
⑤便佞:花言巧语。
2、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注释】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
佚:同“逸”。
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理解文意,学习释疑1、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
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
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2、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
《论语·卫灵公》(四则)
活动目的: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活动过程:
一、入境生趣:《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朗读选文。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理解文意。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师生交流,“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共同研讨,重仁义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这关系到个人的修养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
当生与义矛盾时,孟子也说要“舍生取义”,对“杀身成仁”你是怎样看的?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引导实践,你是如何“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的?
《论语·季氏》(四则)
活动目的: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交益友与损友的利害关系。
2.明确何谓有益的乐趣,何谓有害的乐趣。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活动过程:
一、入境生趣:好的孩子们在一起,攀比的不是梳妆打扮,吃喝玩乐,而是成绩,大家暗中较劲,你追我赶,看了就叫人舒心。
且不要说恶友,即使交上一个不对路的朋友,麻烦也就接踵而至。
初中的孩子,世界观尚未形成,这种年龄的孩子尤其有逆反心理,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父母的话很难听进去。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家庭环境、生活习惯,不同审美观点、生活情趣,不同处世原则,不同学习态度的朋友,便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朗读选文。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理解文意。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师生交流。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共同研讨,我们应怎样培养“道人之善”的乐趣?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引导实践,谈谈你是否经常与古往今来的为人谈心?
《论语阳货》(三则)
活动目的:
1、积累文言词语,
2、归纳析孔子及其弟子有关观点;
3、能结合实际,对孔子观点作出自己的评析。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同学们谁知道“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成语的意思及出处?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
刀。
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示例“~”?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朗读选文。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理解文意。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师生交流。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共同研讨,由孔子的观点我们亦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作为个人修身养性提高道德水准的思想则可,要想作为治国安邦的思想,也许以前曾经有效过,但是在今天,是已经完全落伍和不适用了。
六、拓展延伸丰厚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