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2
附件2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为指导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基孔肯雅热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一)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搜索未报告的病例,追溯可能的传染源和感染地点;(二)调查周围环境的媒介伊蚊情况,评估发生基孔肯雅本地传播的风险。
二、调查对象(一)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二)病人发病后境内逗留地点的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基孔肯雅热病例调查的重点在于查明患者可疑的传染来源和感染地,判断患者为输入病例还是本地感染病例,调查患者病毒血症期在境内的停留地点,搜索未报告的病例,指导后续的媒介控制和疫情处理工作。
对于国(境)外输入的病例,重点调查病例病毒血症期在国内逗留情况,搜索逗留地点的未报告病例,以及调查患者病毒血症期逗留地的蚊媒密度,评估疫情扩散的风险。
对于从我国其他省区输入的病例,除调查患者病毒血症期间在本地的逗留情况、搜索病例和调查蚊媒密度外,应将病例情况通报发病前旅行目的地省份的疾控部门,通知其对病例可疑的感染地点进行调查,搜索未报告病例并调查蚊媒密度和伊蚊带毒情况。
对于本地感染的病例,除调查患者病毒血症期间的活动情况、搜索病例和调查蚊媒密度外,还要重点调查病例发病前的详细活动情况,找出可能的感染地点,搜索未报告病例,采取措施控制蚊媒密度。
(一)个案调查和标本的采集。
接到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后,疾控人员应立即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情况、发病前旅行史和暴露史、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居住地及发病后逗留地点、共同暴露者情况等(填写附表“基孔肯雅热个案调查表”),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检测(见《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试行)》)。
1. 临床资料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医生及病人、病人家属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就诊经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情况。
2. 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通过询问及现场观察,了解病例家庭人员情况、家居环境、孳生蚊虫的可疑容器情况等。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基孔肯雅热(Kyasanur Forest disease,KFD)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热病毒(Kyasanur Forest disease virus,KFDV)引起的急性出血热病毒感染病,主要存在于印度半岛的卡纳塔克邦和克里奥拉邦等地。
该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不传播,主要通过蜱虫等媒介进行传播,因此控制蜱虫的繁殖和预防叮咬是预防和控制基孔肯雅热的关键措施。
本文将介绍基孔肯雅热的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一、蜱虫控制1.消灭蜱虫栖息地:定期清理栖息地周围的枯枝落叶,清除灌木丛和阻碍日光下达到地面的树枝,降低蜱虫的繁殖环境。
2.使用驱虫剂:在户外活动时,涂抹含有DEET成分的驱虫剂,可有效抵挡蜱虫叮咬。
每隔2-3小时重新涂抹一次。
3.穿长袖衣物和长裤:穿戴可以覆盖身体大部分皮肤的衣物,降低蜱虫叮咬的机会。
4.检查身体:户外活动后,及时检查全身是否有蜱虫叮咬,如有发现蜱虫应立即用细钳将其从皮肤上拔出。
5.防止室内蜱虫感染:在室内进行杀虫处理,如使用杀虫剂、安装蚊帐等,以防止蜱虫进入室内。
二、人群防控1.接种疫苗:对于高发地区的人群,特别是从事野外工作的人员,应接种基孔肯雅热疫苗,提高免疫力。
2.教育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基孔肯雅热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对基孔肯雅热的认识,引导公众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
三、医疗防控1.提高就医机构的诊断能力:鼓励各级医疗机构提高对基孔肯雅热的诊断能力,加强病例报告和信息收集工作,提高病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医生对基孔肯雅热的早期诊断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对怀疑病例应及早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诊后及时进行治疗。
3.隔离治疗:对于确诊的基孔肯雅热病例,应及时隔离治疗,避免传播给他人。
四、动物防控1.对动物进行监测:定期监测野生动物中是否存在基孔肯雅热病毒感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毒的扩散。
2.动物隔离和疫苗接种:对于发现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的动物,及时进行隔离,并进行相应的疫苗接种和治疗,以防止动物成为蜱虫的媒介。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一、环境管理1.消灭蚊子滋生的环境。
清除积水,定期清理水缸、水桶等储水容器,并加盖或翻倒废弃物或容器,以防蚊子滋生。
2.保持室内卫生。
定期清洁房屋、院落和公共场所,避免蚊子滋生。
二、个体保护1.使用蚊帐。
睡觉时使用蚊帐,特别是在蚊子密集的地区或季节。
2.注意穿戴。
尽量穿长袖衣物和长裤,以防蚊子叮咬。
定期使用蚊香和蚊液进行防护。
3.注重室内保护。
在居民区、学校和办公场所使用纱窗、纱门等防护措施,尽量减少蚊子进入室内的机会。
三、医疗预防1.接种疫苗。
根据病情和个人风险评估,接种基孔肯雅热疫苗以增强体内抗体。
2.避免蚊子叮咬。
如无特殊需要,尽量避免前往病毒流行地区或在流行季节前往。
3.关注自身健康。
若出现头痛、发热、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身可能接触基孔肯雅热病毒。
四、社会参与1.教育宣传。
开展基孔肯雅热的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向公众提供预防和控制的指导和信息。
2.增强卫生设施和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活环境卫生水平,减少蚊子滋生的机会。
3.加强监管和早期预警。
建立基孔肯雅热病例监测系统,及时报告和反映疫情,采取有效措施阻止病毒传播。
五、国际合作1.加强国际合作。
各国要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共同应对基孔肯雅热的挑战。
2.提供援助。
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应向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提供援助,支持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卫生水平。
3.国际疫苗研发。
加强基孔肯雅热疫苗的研发,提高疫苗的效果和可获得性。
综上所述,基孔肯雅热的预防和控制需要个体保护、环境管理、医疗预防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
只有通过个人、社会和国际合作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基孔肯雅热的传播,保障人民的健康和安全。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年版)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是一种因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导致以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该病虽然病死率很低,但在蚊媒密度较高地区易形成大规模暴发和流行。
为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在我部2008年印发的《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基础上,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直径约60~70nm,有包膜。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1-12kb;有1个血清型,可分3个基因型,即西非型、中-东-南非洲型和亚洲型。
病毒可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
病毒不耐酸、不耐热,56℃30分钟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杀灭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宿主。
2.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
3.人群易感性与免疫力。
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
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传播媒介。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主要孳生在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
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
蚊体内的病毒可存活较长时间,甚至终生带毒。
5.传染期。
患者在发病当天至7天具有传染性。
6.地理分布。
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近年来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常发生基孔肯雅热的暴发和流行。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一、什么是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均是由伊蚊叮咬传播的,以发热、皮疹及剧烈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疾病,常见于东南亚和非洲地区。
我国也有病例报道。
两种疾病临床症状相似,容易误诊,感染后多为轻症或无症状,病死率很低。
预防这两种疾病主要是保持家居环境卫生,防止蚊虫孳生。
二、传播媒介?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是经由胸背有白斑和银斑的黑色或深褐色的蚊虫(俗称花斑蚊)传播。
我国主要是白纹伊蚊、埃及伊蚊。
这两种疾病都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与患者接触不会被传染。
三、感染后有什么症状?感染后一般2~5天发病,长可达15天。
症状主要有突然发热、寒战、躯干部皮疹、严重关节痛和头痛等,发热、皮疹等急性症状一般持续5至7天。
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
但是少数登革热病人会出现严重出血症状或死亡。
两种疾病很难鉴别,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出血倾向较轻。
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登革热比较典型。
如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
四、如何预防?1.翻盆倒罐,清除孳生地。
及时清除居室内外无用的贮水容器,如废旧轮胎、空饮料瓶、破缸和水罐等,并定期更换水缸、花盆、罐及其他小型容器的储水,家用的水缸和贮水池应加盖并经常清洗。
2.避免给蚊子叮咬。
(1)穿上浅色长袖衣裤。
(2)在外露的皮肤涂防蚊水。
(3)睡觉时挂好蚊帐。
(4)门窗安装纱网。
(5)减少到树木丛生的地方活动。
3.前往非洲和东南亚流行区的旅游者更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蚊虫叮咬。
回国后如出现类似症状,应向医生主动说明旅游史。
基孔肯雅热病百科基孔肯雅热病(Korean Hemorrhagic Fever),又称流泪热,是由基孔肯雅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疾病主要流行于亚洲地区,尤其是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
基孔肯雅热病的病原体为基孔肯雅热病毒属于Bunyaviridae科中的Hantavirus属。
本文将全面介绍基孔肯雅热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
一、病因基孔肯雅热病的病原体为基孔肯雅热病毒,主要通过啮齿动物(如田鼠)传播给人类。
当感染的啮齿动物排泄出带有病毒的尿液、粪便或唾液时,人类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破损皮肤接触后易受感染。
此外,人与人之间也可通过直接接触病毒感染者的体液和分泌物传播病毒。
二、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呼吸时,病毒可通过空气悬浮粒子传播给他人。
2. 食物和水源污染: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污染的水也会感染病毒。
3. 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尿液、粪便或唾液与健康人的皮肤接触,或眼睛、鼻子、口腔等黏膜接触均可传播病毒。
三、临床表现基孔肯雅热病通常具有以下临床特征:高热、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泻、出血等。
病程分为发热期、高热期、恢复期三个阶段。
1. 发热期:持续3-5天,体温逐渐升高,伴有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咳嗽等症状。
2. 高热期:持续2-8天,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伴有出血现象如皮肤瘀点、黏膜出血、鼻出血等。
3. 恢复期:持续数天至数周,病情逐渐好转,体温回归正常。
四、治疗方法目前,基孔肯雅热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和支持性治疗为主。
患者需要严密监测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对于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可以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和氧疗等辅助治疗。
五、预防措施为了预防基孔肯雅热病的发生和传播,以下措施应得到广泛应用:1. 防止啮齿动物叮咬:减少与啮齿动物接触的机会,避免被其咬伤或抓伤。
2. 加强卫生与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多通风、避免密闭环境。
附件 1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
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了大规模流行。
一、病原学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Semliki forest(SF)抗原复合群。
病毒直径约70nm,有包膜,含有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包膜蛋白E1和E2)和4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2、nsP3和nsP4)。
CHIKV的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正链RNA,长度约为11~12 kb。
病毒基因组编码顺序为5’-NS1-NS2-NS3-NS4-C-E3-E2-E1-3’。
通过病毒部分E1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可将CHIKV分为3个组:第1组包含了全部西非的分离株,第2组是亚洲分离株,东、中、南部非洲的分离株构成了第3组。
CHIKV可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细胞中繁殖并产生细胞病变。
对血细胞如原代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等不敏感。
CHIKV可感染非人灵长类、乳鼠等动物。
CHIK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酸、热、脂溶剂、去污剂、漂白粉、酚、70%酒精和甲醛敏感。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是CHIKV的主要宿主。
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1. 患者:基孔肯雅热急性期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人患该病时,在发病后2~5天内可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有较强的传染性。
2.隐性感染者:是CHIKV的重要传染源。
3.非人灵长类动物:在丛林型疫源地内,亦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已证实非洲绿猴、狒狒、红尾猴、黑猩猩、长臂猿、猕猴和蝙蝠可自然或实验感染CHIKV,并能产生病毒血症。
(二)传播途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
年版)》的通知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年(卷),期】2012(7)6
【摘要】2008年6月,卫生部印发了《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应急发(2008)109号),对预防和控制基孔肯雅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适应当前我国基孔肯雅热疫情形势,结合近年实际防控经验,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基孔肯雅热预防和处置工作,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卫生部组织制定了《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年版)》。
【总页数】1页(P459-459)
【关键词】卫生部办公厅;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疫情形势;身体健康;人民群众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
【相关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通知 [J],
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的通知 [J], ;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年版)》的通知[J], ;
4.《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年版)》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5.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