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发挥中原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原崛起文以化之河南振兴文以推之—浅谈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抓好文化支撑的重要性姓名:陈俊霖学号: 20083610102学院:文学院班级:2008级汉语言文学一班邮箱:beishibeida@中原崛起文以化之河南振兴文以推之—浅谈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做好文化支撑的重要性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和新时期的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下,文化因素在经济活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中,资源、劳动力等经济“硬实力”是基础,而悠久历史、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文化“软实力”是平台。
没有“硬实力”的物质保障,“软实力”就没有根基;而没有“软实力”这个平台,“硬实力”则会受到限制。
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河南省在主导构建中原经济区中文化支撑的现状、必要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文化支撑;文化优势正文:从2010年4月份起,“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逐渐被提上日程,。
所谓中原经济区,指的是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具有自身特点、优势明显、经济相连、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
自该构想被提出以后,立即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得到了亿万河南人民的普遍认同。
这是在新时期河南经济振兴的重要举措,是树立河南新形象的坚实基础,是推进河南省科学发展的关键之举。
全国人名拭目以待,期待着在这块宝地上能够看到一个崛起的新中原,新河南;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人民翘首以盼,希望这片故乡的热土重新焕发历史的生机,还中原人民一份久违的自豪。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归纳起来,可以总结为五条:一是人口众多。
中原经济区是我国人口最为稠密和劳动力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2009年末区内总人口1.7亿,其中河南省达到9967万。
二是区位优越。
地处全国中心地带,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战略地位非常突出。
中原经济发展下的文化支撑定稿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中原经济发展下的文化支撑——打造品牌文化,提高大众文化品位,让文化成为“中原崛起”的新动力摘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媒介已成为连接经济与文化的重要纽带,如何让大众文化在品牌文化的引领之下推动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中原崛起”是我们当今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中原经济文化产业文化经济品牌文化大众文化媒介中原崛起一、何谓中原中原最基本的意义是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这一地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广义中原指河南及其周边省份交汇之处,地跨黄河中游和下游的一段,具体指西临华山,北至太行山——漳河一线,南界沔水——淮河一线,东达泰山——泗水一线的地理区域。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行政区划所属之地。
二、中原经济发展现状中原经济发展现状即为河南经济发展现状。
从资本投入看,河南省2005 年在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亿元,绝对就业量高达万人可耕地面积高达万亩,这些庞大的生产要素确保了第一产业的高产值。
但是由于劳动者数量过大这稀释了人均固定资本量。
同时,农业的投入回报率较低,这就使得本来人均资本量很低的产出更低,成农业人均产值的低水平。
2004 年,河南省在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亿元,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者数量高达万人。
第二产业的投入回报率较高,这使得人均资本的作用非常关键,但河南省在第二产业中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占有量比较低,例如2004 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占有量仅有8967 元,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这就直接造成了第二产业人均产出的低水平。
河南省2005 年第三产业产值为亿元,位居全国第八位。
从三产结构看,河南省三产产值比率是::,三产劳动业比率是::,因此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落后。
从资本投入看,河南省2004 年在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 ,在全国排名中居于中游水平;从劳动投入看,绝对就业额达万人,比山东、江苏、广东等人口大省的就业量要低一点,第三产业就业比率低于全国水平的%。
中原经济区建设心得体会中原地区作为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和国家中西部地区开发的战略布局,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在逐步展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人才等角度来阐述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心得体会。
一、经济发展中原地区早期以农业和资源产业为主导,但随着新经济、智能制造等产业的兴起,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迎来了崭新的机遇。
首先,中原地区的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中原地区作为黄河流域的核心区域,交通资源丰富,交通枢纽相对集中,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
这为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其次,中原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中原地区地处中国大陆中部,紧邻华东、华北、西北、西南四个经济区,是连接东西南北的中心区域。
这意味着中原地区既有便利的物流条件,更有对外开放的天然优势,同时也有更广阔的市场和资源。
最后,中原地区的人文资源也是不可忽略的。
中原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这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的人才非常有益,也为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文化传承中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地区人民智慧和心灵的结晶,中原文化传承和发扬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也至关重要。
在加强中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加强对于中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
中原地区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绝大部分还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因此做好中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工作显得十分紧迫。
只有在加强文化研究和挖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原文化,为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文化支撑。
三、人才培养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如何培养和吸引优秀的人才一直是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教育投入。
中原地区的教育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但仍需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尤其是对科研经费和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的投入。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支撑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3期(总第117期)J删l瑚l of t I l e P姐y Sc h∞l of C Pc功engz hou M uI l i c i pal C伽而t tee N o.3,2012(S啪,117)市情省情研究浅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洪卫中(许昌学院魏晋文化研究所,河南许昌461000)摘要: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栽体和平台,是河南省在新时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今天,中原经济区建设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建设,而要以全局的思维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作为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点核心来建设。
关键词:河南省;中原经济区;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A8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l一670l(2012)03一0090—03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全局战略决策,也是河南省在坚持传统和创新中改变自身、发展自身、迅速崛起、探索全新区域发展模式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因而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仅要在经济上走出不同于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还要在管理、创新发展思维和理念上展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目前“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把发展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今后建设的一个重要核心。
这就要求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在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在重点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以经济带动文化、以文化支撑经济,从而走出一条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路子。
而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其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尤为不可忽视。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河南省的省情决定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建设。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自然条件优越,自古即为人类繁衍生活的栖息之地,更是后来中国古代诸多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谓“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中原文化的论文1. 引言中原地区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哲学思想和传统习俗而闻名于世。
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原文化的特点、影响以及它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性。
2. 中原文化的起源中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中国黄河流域。
这一地区的古代文明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原文化以其独特的农耕文化、古代都城的建设以及对社会组织的影响而著称。
黄河流域的农耕技术和灌溉系统的建设使中原地区成为中国农业的重要支撑点,推动了农耕社会的发展。
3. 中原文化的特点中原文化在艺术、哲学和传统习俗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
3.1 艺术形式中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而闻名。
其中包括传统绘画、书法、剪纸、剪窗花等。
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古代建筑和人文景观为艺术家们提供了灵感与创作的源泉。
传统的绘画和书法作品以其自然、细腻的风格,表达了中原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3.2 哲学思想中原文化也以其深厚的哲学思想而著称。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都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这些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儒家强调仁爱、孝道和社会秩序,道家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而墨家则强调公平与互助。
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原地区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
3.3 传统习俗中原地区也有许多传统习俗,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代表了中原文化中人们对于家庭团聚、亲情和民间传统的重视。
同时,中原地区的传统习俗还包括结婚、葬礼等各种场合的风俗礼仪。
4. 中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原文化对中国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4.1 社会和谐中原文化强调和谐与稳定,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原地区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塑造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这种强调社会秩序、和谐相处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中原根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
中原根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底蕴。
中原根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将发挥以下作用:
1. 文化自信。
中原根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它代表了中国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最优秀的精神财富。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强化中原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加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给经济区建设注入强大的文化动力。
2. 文化引领。
中原根文化是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基础,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文化影响力。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中原根文化可以作为一种引领力量,推动经济区发展从传统向现代转化,创造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3. 文化支撑。
中原根文化是中原经济区的精神支柱,它包含了中原地区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是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的基础。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强化对中原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保护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现有文化资源,丰富经济区文化内涵,提高本土文化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4. 文化创新。
中原根文化是中原经济区文化创新的源头,它包含了独特的创新思维和文化创新基因。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可以结合中原根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引导当地企业和创新机构创造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文化等,推动经济区实现更高水平的文化创新和经济发展。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中原传统文化开发与利用作者:刘骏飞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11期[摘要] 对中原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能够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推动中原的崛起,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关键是与新兴文化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新兴文化的优势使中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得到展示与宣传,进而对中原传统文化进行更好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中原传统文化;新兴文化;开发;利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提升经济区的综合竞争能力是发展的必然途径。
中原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
因此,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中原经济区域的综合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对中原传统文化进行开发与利用,更需要明确到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意义中原经济区在战略上定位是:中原经济区是国家非常重要的农业基地与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主要示范区域,明确来说就是全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区域,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平衡支点,是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更是中原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
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助于探索不以牺牲农业与粮食、生态与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之路,为国家提供最安全的粮食保障,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好示范榜样,积累更多的优秀经验;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更好的落实,推动区域经济建设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中原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区域,明确河南省在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中的优势,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更加完善,对中原地区的产业布局进行优化与整合,能将国民经济发展的空间拓宽,逐渐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的良好形势,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有助于中原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增加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对我国中原文化繁荣复兴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
(学科名称)论文题目:如何发挥中原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学科名称:任课教师:姓名:学号:专业:摘要中原为天地之中,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明。
中原是中国的缩影,自古就是华夏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鹿中原者,方可鼎立天下。
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体文化,涵养着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繁衍生息,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提供着强大支撑。
今天,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成为国家方略,亿万中原儿女热血沸腾,意气风发,满怀豪情地投身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伟大征程之中。
中原经济区是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上应天时,下顺地利,中聚人和,是国家“十二五”时期重要的发展战略。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灵魂是着力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核心是着力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根本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厚重中原文化的内生力量凝聚和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原文化在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大局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中原文化,经济建设,丝绸之路,凝聚力,文化强国,文化开放,红旗渠精神, 贡献,凝聚力一、文化是发展之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
省委八届十五次全会提出将文化建设摆在中原经济区的重要位置,推动河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中原文化是华夏民族千古积淀的文明精髓,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凝聚力、引领力和推动力。
中原文化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涵,对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和中原崛起形成重要的影响。
同时卢展工书记用“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四句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用足文化软实力是解决经济发展中一切难题的内在动力。
二、中原文化的根源性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夯实基础。
中原是中华民族的人族之根、文字之根、文化之根。
中原文化是黄土文明的核心,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地位。
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到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根源,都发端于河南。
关于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思考201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以进一步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本文以文化产业的建设为例,介绍中原经济区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存在有优势和不足之处,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2011年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国家发改委颁布《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以进一步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近年来,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上升,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5.8%,占gdp的比重达到2.75%。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带动和贡献不断的增强,具有广阔的前景。
一、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的概况中原经济区积极进行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原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
但是,文化建设“大而不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文化资源还没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都需要一个较大的提高。
第一,中原经济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
优惠的政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9年,中国《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公布,确定了文化产业各个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要实现“十二五”末期主要文化产品增加值比2007年翻两番。
河南也颁布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文件,如《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意见》强调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河南经济迅速发展,2005年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到2011年生产总值达到26931亿元,尤其是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是其在2000年的5.8倍和4倍,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丰富的文化资源。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中原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四大古都,有龙门石窟、白马寺、少林寺,嵩山、伏牛山、八里沟等名胜古迹;有老子、庄子、张衡、张仲景、杜甫、韩愈、岳飞等历史人物;有汴绣,钧瓷、汝瓷、唐三彩,南阳玉雕,朱仙镇木版年画等民间工艺,有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宝丰民间演艺,豫剧等,不胜枚举的文化资源为中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强大的吸引力。
试论如何发挥中原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的作用
试论如何发挥中原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的作用
[摘要]:建设中原经济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中部崛起战略的拓展和深化;是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必然选择。
而作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应让拥有丰富历史底蕴的中原文化重放“华彩”并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优势中原文化中原经济区
一、中原文化的优势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五千年中华文明在中原大地生生不息,积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挥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我认为,中原文化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根源性、正统性、包容性和延续性等方面【1】。
1.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源。
中原处于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
不论是史前考古,还是早期文献中有关鸿蒙初开时代的诸多传说,都证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文明出现之前,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
伏羲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始肈华夏文明之基;黄帝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市),始行划野分疆之制。
中原是当之无愧的根文化之地,也是海外华人公认的寻根问祖之地。
2.中原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正统。
中华文化的正统性主要表现在元典文化之中,而以“十三经”和诸子为主要内容的元典文化,则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正统。
“十三经”中的《易经》、《诗经》、《尚书》、
《孝经》、“三礼”等,或产生于中原大地,或与中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周易》而论,伏羲象天法地而作八卦和文王演周易,都发生在中原,与周易关系至为密切的《河图》、《洛书》的传说,则发生在河洛之间。
至于诸子百家中的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和纵横家等主要思想流派,也都与中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
3.中原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品格。
中原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宜于农耕的地理环境,使得以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的历代封建王朝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中原,他们不仅选择中原作为立足和发展之地,而且把各自的文化带入中原。
对于外来文化,中原文化在兼容并蓄中显示出很强的融合性与消解力,最为典型的是北宋时期移居开封的犹太人,他们虽然长时间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但最终还是被中原文化所同化,成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
4.中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小版,中华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放大版。
有人说:“五十年看深圳,一百年看上海,一千年看北京,两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河南。
”“五千年看河南”不应是一个时间点,而应是一个时间段。
要认识和了解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中原文化最具代表性,因为它相沿而下,从未间断。
二、努力使中原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实力、活力、竞争力。
大力发展传媒出版、文化旅游、艺术品与工艺美术、武术杂技等优势产业,做大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精心实施重
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抓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
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和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2】。
2.扎实推进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继续实施“河南文化精品工程”,精心打造一批反映河南历史文化,具有中原特色、中原气派的艺术精品和知名文化品牌,推出一批电视剧、戏剧、舞台剧等重点文化产品。
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确保文化产品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促进社会进步。
积极拓展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推出更多适应基层、适合农民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向农村基层延伸。
3.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和“三平”精神,广泛组织开展学习李文祥先进事迹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深化城市“三优三创”竞赛活动和农村“清洁家园行动”,精心组织开展“文明中原系列行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河南形象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4.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组织系统深入学习。
各级党委中心组将把中原文化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制定具体学习方案,精心组织、周
密安排,不断把学习引向深入。
二是持续抓好新闻宣传。
要求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各部门、各单位精心安排部署。
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作用,采用嘉宾访谈、专家解读、系列报道、网民论坛、专题链接等方式来学习,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三是大力加强社会宣传。
注重发挥新闻宣传、理论研究、文化文艺等各方面的作用,调动各级各类宣传思想文化队伍的力量,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在全社会唱响主旋律,把中原文化融入到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和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之中,使中原文化的重要性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得到加深。
参考文献:
【1】《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报》2011年 03期.
【2】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3】中州学刊 2011年 01期
【4】/GB/64093/64102/15099784.html 【1】引自:《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报》2011年03期.
【2】摘自:/GB/64093/64102/15099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