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
- 格式:pdf
- 大小:405.46 KB
- 文档页数:6
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考辨本雅明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化评论家和文学理论家,他的历史哲学论纲是他在哲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贡献。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主要涉及到历史、文化和艺术方面的问题,他对于历史的观念和对历史的解读具有独特的见解。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强调历史的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
他认为历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每个历史事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
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实和事件的简单堆砌,而是一种有机的、复杂的结构,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理解来揭示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强调历史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他认为历史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历史的批判和反思,可以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历史的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历史的片面性和偏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还强调历史的图像性和表象性。
他认为历史不仅仅是文字和文献的记录,还包括图像和表象的呈现。
历史的图像性和表象性可以帮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历史。
本雅明通过对历史的图像和表象的研究,提出了“图像的暴力”和“图像中的暴力”等概念,揭示了图像和表象背后的权力和暴力。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还强调历史的转向和启示。
他认为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转向和变化的。
历史的转向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历史的可能性和开放性,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是一种独特的历史观和历史解读方式。
他通过对历史的独特性、批判性、图像性和转向性的思考,揭示了历史的深层意义和内在价值。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对于推动历史学的发展和进步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058《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简要分析了本雅明对于“当代”的认识,当代首先意味着对历史的理解,本雅明重视“现在”而抗拒“未来”,他以此对抗并批判进步主义的历史观,并且对技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样的历史观和他的“星丛”时间观是分不开的,都在于打破“一串念珠”式的线性时间观,而同时代的福柯和阿甘本则同样试图建立一种非线性的时间观,其最终的指向在于如何成为一个“当代人”。
[关 键 词] 本雅明;当代;历史哲学;星丛;当代人论本雅明对“当代”的认识李鹏山1 孙圣杰2一对于本雅明来说,“当代”是一个历史哲学的概念,“现在”同“历史”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何认识当代首先就意味着:如何认识历史。
在启蒙现代性的历史话语中,历史总是按照一定的方向动态地向前发展,而“当代”,或者说现在、当下、此时此刻,总是意味着一种过渡,连接着看似清晰的过去与注定更好的未来。
这是一种进步主义的当代观和历史观,它的自信源于人祛除非理性之巫魅和神圣感之后的“理性暴政”。
本雅明则对这种进步的概念和理性信仰展开严厉地批判:历史唯物主义者不能没有“当下”的概念。
这个当下不是一个过渡阶段。
在这个当下里,时间是静止而停顿的。
这个当下界定了他书写历史的现实环境。
历史主义给予过去一个“永恒”的意象;而唯物主义则为这个过去提供了独特的体验。
①“现在”在本雅明眼中并不承担所谓过去与未来之间“过渡”的职能,也就是说,现在并不是通向未来的必经之路,这样的认识源于本雅明身为一个犹太人的本能:根本没有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等待着他们。
当人以理性为工具来实现对自身的启蒙时,这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伯来民族拒绝圣餐礼之宗教伦理的祛除巫魅和“克里斯玛”②神秘光环的理性发展过程,杀死了前现代的意义体系和神圣秩序,将人及其主体推上了新的神坛。
旧有的目的论宇宙观被证伪,而新的机械论宇宙观再也无法推导出普遍的意义联系,一个事实与价值分离的世界就此诞生了。
本雅明重视当下、抗拒未来的历史观正是看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二律背反,他在《历史哲学论纲》中围绕进步论的三个论断展开批判:(1)进步乃是人类本身的进步;(2)进步是无限制的进步;(3)进步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呈直线或者螺旋进程的进步。
本雅明翻译哲学思想分析论文本雅明翻译哲学思想分析论文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翻译界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翻译家,对翻译理论发展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他在1923年为波德莱尔的诗集《巴黎风貌》所撰写的序言《译者的任务》一文对翻译的实质、标准、方法等方面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其观点高屋建瓴,神秘独特,将译者从幕后推到了前台,从边缘推到了中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翻译的地位,一度被奉为“翻译的圣经”。
国外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本雅明的关注和研究。
美国女作家汉娜?阿伦特,英国翻译家保罗?德曼,法国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以及美国诗人、翻译家威利斯?巴恩斯等人均对本雅明及其翻译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德里达的名篇《巴别塔之旅》就是在他认真研究本雅明翻译哲学思想之后的成果。
国外学者对本雅明翻译思想的研究注重从哲学及语言学角度的挖掘,认为本雅明的翻译思想重点是从语言的角度揭示翻译的哲学本质,即翻译行为所具有的形而上的本质与使命。
然而,受长期以来的实用主义影响,我国译界对交际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目的论、文化翻译理论等研究比较深入,对本雅明翻译理论的价值认识还远远不够。
因此,本文拟从本雅明翻译哲学的各个层面对其翻译哲学思想进行再探讨,并着力分析本雅明的翻译观对一系列翻译问题的启示,特别是对历来争论不休的一些问题的启示,从而进一步揭示其翻译哲学思想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一、本雅明翻译思想概要解读(一)“纯语言”观本雅明认为翻译是一种追求“纯语言”的方式,这一思想与他的语言宗教观密不可分。
本雅明理论的卓越与非凡正是基于这个包括一切的语言概念:大千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最终的目标是理解世界的构成,在不完整的人的语言和上帝的语言间达成和谐。
这种思想受犹太教神秘哲学思想影响很大,并在格尔肖姆?肖勒姆的宣传下,被广泛接受。
为了体现翻译的重要意义,一个前提便是首先要考虑语言理论,这是任何翻译和可译性概念的必要基础。
Walter Benjamin (1892-1940)作品年表(选目)说明1)以下所列条目对照七卷本德文标准版《本雅明作品全集》(Gesammelte Schriften [GS] ,Rolf Tiedermann与Hermann Schweppenhaeuser编, Frankfurt: Suhrkamp Verlag, 1972-1989)、《本雅明书信全集》(Gesammelte Briefe[GB])和美国五卷本英译《本雅明作品选》(Walter Benjamin: Selected Writings, Michael Jennings, Howard Eiland, 及Gary Smith编,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2005)选出,包括除《德国悼亡剧的源流》(Ursprung des deutschen Trauerspiel, Berlin, E.Rowohlt, 1928)和《拱廊街计划》(Das Passagen-Werk, 未完成,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1982)之外的主要作品。
2)考虑到绝大多数国内读者可以使用英文文献,本雅明作品题目的中译后附英文翻译而非德文原文。
3)作品题目后附带下列信息:写作年份(如1913, 1928等);原始出版或发表处及年份(如Verlag von A. Francke, 1920; Die literarische Welt, December 1927等)或注明“生前未刊行”;以及全集标准版卷数及起止页码(如GS IV, 454,GS II 310-24,等)。
1913-1919论经验Experience, 1913, Der Anfang, 1913-14关于青年的形而上思考The Metaphysics of Youth, 1914, 生前未刊行学生生活The Life of Students, Der neue Merkur, 1915悼亡剧与悲剧Trauerspiel and Tragedy, 1916, 未刊行语言在悼亡剧和悲剧中的作用The Role of Language in Trauerspiel and Tragedy, 1916, 未刊行论本质语言与人的语言On Language as Such and on the Language of Man, 1916, 未刊行同一性问题论纲Theses on the Problem of Identity, 1916, 未刊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白痴》Dostoevsky’s The Idiot, 1917; Die Argonauten, 1921油画,或符号与记号Painting, or Signs and Marks, 1917, 未刊行论感知On Perception, 1917, 未刊行对贡朵夫《歌德》一书所作的评论Comments on Gundolf’s Goethe, 1917, 未刊行未来哲学的纲领On the Program of the Coming Philosophy, 1918, 未刊行德国浪漫派的批评概念(博士论文)The Concept of Criticism in German Romanticism, 1919, published by Verlag von A. Francke, 1920命运与性格Fate and Character, 1919, published in Die Argonauten, 19211920-1926批评的理论The Theory of Criticism, 1919-20, 未刊行审美诸范畴Categories of Aesthetics, 1919-20, 未刊行论相似性On Semblance, 1919-20, 未刊行世界与时间World and Time, 1919-20, 未刊行论爱以及同它相关的事物On Love and Related Matters (A European Problem), 1920, 未刊行使用武力的权力The Right to Use Force, 1920, 未刊行艺术对后世发生影响的媒介The Medium through Which Works of Art Continue to Influence Later Ages, 1920, 未刊行暴力批判Critique of Violence, 1921, in Archiv fue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 1921译作者的使命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19212, in Charles Baudelaire, “Tableaux parisiens”: Deutsche Uebertragung mit einem Vorwort ueber die Aufgaber des Uebersetzers, von Walter Benjamin 论想象Imagination, 1920-21, 未刊行时间在道德世界中的意义The Meaning of Time in the Moral Universe, 1921, unpublished资本主义与宗教Capitalism and Religion, 1921, 未刊行论歌德的《亲和力》Goethe’s Elective Affinities, 1921-22, Neue Deutsche Beitraege, 1924-25.论卡尔德隆的《嫉妒,最大的怪兽》与黑贝尔的《黑罗德斯与玛丽安妮》Calderón’s El Mayor Monstruo, Los Celos, and Hebbel’s Herodes und Mariamne, 1923, 未刊行被人遗忘的老小人书Old Forgotten Children’s Books, 1924, Illustrierte Zeitung, 1924那不勒斯Naples, 1925, Frankfurter Zeitung, 1925小人书世界一瞥A Glimpse into the World of Children’s Books, 1926, Die literarische Welt, 1926单行街One-Way Street, 1923-26, 未刊行* * 以上篇目均选自GS VI: Fragmente vermischten Inhalts, Autobiographische Schriften**1927梦幻的媚俗—超现实主义概览Dream Kitsch—Gloss on Surrealism, 1925, Die neue Rundeschau, January 1927, GS II 620-22俄国作家的政治团体The Political Groupings of Russian Writers, Die literarische Welt, March 1927, GS II 743-47论俄国电影现状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ussian Film, Die literarische Welt, March 1927, GS II 747-51莫斯科Moscow, Die Kreatur, 1927, GS VI 316-48评格拉德科夫的《水泥》Review of Gladkov’s Cement, Die literarische Welt, June 1927, GS III 61-63新闻业Journalism, Die literarische Welt, Die literarische Welt, June 1927, GS IV, 454戈特弗里德-凯勒:为其全集考证版出版而作Gottfried Keller—In Honor of a Critical Edition of His Works, Die literarische Welt, August 1927, GS II 283-95评黑塞尔的《不为人知的柏林》Review of Hesel’s Heimliches Berlin [Unknown Berlin], Dieliterarische Welt, December 1927, GS III 82-84色情业的垄断状态A State of Monopoly on Pornography, Die literarische Welt, December 1927, GS IV 456-581928安德烈·纪德与德国Andre Gide and Germany, Deutsche allgemeine Zeitung, January 1928, GS IV 497-502我对印度大麻第二次感受的若干要点Main Features of My Second Impression on Hashish—Written January 15, 1928, at 3:30pm, unpublished, GS VI 560-66与安德烈·纪德的对话Conversation with Andre Gide, Die literarische Welt, February 1928, GS IV 502-509老玩具Old Toys—The Toy Exhibition at the Maerkisches Museum, Frankfurter Zeitung, March 1928, GS IV 511-15评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的《塔》Hugo von Hofmannsthal’s Der Turm, Die literarische Welt, March 1928, GS III, 98-101月光下的波艾蒂街Moonlit Nights on the Rue La Boetie, Die literarische Welt, March 1928, GS IV 509-11卡尔•克劳斯读奥芬巴赫Karl Kraus Reads Offenbach, Die literarische Welt, April 1928, GS IV, 515-17玩具的文化史The Cultural History of Toys, Frankfurter Zeitung, May 1928, GS III 113-17玩具与游戏:就一部巨著所作的边角札记Toys and Play—Marginal Notes on a Monumental Work [Karl Groeber, Kinderspielzeug aus alter Zeit: Geschichte des Spielzeugs/Children’s Toys fromOlden Times: A History of Toys, Berlin: Deutscher Kunstverlag, 1928, 68pp, with 306 b & w illustrations and 12 color plates], Die literarische Welt, June 1928, GS III, 127-32精神病患者所写的书:出自自己的收藏Books by the Mentally Ill—From My Collection, Die literarische Welt, July 1928, GS IV 615-19评门德尔松的《人如其书[手迹]》Review of Mendelssohns’Der Mensch in der Hanschrift [Man in His Handwriting, Leipzig: E.A. Seemann, 1928-30, 100 pp], Die literarische Welt, August 1928, GS III 135-39食品市场:柏林食品展览会后记Food Fair—Epilogue to the Berlin Food Exhibition, Frankfurter Zeitung, September 1928, GS IV 527-32女神般的巴黎:由毕贝斯科公主最新小说所发的幻想Paris as Goddess—Fantasy on the Latest Novel by Princess Bibesco, Die literarische Welt, September 1928, GS III 139-42成功的途径:十三题The Path to Success, in Thirteen Theses, Frankfurter Zeitung, September 1928, GS IV 349-52魏玛Weimar, Neue schweizer Rundschau, October 1928, GS IV 353-355火边的世家故事The Fireside Saga, Die literarische Welt, November 1928, GS III 144-48花的新闻(为植物摄影艺术而作)News about Flowers, Die literarische Welt, November 1928, GS III 151-53歌德Goethe, Die literarische Welt, December 1928 [condensed version], GS II 705-39.卡尔•克劳斯片论Karl Kraus (Fragments), Internationale Revue, December 1928, GS II 624-251929卓别林Chaplin, unpublished, GS VI 137-38无产阶级儿童剧纲领Program for a Proletarian Children’s Theater, unpublished, GS II 763-69超现实主义:欧洲知识分子的最后快照Surrealism—The Last Snapshot of the European Intelligentsia, Die literarische Welt, February 1929, GS II 295-310回顾卓别林Chaplin in Retrospect, Die literarische Welt, February 1929, GS III 157-59上个世纪的女仆言情小说Chambermaids’ Romances of the Past Century, Das illustrierte Blatt, April 1929, GS IV 620-22马赛Marseilles, Neue schweizer Rundschau, April 1929, GS IV 359-64普鲁斯特的形象On the Image of Proust, Die literarische Welt, June-July 1929; revised 1934, GS II 310-24儿童文学(广播稿)Children’s Literature, Radio talk broadcast by Suedwestdeutschen Rundfunk, August 1929, GS VII 250-57游荡者的复归——评弗朗兹-黑塞尔的《漫步柏林》The Return of the Flaneur——On Franz Hessel, Spazieren in Berlin, Die literarische Welt, October 1929, GS III 194-99短影Short Shadows (I), Neue schweizer Rundschau, November 1929, GS IV 368-73共产主义教育方法A Communist Pedagogy, Die neue Buecherschau, December 1929, GS III 206-209略论民间艺术Some Remarks on Folk Art, unpublished, 未刊行,GS VI 185-871930文学批评纲要Program for Literary Criticism, 未刊行, GS VI 161-67赌博理论手记Notes on a Theory of Gambling, 未刊行, GS VI 188-90小说的危机——评德波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The Crisis of the Novel [on AlfredDoeblin, Berlin Alexanderplatz: Die Geschichte von Franz Biberkopf, Die Gesellshcaft, 1930, GS III 230-36局外人的影响——评克拉考尔的《白领工人:来自德国的最新发展》An Outsider Makes His Mark [on S. Kracauer, Die Angestellten: Aus dem neuersten Deutschland, Die Gesellshcaft, 1930, GS III 219-25对德国法西斯所作的理论思考——评容格尔所编论文集《战争与武士》Theories of German Fascism—On the Collection of Essays War and Warriors, edited by Ernst Juenger, Die Gesellshcaft, 1930, GS III, 238-50鬼蜮的柏林(广播稿)Demonic Berlin, Radio talk delivered on Berlin Rundfunk, February 1930, GS VII 86-92印度大麻,始于1930年3月Hashish, Beginning of March 1930, 未刊行, GS VI 587-91论于连-格林Julien Green, , Neue schweizer Rundschau, April 1930, GS II 328-34巴黎日记Paris Diary, Die literarische Welt, April-June 1930, GS IV 567-87评克拉考尔的《白领工人》Review of Kracauer’s Die Angestellten, May 1930, GS III 216-28食品Food, Frankfurter Zeitung, May 1930, GS IV 374-81贝尔托特·布莱希特Bert Brecht, Radio talk broadcast by Frankfurter Rundfunk, June 1930, GS II 660-67拒不作判断的批评之第一种形式The First Form of Criticism That Refuses to Judge, 未刊行, GS VI 17071从布莱希特评论想到的From the Brecht Commentary, Literaturblatt der Frankfurter Zeitung, July 1930, GS II 506-10反对一部名著——评考马克斯-考默莱尔的《作为德国古典主义领袖的诗人——克洛普施托克,赫尔德,歌德,席勒,让·保罗,荷尔德林》Against a Masterpiece——On Max Commerell, Der Dichter als Fuehere in der deutschen Klassik: Klopstock, Herder, Goethe, Schiller, Jean Paul, Hoederlin, Die literarische Welt, August 1930, GS III 252-59米斯洛维奇·布劳恩施维希·马赛:一次印度大麻的迷幻经历Myslovice—Braunschwig—Marseilles: The Story of a Hashish Trance, Uhu, November 1930, GS IV 729-737出版业批判A Critique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Literaturblatt der Frankfurter Zeitung, 1930, GS II 769-72新老笔迹学Graphology Old and New, Suewestdeutshce Rundfunkzeitung, November 1930, GS IV 596-98新生代的特征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未刊行,GS VI 167-68认真对待布尔乔亚写作的中介特性The Need to Take the Mediating Character of Bourgeois Writing Seriously,未刊行,GS 174-75伪批评False Criticism, 未刊行,GS 175-791931批评是文学史的学科基础Criticism as the Fundamental Discipline of Literary History, 未刊行,GS VI 173-74新客体性批判Critique of the New Objectivity, 未刊行,GS VI 179-80左翼的忧郁Left-Wing Melancholy, Die Gesellschaft, 1933, GS III 279-83神学批评Theological Criticism, Die neue Rundschau, February 1931, GS III 275-78卡尔-克劳斯—献给古斯塔夫-格吕克Karl Kraus—Dedicated to Gustav Glueck, Frankfurter Zeitung und Handelsblatt, March 1931, GS II 334-67文学史与文学研究Literary History and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Die Literarische Welt, April 1931, GS III 283-90德语书信选序German Letters, 未刊行,GS IV 945-47打开我的图书馆Unpacking My Library, Die Literarische Welt, July 1931, GS IV 388-96弗朗茨-卡夫卡:万里长城建造时Franz Kafka: Beim Bau der Chinesischen Mauer, 1937年7月广播稿,GS 676-83摄影小史Littl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Die literarische Welt, September-October 1931, GS II 368-85保罗·瓦雷里—为他的六十周岁生日而作Paul Valery, Die literarische Welt, October 1931, GS II 386-90毁灭性人格The Destructive Character, Die Frankfurter Zeitung, GS IV 396-98关于无线广播的思考Reflections on Radio, 未刊行,GS II 1506-07米老鼠Mickey Mouse, 未刊行, GS VI 144-45唯物主义文学史上几乎所有的例子In Almost Every Example We Have of Materialist Literary History, 未刊行,GS VI 172批评家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Critic, 未刊行, GS VI 171-721932论经验Experience, 未刊行,GS VI 88-89旧信寻踪On the Trail of Old Letters, 未刊行, GS IV 942-44史诗句中的家庭戏A Family Drama in the Epic Theater, Die literarische Welt, February 1932, GS II 511-14得天独厚的思考—论泰奥多尔·海克尔的《浮吉尔》Privileged Thinking—On Theodor Haecker’s Virgil考古挖掘与记忆Excavation and Memory, 未刊行, GS IV 400-401俄底浦斯,或理性神话Oedipus, or Rational Myth, Blaetter des hessischen Landtheaters, April 1932, GS II 391-95论成语On Proverbs, 未刊行,GS VI 206-207戏剧与广播—它们是如何相互控制对方的教育节目的Theater and Radio—The Mutual Control of Their Education Program,生前未发表,Blaetter des hessischen Landestheaters, May 1932, GS II, 773-76伊比萨岛漫记Ibizan Sequence, Frankfurter Zeitung, June 1932, GS IV, 402-409柏林编年纪事—给我亲爱的的施蒂方Berlin Chronicle—For my dear Stefan,未刊行,GS VI 465-519西班牙, 1932 Spain, 1932, 未刊行,GS VI 446-64来自混暗之域的光—评汉斯·里勃施托柯尔的《我们时代之光照耀下的玄秘知识》Light from Obscurantists—Hans Liebstoeckl, Die Geheimwissenschaften im Lichte unserer Zeit, Frankfurter Zeitung, August 1932, GS III 356-60手帕The Handkerchief, Frankfurter Zeitung, November 1932, GS IV 741-45在阳光下In the Sun, Koelnische Zeitung, December 1932, GS IV, 417-20严格的艺术研究—评《艺术研究论文年刊》第一卷The Rigorous Study of Art—On the First Volume of the Kunstwissenschaftlische Forschungen,Literaturblatt der Frankfurter Zeitung, July 1933 (用笔名Detlef Holz发表),GS III 363-69马赛的印度大麻Hashish in Marseilles, Frankfurter Zeitung, December 1932, GS IV 409-161933灯The Lamp, 未刊行,GS VII 792-94相似性学说Doctrine of the Similar, 未刊行,GS II 204-10短影(2)Short Shadows (II), Koelnische Zeitung, February 1933, GS IV 425-28基尔恺郭尔—哲学唯心论的终结Kierkegaard—The End of Philosophical Idealism, Vorsische Zeitung, April 1933, GS III 380-83施蒂方·格奥尔格回顾—评一部研究该诗人的新作Stefan Georg in Retrospect, Frankfurter Zeitung, July 1933, GS III 392-99词与名的反题Antitheses Concerning Word and Name, 未刊行,GS VII 795-96论模仿的官能On the Mimetic Faculty, 未刊行, GSII 210-13思想形象Thought Figures, Die literarische Welt, November 1933 (用笔名Detlef Holz发表), GS IV 428-33经验与贫困Experience and Poverty, Die Welt im Wort(布拉格), December 1933, GS II 213-191934(The Author as Producer)报纸The Newspaper, Der oeffentliche Dienst(慕尼黑), March 1934, GS II 628-29法国作家当前的社会处境The Present Social Situation of the French Writer, Zeitschrift fuer Sozialforschung, spring 1934, GS II 776-803作为生产者的作者—193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西斯主义研究所所作的讲演The Author asProducer—Address at th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Fascism, Paris, April 27, 1934, 未刊行,GS II 683-701斯文德堡手记,1934年夏Notes from Svendborg, Summer 1934, 未刊行, GS VII 523-32希特勒消弭了的男子气Hitler’s Diminished Masculinity, 未刊行, GS VI 103-04弗朗茨-卡夫卡—纪念作者逝世十周年Franz Kafka—On the Tenth Anniversary of His Death, Juedische Rundschau, December 1934, GS II 409-4381935布莱希特的《三分钱的小说》Brecht’s Threepenny Novel, 未刊行,GS III 440-49约翰·雅科布·巴霍芬Johann Jocab Bachofen, 原文为法文,未刊行,GS II 219-33滨海大道之上的谈话—回忆狂欢节时的尼斯Conversations above the Corso: Recollections of Carnival-Time in Nice, Frankfurter Zeitung, March 1935 (用笔名Detlef Holz发表), GS IV 763-71巴黎,十九世纪的都城Paris, the Capital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未刊行,GS V 45-59就“巴黎,十九世纪的都城”与阿多诺的通信Exchange with Theodore W. Adorno on the Essay “Paris, the Capital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GB V 95-100语言社会学诸问题:概论Problems in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An Overview, 未刊行, Zeitschrift fuer Sozialforschung, summer 1935, GS III 452-80电影辩证结构的表述公式The Formula in Which the Dialectical Structure of Film Finds Expression, GS I 10401936技术可复制性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Its TechnologicalReproducibility (2nd version),未刊行,GS VII 350-84另一种乌托邦意志A Different Utopian Will, 未刊行,GS VII 665-666美的相似性的重要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Beautiful Semblance, 未刊行, GS VII 667-68时代的签名The Signatures of the Age, 未刊行, GS VII 668-69关于注意力分散的理论思考Theory of Distraction, GS VII 678-79讲故事的人:就尼古拉-列斯托夫作品所作的思考The Storyteller: Observations on the Works of Nikolai Leskov, Orient und Occident, October 1936, GS II 438-465德语书信选German Men and Women: A Sequence of Letters, Vita Nova Verlag, November 1936, GS IV 149-233巴黎书简(2)油画与摄影:Letter from Paris (2):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 未刊行,GS III 495-507翻译—支持与反对Translation—For and Against, 未刊行, GS VI 157-60模仿能力检验自身的最初物质基础The Knowledge That the First Material on Which the Mimetic Faculty Tested Itself, 未刊行, GS VI 1271937布莱希特《三分钱的歌剧》评论附录Addendum to the Brecht Commentary: The Threepenny Opera, GS VIII 347-49爱德华-福克斯,收藏家与历史学家Eduard Fuchs, Collector and Historian, Zeitschrift fuer Sozialforschung, fall 1937, GS II 465-5051938神学政治片断Theological-Political Fragment, 未刊行, GS II 203-204一所致力于独立研究的德国研究所A German Institute for Independent Research,Mass und Werk, May-June 1938, GS III 518-26对勃洛特《卡发卡传》的看法View of Brod’s Franz Kafa, 未刊行, GS 526-29就弗朗茨-卡夫卡致盖尔肖姆-肖勒姆书Letter to Gershom Scholem on Franz Kafa, 未刊行, GB VI 105-114无产阶级不被提及的国度—就布莱希特八部独幕剧首演所作的思考The Land Where the Proletariat May Not Be Mentioned: The Premiere of Eight One-Act Plays by Brecht, Die neue Weltbuehne, June 1938, GS II 514-18日记选Diary Entries, 未刊行, GS VI 532-391900年前后的柏林童年(定稿及1934年稿) Berlin Childhood around 1900—Final Version & 1934 Version, 未刊行, GS VII 385-433 (1938年定稿); GS IV 245-46, 250, 252-52, 260-63, 264-67, 268-69, 276-78, 280-82, 283-88, 300-302 (1934年稿)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巴黎(包括“波西米亚人”;“游荡者”;“现代性”;以及两篇附录:“论唯物主义方法”和“论趣味”)The Paris of the Second Empire in Baudelaire,未刊行,GS I, 511-604, 1160-61, 1167-69布朗基Blanqui, 未刊行, GS I 1153-54研究从思考《恶之花》的影响开始The Study Begins with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Influence of Les Fleurs du mal, GS I, 1150-52就“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巴黎”同阿多诺的通信Exchange with Theodore W. Adorno on The Paris of the Second Empire in Baudelaire, Briefwechsel, 1928-1940, Suhrkamp Verlag, 1994, 364-86德国失业编年史—评安娜-西格尔的小说《救济》A Chronicle of Germany’s Unemployed—Anna Seghers’ novel Die Rettung, 删节版发表于Die neue Weltbuehne, May 1938, GS III 530-38一部关于德国犹太人的小说—评施蒂方-拉克纳的小说《无家可归》A Novel of German Jews—Stefan Lackner’s novel Jan Heimatlos, Die neue Weltbuehne, December 1938, GS III 546-481939评亨尼希斯瓦尔德的《哲学与语言—问题批判与系统》Review of Hoenigswald’s Philosophie und Sprache, 未刊行,GS III 564-69关于布莱希特的笔记Note on Brecht, 未刊行, GS VI 540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未刊行, GS I 665-90就“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巴黎”中“游荡者”部分同阿多诺的通信Exchange with Theodor W. Adorno on “The Flaneur” Section of “The Paris of the Second Empire in Baudelaire, Briefwechsel, 1928-1940, 388-407对布莱希特诗所作的评论Commentary on Poems by Brecht, 部分发表于Schweizer Zeitung am Sonnetag, April 1939, GS II 539-72技术可复制性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三稿)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Technological Reproducibility(third version), 未刊行,GS I 471-5081789年的德国人Germans of 1789, 原文为法文,发表于Europe: Revue mensuelle, July 1939, GS IV 863-80什么是史诗剧?What Is Epic Theater? Mass und Wert, July-August 1939, GS II 532-391940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On Some Motifs in Baudelaire, Zeitschrift fuer Sozialforschung, January 1940, GS I 605-53论卡尔·约赫曼的《诗的退化》The Regression of Poetry, by Carl Gustav Jochmann, Zeitschrift fuer Sozialforschung, GS II 572-98论席尔巴哈On Scheerbach, 原文为法文,未刊行,GS II 630-32论历史概念On the Concept of History, 未刊行,GS I 691-704“论历史概念”补遗Paralipomena to “On the Concept of History, 未刊行,GS I 1230-1235就波德莱尔、格奥尔格和霍夫曼斯塔尔致阿多诺书Letter to Theodor W. Adorno on Baudelaire, George, and Hofmannsthal, Briefwechsel, 1928-1940, 424-434。
对理论与批评新范式的探索——评王嘉军《他异与间距——西方文论与中国视野》章朋在全球化的风口浪尖上,人们就像本雅明笔下朝向历史的“尸骸”,不得不面对漫天黄沙的“新天使”,想把破碎的世界修补完整,却被来自天堂的风暴推向未来,“这场风暴就是我们所称的进步”①。
这股进步的潮流克服一切阻力,最终却变成了同质化的暴力,正如韩炳哲所言:“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
那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渴望的、地狱般的、痛苦的他者就此消失”。
②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如何真正重建他者身份,恢复他者地位,避免将他者同一化而又能达成共识,理论如何与批评保持良性互动,成了一个宏大且任重道远的愿景。
王嘉军教授在他的新著《他异与间距——西方文论与中国视野》(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以下简称《他异与间距》)中,对此问题进行了突破性思考,他整合列维纳斯的伦理学和朱利安的跨文化交流思想,将以往同质化的研究范式转换为具有“他异”与“间距”的伦理学范式。
作者简介:章朋,文学博士,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创伤理论的伦理向度研究”(22CZW004)。
①本雅明:《启迪:本雅明文选》,张旭东、王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270页。
②韩炳哲:《他者的消失》,吴琼译,中信出版社2020年版,第1页。
065著述评论一、他异与间距:一种新的跨文化比较理论萨义德曾将东方学视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①这种思维方式在跨文化比较与交流中,常常使研究者一开始就抛弃比较的初衷,将他者贬为自我的从属。
不论是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还是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都无法避免这种同质化思维的制约。
那么,是否存在一种真正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既拒绝同一性又能寻求一种共通性的比较方法呢?在《他异与间距》中,王嘉军基于伦理学视域提出了一种超越同一性思维的跨文化比较原则——他异与间距,这一原则也构成了贯穿全书的基本方法。
本雅明之死与自由知识分子的灭绝的论文本雅明是谁?他死了关我们什么事?的确,本雅明在1940年自杀以后,似乎世界更加地安详和宁静。
而且,在没死之前,他那四处流窜和手足无措的行为方式,根本就没有引起人们多少的注意,或者说,他就是想逃避人们的视线。
他正是卡夫卡所指的那种人——”归根结底,他在一生中都是死者,但却是真正的幸存者。
”因而,本雅明是早该死了却不死,甚至还留下了一个儿子。
然而,卡夫卡认为自己也是这种”死者”,并把他们称做”真正的幸存者”。
而且,苏珊。
桑塔格吹捧本雅明是”欧洲最后一个自由知识分子”,并引用本氏的论断指出”自由知识分子是一个灭绝的物种”。
这就引发了我们的好奇:什么是所谓”自由知识分子”?他们灭绝了又有什么关系?我们还是从本雅明开始。
首先我们要指出的是,他试图成为独创一派的思想者和文学批判家。
但是,好像活着的时候没有获得成功。
而且,这种梦想带给他的似乎只有厄运和早已预见的死亡。
本雅明1892年出生于柏林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家境殷实,衣食无忧。
但是,作为一个犹太人,几乎从一出生他就感到了整个欧洲对犹太民族的排斥甚至仇恨。
这种仇恨最终演变为”纳粹主义”,并成为逼迫本雅明自杀的直接原因。
(由于纳粹的兴起,使得本氏被剥夺了公民权成了”黑户”,最后在流亡自由美国的途中自裁于法国与西班牙的边境上。
)同时,他也几乎从一出生起就熟悉犹太中产阶级为溶入欧洲氛围而做出的委曲求全,并且旋即就发现了这种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绝望。
但是,不是说到此本雅明就没有了活路——事实证明,犹太人是杀不绝的。
即便在当时,犹太人向耶路撒冷大规模移民的复国运动也已经开始了。
不幸的是,本雅明整个一生中都没有实心实意地接受这一运动。
更为不幸的是,他受到了苏联的影响,开始半心半意地宣布自己信奉马克思的观点。
然而,这种声称并不代表他真的接受了列宁、斯大林为领袖的社会主义集团。
事实上,在1939年临死之际,他才第一次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
关于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一文的读书笔记原文载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三联书店,2008年)一、经验与故事讲故事的艺术即将消亡。
我们要遇见一个能够地地道道地讲好故事的人,机会越来越少。
若有人表示愿意听讲故事,十之八九会弄得四座尴尬。
似乎一种原本对于我们不可或缺的东西,我们最保险的所有,从我们身上给剥夺了,这就是交流经验的能力。
【按:本雅明的经验显然是指那种世代相传的智慧,而不是经验主义意义上的经验,即单纯的所见所闻,由感觉器官所接受的经验,真正意义上的经验,其实恰恰是与这种现代意义上基于感觉的表层经验相对立的,是蕴含于一个民族的心灵深处由老人向少年人世代相传的那种古老乃至秘传的知识。
这种意义上的经验,相当于中国古代医书和本草书中的“经验方”意义上的经验,即经过先代医师或民间长期使用而验证了的行之有效的药方,经验,本义就是经过了验证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这种经验就被称为“故事”,如古书中常常出现的“如故事”这个词语所表明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所谓“故事”就是那些在历史上流传久远、行之有效、经受了时间考验、凝聚了先辈的智慧和经验教训因而具有长远的生命力和适应力、能够施诸当下和未来的制度和习俗,所谓“如故事”,就是照着老经验办事,就是一仍旧章、因循旧习的意思,也就是不折腾的意思。
在古代人心目中,能够如此办事的官员,而不是那些锐意冒进或者擅自改作的官员,才是好官,这种人不无事生非,不劳民伤财,因此被称为循吏。
前者如西汉的萧何与曹参,萧何崇尚无为而治,朝廷法度,除苛法严刑之外,基本因袭秦代之前朝旧章,萧何死后,推荐曹参为自己的接班人,而曹参上台之后,完全保留了萧何的一套章程,政事委于下属,而自家则整天呆在自家后花院跟一班相公食客击筑饮酒泡美人,萧何、曹参因此而美名流传。
至于后者的代表,则是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在古人看来,正是王安石的改革,导致北宋政治和社会的混乱,埋下了后来国家孱弱、偷安江南的祸根。
当然,“如故事”,“不折腾”,因循旧章,无为而治,只有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才算得上一种优良品质,至于天崩地坼的乱世,则只有大刀阔斧、力挽狂乱的英雄才能治国救民】。
读解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是他所撰写的一个重要哲学著作。
它是他
1953年发表的一篇短文,论述了他关于历史的一些核心观点。
在本雅明
的历史哲学论纲中,他认为历史的本质是不断发展和改变的,而它的发展
受到人类行为和外部社会要素的影响。
他还指出,未来的历史可能会有很
大的不同,但它们实质上仍然保持着和过去的相似性。
本雅明认为,历史
的本质是“实在性”,它是人类本身改变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现象。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受到过去的行为影响,还受到未来
的行为和社会发展影响,而这一切都必须受到人类行为和意识形态的驱动。
引全世界注目的思想者--本雅明本雅明是二十世纪最为独特的文人之一。
他的特征如此之突出,以至于很难找到一个类似的形象。
他既无可替代,也难以模仿。
他去世已经75年了,可是人们对他的兴趣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强烈。
通常,面对一个重要的思想家,人们会集中一段时间将他进行消化、吸收。
但一旦其思想被耗尽之后,这个思想家也就枯竭了,就被供奉到思想的博物馆中。
或许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历史的狡黠诡计才将他从坟墓中请出来,让他面对历史再度发言。
今天,在一个一切都通货膨胀的时代,许多思想家从流行到被遗忘只有短短数年的时间,但是,像本雅明这样的思想者如此之久地引起注目确实非常少见。
这既跟他的深邃有关,也跟他的风格有关。
本雅明并没有什么长篇大论(他为了申请教授资格而被迫以“著作”的形式写了一部书,很不幸这部著作让所有的评委无法理解而导致了申请的失败),他的许多思考都藏在他的那些短小论文之中。
这些论文涉及了许多重要的主题。
人们不仅对本雅明的书,而且也对他的各种长短不一的“文章”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或者说,他的单篇文章激发的反响有时甚至超过一本重要著作所引发的效应。
他的文章甚少重复,他常常是用一篇文章来讨论和解决一个问题。
事实上,他关于历史,语言,暴力,律法,翻译,救赎神学,作者,技术,故事和小说,记忆,商品,摄影和电影,新闻和戏剧,都市,金钱与资本主义,等诸多问题的讨论,都以论文的形式展开,这些论文在今天都成为无可争议的经典之作,并主宰着人们在相关议题上的讨论。
他的这些论文之所以不断地引起关注和解读,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问题在今天越来越显示出它的迫切性。
它们至今还缠绕着我们。
本雅明在这些问题刚成为时代种子的时候就敏感地触及到了它。
现在,几十年后,这些问题已经长成显赫的大树,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遗憾的是,人们并不比本雅明思考得更深入,相反,人们要不断回到这个最初的现代生活的阐释者那里去寻找解释这些问题的灵感。
他对现代生活的变化,对现代的各种“新”的特征有无与伦比的洞见,更重要的是,他将时代的忧郁气质展现在自身身上。
历史意识之外的《新天使》●苏梦熙[摘要]保罗·克利作为现代抽象表现主义先驱者,一幅《新天使》受到了美学家本雅明的热爱。
本雅明将《新天使》看作历史意识的展现,从中受到启发,同时也遮蔽了《新天使》的真实样貌。
立足于现代艺术的本质及发展,阿多诺、哈尔·福斯特等理论家重新解读《新天使》,展现其更丰富的艺术品质,指出其为现代艺术反抗文化工业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现代艺术;保罗·克利;本雅明;新天使作者简介:苏梦熙,女,彝族,博士,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本文系2019年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文艺评论基地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德〕本雅明:《启迪:本雅明文选》(阿伦特编,张旭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70页。
作为现代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驱人物,保罗·克利的艺术及理论在过去半个世纪的艺术发展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这首先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用理论来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思和探索的理论者。
在克利的日记、诗歌、包豪斯的课堂教学笔记、关于艺术讲演的文字和一些书信中,他以思辨的文字解释了自己艺术的主张和对艺术形式的深刻演绎。
随着现代艺术及理论的传播,克利的艺术成就逐渐受到重视,从本雅明到阿多诺对克利的解读,再到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对克利的欣赏,可以说,极少有一位艺术家像他这样得到哲学家的青睐。
《新天使》是克利创作于1920年的一幅钢笔画,德国思想家、作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买下克利的这幅画后终身珍藏。
据好友肖勒姆所说,在买下此画二十年间,本雅明在包括《魔鬼天使》等文章中透露出此画对于他的重要意义,他在《卡尔·克劳斯》及《历史哲学论纲》等文章中把这幅画同历史意识相联。
本文所要提出的是,本雅明的私人阐释遮蔽了《新天使》的真实样貌,在此基础上,本文要将《新天使》重新放在现代艺术发展的语境中,试图追寻克利的真实创作意图与作品的艺术内涵。
未完结的历史--论本雅明历史哲学中的伦理维度
胡国平
【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本雅明后期的哲学思考集中在历史哲学上。
以“记忆”概念为向导,本雅明深入思考了历史哲学中的伦理维度。
他的历史哲学与历史主义、历史目的论和历史虚无主义展开辩驳,从而提炼出过去与现在的伦理关系。
他建立了一种未来由过去的非正义性所启示的历史哲学,这种忠实于时间伦理的历史哲学将过去视为未完成,携带着记忆的责任,批判了胜利者的历史,并致力于救赎历史中的失败者和被压迫者。
【总页数】7页(P20-25,43)
【作者】胡国平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59
【相关文献】
1.历史中的革命与救赎——《历史哲学论纲》中的"新天使"与本雅明 [J], 葛行路;罗松涛
2.踯躅于历史骸山的新天使——瓦尔特·本雅明历史哲学中的天使与救赎观念 [J], 路坦
3.本雅明的历史与时间观念——读《历史哲学论纲》 [J], 武辰;
4.本雅明历史哲学维度中的"灵韵"概念 [J], 张林轩
5.对未来的承诺——论本雅明历史哲学中的未来维度 [J], 胡国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是一部由希伯来哲学家本雅明于13世纪末创作的哲学著作,被认为是犹太教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它探讨了哲学、神学、历史学和法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即历史发展是由上帝的旨意和安排完成的,而不是由人类的行动和意志所决定的。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上帝的旨意安排的,而不是由人类的行动和意志所决定的。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并且有一定的目的。
本雅明认为,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上帝的国度,即上帝的旨意。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还提出了一种新的人类学观,即人类是上帝的宝贵创造,而不是上帝的仆人。
他认为,人类是上帝的宝贵创造,不应该受到上帝的奴役,而应该在上帝的指引下自由发展。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还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观,即人类应该遵循上帝的旨意,并以此来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他认为,人类应该遵循上帝的旨意,而不是以个人的利益为目的,以此来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对犹太教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观,一种新的人类学观,以及一种新的社会观,这些观点对当今的犹太教哲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也是犹太教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的发展,以及我们人类的未来。
论本雅明的艺术政治学王韦摘要:本文试图重构本雅明关于现代艺术的思想,认为要了解他在这方面的思想,首先应该了解他那特殊的运思方式,同时,也应该了解作为批评家的本雅明的自我定位。
以此为前提,本文梳理了本雅明对20世纪初的艺术形势所进行的分析与描画。
针对他对法西斯主义的政治美学所提出的质疑与担忧,本文认为,正是基于这种质疑和担忧,本雅明以他的神学立场比较含蓄地回应了当时流行的各种政治乌托邦构想。
关键词:本雅明,艺术政治学,现代艺术19世纪后半期,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现代派开始在文学艺术界崭露头角,并于20世纪初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长在资本主义物质文明乳液之中,现代西欧学术界最为著名的纨绔子弟本雅明,将其在生活、事业上的失败与无能,转化为一种在学术上几乎不可能实现的雄心:打造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文化上的百科全书。
如果说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哲学大全,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神学大全,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大全,马克思是现代革命大全的话,那么本雅明就是想使自己成为现代都市生活大全。
但受过学院训练的本雅明,毕竟不同于编撰都市生活指南的小报记者,这不仅表现在他那绚丽而又颇为敛的辞藻上,还表现在这类辞藻背后所隐蔽着的微妙而又不无深意的政治与哲学意图上。
1936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最为集中的彰显了他的这种意图。
如在该文前,本雅明所引用的瓦雷里的一段文字所说,“在美的古代工艺之中,一场深刻的变化正日益迫近。
所有的艺术里都有一种物质成分,对此,我们既不能像往常那样去思考,也不能像往常那样去对待”1。
本雅明正是立基于此,进而想探索我们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来打量现代艺术,或者说,怎样才能使我们在面对现代艺术时显得举止得体?马克思以其煌煌数卷本的《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刻地揭露与批判,但由于他对经济基础的过于关注,使得他在上层建筑的理论思考方面相对显出了颇不平衡的单薄。
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考辨本雅明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文化评论家、文学批评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
他的历史哲学论纲是他对历史和社会现象的独特解读和思考。
本文将对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进行考辨,探讨其思想深意和对于历史哲学的贡献。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和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认为历史是一种被遗忘的记忆,是被压抑的、被忽视的过去。
他独特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实和事件的简单堆砌,更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和矛盾的集合体。
他关注历史中被忽视的个体和事件,认为这些个体和事件才是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强调历史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他反对将历史当作一种客观存在来看待,而是将历史视为一种主观的创造和解释。
他认为历史是通过人们的记忆和解释来构建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观和解释方式。
他强调历史的存在是多元的和多样的,不同的历史观可以共存并相互交融。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还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他认为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情,而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
他强调历史对于现实的指导和启示作用,认为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
他主张通过对历史的回忆和追忆,可以使人们对现实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还强调历史的图像性和想象力。
他认为历史是通过图像和想象来构建的。
他关注历史中的图像和符号,认为这些图像和符号可以传递历史的真相和意义。
他强调历史的图像性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表达,通过对历史图像的解读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对于当代历史学和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突出了历史的主观性和多样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观。
他关注历史中被忽视的个体和事件,通过对这些个体和事件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揭示历史的真相和意义。
他的历史观强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认为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
他的历史观还强调历史的图像性和想象力,认为通过对历史图像的解读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
2019年9月第35卷第5期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lSep.2019Vol.35No.5【哲学研究】本雅明历史理论的政治意蕴及限度滕藤(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摘要:《历史哲学论纲》是本雅明阐述其历史理论的重要成果。
在这部著作中,本雅明通过批判历史目的论与进步神学,消解了基于时间可持续性的线性进步观,并以此构造了独特的新历史理论。
这一蕴含政治哲学特征的历史理论旨在打破历史连续性,进而实现弥赛亚主义的救赎政治理想。
碍于对政治理解的局限,本雅明不得不乞灵于神学以修改历史目的论,而这也就构成了其历史理论的限度。
关键词:本雅明;新历史主义;救赎政治;弥赛亚主义中图分类号:B51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19)05-0043-05收稿日期:2018-12-16作者简介:滕藤,男,江西丰城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及现当代政治哲学研究。
一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开篇,马克思指出历史虽然会重演,但并非分毫不差地重演:资产阶级革命力求返回过去,以此证实过去的叙事连续性来确证自身的合法性,通过时态转换,利用过去搭建他们的理想王国,谋划出始终指向唯一终点的历史异质运动,并以此构造维持统治的意识形态基础,即所谓的“辞藻胜于内容”[1]134;无产阶级革命的诗意不是从过去汲取,而是源于并不在场的未来,即源于缺席,因而无产阶级被迫将自身投射其中,以消除其中空洞的缺席,因此其权威性并非存在于过去,而是存在于现实的政治实践,即“内容胜于辞藻”[1]134。
在这里,马克思倡导了一种全新的历史态度———不再迷恋宗教意义的历史,而是接受具有深刻政治意蕴、辩证意义的历史。
通过拒斥传统历史神学,新的历史态度应追求政治多样性,在政治多样性中做出合理决断,不再拘泥于统一模式的唯一发展道路。
这种历史观透过本雅明得到传承:在死前写下的“思想遗书”———《历史哲学论纲》中[2],本雅明开篇就以讽刺式寓言指出,在德国民主党的历史理论看来,历史的发展装备了“进步”观念的齿轮,只须静候历史前进革命必将准时到来,而政治则沦为历史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