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加速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42.90 KB
- 文档页数:3
有效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思路与措施农村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成为当前优先考虑的重点任务。
为了有效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我们需要在政策、教育、投资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思路与措施。
一、提高农村就业政策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要解决农村就业问题,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就业政策。
政府应该增加财政投入,扩大就业援助覆盖范围,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和特殊群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
同时,应该减少就业障碍,降低创业门槛,为农村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普遍较低,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因此,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引入培训机构和专业人才,提供各种培训课程,帮助农村劳动者提升技能,提高就业机会。
三、推动农村创业就业氛围的培育创业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因此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农村创业就业氛围的培育。
首先,要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
其次,要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和创业指导服务。
最后,要构建创业就业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交流合作等支持,鼓励农村劳动者积极创业。
四、发展农村产业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农村产业和农民合作社是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和农村新业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要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引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的不足也是农村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的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
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给力新农村建设——对我市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听了前面各位科长的讲科,使我受益菲浅,收获很多。
今天结合自己工作,谈谈对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和认识,我汇报的题目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给力新农村建设。
一、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力。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作为全省职业教育强市、职业教育攻坚先进县市,我们灵宝的职业教育应走在全省的前列,围绕“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课题,职教科全体同志认真贯彻执行局党委的决策部署,在李科长的带领下,学习国家有关政策,查阅相关资料,深入各相关单位调研、讨论,经过一个多月论证,提出职业教育面向三农、走向田间地头的“学校+基地+农户”的教学班进村办学模式。
同时,我们成立以李科长为主持人的课题小组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教学班进村”办学模式研究,目前,此项课题被河南省教育厅确定为2011年全省职业教育25项重点课题之一,此项课题也引起省市领导的重视和关注,多次到灵宝检查指导。
二、当前国内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种模式1、以河北邢台农业职业学校为代表的“送教下乡”模式。
(邢台农业学校始建于1964年,是邢台市唯一一所专业领域涵盖一、二、三产业的综合型中等专业学校。
2000年,学校被评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2006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2007年,原邢台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并入农校。
2008年,原邢台市第十一中学并入邢台农业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50余亩,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学校设施齐全,设备先进。
浅谈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农村职业教育,承担着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其发展状况及功能发挥直接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现将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论述如下:一、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1.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全面落实。
近年来,国家将职业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事关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重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但农村中职教育在教育体系中仍处于弱势边缘地位,存在“重基础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重打工型培训,轻创业型培养;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计划”的“四重四轻”现象。
企业和学校缺乏沟通、没有配合,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的社会意识尚未真正形成。
2.专业设置不合理,产教结合效益低。
绝大部分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调研,一哄而上,紧紧瞄准市场上急需的专业培训,忽视了传统专业的教学。
另外,不能把教学、科研、生产、经营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不注重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教研结合率低下。
3.教师队伍专业结构不够合理。
随着经济发展形式的更新和产业发展方式的调整,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也随之不断更新,导致本来就不够合理的职业教育师资结构更加失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严重影响到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的开展。
4.招生困难,生源不足。
受就业压力以及片面的人才观、择业观的影响,家长、学生、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甚了解,社会就业观念陈旧,“重普高、轻职教,重升学、轻技能”的观念依然存在,群众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上职校低人一等,让孩子上职校成了“无奈”的选择。
尽管学校每年想方设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招生宣传动员,但效果不甚明显,招生规模过小,生源不足成为严重阻力,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现代化建设最艰巨的任务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解决致富问题。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探讨【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要有新的发展,应在认识上、办学思路上、体制保障上、开设专业上有新的突破。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符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职业教育在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农村青少年提供致富技术、培养农民技术骨干、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更好地服务“三农”,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是主管部门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在认识上应有新的突破当前,许多农民习惯用封闭的思维方式来审视、思考职业教育,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没有看到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巨大潜力,普遍认为只有读大学才会成为人才,才能获得以后在城镇生活所需要的技术技能。
这种轻视职业教育的状况,必然影响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而制约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影响农业经济的增长速度。
而相关部门在思想上也不够重视农村职业教育,没有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还存在发展意识不牢,发展思路不清、发展办法不多、发展措施不明等问题,没有真正做到农村职业教育“工作有位子、发展有路子、经费有盘子”,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村每年约有75%以上的初中生毕业后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就直接就业,15%的高中毕业生也直接就业,由于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而不敢涉足效率较高的特色种植养殖业,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
而城镇就业岗位56%以上都要求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水平。
近60%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
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低,没有技术专长,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
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农村人口已达9.4亿,目前剩余劳动力高达1.6亿左右,相当于一个中等以上国家的总人口。